江墨玦 发表于 2015-2-15 21:29:06

描写中可用到的词语及释意

转自古风演绎吧。

江墨玦 发表于 2015-2-15 21:29:37

以下内容来自:《小石潭记》柳宗元

篁竹:竹林
翠蔓:翠绿的藤蔓。
摇缀:摇动下垂
披拂:随风轻拂
佁然:呆呆的样子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明灭:或现或隐
许:用在数词后表约数。【例:潭中鱼可百许头。】
俶尔:忽然
尤:格外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江墨玦 发表于 2015-2-15 21:30:03

以下内容来自:《岳阳楼记》范仲淹

晖:日光
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
曜:光辉
极:穷尽
宠:荣耀
斯:这种
越:及,到
制:规模
气象:景象
去:离开
或:有时;有人
微:没有
观:看
则:那么
和:和煦【例:春和景明】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江墨玦 发表于 2015-2-15 21:30:25

以下内容来自:《童趣》沈复

张:睁开
明:清晰【例:明察秋毫】
藐小:小,指物体形体小
拟作:把……比作
项:脖颈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于:在
呀然:表示惊异的样子
定:平静
余:我
盖:发语词,原来是
方:正,正在
观:景象【例:作青云白鹤观】
为:当作【例:以丛草为林】
为(四声):因为【例:项为之强】
以:用【例:徐喷以烟】;把……当做【例:以虫蚁为兽】
然:……的样子;副词词尾,不译【例:果然鹤也】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江墨玦 发表于 2015-2-15 21:30:43

以下内容来自:《论语》十则 孔子

乐:高兴
愠:生气,愤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为:是【例:知之为知之】;作为【例:可以为师矣】
择:选择
必:一定
从:跟随
其:大概【例:其恕乎】
欲:想要
施:给

剩下的都是《论语》的阅读题里找到的。

处:据有,取【例: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美:好事【例:君子成人之美】
是:这,此
虽:即使


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江墨玦 发表于 2015-2-15 21:31:04

以下内容来自:《山市》


凭:靠着
市肆:市场,集市
顾:看
恒:经常
青冥:青天
近中:近处
无何:不久
飞甍:飞檐
若:像【例:中有若楼者】
悟:明白
高桓:高墙
连亘:连绵不断
历历:清晰地
惟:只有
莽莽:广大的
依稀:隐隐约约
既而:不久
逾:超过,越过
霄汉:云霄与天河
遂:终于【例:遂不可见】
窗扉:窗子
缥缈:隐隐约约
屑屑:匆匆
倏忽:突然
睥睨:女墙
危:高
直接:一直连接到
数:计算【例:数至八层】
云:语末语气词,无实义【例:故又名“鬼市”云】
然:但是【例:然数年恒不一见
辄:总是
适:正逢
咸:全
迟:缓慢


原文:
奂(huàn )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héng)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yuán)睥(pì)睨(nì),连亘(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shǔ),楼愈高,则明愈小。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xiè)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江墨玦 发表于 2015-2-15 21:31:29

【虚词整理】
之。

作动词时:去,往。【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作代词时:他,她,它。【例:学而时习之。——《论语》十则】
作助词时:
(1)的(有时可不译)。【例:恢宏志士之气。——《出师表》】
(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例: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3)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4)宾语前置的标志,翻译的时候需要省略。【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江墨玦 发表于 2015-2-15 21:31:46

以下内容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典(第四版)》
这里是古汉语语法简介


一、词类
代词。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余,予,吾,我(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我们”)
第二人称代词:尔,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你”、“你们”)
第三人称代词:之、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她”、“它”、“他(她、它)的”、“他(她、它)们”)

【辨析】

1.之、其虽然是第三人称代词,但有时可以灵活运用,用来指代“我”、“我的”、或“你”、“你的”
【例:
①蹲其身,使与台齐。——《童趣》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2.之
①只表示“他、她、它”和“他(她、它)们”。
②只能做宾语,不能做主语。
【例:
“读他的诗” 不能说成 “读之诗”(①)
“吾能胜之”不能说成“之能胜吾”(②)】
3.其
其多数用于“他的”或“他们的”。


【指示代词】此、是、兹、斯、彼(和现代汉语中的“这”、“那”基本相同)

表示指示概念的代词,即用来指示或标识人或事物的代词。指示代词与定冠词和人称代词一样,都具有指定的含义,用来起指示作用,或用来代替前面已提到过的名词。

1.“彼”有时也可以做第三人称代词。【例:彼采葛兮。——《诗经 · 王风 · 采葛》】


2.之,其也可以做指示代词。
【例
其:非其人不可。
之:之二虫又何知?】


【疑问代词】


谁、孰、何、奚、安、恶等


①:谁是问人的
②:孰可以问人、也可以问物,还可以用于选择【例:画孰最难者?——《韩非子 · 外储说左上》】
③:何、奚、安、恶做宾语时表示“什么”、“哪里”【例:沛公安在?——《史记 · 项羽本纪》】
④:何、奚、安、恶做状语时表示“为什么”、“怎么”【例: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宾语: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
状语:
是句子的重要修饰成分。状语是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状语是修饰动作的词,也可以理解成修饰谓语的词。


【特殊代词】


者、诸、焉、所、旃(zhān)


①:
诸等于“之于”或“之乎”
焉等于“于之”
旃等于“之焉”


它们都不是单纯的代词,既包含了“之”,又包含了“于”或“乎”。详细如下。


旃:之、焉的合音。之为代词,焉为语气词。【例:愿勉旃,毋多谈。——《报孙会宗书》】
诸:
相当于“之于”。之是代词。【例:投诸渤海之尾(投诸:投之于,把它投到)——《列子 · 汤问》】
相当于“之乎”。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例:子闻诸?(闻诸:闻之乎,听说过这件事情吗?)——《左传 · 昭公八年》】
焉: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于之,在其中)——《论语》】
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例:且焉置土石?——《列子 · 汤问》】
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例: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



焉也可作代词,相当于“之”【例: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左传 · 僖公二十三年》】
焉可作疑问代词。
(1)怎么、哪里。【例:吴人焉敢攻吾邑?——《吕氏春秋 · 察微》】
(2)什么。【例: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 · 尚贤下》】
焉可作连词,相当于“乃”、“则”、“就”【例: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荀子 · 议兵》】
焉可作语气词。【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 · 汤问》】
焉可作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地”。【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end-

赵衍 发表于 2015-2-16 09:22:33

写这篇东东的娃儿是初中生吗?全是课文。哈哈,课文中能学到的多的很

杨剑 发表于 2015-2-16 10:50:41

估计是学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描写中可用到的词语及释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