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5:36:18

铁马秋风大散关——汉中战役之战略纵深

内容来自贴吧,侵删

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5:36:36

一、东川地势


汉中处于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间,是中国西部的战略要地。回望史海,每逢南北割据对峙之时,夹在关中与四川之间的汉中便成为南北双方的中间地带。欲知汉中战役之战略纵横,不得不知汉中地理环境。

  秦岭与大巴山脉平行耸立,东西横亘,将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截断成差异明显的南北两部分。秦岭西抵陇山,东连熊耳山、伏牛山;大巴山延绵于川、陕、鄂边境,与武当山、荆山、巫山等山相连。一般称任河以西为米仓山,以东为大山。秦岭高峻险拔,足以为关中南面屏障;大巴山浑厚绵长,足以为四川北面屏障。几条谷道穿越山岭,成为南北通行的孔道。而汉中,就夹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

  秦岭东端有武关,西端有散关,另有褒斜、傥骆、子午三条谷道穿越秦岭中部,可为汉中与关中之间的通道。

  褒斜道南口曰褒谷,在今陕西褒城北十里,北口曰斜谷,在今陕西郿县西南三十里,谷道全长四百七十里。战国时,司马错攻蜀,即由此道进兵。

  褒斜道主要是沿褒水和斜水河谷而行。河谷深险,悬崖壁立,通行不易。故历代多治栈道于褒斜道。秦治栈道于褒斜,以通汉中、巴蜀。刘邦就封南郑时曾烧毁之,以明己之不东归之心,后为楚汉争霸,又予以修复。此后历代战事频繁,褒斜道亦或修或毁,增损不定。 只在三国年间,便数遭变故。【1】

  傥骆道南口曰傥谷,在今陕西洋县北三十里,北口曰骆谷,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一百二十里,谷道全长四百二十里。其中越秦岭主峰一段,盘山路曲折回旋八十余里,共八十四盘,行军不易,易受阻塞。唐武德年间,复开傥骆道,以通汉中、巴蜀。唐后期,关中变故频仍,唐帝每幸汉中、巴蜀以避难,骆谷道是其往来通道之一。五代后,骆谷亦渐荒废。

  子午道南口曰午谷,在今陕西洋县东一百六十里,北口曰子谷,在长安南百里处,谷道全长六百六十里。王莽时修通子午道,东汉时废子午道而通褒斜道。

  三条谷道连通关中与汉中。但以秦岭之高峻,每条谷道都曲折回旋,幽深险峻,不利于人力物力的大规模运动,尤其不利于粮草补给的运输。曹操在争汉中而未得后,亦曾对此多有感叹。【2】可见利用这些谷道出奇兵或为可行,大规模进兵则不利。诸葛亮北伐之时,出子午谷直达长安的计划曾多次被提及,然终因此计风险过大,未被采用。【3】此后南北交争之际,兵家多以散关为要冲。

  汉中与蜀中之间的通道有二:金牛道、米仓道。金牛道北起陕西勉县,南至剑阁之大剑关口,中间越最高峰曰朝天岭,剑阁为其南端咽喉。金牛道最早为秦惠王伐蜀所开,其后,钟会攻蜀汉、尉迟迥取梁益州、郭崇韬攻前蜀、北宋平后蜀、蒙古攻南宋,都曾由此进兵。

  米仓道以越米仓山而得名。自南郑向南循山岭经喜神坝、渡巴峪关,越山岭之后沿南江河谷至巴中,是为米仓道。由汉中入三巴,此为快捷方式。


众所周知,成都乃蜀中之心脏地带,故战事一起,自金牛道进军要比米仓道捷近;南北对峙之际,北军则由米仓道进军,入三巴,趋重庆,即可威胁四川与东南的交通线。

  汉中处于两个上游地区之间,其中之南北利害关系甚为胶着,其程度已远非淮河沿线所能相提并论。淮南淮北,尚有广阔的地域可作回旋,是以曹操与孙权在此流域虽拉锯多年,然一时之得失总不足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以至于羊枯灭吴之时选择顺长江而下之策略。而汉中地势险要,几乎没有回旋余地。因而一役之得失即足以影响交战双方之战略态势。


相较之下,汉中对于蜀中政权的意义略大于北方政权。究其原因,一是嘉陵江和汉水的存在使汉中与南蜀中的联系更密切,二是秦岭之险峻比大巴山更甚。自汉中越秦岭北进难,越大巴山南进易。双方以秦岭为界,可共享秦岭之险;若以大巴山为前沿,则地利当属北军。于北军而言,汉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北方政权需要收取西川时,若只需防御,则设防于秦岭优于设防大巴山,汉中并非必争之地。然对蜀中而言,占领汉中与否却攸关生死,因而汉中争夺战中,蜀中一方向来极为重视,甚至可言“志在必得”。


既明汉中之地理,方解汉中战局之微妙。欲明曹刘争夺汉中之始末,当从建安二十年,曹操西征汉中说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三国志》卷四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


【2】《资治通鉴》卷七十《魏纪二》所录曹操叹词曰:“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


【3】《三国志》卷四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

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5:36:53

二、乘机而动


建安十九年夏,经过三年努力后,刘备终于占有蜀中。至此,刘备集团的根基才算是扎下,论功行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然则蜀中诸军庆贺未已,荆州方向麻烦已生。当初鲁肃提议借荆州,孙权心中便不大痛快。【2】刘备尚在川中苦战之时,孙权一方便小动作不断。【3】此番听说刘璋稽首,蜀中易主,便立即命诸葛瑾前往讨还荆州。然则到手之地,岂有再度予人之理?诸葛瑾费尽口舌,也只得到一张空头支票。孙权自然不是好忽悠的,于是自行任命了南三郡的官吏,当然,人在上任的路上就被关羽赶了回来。【4】孙权大怒,立刻着手调兵遣将,准备以武力争夺南三郡。【5】刘备也不是软柿子,当初拒绝孙权要求时便已做好了全面摊牌的准备,此时又怎会因为孙权的军事行动知难而退?孙刘昔日盟友,即将为荆州归属权而兵戎相见。


南方孙刘剑拔弩张,北面曹操此刻却是相对清闲。几年间,曹丞相于内先受九锡、如萧何故事,后封魏公,建宗庙;于外先讨马韩,后征孙权,虽说战果并不完全令人满意,但至少赤壁之败后的阴影已然化为乌有。孙刘盟友安定之后必生矛盾,以曹操之敏锐岂能不知?孙刘相争之际,是没有精力再如前两年一般骚扰边境的,而宫内的隐患,此刻也暂且平息。【6】此等对外用兵良机,又岂可错过?建安二十年三月,当安排好张辽等人防守合肥后,曹操便对长期盘踞汉中的张鲁开刀了。


张鲁原是益州牧刘焉手下的督义司马,刘璋继任州牧后,杀死张鲁母亲家室,二人就此结怨。此后两家交兵多次,虽时有胜负,却都奈何对方不得。张鲁割据汉中时,重操祖父旧业,以神鬼之论忽悠百姓,朝廷对此鞭长莫及,于是乐得顺水推舟,对其加官进爵,张鲁见状,不免飘飘然起来。【7】但说到底,张鲁之才能,应付刘璋之流尚可,今番魏武一挥鞭,顿时筛糠,心生投降之意,只因其弟张卫不肯,方打起精神抵抗。【8】


应该说,张卫的考虑也有道理。曹操虽善用兵,但汉中一带地形险峻,易守难攻,纵使大军前来,也不得施展威力。事实也确实如此,出兵后,曹操不仅面临着难行的道路,漫长的补给线,还必须对付不听话的地方豪强,然开弓没有回头箭,曹操只能“更奋然地前行”,向汉中腹地开进。


此刻的南方已是一幅山雨欲来之景,吴军先下手为强,拿下三郡;蜀汉亦不甘示弱,大军进驻前线,准备与孙权一决雌雄。由于两家分歧过大,单刀赴会式的战场谈判无果而终,战争,似乎一触即发。【9】然则曹操出兵汉中的消息传来,刘备当即心生惧意,汉中一旦为曹操所有,蜀中就危险了。于是孙刘议和,双方以湘水划界,两家虽各打算盘,面子上终究握手言和。刘备于是腾出手来,准备回蜀中防御曹操。


曹操大军却在汉中的崇山峻岭中艰难前进,进展甚是缓慢。直到七月,曹军主力才到达阳平关下,然阳平关地势险峻,急攻不下,伤亡日多,曹操也不免心生沮丧于是着手撤军事宜。谁知张卫等人见大军后撤,顿时松懈,曹操趁机派轻兵夜袭,竟颇有些意外的顺利攻克阳平关。【10】闻听噩耗,张鲁又起了投降的心思,后在功曹阎圃的劝说下,向南逃入巴中。不过出于留一条后路的打算,张鲁并未听从部下说烧毁府库中财宝的建议。【11】不久,曹操进入南郑,汉中就此姓了曹。


当初孙权之所以同意讲和,不仅由于刘备关羽很难对付、鲁肃从联合抗曹大局出发不愿与刘备交战,也是由于看准了曹操主力西征,东线空虚的时机。于是荆州三郡一到手,孙权立刻振作精神,十万大军扑向合肥。谁知张辽早有准备,“贼来乃发”,沉着应对。先登陷阵,大壮军威于前,寻机反攻,大败东吴于后,连孙权本人都险些被抓,张辽就此威震逍遥津。孙权整顿败军之余,也不得不感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了。【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


《三国志》卷三十六《关张马黄赵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先主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谏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


【2】《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鲁肃吕蒙传》: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吕蒙曰:“……(鲁肃)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


【3】《三国志》卷三十六《关张马黄赵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4】《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建安二十年)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权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遂置南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


【5】《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权大怒,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权往陆口,为诸军节度。


【6】《三国志》卷一《武帝纪》:(建安十九年)十一月,汉皇后伏氏坐昔与父故吞骑校尉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辞甚丑恶,发闻,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


【7】《三国志》卷八《二公孙陶四张传》:(张鲁)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焉死,子璋代立,以鲁不顺,尽杀鲁母家室。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雄踞巴、汉垂三十年。汉末,力不能征,遂就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贡献而已。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鲁为汉宁王。


【8】《三国志》卷八《二公孙陶四张传》:鲁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肯,率众数万仁拒关坚守。


【9】《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孙权)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


《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鲁肃吕蒙传》: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10】《三国志》卷一《武帝纪》:张鲁使弟卫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攻之不能拔,乃引军还。贼见大军退,其守备解散。公乃密遣高祚等夜袭,大破之,斩其将杨任,进攻卫,卫等夜遁,鲁溃奔巴中


《三国志》卷八《二公孙陶四张传》裴松之注魏名臣奏载董昭表曰:“……攻阳平关上诸屯,既不时拔,士卒伤夷者多。武皇帝意沮,便欲拔军截山而还,遣故大将军夏侯惇、将军许褚呼山上兵还,会前军未还,夜迷惑,误入贼营,贼便退散。侍中辛毗、刘晔等在兵后,语褚、敦,言‘官兵已据得贼要屯,贼已散走。’犹不信之。敦前自见,乃白武皇帝,进兵定之。幸而克获。”世语曰:鲁遣五官掾降,弟卫横山筑阳平城以拒,王师不得进。鲁走巴中。军粮尽,太祖将还。西曹掾东郡郭谌曰:“不可。鲁已降,留使既未反,卫虽不同,偏携可攻。县军深入,以进必克,退必不免。”太祖疑之。夜有野麋数千突坏卫营,军大惊。夜,高祚等误与卫众遇,祚等多鸣鼓角会众。卫惧,以为大军见掩,遂降。


案:《武帝纪》、《世语》、董昭表所载,并非完全一致,后二者所述,巧合甚多,存疑。有冲突者,《武帝纪》为是。


【11】《三国志》卷八《二公孙陶四张传》:鲁闻阳平已陷,将稽颡归降,(阎)圃又曰:“今以迫往,功必轻;不如依杜濩赴朴胡相拒,然后委质,功必多。”於是乃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烧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遂封藏而去。太祖入南郑,甚嘉之。


【12】《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备归,而曹公已还。权反自陆口,遂征合肥。合肥未下,军还。兵皆就路,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统等以死扞权,权乘骏马跃津桥得去。

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5:37:10

三、半途而废


刘备的反应还是很快的,一回到江州,便采纳大将黄权的建议,命他率军迎张鲁入蜀,怎奈张鲁早已铁了降曹之心,没过多久就回到南郑,正式向曹操投降,捞了个万户侯。【1】汉中被曹操攻陷的计划一传开,蜀中就立刻炸了锅。此时曹军主力与刘备之间,就只隔着一个大巴山,能依托的险要只有剑阁关,但曹军若真的倾力进攻,蜀汉能守多久,也很难说。刘备不停的斩杀散播谣言者和趁机闹事者也不能使空气中的紧张气氛缓和下来,可见蜀中的慌乱程度之严重。


似乎对于曹操而言,,现在正是一鼓作气,消灭刘备、永绝后患的天赐良机,事实上司马懿和刘晔也是这么劝曹操的,其中以刘晔的分析尤为详细。【2】然而这一回,曹操并未抓住这个看似很好的机会,仅仅留下了一个“得陇望蜀”的典故就撤兵了。


是什么导致曹操错失如此机会?


原因有三。其一,取蜀并不容易。依刘晔与司马懿的所言,蜀地似乎已是囊中之物,然言“传檄而定”,实属过分。曹操攻克阳平关时在建安二十年七月,此时刘备占领成都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刘备已经凭得当的用人调度赢得了蜀中认识的支持。【3】蜀中军队也已经得到了充分休整,纵使是东征之军,因其并未与孙权交兵,其疲劳程度也远轻于苦战汉中半年的曹军。刘备刚返回江州,便能派出规模可观的黄权部队北迎张鲁,并击破已降曹之当地豪强数人,足可见其军力不弱,足以和曹操一战。况且大巴山险峻虽不及秦岭,但仍不失为易守难攻之险要。昔日有张鲁数次进犯西川无功而返,后有钟会大军伐蜀顿兵剑阁关下寸步难行。汉中之战后曹军过于疲惫,面对以逸待劳的蜀军,实在难言优势,况且曹操对于蜀中地形并不熟悉,贸然深入,风险实在太大。


大概刘晔自己后来也明白了这一点,于是在曹操一段时间后再次问及取蜀是否可行时,他便改变了观点。【4】


其二, 后方可能失火。建安二十年的曹操,虽然已经清除了大量异己分子,但是朝中局势仍不稳定。一方面,东汉旧臣对曹操平日的行径日益警觉,不少人已经着手反叛。另一方面,曹操的一些老部下由于对曹操志向改变感到失望,正与曹操渐行渐远【5】。出兵征伐张鲁,是建安二十年三月的事,拿下阳平关时是当年八月,张鲁归降则已是十一月的事。如果曹操执意攻蜀消灭刘备,战事必定旷日持久,而接近两年不再朝中,无异于给异己分子一个闹事的绝好机会。从后来的事实看,曹操讨马韩、征孙权、伐张鲁,时间都控制在七个月内,目的就是防止朝中出事。


何况曹操面对的,不仅仅是萧墙之祸,还有外部之忧,毕竟曹操的敌人并非只有刘备。孙权已经趁曹操大军滞留西线之时打了一次合肥,虽然被张辽赶了回去,但难保孙权不再来第二次,张辽毕竟兵少,指望他多次复制逍遥津大捷并不现实。此外荆州的关羽同样不老实,建安十四年江陵战役期间及刘备取蜀、曹操征孙权的时候,关羽就曾在荆北曹军地盘内闹事,虽说乐进曾经赶跑过关羽,但关羽并未受到什么致命打击,仍然不断地给荆州曹军找麻烦。【6】孙刘湘水划界之后,关羽已经可以腾出手来,继续捣乱。如果曹操执意攻蜀,合肥、荆北任事态发展下去,恐怕刘备尚未消灭,荆徐二州便见不到曹操的旗帜了。


其三,政治需要第一。赤壁之战后,曹操在军事上成就相对有限,政治地位上倒是平步青云(当然头衔都是自己弄来的)。伐张鲁时,曹操已是魏公,而回到邺城后不及数月,便进爵为王。【7】一统九州固然重要,可是个人地位也并非无关紧要,毕竟此时的曹操可没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觉悟。曹操班师却并非完全为了魏王头衔,毕竟曹操不是务虚名的人。【8】接班人问题,也是必须处理的。为了王太子之位,曹丕和曹植已经斗了好几年,再不处理,只恐刚刚建立的魏国又将内乱。为解决此事,曹操亦颇伤脑筋,因而不得不放弃这个可能消灭刘备的机会。


此外,或许还有一个原因,那便是曹操老了。毕竟出征汉中之时,曹操已经六十岁了。年华的老去、地位的变化、理想的变更,让他变得更为谨慎。就在他搁置消灭刘备的计划时,当年那个以匡扶天下为己任的青年曹操已经消失了。想当年曹操轻骑破乌巢、远征平乌丸,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故一世之雄。然则萧瑟秋风今又是,当年壮志未酬,人已先老,面对头上华发与剑阁雄关,曹操终感力不从心。


建安二十年十二月,曹操留下夏侯渊等人驻守汉中后北返邺城,西征之役,就此半途而废。


当然放弃全面战争计划并不代表毫无动作,就在十一月,曹操还派出张郃继续南进,准备扫平巴郡。张郃的能力,对付一般将领自然是绰绰有余,但这一次,他迎来了真正的对手——万人敌张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三国志》卷四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及曹公破张鲁,鲁走入巴中,权进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于是先主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鲁。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十一月,(张)鲁自巴中将其余降。封鲁及五子皆为列侯。


【2】《三国志》卷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晔进曰“明公以步卒数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四海。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楚人未恃也。今迫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太祖不从,大军遂还。


【3】《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糜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懿、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4】《三国志》卷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裴松之注引傅子曰: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问晔曰:“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


案:蜀中形势变化虽快,尚不致七日之间便完全不同,究其实情,恐为蜀中本就不可急攻。所谓“今已小定”者,恐为刘晔保全颜面之台阶。


【5】《三国志》卷十《荀彧荀攸贾诩传》: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6】《三国志》卷十七《张乐于张徐传》:(乐进)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徐晃)从征荆州,别屯樊,讨中庐、临沮、宜城贼。又与满宠讨关羽于汉津,与曹仁击周瑜于江陵。


《三国志》卷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与乐进讨关羽於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


《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先主遣使告刘璋曰)……又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拒,今不往救羽,进必大克,转侵州界,其忧甚于鲁。


案:魏书之风格,向来夸胜讳败,如胜敌军则尽力鼓吹,无果或失败则隐晦说出或干脆闭口不提。依国渊传,曹操破贼文书,向以一当十,此数处记载皆对战事叙述不详,结果亦未明确点出,则关羽未遭大损可知。


【7】《三国志》卷一《武帝纪》:(建安二十年)十二月,公自南郑还,留夏侯渊屯汉中。二十一年春二月,公还邺……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


【8】《三国志》卷一《武帝纪》:(建安元年,天子)于是以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辞,以大将军让绍。

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5:37:29

四、烽火巴西


巴郡原本为蜀中一郡,后来几经变革,至建安二十年时,已被分为巴东郡、巴郡、巴西郡三郡。【1】其中巴西郡离汉中最近,因而刘璋时代,蜀中与汉中的战事也多发生在巴西郡。【2】张鲁投降之前,曹操就已经任命了三巴太守太守。【3】不过建安十八年,诸葛亮张飞赵云分兵入川时,永安、江州等地就已经先后被平定,刘备定成都之后,任命张飞为巴西太守,刘琰为固陵(即巴东)太守,廖立、费观为巴郡太守。可见巴东郡、巴郡都处于刘备的实际掌控之下。【4】曹操建安二十年所置的这三巴太守,是不能全部到职的,在被蜀军击败后,几位夷王只好去了洛阳。【5】曹军此次出击,张郃唱主角,徐晃打配合,夏侯渊总督诸路,目标则是迁回三巴的老百姓。【6】为此,必须击溃张飞,然而张飞又岂是好对付的?


张鲁降曹后,刘备尚来不及将力量扩展到整个巴西郡,于是这里部分地区形成了军事力量真空区,于是张郃顺利到达了宕渠一线。张飞自然不能任张郃长驱直入,于是亲自率军迎敌,与张郃在宕渠一对峙就是五十多天。【7】此时巴西郡的安汉、阆中都在张飞手里,且阆中外还有瓦口隘,张飞处于防守之有利地形。而张郃远道而来,加之沿线道路险峻,补给线并不如张飞顺畅,拖下去,并无好处。于是张郃集中力量,准备攻破瓦口隘,击溃张飞。谁知张飞却不是有勇无谋之人,不仅加强了瓦口隘的防御,还充分利用了地形的优势,趁张郃来犯时亲率主力出击,一举将张郃打得大败。【8】张郃此次出兵不仅战果甚少,所部还被几乎全歼,只能灰溜溜的跑回了南郑。【9】另一边徐晃部则“终不知后事如何“,曹操的有限进攻,就此破产。张飞趁机巩固战果,巴中三郡就此安定,被刘备集团牢固控制。


宕渠大胜对于刘备集团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假使张飞被击溃、宕渠失守,张郃的力量就会如匕首一般,瞄准了蜀中和荆州的连接部。只要张郃在宕渠站住脚跟,下一步就可以直接威胁江州。一旦魏军攻克江州,就可以切断蜀中和荆州的联系,刘备和关羽就会有各个击破的危险。况且依托江州,魏军完全可以按照当年诸葛亮、张飞进攻成都的路线,攻击蜀中腹地。可以说,张飞击溃张郃、保全巴西郡,对于刘备集团的生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宕渠一战后,刘备的力量得以直逼汉中郡为下一步进攻汉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次战斗中,张飞表现出了极为出色的军事能力。从开始的对峙,到发现张郃军力布置的漏洞,然后充分利用地形,一战击溃张郃,堪称是经典的防御反击战。结合张飞支援刘备西川战局,能够攻占战略要地江州,并且生擒守将严颜,可知张飞是攻防俱佳的杰出将领,而且攻击方面可能更出类拔萃。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的称号,张益德当之无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华阳国志》:献帝初平六年,征东中郎将安汉赵颖建议分巴为二郡。颖欲得巴旧名,故白益州牧刘璋,以垫江以上为巴郡,江南庞羲为太守,治安汉。璋更以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朐忍至鱼复为固陵郡,巴遂分矣……建安六年刘璋改永宁为巴郡,以固陵为巴东,前巴郡改为巴西,徙庞羲为巴西太守,是为三巴。


【2】《三国志》卷三十一《刘二牧传》:汉宁太守张鲁稍骄恣,不承顺(刘)璋,璋杀鲁母及弟,遂为雠敌。璋累遣(庞)羲等攻鲁,,数为所破。鲁部曲多在巴西,故以羲为巴西太守,领兵御鲁。”

【3】《三国志》卷一《武帝纪》:(建安二十年)九月,巴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举巴夷、賨民来附,於是分巴郡,以胡为巴东太守,濩为巴西太守,皆封列侯。


《华阳国志》亦载:魏武以巴夷王杜濩、朴胡、袁约为三巴太守。


【4】或曰:张鲁逃入巴中,又从巴中投降,可见巴中、巴东二郡刘备并未控制。


难曰:案地理位置,刘备已于入川之时攻占巴郡、巴东郡,所设置太守皆实际到任,当已经控制二郡。况三巴之中,并无“巴中郡”,按《先主传》“是岁(建安二十年),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所谓遁走巴中,当为“遁走三巴之中”,具体而言,为遁走巴西,可见巴郡、巴东郡刘备皆已控制。


【5】《三国志》卷四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张)鲁已还南郑,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朴胡。……(王平)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


【6】《三国志》卷九《诸夏侯曹传》:“会鲁降,汉中平,以渊行都护将军,督张郃、徐晃等平巴郡。”


【7】《三国志》卷三十六《关张马黄赵传》:曹公破张鲁,留夏侯渊、张郃守汉川。郃别督诸军下巴西,欲徙其民於汉中,进军宕渠、蒙头、荡石,与(张)飞相拒五十馀日。


【8】《三国志》卷三十六《关张马黄赵传》:飞率精卒万馀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馀人从问道退,引军还南郑,巴土获安。


案:张郃督“诸军”下巴西,归南郑时仅剩麾下十余人,可见损失之惨重,张飞此胜,确乎为大胜。


【9】或曰:按《张郃传》,张郃虽败,却迁走了巴东、巴西二郡百姓,大有所得,反倒是张飞,得地失人,虽胜犹败。


难曰:巴东郡在刘备集团的掌握之中,巴西郡亦大半在张飞手中,张郃如何能迁走二郡百姓?至多不过宕渠一县人民,所谓“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汉中”者,当是魏人专美之辞。

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5:37:45

五、汉中对策


建安二十二年,稳固了蜀中局势后,刘备集团开始谋划夺取汉中,其中,以法正的建议最为详细,我们姑且称之为“汉中策”。现照录如下:


“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


(选自《三国志》卷三十七《庞统法正传》)


法正的“汉中策”首先点明了当时汉中一代的形势。曹操一举攻克汉中后,不一鼓作气拿下蜀中,只留下夏侯渊、张郃屯守,自己急匆匆北返,可见曹操之患不仅在外部,也生于萧墙之内。不稳定的内部将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曹操的军事行动,这对于进取汉中的刘备而言自然是一个好消息。


然后,法正分析了攻取汉中的可行性。曹操留下镇守汉中的将领才能不足以保全汉中(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只要率领大军去讨伐,就一定能把汉中拿下来(举众往讨,则必可克),而曹操则不一定能及时增援。


接下来,法正分析了占据汉中对于刘备集团的益处。其一,攻克汉中将更有利于积蓄军粮等必需战略物资(克之之日,广农积谷)。其二,汉中能为蜀中提供良好的屏障(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秦岭之险甚于大巴山,如刘备集团能占据汉中,则政权之生存环境将立刻改观。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只要汉中周边秦岭诸险要在蜀汉手中,曹魏就对其毫无办法。【1】其三,汉中可以作为刘备进攻雍凉二州的前进基地(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早在张鲁时期,张鲁就曾先后派大将杨昂和兵败来归的马超率汉中之兵北上凉州,给曹操制造了不小的麻烦,只因张鲁给予马超的支持不足,马超后来的策略失当才没有出大事。【2】而马超归降刘备后,刘备手中便有了一张影响凉州的王牌,毕竟建安十六年马超兵败后,仍然利用自己在凉州的声望与曹操的军队周旋了两年。在西羌诸戎中,马超一直有很高的声望,如能加以利用,将对刘备集团开疆拓土起到很大作用。【3】在天下有变之时,汉中更可成为进攻关中、击溃曹操、匡扶汉室的出发地(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


法正的“汉中策”虽然不及隆中对全面完整,但仍以精妙的分析,完全揭示了汉中对于刘备集团而言的战略意义。其论述之地位,堪比建安五年鲁肃说孙权之“江东策”,均为影响三国历史走向的重要论述。正是在汉中策的指导下,刘备明确了下一阶段的战略目标并凭此制定了得当战术行动,为最终占领汉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汉中策”也有问题。法正说,拿下张郃和夏侯渊的前提是派重兵进攻(举众往讨,则必可克),也就是说,刘备必须集中蜀中绝大多数军事实力进攻汉中。这意味着荆州方面在此期间将很难得到蜀中的支援,一旦荆州遭遇进攻,便只能凭借自身的力量坚守。好在镇守荆州的大将关羽不仅经验丰富、武功高强、长于战术,还具有足够的内政处理能力。【4】湘水划界后,刘备基于东吴威胁,对关羽的力量大致也有所加强,因此以荆州关羽之力,虽说进取中原困难,但是保境安民、袭扰荆北曹军还是绰绰有余的。而对刘备而言,荆州只要能保住现有地盘,也就足够了。当然,似乎而已,但至少就理论上而言,“汉中策”刚刚提出时并不需要荆州方面做些什么,其战略战术方针在两川范围内,也不存在任何问题。实际执行如何,便要看刘备及其手下将领的能耐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三国志》卷四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2】《三国志》卷二十五《辛毗杨阜高堂隆传》:超率诸戎发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惟冀城奉州郡以固守。超尽兼陇右之众,而张鲁又遣大将杨昂以助之,凡万馀人,攻城。


《三国志》卷九《诸夏侯曹传》:超奔汉中(依附张鲁),还围祁山。


【3】《三国志》卷三十六《关张马黄赵传》:(策曰)……暨于氐、羌率服,獯鬻慕义。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飏虓虎,鉴董万里,求民之瘼……


【4】《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吕蒙曰)……(关羽)已据荆州,恩信大行……


又关羽覆败之后,荆州地区反吴暴动持续不断、刘备东征之时几荆州西三郡土著几乎全数鼎力支持,可见关羽镇守荆州时治理有道,颇得民心。

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5:38:13

六、兵无常势


建安二十一年,进爵魏王后,曹操又开始了征战天下的步伐,既然消灭刘备并不容易,曹操便再次打起了孙权的主意。


十一月,曹操到达居巢,进攻濡须。濡须坞是建安十六年孙权修筑的,目的就是在曹操进攻时作为水陆两栖要塞。建安十八年、十九年曹操两次进攻濡须坞皆无果而终,只留下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1】此番曹操精锐尽出,准备一举拿下濡须坞,孙权则拿出了老办法——坚守不出,希望凭此熬走曹操大军。谁知天公不作美,又来搅战局,前翻赤壁之战,一阵东风烧得曹操焦头烂额,这一次,该孙权倒霉了。一天夜里,暴风骤至,吹得东吴水军阵型散乱,舰船皆翻,都督董袭不愿弃船逃生,船覆人亡。【2】水军损失惨重,曹操又攻逼得紧,这仗自然是打不下去了。


建安二十二年春天,孙权不得不宣布向曹操“有条件投降”。【3】曹操深知后方不稳,也就顺坡下驴,接受了孙权的降书,留下夏侯惇、曹仁、张辽率重兵屯守居巢后,班师回朝。冬十月,曹操立曹丕为王太子,总算为夺嫡之争画上了休止符。打服了孙权,提升了自己的礼仪规格,又册立了储君,曹操似乎可以休息了。可惜刘备并不这么想,此时蜀中局势已经稳定,实践法正“汉中策”的时机已经成熟,刘备要动手了。


建安二十二年末,汉中战役正式打响。刘备的计划是两面出击,一方面命张飞、马超、吴兰等人进入凉州,屯兵下辩,准备利用马超在凉州的影响力伺机攻击雍凉地带的魏军,分散关中一带魏军兵势,支援正面战场。刘备则亲率主力驻扎在阳平关下,与夏侯渊对峙。对此曹操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但是敏锐的政治直觉告诉他,朝中最近要出事,于是曹操没有亲征。但刘备必须有人去挡,于是派出了自己的堂弟曹洪率兵出征,不过曹操考虑到曹洪虽然勇敢,能力有限,于是又派出侄子曹休参赞军务,并且把实际指挥权交给了曹休。【4】


曹操的直觉,很准。


建安二十三年正月,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然等恃关羽强盛,起事于许昌,丞相长史王必和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奋力镇压,终于将事态平息了下来。王必在行动中身负重伤,没过多久就送了命,曹操知道后大怒,借此机会在朝廷百官中来了一次大清洗。【5】通过这次事件曹操正式认定,再不管南方的关羽是会出大事的,于是不得不痛下决心,根治祸患,遂调动屯于居巢的曹仁行征南将军,假节,镇荆讨羽。至于汉中方面,就看曹洪和曹休的了。


好在同时刘备的部署也出了问题。本来刘备派重兵进入凉州,目的是要利用马超在凉州的声望,但又对马超本人并不放心,于是凉州的军事指挥权属于张飞,而不是马超。刚进入凉州时,张飞倒也取得了一些战果。【6】但张飞毕竟对于凉州的情况并不熟悉,结果轻易分兵,调整军力布置,使曹洪有了可乘之机。张飞分兵至下辩北面的固山,扬言打算截断曹洪退路,希望吓退魏军,坐收战果。曹洪手下众将听说了消息果然狐疑起来。但是曹休却敏锐的看破了其中的机关,指出张飞只是在虚张声势。曹休提议避开与张飞本人正面交战,而是趁张飞部队军力分散,先突击凉州部的主力部队吴兰部,吴兰张飞必定退出凉州。曹洪听从了曹休的建议,集中主力攻击吴兰,把吴兰打得大败,雷铜也被杀死。吴兰逃入阴平,结果死在了当地豪强手上,张飞见状,只好退兵。【7】至此,刘备的凉州方面作战失败。


正面,夏侯渊、张郃率领汉中魏军主力与刘备对峙,刘备感到长期相持不是办法,于是再次分兵。这一次刘备的目标,是阳平通向武都或关中的咽喉要道——马鸣阁道。只要切断马鸣阁道,汉中与关中的联系就会被切断,为此刘备不惜派出重兵出击。但是,这一次刘备又失算了。徐晃看出了刘备的战略意图,迅速率兵出击,大破蜀军十余营,许多蜀兵因山路狭窄而落入山涧。 为此,徐晃还得到了曹操的特别嘉奖。【8】再次失手后,刘备感到相持下去有些吃力了,于是向诸葛亮发出急报,要求增兵。或许是由于诸葛亮发现蜀中军民此时已经疲劳不堪,对此他似乎有点犹豫,于是拿此事询问杨洪,杨洪立即指出汉中之役的重要性,坚定了诸葛亮迅速支援前线的决心,也使得刘备能够继续坚持下去,直到迎来转机。【9】


建安二十三年九月,曹操料理好了内务后,亲自坐镇长安督战,且做好了随时亲临汉中的准备。就在法正的“汉中策”看似即将翻作画饼之时,曹操辖地荆北又出了事。十月,宛城侯因叛乱,这下不仅襄阳的曹仁不得不暂时放下讨伐关羽的大任,回身平叛,曹操也只得坐镇长安,不敢轻动,汉中的局势再次变得模糊不清。


孙子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被内忧外患搅得烦不胜烦的曹操和在汉中与魏军相持半年却不仅劳而无功,反而损兵折将的刘备对此应该深有体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2】《三国志》卷五十五《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曹公出濡须,袭从权赴之,使袭督五楼船住濡须口。夜卒暴风,五楼船倾覆,左右散走舸,乞使袭出。袭怒曰:受将军任,在此备贼,何等委去也,敢复言此者斩!“于是莫敢干。是夜船败,袭死。


案:曹操三征孙权,唯此次孙权请降,当是水军损失惨重,难以为继之由。又徐盛传载濡须口之战,徐盛迎风突击曹军,获小胜,风止而归,不知发生于何年,存疑,故不录。


【3】《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二十二年春,权令都督徐祥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誓重结婚。


【4】《三国志》卷九《诸夏侯曹传》:刘备遣将吴兰屯下辩,太祖遣曹洪征之,以休为骑都尉,参洪军事。太祖谓休曰:“汝虽参军,其实帅也。”洪闻此令,亦委事于休。


【5】《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然等反,攻许,烧丞相长史王必营,必与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讨斩之。


三辅决录注曰:后十余日,必竟以创死。


山阳公载记曰:王闻王必死,盛怒,召汉百官诣邺,令救火者左,不救火者右。众人以为救火者必无罪,皆赴左;王以为“不救火者非助乱,救火者乃实贼也”。皆杀之。


【6】《三国志》卷二十五《辛毗杨阜高堂隆传》:会刘备遣张飞、马超等从沮道趣下辩,而氐雷定等七部万馀落反应之。


【7】《三国志》卷九《诸夏侯曹传》:(刘)备遣张飞屯固山,欲断军后,众议狐疑,休曰:“贼实断道者,当伏兵潜行。今乃先张声势,此其不能也。宜及其未集,促击兰,兰破,则飞自走矣。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三月,张飞、马超走汉中,阴平氏强端斩吴兰,传其首。


《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二十三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为曹公军所没。


【8】《三国志》卷十七《张乐于张徐传》:太祖还邺,留徐晃与夏侯渊拒刘备於阳平。备遣陈式等十馀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


【9】《三国志》卷四十一《霍王向张杨费传》: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杨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5:38:40

七、扬威汉川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在与夏侯渊、张郃相持一年后,刘备决定,改变部署,放弃进攻阳平,渡过沔水,在定军山上扎营,希望以此调动夏侯渊军离开坚固阵地,在运动中寻找战机。夏侯渊果然中计,与张郃率军前来争夺定军山。【1】刘备的机会终于来了,不久他就发动了一场足以改变汉中局势的大规模战斗。


刘备针对夏侯渊部军力分布漏洞,集中攻击夏侯渊新防御体系中最薄弱的张郃部,张郃屯广石时,刘备曾派出一万精兵分为十部,趁夜急袭,以车轮战攻击张郃,张郃率领亲兵亲自上阵交战,使刘备无功而返。【2】但这一次张郃迎战失利,夏侯渊为避免防御体系崩溃,只得分出一半军队救援张郃。但紧接着,夏侯渊听到了另一个坏消息:走马谷失火。未及多想,他便亲自带人救火去了,但夏侯渊不知道的是,在另一条山道上,正有一位老将在等着他。


这便是黄忠。黄忠字汉升,是荆州南阳人。黄忠原来是长沙太守韩玄的部下,在建安十四年刘备南征四郡时跟随韩玄投靠了刘备。在入川战役中,黄忠英勇作战,立了不少功劳。【3】汉中战役中,刘备命黄忠占据制高点,在夏侯渊经过时居高临下将其击溃。今见夏侯渊果然中计前往救火,黄忠便命令全军鼓角大鸣,全线出击。魏军主帅夏侯渊所领部下,本是精锐中的精锐,想击溃魏军谈何容易?但是两军在山谷相遇,战场环境相对封闭,在如此环境下,谁更勇敢、更冷静、组织士兵的能力更强、战术素养更高,谁就能获胜,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强敌夏侯渊,黄忠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亲自冲上最前沿,鼓励士兵冲锋。在主帅的鼓舞下,蜀军士气大振,向魏军发起强攻,一时山谷中鼓声震天,欢声雷动。在黄忠的打击下,猝不及防的魏军顿时大乱,黄忠一鼓作气,擒贼擒王,一战就斩了夏侯渊,汉中魏军之主力,就此崩溃。【4】


魏军听说主帅夏侯渊被杀,顿时军心大乱,眼见得就要全军崩溃。好在司马郭淮及时站了出来,推举张郃为临时主帅,张郃也不含糊,立刻出面安抚众将士,军心终于被稳定了下来。【5】但是定军山下的战局已经不可收拾,黄忠不仅杀了夏侯渊,还杀了曹操任命的益州刺史赵颙,也算是为刘备除掉了“官场上的敌人”。张郃守不住定军山大营,只好退过汉水扎营,并收拢散兵准备防御刘备下一阶段的进攻。第二天刘备果然准备度过汉水一举消灭魏军余部。郭淮再次力排众议,否定了沿河阻击的方案,而是建议将部队向后部署,准备待刘军半渡而击之。张郃采纳了这个建议。刘备看到曹军的部署,担心渡河有危险,于是放弃了渡河追击的企图,张郃趁机率军退回阳平继续坚守。【6】虽然在张郃和郭淮的努力下,汉中的魏军主力没有全军覆没,但是战局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无奈,张郃出信使,向坐镇长安的曹操求救去了。


可以说,定军山之战是汉中战役的关键转折点。一方面,刘备凭借此战重创了汉中魏军主力,此后汉中魏军实际上已经丧失了独自抵抗刘备进攻的能力,因此不得不向曹操求援,刘备籍此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另一方面,刘备通过得当的军事调度成功斩杀魏军主帅夏侯渊,不仅折了曹操一员大将,还沉重打击了曹操的汉中经营体系。夏侯渊虽然有缺点,在魏军诸将中能力也并不是最突出的,但他的军事能力依然很强,且是曹操部下里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早在建安十四年,夏侯渊就承担了总督诸军在江南平叛的任务。建安十六年马超、韩遂被击溃后,夏侯渊长期在雍凉一带任职,多次督率诸军击溃叛乱分子和地方割据豪强,虽然曾在和马超的战斗中吃了点亏,但最终夏侯渊仍凭借自己出色的能力与张郃一道将马超赶进了汉中。【7】夏侯渊不仅战功赫赫,经验丰富,还是对关中的情况最熟悉的魏军将领之一。因而黄忠杀死夏侯渊具有重大意义,只要夏侯渊不死,魏军即使损失惨重,也还有重建汉中防线的可能,毕竟之前夏侯渊已经凭借自己的防御体系以一郡之力和刘备的蜀中数郡对峙了一年。可以说夏侯渊之死,对曹操经营汉中攻略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此后曹操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出第二个合适的人选总督汉中军务,因而只能在别的战线出事、自己已经力不从心之时彻底撤出汉中。


定军山大捷后,刘备拿下汉中的信心终于足了起来,但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曹操不可能对于汉中惨败坐视不管,曹刘这一对天下英雄直接交锋的时候,再一次到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


【2】《三国志》卷十七《张乐于张徐传》:刘备屯阳平,(张)郃屯广石。备以精卒万馀,分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


【3】《三国志》卷三十六《关张马黄赵传》:(黄忠)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3】《三国志》卷九《诸夏侯曹传》:初,渊虽数战胜,太祖常诫曰:“为将当有怯懦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耳。


【4】《三国志》卷三十六《关张马黄赵传》:建安二十四年,(黄忠)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5】《三国志》卷十七《张乐于张徐传》:渊司马郭淮乃令众曰:“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推郃为军主。郃出,勒兵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


【6】《三国志》卷二十六《满田牵郭传》: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既陈,备疑不渡,淮遂坚守,示无还心。


【7】《三国志》卷九《诸夏侯曹传》:(建安十四年)太祖征孙权还,使(夏侯)渊督诸将击庐江叛者雷绪,绪破,又行征西护军,督徐晃击太原贼……(十七年太祖)以渊行护军将军,督朱灵、路招等屯长安,击破南山贼刘雄,降其众……(夏侯)渊救(韦)康,未到,康败。去冀二百余里,(马)超来逆战,军不利……(夏侯渊督诸军)随行(讨马超),使张郃督步骑五千在前……未战,超走……太祖使渊率诸将讨(宋)建……月余拔之,斩建所置丞相已下。

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5:38:59

八、不动如山


本来,曹仁到荆州的任务是讨伐连年捣乱的关羽,谁知南征之师未动,萧墙之乱已发,侯因反叛,荆州越治越乱。曹仁只得撇下关羽,改职平北,率大军先和自家人打了个不亦乐乎。好在刘备此时正在汉中和夏侯渊对峙,关羽实力不足,又没有刘备的许可,不能北上策应,使曹仁得以专心平叛。自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至次年正月,曹仁忙活了许久,终于攻破了宛城,并按照曹家惯例,屠城示威。【1】


谁知宛城屠杀之血未干,汉中战局顷刻逆转。曹操窝在长安观了半年夏侯之妙才,末了只观到一“白地将军”授首于定军,眼见苦心经营多时的防线有全面崩溃之险,只得亲率大军救急。时值三月,故地重游,上有秦岭皑皑之积雪,下有褒水滚滚之涛澜,曹操念起当年所题之“衮雪”二字,情随事迁,得意而去,仓皇而来,自不免心如波乱,面如雪白。【2】


听说曹操亲征汉中,刘备并不惊慌。他知道夏侯渊死后,曹操纵使兵再多,也会因诸多因素掣肘而难以为继,于是豪言顿发,就差提前和诸将痛饮庆功酒了。【3】


然而刘备却着实低估了曹操的实力,曹操一到达汉中,便全力反攻。刘备亲率主力与之交战,结果没过多久就撑不住了,可不知为何,十数年前一于曹操交战就跑得比兔子还快的刘备这次竟然死活不肯撤退,若不是法正极力劝阻,恐怕刘皇叔便要先于孔明“出师未捷身先死”了。【4】曹操虽了点便宜,可还没来得及高兴他就发现,再想找仗打就难了。


刘备的反应很快,正面交战打不赢曹操,刘备调整部署,占据大巴山各地险要,坚守不出,准备把曹操熬走。【5】曹操找不到刘备的主力决战,却也不肯善罢甘休,也率领大军和刘备对峙下来。刘备感到再次感到吃力,可蜀中的战争潜力已经达到极限,再无兵可调,无奈之下,刘备想到了关羽。如果关羽能率领荆州军北伐,便可吸引曹操的注意力,使其退出汉中。但是关羽的荆州军毕竟兵力有限,小规模进攻尚可,大举北伐,实在力量单薄,但值此关键之际,也没什么别的办法了,于是刘备只能命令关羽北伐,威胁襄樊。【6】好在此时孙刘关系还说的过去,关羽不必把主要精力放在东吴身上。【7】留足了防吴兵力之后,关羽出发了。


北伐之役,关羽兵力几何,史无其书。然昔日东吴夺长沙、零陵、桂阳,关羽率军号称三万入益阳,争三郡,或可为证。【8】现下益州军长驱汉川,荆州有变,西援无门,而建安二十年孙刘相争、湘水划界的事仍令关羽记忆犹新。守着如此“忠实盟友”当邻居,关羽不得不慎之又慎,多留兵以备不测。陆逊与关羽书云:“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亦足为羽北伐军寡之旁证。【9】曹仁军数,史书语焉不详,但言督诸军平宛,还屯于樊,则亦当有数万之众。


庙算兵力,魏军只多不少。要以并不充裕的兵力打败能征善战的曹仁,并且吸引曹操的注意力,并不容易,而关羽本人,甚至已经对这次出征有了些许不祥预感。【10】果然,北伐之役并不顺利,文聘烧关羽水军战船于前,庞德箭射关羽于后,荆州军士气顿挫。【11】但关羽的万人敌也不是吹的,又一番激战后,关羽竟自江陵长驱六百里,将襄阳团团围困。【12】曹征南被打得死守樊城,不仅不前救襄阳,反使庞德等屯樊北十里。 曹仁或许是对关羽当年绝北道的手段记忆犹新,唯恐其故技重施,以水军威胁襄樊侧翼,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之高义,但睹其布置,仍不免坐不安意,确保退路之嫌疑。孙权见有利可图,也率军攻合肥,东线张辽等自顾不暇,事态至此,襄樊危局也只能指望曹丞相调拨救兵解困了。【13】


但此时的曹操也不轻松,刘备占据险要坚守不出一个多月,魏军非但找不到主力决战的机会,反而在一场遭遇战中让赵云给打破了胆,虽说部队损失不大,于大局无伤,但经此一役,刘军士气大涨,想要将其击溃变得更加不可能。【14】加之曹操身体状况不佳,襄樊战局又吃紧,相较之下,汉中已成鸡肋,弃之可惜然又食之无味。


于是曹操在撤出汉中的八万多老百姓和五万余户武都郡的少数民族后,于五月收兵回了长安,汉中从此姓了刘。【15】当然,对于刘备而言,汉中可不是鸡肋,得到了汉中,刘备就可以将蜀中防线向前推进至秦岭,刘备的根据地主体由此正式稳定了下来,掌握了两川天险的蜀汉政权,最终与魏、吴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不过,汉中大战虽然已经大体落幕,然余波未平,曹操把对付刘备的新防线设立在了陈仓一线,大概当时沉浸在喜悦之中的刘备并没有想到,这是一条蜀汉集团始终无法真正突破的防线。当然,未来很遥远,日下曹操要头疼的地方还有很多,关中、襄樊、合肥,麻烦都不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三国志》卷一《武帝纪》: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使(曹)仁围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

《三国志·于禁传》:(曹操)令:围而后降者不赦。

【2】案:“衮雪”摩崖居褒河巨石之上,有“魏王”款。今多以为曹操南征张鲁,道经此书。


【3】《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曹公自长安举重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4】《三国志》卷三十七《庞统法正传》裴松之注曰: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案:刘备与曹操之战斗中,法正参与的只有汉中之战,可知此时发生于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亲率大军进入汉中后。刘备为全军统帅,身边竟“矢下如雨”,可见战斗之激烈于战局之不利,则刘备与曹操进入汉中后曾与之交战并未获便宜可知。


【5】《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


【6】《关羽传》:七月,先主称汉中王,遣费诗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则可知襄樊战役在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方打响。


难曰:《关羽传》但云“是岁”,未言及出兵具体日期。所谓“假节钺”者,实为授予关羽在前线自行其是的权力,并非授意出兵。案吴书所载,吕蒙与与孙权谋划消灭关羽之时尚在于禁出兵之前,于禁七月到前线,可见战事要早于七月。根据五月曹操一撤出汉中就派徐晃匆匆前往襄樊增援可知关羽主动进攻曹仁的具体发生时间还要早, 大致在三、四月间。此时关羽虽有总督荆州之名,却无假节钺之实,即无征伐之权,因此北伐只能是刘备授意。汉中战事胶着,按常理刘备不可能有心思开辟第二战场。因而关羽北伐之原因,只能是调出汉中魏军主力,减轻刘备压力。做出关羽北伐之决策者,也只能是刘备。所谓“汉中战役后好大喜功的关羽擅自进攻襄樊”一说,不攻自破。当然,关羽若进兵顺利,亦可适当适当扩大战果。


【7】《魏略》曰:(孙权)复与关羽更相觇伺,逐利见便。


【8】《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三国志·甘宁传》:后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羽号有三万人。


【9】《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逊至陆口,书与羽曰:“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近以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


【10】《三国志》卷三十六《关张马黄赵传》裴松之注蜀记曰:“(关)羽初出军围樊,梦猪啮其足,与子平曰:‘吾今年衰矣,然不得还。”


【11】《三国志》卷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文聘)又攻羽辎重於汉津,烧其船於荆城。……(庞德)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以德常乘白马,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


【12】《三国志》卷二十六《满田牵郭传》:关羽围襄阳,宠助征南将军曹仁屯樊城拒之。


【13】《三国志》卷十五《刘司马梁张温贾传》: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


案:温恢于是时预言水淹七军之事,当近秋八月。


【14】《三国志》卷三十六《关张马黄赵传》裴松之注《云别传》: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或曰:此战当发生于曹操刚刚由斜谷进入汉中时,赵云以一场遭遇战彻底打掉了曹军的士气,还导致大量曹军主力淹死,因而对于汉中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难曰:曹操刚进入汉中时当时阳平关还在张郃手上,赵云如何能通过阳平关去阻击曹操大军的前锋?如果赵云可以通过阳平关,那必定也可以到达斜谷,斜谷栈道不利于大军作战,则刘军不在斜谷口布置大军,阻击曹操? 其次,云别传记载曹操军在退去时自相践踏,堕汉水中死者甚多。汉水是东西流向,所以此战的战场应该是在汉水以南。但是,阳平关在汉水(汉水即前文所说沔水)以北,曹操前锋怎么可能刚至前线就越过阳平关,到达汉水以南? 若是战略侦察被刘军击溃,为何刘备未以重兵攻击而是让赵云孤军抗敌?可见此战发生于曹操刚进入汉中时的说法靠不住。


如果导致曹操短期撤兵的原因真的是此战淹死了魏军大量主力,那为何曹操还要在死撑一个多月才撤兵?况且此战后,刘备对赵云夸奖仅停留在口头上,未见有什么实际的封赏,可见相比杀死夏侯渊,战云的功劳并不那么显眼。


然而裴松之并未在注后认为此事不实,《资治通鉴》也采纳此战例,可见此战应确实存在,试还原如下:曹操完全进入汉中后,在与刘备的对峙过程中在北山下囤积了大量粮草,黄忠带领本部人马和赵云军一部前去夺粮(结果不明,估计即使成功对曹操而言损失也可以忽略不计)。到期未归,于是赵云带着几十个骑兵去接应,结果碰上曹军主力一部前来挑战(目标不是赵云轻兵,是刘备主力),一场遭遇战后,赵云救出了所有部下,又使了一个空营计打败了曹军。此战确实是蜀军的一场胜仗,但并不属于大的战役,其对魏军的杀伤有限,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提升己方士气和打击曹军士气,对于战争进程的实际影响不大,就大举而言可以忽略不计。


另《云别传》提到沔阳长张翼。《三国志》中记载:“张翼字伯恭,犍为武阳人也。先主定益州,领牧,翼为书佐。建安末,举孝廉,为江阳长,徙涪陵令,迁梓潼太守,累迁至广汉、蜀郡太守。” 也就是说,建安末年,张翼初举孝廉,被任命为江阳长,后升职为涪陵令。江阳(今为泸州),在江阳郡,地理上居巴郡西。沔阳,前文已经说了,在汉中郡,定军山就在沔阳县内。可以说,云别传和三国志对此的记载完全不同,存疑。


【15】《三国志》卷一《武帝纪》:夏五月,(曹操)引军还长安。

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5:39:21

九、祸福相倚


曹操这厢正是摁倒葫芦起了瓢,汉中的烂摊子还没收拾利索,襄樊却又打得热火朝天。曹仁求救,不能不管,但从武都等地强迁的民户、蛮夷把关中闹成乱糟糟一片,刘备还躲在暗地里较劲,曹操哪里敢轻动?无奈之余,又征发壮丁,让徐晃凑了支货真价实的杂牌军,屯宛接应。【1】后来局势仍然吃紧,曹操终于痛下决心,遣帐下爱将于禁率魏军主力一部前往救援。


建安二十四年秋,西线无战事。

曹刘两家为争夺汉中,鏖战近两年,曹军固然损失惨重,西川亦已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山穷水尽之境,可谓两败俱伤。汉中遭曹操大打了通草谷,已是满目疮痍,难以供养大军。但大敌在北,刘备虽为强弩之末,急需休整,亦只得奉陪。幸得关羽军事有成,于禁等诸军东下,刘备压力骤减,于是在七月庚子,称王于汉中,在政治上向曹操示威之后,力排众议,留魏延守汉中,自率大军回成都。【2】同时,假关羽节钺的诏命即由费诗带至襄樊前线。假节钺者,可在辖境内代行君事,刘备以荆州全部事务交付关羽,自是要让其放手大干一场,进一步吸引曹军,为主力休整恢复赢得时间。


此刻,关羽又取得新进展,非但困襄阳,且北渡汉水,将樊城也一并围了。连躲在建业商量阴谋诡计的孙家君臣都一致认为关羽“有大功”,可见曹子孝接战一败涂地。【3】正在惶惶然,于禁率部赶到,真可谓久旱逢甘霖,立即财大气粗,命大军南下,反攻倒算。关羽军少,只得暂时退却。未料想到了八月,战局再次急转直下,天公为关羽作美,连降暴雨,引起山洪暴发,万水汇注,汉江猛涨,关羽趁机动手,水淹七军,禽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4】曹操甚至被吓得差点迁都,好在司马懿和蒋济还是明白人,一番劝阻之下,曹操总算恢复了冷静。【5】


但是对曹操而言,麻烦还没有到头。建安二十三年,许昌拥汉派企图与关羽里应外合,发动暴乱。曹操冒冷汗之余,将汉庭诸官诓至邺城,屠戮殆尽,算是给“宁吾负人,毋人负吾”作了最后一次诠释。故而关羽之军虽在咫尺,朝廷之中却未出现不测之变。但曹操万没料到,季孙之忧,不在颛臾,却在萧墙之内。


建安二十四年,曹魏运交华盖。夏侯授首于定军,曹操顿兵于汉川,曹仁被困于襄樊,于禁覆没于沔水,加之孙权趁火打劫,兵进合肥,一时间风声鹤唳,内外交困。西曹掾魏讽早就对曹操不满,这次看准时机,欲联结邺城掌控魏宫禁卫的卫尉陈祎突起发难,一举夺取曹魏统治中心。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关键人物陈祎居然临事而惧,向镇守邺城的魏太子曹丕出首。曹丕自被唬得魂不附体,大开杀戒,以其与王粲相交之厚,竟连杀王氏二子,令一向心狠手辣的曹操都叹息不已。以才武著称的文钦只因与魏讽“辞语相连”,便被下狱受笞数百,几拷掠而毙。招辟魏讽的元老相国钟繇罢官,邺都中尉杨俊贬职,黄门侍郎、名臣刘廙与弟连坐,几乎丧命,这场政治地震之烈,几乎倾国。【6】


危急关头,总算是天不灭曹,司马懿与蒋济出了个好主意:联孙制刘。


自建安十四年江陵战役之后,孙刘两家便在荆州问题上反复纠缠,从头到脚理不清的恩恩怨怨。刘备向孙权“借”得南郡便想赖账,孙权更狠,待刘备夺得西川便往讨债,直接索要荆州全境,“单刀赴会”谈判未果,曹操兵出汉中,刘备不得不妥协让步。然孙权一占三郡,立马化干戈为玉帛,和方才还刀兵相交的刘备“更相觇伺,逐利见便”,去找曹操的麻烦。关羽兴兵北伐,孙家允其舰船通过辖境在前,攻合肥在后,怎么看都和关羽好得蜜里调油。但蒋济、司马懿料定孙仲谋慑于关羽威势,恐其反噬,瞧着关羽风光,断不会舒服,更料得孙权心中的荆州情结必将有点燃之时。果然吕蒙一番进谏,孙仲谋的效忠信便摆在了曹操案头,时距孙权攻合肥未及三月。【7】转眼间满手的败券变胜券,曹操自是喜出望外,摁下迁都的昏招,自东线调兵遣将,召还张辽诸军,又亲统大军南下,收拾荆北残局。【8】


正当襄樊战云渐密之际,远在西川韬光养晦的刘备突然有了大动作。自回师成都,刘备一面休整部队,一面大兴土木,将两川交通整饬一新。此刻生息已久,而曹军主力疲于奔命,又云集于中原,刘备看准时机,终于再提大军,进屯汉川,锋芒直逼关中。【9】

刘备在此关键时刻不加强关羽兵力,却又至汉中,却并非无理之招。关羽为世之名将,以少胜多并非不可能。曹操自汉中败退,一直屯兵关中,以备刘玄德得寸进尺。然而此时曹操已经前往襄阳收拾烂摊子去了关中相对虚弱,仅长安有强守,陈仓道口有汉中残军驻戍而已。昔日孙权讨荆州,刘备以需得凉州为辞,虽为推托之语,亦可察刘备之动向。法正汉中策云:“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至此,刘备集团夺取汉中后的战略目标可称呼之欲出。至曹丕继位,凉州尚叠有叛乱,可见曹魏在彼统治之薄弱。避实击虚,兵家至言,更枉论刘备手头有马超这张王牌?如此良机,刘备岂会放过?刘备定汉中,即起馆舍,筑亭障,便利两川交通,更遣股肱之臣诸葛亮率军出屯骆谷。【10】种种迹象,皆预示其弦外之音。若曹操仍率大军镇守关中,刘备自然不敢轻举妄动。现下曹孟德忙于荆州救火,刘备不来趁火打劫,岂有此理?避实击虚,趁关中不稳而袭取之,收复先汉旧都长安,如此规划,可谓滴水不漏。


然而就是这个滴水不漏的安排,还是漏水。


刘备、法正千算万算,终究算漏了一处——荆州。关羽的荆州军实力并不强,当初勉力北伐,只为吸引曹操注意力,配合汉中战场,后来接连大胜,已是意外之喜,可是刘备竟从此将关羽当作万金油,指望荆州能为蜀中行动争取尽可能长的时间,全不考虑荆州的战争潜力已经发挥到了极限。因而过不了多久,刘备的好运终于到头了。


当初樊城被围,军心动摇,有弃城他走之谏,幸满宠力排众议,说服曹仁沉白马而固守,暂时无虞。【11】而现在,解围的时候到了。徐晃经过充足的准备,一句出击,将关羽主力打得落花流水,以实际行动得到了曹操的高规格嘉奖。【12】关羽败后不乱,才借水军之力稳住了阵脚,没有导致全军崩溃。【13】然而该发生的终究发生了,孙权几乎倾巢出动,攻击关羽后方,关羽率部回救,临近江陵,却得到了糜芳献城的噩耗,关羽军顷刻陷入了孤悬敌后,补给断绝的死地。刘备在蜀中,凭借关羽在荆州的军事行动不仅熬退了汉中的曹操,还获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和进攻关中的机会。此时刘备主力屯驻汉中,欲救荆州,惟有顺汉水而下,经上庸,出襄樊。然“金城千里”,道路险绝,故孟达取上庸,刘封乘舟自汉水下,蒋琬图谋上庸,亦大造舰船。【14】今刘备欲东救,必行汉水,临时抱佛脚,为时已晚。且此刻曹军云集于荆北襄樊,此路不通。故刘备惟有走建安二十年的旧道,自汉中返成都,下江州,出白帝。然以孙权进兵之速,之速,万事休矣。关羽虽奋力向前,英勇作战,终究寡不敌众,为配合主力流尽了最后一滴血。【15】


刘备好运终结,曹操这边却是喜出望外。襄樊战役于魏而言,虽有损兵折将、名声大损在前,孤城围逼、进退失据在后,但终究是有惊无险,以喜剧收场。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占领汉中稳固了蜀地,还虎视汉中随时准备利剑出鞘;但荆州失陷、关羽被杀,不仅使刘备损失了水军主力和为数不多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之一, 还导致《隆中对》的实施就此中断,从此汉室之复兴再无希望。刘备称帝后为补救当初的失策,率蜀中主力东征伐吴,结果被陆逊一场大火、一次两栖登陆赶回白,。愤懑填膺的刘备不久后便见了列祖列宗,从此蜀汉只能偏霸一方。当然占领汉中后,曹魏也数十年拿蜀汉没有办法,等到成都终于易主时,魏国的国祚也不长了。世事无常,犹使痴人掩卷长叹。古之所谓“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岂虚言哉?


当然后来的一切,对于建安二十四年的魏蜀吴而言都太遥远,三国后事,亦不在本文叙述范围之内。胜败乃兵家常事,然则不知其所以然,便不能说知兵,因而战后总结工作,还是不能马虎的。

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5:39:57

【1】《三国志》卷十七《张乐于张徐传》: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晃所将多新卒。


【2】《三国志》卷四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3】《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吕蒙称疾诣建业,逊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当可忧也?”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其骁气,陵轹於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於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下见至尊,宜好为计。”

   案,《吕蒙传》:后羽讨樊,留兵将备公安、南郡。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魏使于禁救樊,羽尽禽禁等。——可知吕蒙往建业图计在于禁赴援之前,所谓大功,非谓虏禁,乃谓破仁。


【4】《三国志》卷三十六《关张马黄赵传》: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5】《三国志》卷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司马宣王及(蒋)济说太祖曰:“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於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原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


【6】《世语》:大军未反,讽潜结徒党,又与长乐卫尉陈祎谋袭邺。未及期,祎惧,告之太子,诛讽,坐死者数十人。

《三国志》卷二十一《王卫二刘傅传》:粲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

《文章志》曰:太祖时征汉中,闻粲子死,叹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

案:魏讽九月反,操时在关中,言征汉中,误。


【7】《三国志》卷一《武帝纪》:冬十月,军还洛阳。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

   《资治通鉴》:七月,孙权攻合肥。

   案:《温恢传》言:“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於是有樊城之事。”则孙权攻合肥去秋八月水淹七军不远,《通鉴》为是。


【8】《三国志》卷一《武帝纪》:冬十月,军还洛阳。……王自洛阳南征羽。


《三国志》卷十七《张乐于张徐传》:关羽围曹仁於樊,会权称籓,召(张)辽及诸军悉还救仁。


【9】《三国志》卷四十《刘彭李廖刘魏杨传》:(廖立曰)昔先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

   案:刘备初征汉中,于七月便回成都,关羽于十二月倾覆,二者实无联系。且观廖立之语,深以取汉中为然,故知其言入汉中,当谓备时在汉中,援救不及,以致关羽覆败也。


【10】《典略》:备於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

《元和郡县志•山南道三》:蜀先主遣诸葛亮出骆谷,戎兴势山,置烽火楼,处处通照。

案:先主征汉中,诸葛亮镇成都。此当先主秋七月称王于沔阳,诸葛亮参礼后所为。

【11】《三国志》卷二十六《满田牵郭传》:羽急攻樊城,樊城得水,往往崩坏,众皆失色。或谓仁曰:“今日之危,非力所支。可及羽围未合,乘轻船夜走,虽失城,尚可全身。”宠曰:“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仁曰:“善。”宠乃沈白马,与军人盟誓。


【12】《三国志》卷十七《张乐于张徐传》:太祖复还,遣将军徐商、吕建等诣(徐)晃,……贼屯偃城。晃到,诡道作都堑,示欲截其后,贼烧屯走。晃得偃城,两面连营,稍前,去贼围三丈所。(关)羽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冢。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太祖令曰:“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馀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於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


【13】《三国志》卷二十三《和常杨杜赵裴传》:羽军既退,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


【14】《三国志》卷四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蒋)琬以为昔诸葛亮数闚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


【15】《元和郡县志》:荆州城本有中隔,以北,旧城也;以南,关羽所筑。羽北围曹仁於樊,留糜芳守城。及吕蒙袭破芳,羽远救城,糜芳已降,退住九里。曰,此城吾所筑,不可攻也。乃退人梦城。


《三国志》卷三十六《关张马黄赵传》:权已据江陵,尽虏(关)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5:40:18

十、胜败有评


建安二十年,刘备集团的总体实力远弱于曹操,即便到了建安二十四年鼎盛时期,蜀魏差距依然明显。但强大的曹操虽然讨平张鲁,却最终不得不离开汉中,实力较弱的刘备反而能够占有汉中,并籍此建立蜀汉,原因何在?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双方对于汉中地区的重视程度就不同。如前所述,汉中对于曹操来说,并非必争之地。如果只是防御,以秦岭作为防御线比以大巴山明显要优越。只有在曹操需要以消灭刘备为目标时,汉中才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而此时在曹操的“账本“上,政治上巩固自己在朝廷的地位,排除异己,扫清内部威胁才是重点,即使算军事账,曹操的战略重点也一直是孙权,所以他没有精力,也没有必要再在汉中主动开辟一个战场,除非西线的局势已经一发不可收拾。正因为这样,整个建安二十三年曹操都没有往汉中派出主力,自己也没有亲临指挥,仅仅停留在长安遥控指挥。夏侯渊被杀后,曹操才不得不亲临汉中收拾烂摊子,然而仅仅与刘备对峙了两个月就退了兵。这不仅是因为襄樊需要增援以及曹操身体不适,也因为汉中对于曹操而言不如江淮和荆州重要,只要关中不失,曹操的西部防线就不会出现问题。


对于刘备而言就不同了。只有夺取汉中,才可以使蜀中有一个较大的战略纵深,处于相对安全的位置,进可攻退可守。一旦汉中处于魏军控制之下,蜀中即使有剑阁险关,也难以长期抵抗。建安二十年孙刘荆州之争,在听说曹操出兵汉中之后,刘备宁可让出半个荆州,也要争取迅速回防的时间,可见汉中对于蜀中防务的重要性。刘备在本次战役中投入了除荆州关羽兵团以外的所有主力。所有在四川的将领和主要谋臣也基本自始至终参加了整个战役。 诸葛亮在后方和杨洪一起全力动员蜀中的战争潜力,充分保证了大军的后勤供应,在刘备最关键的时候,派去了增援部队。成都方面的支援确保了定军山战斗的胜利,也是的刘备有实力与曹操在汉中相持。蜀中能如此大力度的支援汉中前线,与刘备集团上下均对此次战役非常重视有直接关系。


在具体军事行动上,双方的部署取决于各自的客观情况。汉中战役中,曹操虽军力强大,但其实困难重重,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战线过长,敌人太多。曹操的势力范围广阔,容易出事的地方也多。合肥、襄樊、雍凉,都有对手在不停的捣乱,连北部边界也不时出事,常令曹操有顾此失彼之虞。【1】若不是手下大将张辽等人英勇善战,恐怕曹家地盘早就大幅缩水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正式确立后,孙刘两家重修盟好,常常协同出兵,孙权之兵未退,孔明之师已起,令曹魏焦头烂额。后世之君面临的麻烦,其实已经在困扰曹操。


其二,内部不稳,时常掣肘。赤壁之战后,曹操个人野心膨胀,不断给自己加官进爵,不仅逼得东汉旧臣暗自谋划造反生事,就连不少曹操旧部都感到心寒齿冷从而另有所思,曹操在内部不停的杀人都没用。崔琰自尽、毛玠下狱、荀彧死的不明不白,都印证着曹魏集团内部的矛盾。更要命的是曹操的几个儿子为了储君之位还要窝里斗,夺嫡之争牵扯了曹操不少心思,直接影响了曹操的军事行动。


高层如此,民间也不安静。曹操统治时期,其控制范围内老百姓生活水准相当低,因而不停闹事。曹操及其将领又喜欢采取简单粗暴的屠城方式,经常导致情况变得更加严峻。而刘备、孙权集团则不存在类似问题,孙刘二人都比较注意民生,因而也颇得民心。【2】其实曹操并非不关心民生,但早年有时杀得顺手、有时身负大仇,也顾不得那么多。后期曹操本人倒是不在屠城,但是曹仁、夏侯渊这些曹氏宗族们却杀人上了瘾,惹下不少麻烦。敌境内杀人,自己境内则征税徭役没完没了。战事一起,往往是前方羽檄交驰,后方抓夫拉丁。昔日河北顺民慑于天威,只敢逃役,曹公一番表演,已使众草民感激涕零。【3】但是曹操集团并不长记性,之后多年间仍然不惜民力,为此多次吃亏。【4】


所谓“季孙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赤壁之战后,势力范围之内的矛盾冲突时常会分散曹操的注意力,使其不能专心于一个方向,丢失汉中,便是对此境况的反应。


其三,曹操年高,力不从心。建安二十年,曹操没有得陇望蜀、一举消灭刘备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年龄大了,深感精力不支。曹操早年便落下了头风病,年老之后,常常被此折磨的痛苦不已,怎奈能治此病的华佗早就被自己宰了,曹操也只好打落牙往肚里吞。【5】虽然老了的曹操依旧“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但是年迈的身体和不时发作的头疼却使他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汉中,或许就是这样成为鸡肋的吧?


而刘备不仅能集中精力于汉中战事,其军事部署也十分得当。在曹操的主力到达之前,刘备一直是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虽然开始阶段并不顺利,但是刘备坚持不懈,并及时采纳法正的意见,终于在曹操主力到来前击败了夏侯渊,赢得了战场主动权。 在曹操主力到达后,刘备则坚持依险固守,拖垮曹军的战略,使曹操求战不能,攻坚不下,运输困难,士气低落。最后终于达到了逼走曹操、占领汉中的目的。 如此灵活的战术安排,竟然令曹操认为这全是别人教的。【6】当然裴松之对此不以为然,毫不客气地指出这是曹操的遮羞布。无论如何,刘备在汉中的战略战术部署都是十分得宜的。而全体蜀中官兵也都理解汉中战役的重要性,坚持与魏军拼死作战,也是刘备能够最终获胜的必要基础。


此外或许还有一点,就是整个汉中战役期间(截止于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操撤回长安),孙权都比较老实,没有再向建安二十年那样趁“刘备很忙”的时候背后捅刀子。虽然年末孙仲谋还是动了手,但直接遭殃的毕竟是关羽,与半年前的汉中战役已经没有直接关系了。


就汉中战役本身而言,虽说刘备的凉州战略失败、吴兰等将领阵亡,曹操在临撤退时迁走了汉中的十几万人口从而令刘备得地失人,但是总体上汉中战役对刘备而言依然是一场大胜仗。不过刘备的汉中战略虽然大获成功,但是就全国战局而言却不能说是无懈可击,问题就出在荆州方面。


湘水划界后,刘备荆州只剩下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实力相比建安二十年之前大幅削减,可谓自保有余,进取不足。刘备为协调全局,命关羽北伐配合汉中战事,本来也没有什么大问题,毕竟关羽是当世名将。但荆州实力毕竟有限,因而对刘备而言,最正确的抉择,或当是于七月称汉中王前后,命关羽见好就收,回防荆州防止后院失火,毕竟“天下有变”之时,也并非过了建安二十四年就一去不复返。


但刘备的实际安排却是让关羽放手大干一场,为刘备主力的休整和进一步针对关中的军事行动争取时间。关羽进兵顺利,趁机扩大战果本来也并无不可,只要刘备及时遣良将谋臣前往荆州支援关羽便当万无一失。但刘备却除了假关羽节钺之外一无所为,任关羽孤军奋战。虽说接下来关羽凭借天时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但曹操从汉中腾出手后,尤其在与是孙权密盟后,便可以将大量主力部队调往襄樊。曹仁被围,于禁驰援;于禁被淹;徐晃支援;即使徐晃再败,还有张辽诸军;张辽再败,还有曹操亲率的几十万大军坐镇洛阳。以关羽之有限军力,即使孙权不偷袭江陵,也无力击败曹操的一波波援军。


况荆州守将关羽虽不愧名将之称,然其匮乏政治才能,无外交之才,乏驭人之术,亦不必智者而后知。关羽镇守荆州与孙权为邻,不制边境纷措于前,强逐三郡官吏于后,更拒婚辱使,其所为或无可非议,然政治手腕之僵硬,无以复加。关羽据顺流之势,堵在江东门口,恣意张狂,试问孙仲谋岂得安席?且关羽身为一方主帅,强梁之气却丝毫不减,终将糜芳、士仁推向反叛,使千里金城,皆为纸糊。【7】镇荆主帅如此,刘备却既不严加管束,也不遣得力文武大臣相助,却为了汉中“大局”不仅不及时支援关羽,还透支荆州力量,终于导致了关羽的最终覆败。等建安二十四年末,关羽的求救信摆在刘备案头时,刘备再想救关羽,已无异于挟泰山而超北海。除非,刘备能派出空降兵,因为陆逊占领宜都后,只有直升机可以把关羽从敌后捞回来了。刘备凭借合理的调度拿下了汉中,但是接下来却在大战略上失误,未能将《隆中对》有效贯彻下去,终于自为败招。


建安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十年间天下形势,不出《隆中对》之料。曹刘激战汉中,关羽乘虚争夺襄樊,关羽之胜,又逼迫曹军云集中原,为益州主力兵出秦川扫清障碍。【8】曹军若保关中,则不得不弃襄樊,若继续争夺襄樊,则关中将为汉中第二,正所谓顾左而失右,瞻前而遗后,胜负之形,亦已决矣。益为正兵,荆为奇兵,奇正相辅,此当为 《隆中对》“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庙算之真意。


《隆中对》言刘备身为帝胄,以兴复汉室为号,有佳名于四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描绘了一出百姓箪食壶浆以迎勤王之师的景象。论者多以为迂阔之语。然检诸史料,关羽北伐,百姓云集响应,乃至自许以南,或献城投军,或揭竿而起,一片沸然,《隆中对》所料,分毫不差。【9】


人心向背既明,若荆益奇正之策得以完全施展,诚如《后出师表》所云,“操之失计,汉事将成也。” 或许是刘备听闻法正“汉中策”之后,对《隆中对》有些忽视,因而未能在关键时刻调度好荆益之力量。关羽终于孤掌难鸣。就在刘备汉中虎视之主力,将趁曹操疲于应付关羽之机大举杀入关中之际,荆州事变,满盘妙算,顿成虚话。刘备主力陷于汉中,鞭长莫及,只得眼睁睁看着荆州易主、关羽喋血,万事俱休。行百里者半九十,《隆中对》大战略在最后的关头嘎然而止,自王允除董卓以来,兴复汉室之最佳契机,也随着滔滔江水,一去不复返。

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5:40:37

【1】《三国志》卷一《武帝纪》:(建安二十三年)夏四月,代郡、上谷乌丸无臣氏叛乱。遣鄢陵侯曹彰讨破之。


【2】《后汉书》、《三国志》记载中曹魏集团屠城记录接近百起,东吴集团屠城记录则杀得多,蜀汉的屠城记录为零。


【3】《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曹操)初讨(袁)谭时,民亡椎冰,令不得降。顷之,亡民有诣门首者,公谓曰:“听汝则违令,杀汝则诛首,归深自藏,无为吏所获。”民垂泣而去;后竟捕得。

裴松之注:讨谭时,川渠水冻,使民椎冰以通船,民惮役而亡。


【4】《曹瞒传》曰:(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南阳间苦繇役,(侯)音於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


《晋书》卷一《宣帝纪》:(司马懿)又言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并不可居边。魏武不之察。及蜀将(关)羽围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修、方果降羽,而仁围甚急焉。


《三国志》卷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建安二十三年,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当给汉中。百姓恶惮远役,并怀扰扰。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县邑残破。固率将十馀吏卒,依昭住止,招集遗民,安复社稷。狼等遂南附关羽。羽授印给兵,还为寇贼。


《三国志》卷三十六《关张马黄赵传》::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案:观陆浑“盗”,举一反三,可知“群盗”之起,乃苛政猛于虎也。


【5】《三国志》卷二十九《方技传》:(华)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


【6】《三国志》卷三十七《庞统法正传》: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7】《三国志》卷三十六《关张马黄赵传》: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芳、仁使人迎权。

   《吴录》曰:权闻而诱之,芳潜相和。及蒙攻之,乃以牛酒出降。


《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鲁肃吕蒙传》: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为敌。” ……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

《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


【8】关羽大战襄樊,刘备复屯汉中事,见前注。


【9】百姓倒戈助关羽事,见前注。





尾声


赤壁之战曹操败北,正式拉开了三国形成的序幕;夷陵之战刘备失利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汉中战役则可称为三国局面形成过程中的“定型”之战。刘备从曹操手中夺走了汉中地区,使得西川的地盘得到了巩固,为蜀汉政权取得了生存所必需的战略纵深。虽然此战最终是以曹操主动从汉中撤兵,刘备未经激战而顺利的占有汉中而告终的,但战役结果却反映了当时曹操、孙权、刘备力量的消长状况。建安二十四年的曹魏虽然依然强大,但是已经没有了建安十三年方据荆州时势吞天下的气势;孙权通过十几年征战,逐步由年轻人成长为经验丰富、文武双全的一方诸侯,在此期间东吴的国力也蒸蒸日上;刘备则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一无所有的没落皇叔,虽然年末刘备集团丢失了荆州,但取得两川后,刘备依然获得了与魏吴鼎足而立的足够资本。可以说,汉中战役的胜负直接决定了魏蜀两国的西部疆界间接的决定了魏蜀两国的东部边界和吴蜀两国的边界对三国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汉中战役虽然进行的断断续续,在三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且战前暗流、战后余波皆汹涌异常。


至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讨平孟获之后,汉中成为了诸葛亮北伐的前进基地。虽然诸葛亮心中清楚汉室已经不可复兴,但他并没有放弃这个理想。他以汉中为依托,不仅保蜀汉国家安宁,还多次兴师北伐中原,以小国之师令魏国上下振惶。最终,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但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和出师表一起流传千古,载入史册。诸葛亮死后遗命将自己葬在定军山,或许正是因为汉中承载了他北定中原、复兴汉室的理想。而汉中对于蜀中的屏障功能并未随着诸葛亮的去世而消失,蜀汉立国四十余年,只要汉中不失守,曹魏就拿蜀汉毫无办法。即便在蜀汉亡后千年,汉中仍然是全国的战略重镇,每当南北割据之时,只要汉中为南方政权占据,蜀中就能够获得一个相对安定的生存环境。


南宋孝宗年间,一次金兵分东西两路南犯,于南宋在三国古战场——江淮和汉中展开激战,最终南宋凭借险峻地势和良将精兵取得了难得的胜利。然朝廷中主和派终占上风,南宋依旧奉行偏安政策,沦陷国土,无以收复,爱国志士,不得任用。陆游怀古人之事,伤今世之时,遂作《书愤》,聊以抒怀。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铁马秋风大散关——汉中战役之战略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