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 发表于 2015-6-6 00:00:30

教你如何在古代做间谍

来源互联网,侵删
目录
古人如何加密公文或信件?古人如何窃听?

艾青 发表于 2015-6-6 00:01:00

现代间谍为了窃取和传递情报,身携许多高科技装备,比如微型照相机、密码锁等。古代人为了加密公文或者信件,会采取什么方式呢?

拆字法
  公元683年,唐中宗即位。随后,武则天废唐中宗,立第四子李旦为皇帝,但朝政大事均由她自己专断。
  裴炎、徐敬业和骆宾王等人对此非常不满。徐敬业聚兵十万,在江苏扬州起兵。裴炎做内应,欲以拆字手段为其传递秘密信息。后因有人告密,裴炎被捕,未发出的密信落到武则天手中。这封密信上只有「青鹅」二字,群臣对此大惑不解。
  武则天破解了「青鹅」的秘密:「青」字拆开来就是「十二月」,而「鹅」字拆开来就是「我自与」。密信的意思是让徐敬业、骆宾王等率兵于十二月进发,裴炎在内部接应。「青鹅」破译后,裴炎被杀。接着,武则天派兵击败了徐敬业和骆宾王。
代码法
  北宋时期,中国出现了用于军事保密通信的代码。《武经总要》记载,北宋进士曾公亮曾搜集了40个常用军事短语,然后对其进行顺序编码:一、请弓;二、请箭;三、请刀;四、请甲;五、请枪旗;六、请锅幕;七、请马;八、请衣赐;九、请粮料……四十、战小胜。
  军队出征前,指挥机关将用上述短语编码的密码本发给将领,并约定用一首不含重复文字的40字五言律诗与密码相对应。
  假设双方以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作为解码密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如果军队需要补充粮食,前方将领就从密码本中查出「请粮料」的编码)第九),《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第九字是「五」,将领便把「五」字写到一件普通公文中,并在字上加盖印章。指挥机关接到这件公文后,查出盖印章的「五」字,在临时约好的诗中列第九,再对照密码本上的顺序,就知道前方缺粮草。

艾青 发表于 2015-6-6 00:04:20

  揭秘中国古代间谍工具:说到间谍工具,就不能不提一下间谍。间谍,就是所谓的「情报人员」,也叫特务、特工。西方学者认为,人类间谍鼻祖是公元前十世纪时名叫娣莱拉的菲利斯女人,实际上中国早在公元前二十世纪前后的夏代前期就出现了间谍,而且也是一位女人,名叫女艾。

  间谍出现都这么早,搜集情报的手段和间谍工具自然也不会落后。其中有四种为国际情报界人士瞩目,可谓间谍工具上的中国「四大发明」。

最原始的「窃听器」—听瓮、矢服

  听瓮,其实就是一种口小腹大的罐子。使用时将听瓮埋在地下,在瓮口蒙上一层薄薄的皮革,有侦测需要时,侧耳伏在上面,「听」出周边的动静。需要的情况下,则直接让专业情报人员坐于瓮中,听辨声响,这叫「罂听」。为了减少情报失误,常会培训瞎子来执行「听」任务。瞎子眼睛不行,但听力往往超强,据说方圆数十里的动静,都能通过听瓮听出来。

  听瓮的发明距今约有2500年,《墨子·备穴》中对听瓮的制造和使用方法有详细的说明。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听瓮得到了不断的改进,成为现代窃听器出现前最有效的窃听工具。

  如在唐代,出现了葫芦状枕头形窃听器,休息时将窃听器枕在头下,外面一有动静便能察觉;到宋代时窃听器已相当实用,多功能窃听器—「矢服」,成为首选。矢服,就是盛装箭)矢)的器具,用牛皮来制作。

  当时侦察兵都会配备这种工具,需要当窃听时,拿出箭矢,吹足气,夜里枕在头下,几里以内人马声都能窃听到。矢服利用的是空腔接纳声音的原理而发明的。另外,民间常用的窃听器还有「听管」,「隔墙有耳」就这么来的。

被广泛使用的「密写术」—明矾水

  密写术是借用于一种特殊墨水,达到写字看不出的目的。这种特殊墨水并非什么高科技,虽然一般人都不知道,但来源却非常方便,其实就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明矾水。明矾水写出的字,干后在纸上根本看不出来,但如果浸入水中,字迹顿现。

  中国史书上有不少秘写案例的记载。据《金史·宣宗本纪》记载,金宣宗贞佑四年)公元1216年),乌古礼派间谍带着用明矾水写的密信,到京师告急,请求援兵。

  康熙年间的「矾书案」,则是废太子胤礽利用密写术这种间谍手段引出的。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春,康熙亲征准噶尔,得到消息的胤礽决定利用这次机会解禁。

  他用重金买通了常为老婆)福晋)看病的医生贺孟頫,请贺带一份用明矾水书写的密信,潜到宫外。谁想这事让辅国公阿布兰侦知,矾书被截获,恢复皇太子地位的计划失败。

  另外,除了明矾水,中国古人还用食用的米汤来写密件。

艾青 发表于 2015-6-6 00:05:38

构造最简单的「无人机」—纸鸢

  鸢读yuan,通俗说就是老鹰。纸鸢是什么?这就是现在大家都会玩,且爱玩的风筝,「纸鸱」、「鹞子」、「木鸢」、「飞鸢」,都是纸鸢的另外叫法。

  纸鸢发明于公元前的汉初,距今也有2000多年了,发明人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淮阴侯韩信。韩信是军事家,他是怎么想到发明纸鸢的?原来当时列侯陈豨造汉高祖刘邦的反,韩信与陈豨勾结,制作了纸鸢作为里应外合的信号,这也是最早用纸鸢来传递情报的实例。

  纸鸢一般人都能制作,也方便控制,所以一经发明,便在军事、间谍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纸鸢可以飞得老高,即便被敌方发现,也奈何不了,那时没有高射炮、导弹什么的,弓箭根本无法击落。唐朝时魏博节度使田悦起兵谋反,围攻临洺城。

  守将张伾遂放纸鸢与朝廷援军取得联系。田悦当时也发现了飘过营房上空的纸鸢,知道是城内传递军情,赶紧找来「善射者」,但根本无法射落,纸鸢飞得「高百余丈」。

  我国两宋时期,战争频仍,间谍备受青睐,这可以说是一个谍战频繁的时代。而作为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京城,聚集了全国重要政府机构,是最接近中枢首脑的地方,因而成为各地间谍的汇聚之地。


  时人曾感慨,天子脚下,哪里会没有外国间谍?官员王存也曾表示过担忧,说:辽人对我们朝中的事情了解得很详细啊!
  政府为此曾多次下诏,公开招聘京城内外的能人来抓捕间谍,抓到一名赏钱三十万,还能够获得一定的功名。而知情不报或掩护间谍者,不单家长要斩首,妻子还会被流放。可见,当时间谍成为政府头疼的问题,所以才要下大本钱来打击。当然,宋朝并非一味防御,它也在积极组建自己的间谍和反间谍队伍,并形成完整的体制。

戚继光的「密电码」

  著名的抗倭将领、军事家戚继光发明了作为密电的「反切码」。他专门编了两首诗歌,作为「密码本」。

  取前一首中的前15个字的声母,依次分别编号1-15;取后一首36字韵母,顺序编号1-36。再将当时字音的八种声调,也按顺序编上号码1-8,形成完整的「反切码」体系。

  使用方法大概是这样:如送回的情报上的密码有一串是5-25-2,对照声母编号5是「低」字,韵母歌编号25是「西」字,两字的声母和韵母合到一起了是di,对照声调是2,就可以切射出「敌」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你如何在古代做间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