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6:22:47

“鲁班天子”元顺帝

内容来自贴吧,侵删

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6:23:04

鲁班天子元顺帝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1320年5.25~~1370年5.23),元朝第11位皇帝,又称元惠帝(死后元朝庙号为惠宗,明太祖认为他顺天应人,给他上一个“顺帝”的谥号,但蒙古人不接受。),讳名托欢特穆尔,元明宗和世瓎长子,母亲是罕禄鲁•迈来迪。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六世孙。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的八世孙。庙号惠宗,谥号宣仁普孝皇帝,蒙古语尊号乌哈图可汗。元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北元的第一位皇帝。他的汗号是乌哈噶图,在位时间是从1333年6月至1368年在位三十五年。
  元朝统治中原不过百年时间,共有十一个皇帝,第一个皇帝为元世祖忽必烈,在位三十四年。忽必烈之后,九个皇帝一共只经历了三十八年。这期间,政治阴谋和宫廷斗争层出不穷。元顺帝是元代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元代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共三十五年。
  明初的黄溥在《闲中今古录》里记载说成祖有一次去太庙观看历代帝王像。看到宋代的帝王,就说除了宋太祖看起来方面大耳有帝王相之外,其它的皇帝都太过文弱,不象皇帝,倒像是明成祖时的太医。等到看到元代的帝王,才说像忽必烈这样北人南相才算有帝王之相,可看到元代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时候,却很奇怪地说,这个皇帝和前面的几个大不一样嘛,怎么看起来也像个太医?
  这暗示了什么?有野史认为他是南宋被灭时南宋幼帝恭宗的儿子。此事,“正史”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可能与皇家的忌讳有关。这说法还真有民间传说的支持。诸如《遗事歌》(明洪武.余应)、《宋稗类钞》(清初.潘永因编)、《宋人轶事汇编》(清.丁传靖辑)等明清的稗史中却说得有鼻子有眼。
  开其滥觞的是元末隐士权衡的《庚申外史》,该书说:“国初收江南归附时,瀛国公幼君也。入都,自愿为僧白塔寺中,已而奉诏居甘州(今甘肃张掖)山寺。有赵王者,嬉游至其寺,惜国公年老且孤,留一回回女子与之。延佑七年(1320年),女子有娠,四月十六日夜生一男子。明宗(元明宗和世,顺帝之父)适自北方来,早行,见其寺上有龙文五彩气,即物色得之,乃瀛国公所居室也。因问:‘子之所居得无有重宝乎?’ 瀛国公曰:‘无有!’固问之,则曰:‘今早五更后,舍下生一男子耳。’明宗大喜,因求为子,并其母载以归。”

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6:23:22

这桩公案叙述得很玄,清代的万斯同、全祖望、赵翼,现代的王国维等人先后卷入其中,撰文表达自己的看法。
  宋恭帝赵显,是宋度宗的次子,曾封为嘉国公。公元1274年7月恭帝即位时,年仅4岁,由祖母谢太皇太后主持国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德佑”。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蒙元军进逼临安,南宋政府无力抵抗,恭帝随谢太皇太后“奉表降元”。年甫6岁的恭帝(元朝给其上的谥号,取对元朝“恭顺”之意。)和祖母谢太后、母亲全太后及百官随从被押离临安北上,五月到达元大都(今北京),忽必烈被认为是元朝皇帝中个人修养最好的,所以对赵显小朋友并没有下毒手,还封了他一个瀛国公,物质待遇不比当年的刘阿斗差。至元十九年(1282年)12月,恭帝又被迁居元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
  随着赵显长大成人,他的存在对于元朝统治有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好在忽必烈还刚刚在中原当上皇帝,没有汉族皇帝手段老辣.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恭帝已经18岁,元世祖忽必烈于是“受赐钞百锭,往吐蕃学法”。同年12月遣送他入吐蕃(今西藏),居住于萨迦大寺(位于今日喀则地区萨迦县城内),更名为合尊(lha-btsun)法师,号本波讲师(“本波”是萨加寺所在的山的名字)。在萨迦寺学会藏文,并勘对藏汉文佛经,重加修订翻译,有《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等译作传世。在《因明入正理论》扉页留下了题字,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
  西藏那边的佛教和中土不大一样,是允许僧人娶妻生子的,于是这位前大宋皇帝,合尊法师便娶了一位回族女子。公元1320年,回女生下一子,正巧元明宗经过,十分喜爱这刚生下的婴儿,便要了去作为养子,取名为妥欢贴睦尔,就是日后的元顺帝。
  不过,任何事情都不会是空穴来风,这个离奇的故事也有它的根据。元文宗天历四年(1331年),朝廷颁下诏旨一道:宣称先帝(元明宗)长子妥欢帖睦尔并非龙种,把他流放到静江(今广西桂林)去。这样公开的给前任皇帝扣上一顶绿帽子,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宋恭帝赵显与元顺帝妥欢贴睦尔是否“父子关系”有好多种不同或相似的说法。

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6:26:24

 传说之一:合尊法师(宋恭帝)已成为萨迦派的高僧,一次,元朝皇族赵王造访萨迦寺院,见他年老孤单,颇为同情,便留下一回族女子与他为伴。(萨迦寺地位重要,与元代皇族往来频繁,至今寺内还保留着元代中央政府给萨迦地方官员的冠带、印玺、封诰、服饰,以及宋、元以来的佛像、法器、瓷器等等。元朝皇族赵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到过萨迦寺是可信的,送女子陪伴合尊法师也是小事一桩)。
  不久,宋恭帝与回族女子奉诏迁居甘州山寺,就是今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原名迦叶寺,又叫十字寺,俗称大佛寺,据说蒙古唆鲁禾贴尼别吉太后曾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国的开国君主——元始祖忽必烈。《元史.顺帝纪》载,“至元元年(1335)三月,丙申,中书省臣言:‘甘肃甘州路十字寺奉安世祖皇帝母别吉太后于内,请定祭礼。’从之。”皇太后在此停柩奉安,可见该佛寺也非同一般。公元1320年,回女生下一子。其时,尚未登帝位的元明宗,周王孛儿只斤和世剌巡行至宋恭帝居住的甘州山寺,见山寺之上有龙文五彩神气,于是下令随行官员入寺访查,得知山寺之中别无他物,只有一小儿刚刚出世。元明宗正好无子,得此消息大喜,以为是世祖转世,当即下诏,收养此子,赐名妥欢贴睦尔,他就是后来元代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
  传说之二:宋恭帝与回族女子罕兀鲁(“哈剌鲁”部族的女子,元史也记作“罕禄鲁”,唐代称“葛逻禄”)奉诏从西藏的萨迦寺转移到河西甘州大佛寺,此还是“周王爷”身份的的元明宗时曾被贬到河西,一次巡游到大佛寺,见罕兀鲁颇有姿色姿色,于是将她霸占,此时罕兀鲁已有身孕,后来生下妥欢贴睦尔,即元顺帝。此事曾被元明宗的弟弟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和明宗皇后八不沙所大肆宣扬,闹得朝野皆知,是真是假,扑朔迷离。
  传说之三:元顺帝的母亲未入宫之前曾经去过西藏,呆了几个月,向合尊法师(宋恭帝赵显)讨教过佛学,成为合尊法师的女弟子。后来阴错阳差,皇帝招她入宫,不久已有身孕,生下一子,就是后来的元顺帝。人们怀疑元顺帝是其母在西藏的萨迦寺怀上了合尊法师的“佛胎”后才入宫的,因此说元顺帝就是宋恭帝的儿子。

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6:26:41

传说之四: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宋恭帝被元世祖忽必列招为驸马(其实是把信伊斯兰教的阿尔斯兰汗的裔孙女罕禄鲁公主许配给宋恭帝),第二年生了长子普完。忽必烈为消除后患,让宋恭帝与公主等亲属到西藏萨迦学佛,后又将他们转移河西甘州。元廷佑七年(1320年)元明宗作为周王时,奉旨出镇云南,因不受诏而逃往西北沙漠,帐蓬与赵显的住处相近,一天夜里,忽听外面有笙歌之声,便走出帐外,只见对面帐蓬上有火光从天而降,第二天询问,才知道是公主夜间生了一个儿子,心知这个孩子将来必有大贵,而自己尚无子嗣,就请求由他养育,赵显和公主因想到已被流放在沙漠,一生不可能再回中原,由周王养育,或会更好,便答应了他。周王为这个孩子起名为妥欢贴睦尔,就是后来的元顺帝。洪武间正和人余应(号虚庵)曾作《遗事歌》一首,说的也是这件事,今摘数句:
  “皇宋第十六飞龙,元朝降封瀛国公,元君诏令尚公主……侍臣献谋将见除,公主夜泪沾酥胸,国公晨驰见帝师,大雄门下参禅宗,幸脱虎口逃方外,易名合尊沙漠中,合尊之妻夜生子,明宗隔夜闻笙镛,乞归行宫养为嗣,皇考崩时年甫童,文宗降诏迁南海,五年乃归居九重”。其中的“帝师”即萨迦派的大喇嘛;“合尊之妻”大概就是信伊斯兰教“公主”。明宗收养宋恭帝的儿子,而且成为“五年乃归居九重”的元顺帝也有了明确交代。
  近年了来,张掖的旅游资料中也介绍说,别吉太后在大佛寺内生下元世祖忽必烈,太后死于寺中,忽必烈把灵柩寄放寺中多年。南宋恭帝投降元朝后,先在白塔寺当和尚,后迁住大佛寺,娶一位回族女子为妻,生一男孩被元明宗收为儿子,后为元顺帝。
  传说之五,见《元史演义》第四十四回曰:“却说文宗天历三年,改元至顺。其时明宗后自漠北返京,文宗迎居宫中,……懿璘质班年才五岁,系明宗嫡子,乃八不沙皇后所出。还有一子名妥欢帖睦尔,一作托叹特穆尔。比懿璘质班年纪较长,其母名叫迈来迪,相传迈来迪系北方娼妇,前宋恭帝赵显,被虏至京,受封瀛国公,赵显安居北方,平日无事,未免寻花问柳,适见迈来迪姿容韶丽,遂与她结成外眷,产下一子,便是妥欢帖睦尔。嗣赵显病殁,迈来迪华色未衰,被明宗和世剌所见,纳为侍妾,载与同归。妥欢帖睦尔随母入侍,子以母贵,居然为明宗长子。”

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6:27:16

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赵显创作了一首非著名宋诗,诗曰: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此诗被元朝谍报人员抄写送进皇宫,不久赵显被赐死。
  赵显之死极似三百多年前李煜之死,只不过赵显的诗远不如李煜写得好,所以时至今日,只是个非著名悲剧皇帝。面对大到国破家亡,小到个人遭遇不幸,国人往往可以用因果论来疗伤。比如赵显之死,就被善于聋子圆话的人解释成“因果报应”。当年你家赵匡义看不惯李煜写诗,弄死了人家;现在赵家子孙被蒙古人弄死,也算了结了一段因果。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嘛,这样一想,一切就天公地道,没啥好悲伤的了。
  然而赵匡义杀李煜,毕竟只是汉人内部的窝里斗。赵显被蛮夷皇帝所杀,怎么因果都有些让正统思想汉人受不了,觉得有些妈妈的。不过历史不可逆转,怎么办呢?此时传说出场了,我们的红缨枪也许打不过你们的狼牙棒,不过你们蛮夷没文化,论嘴上、笔下功夫,可不是咱的对手。
  故事至此功德圆满了,元顺帝是赵显的儿子,也就是说元朝最终又把江山还给了赵家。这又很符合因果原理,同时让老百姓觉得很畅快。任你奸似鬼,喝我洗脚水。虽然让赵显犯了作风问题,对于这位前皇帝和大法师有些不敬,可是他老人家私欲一闪念,汉家江山失而复得,实一本万利。他泉下有知,想必也会顾全大局,予以承认。
  假如没有传说,尤其这类绯闻救国的传说,国人会是怎样?好在我们有丰富的传说,我们能让女人在传说中救国。所以我们可以留得青山在,可以一直安逸地烧柴火做饭。
  宋恭帝与元顺帝是父子关系,尽管不少学者认为此说不可靠,但这一“姑妄言之,姑听之”的传说的本身,就为宋恭帝这个传奇式人物又增添了一份浓郁的传奇色彩。
  在元朝11个皇帝中,没有谁像曾妥欢贴睦尔(即元顺帝)那样经历了数奇命运的波折。

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6:27:39

元代自世祖忽必烈到顺帝妥欢帖睦尔中间短短的三十八年中,频繁更换了九个皇帝并且大多数还死于非命。这与元代的皇位继承制度有关。忽必烈之前,蒙古的汗位由几大部落推选,忽必烈以武力称帝后,规定以后皇位的继承,可以父死子继,也可以兄终弟及,而更关键的是,元朝的皇帝还要在上都(今内蒙锡林浩特市南面的正蓝旗)登基才算数。这样一来皇帝的即位,就与宗藩诸王势力很有关系,内部皇位斗争十分激烈。皇帝侥幸在位亦难长久。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宣称为野种的妥欢帖睦尔居然能当上皇帝,还长达三十五年,不能不说老天太眷顾他了,不愧“顺”帝的称号。
  他的父亲元明宗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完全是自己弟弟“慷慨大度”的结果。他的弟弟元文宗在权臣燕帖木儿的帮助下,夺得皇位,却不忘远在漠北的哥哥,表示要把皇位马上让给哥哥,于是派燕帖木儿前往漠北迎接。元明宗能够坐享帝位,自然也感激万分,来不及回到大都,就封弟弟为“皇太弟”。这位皇太弟更是亲自北上,迎接皇帝哥哥。北上和南下的队伍在路上相遇,兄弟重逢,自然要大摆宴席,庆祝一下。于是,当宴会进行到第四天的时候,明宗便“暴崩”了,其实是被权臣燕帖木儿所杀。文宗又坐上了阔别八个月的皇帝宝座。

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6:28:00

重登帝位的文宗将明宗的遗孀八不沙皇后母子接入宫中赡养。按照当初的许诺,文宗应该立明宗之子为太子的,可文宗皇帝不愿再履行约定而是想立自己儿子为太子。对此,八不沙皇后自然不满,再加上对丈夫的死因一直表示怀疑,就不免有抱怨的话传出来。至顺元年(1330)四月,文宗的皇后卜答失里便矫诏处死了八不沙皇后,也以此为自己的儿子做太子扫除障碍。自然明宗的儿子便成了她的眼中钉,妥欢帖睦尔是明宗长子,当时已经十岁,是皇位继承人选中年纪最大的一个,自然更为她所不容。幼小的妥欢贴睦尔自然就成为了宫廷政治的牺牲品。元文宗为了贬低妥欢贴睦尔,还命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草诏,告示天下,妥欢贴睦尔不是元明宗的亲子。消息的来源是皇子奶妈的丈夫,她信誓旦旦地说:元明宗在世之日曾经亲口对她说过,妥欢帖睦尔不是自己的儿子。这样的无头公案自然无从查对,不过对于文宗和皇后来说,也没有查对的必要。他们迅速将妥欢帖睦尔流放到了遥远的属国高丽,安置在外海的一座大青岛上(今朝鲜北部)。第二年,干脆正式下了一道诏旨,把他流放到静江(今广西桂林)。对于妥欢帖睦尔的弟弟,明宗的嫡子,也许是因为他年纪太小,文宗也有点天良发现,就把他留在宫中养育。
  妥欢帖睦尔算是跌到了命运的最低点,他登上皇位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但是,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吧,两年之后,文宗皇后卜答失里居然把十三岁的妥欢帖睦尔,立为了元朝的皇帝。
  文宗夫妇把他流放之后,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可那孩子命小福薄,在被立为太子二十来天后病死了。而且,文宗的小儿子也生起病来。文宗夫妇就这么两个儿子,死了一个,眼看另一个也不保,自然大为惊慌,四处求神拜佛。后来这个儿子总算好了起来,文宗又病了,他觉得这是由于自己对不起兄嫂的结果,为了向上天悔过,便在临终时向皇后、皇子和重臣燕贴木儿叮嘱,一定要明宗的儿子继位。
  至顺三年(1332年)八月,元文宗病死在上都。皇太后卜答失里坚守丈夫的承诺,于是,妥欢帖睦尔的弟弟被立为皇帝,是为元宁宗。但这个小皇帝只当了四十三天,便突发急病死了。
  燕帖木儿再次要求立文宗的儿子继位,但皇太后还是不答应,一定要立明宗的儿子。可明宗的儿子只剩下流放在静江的妥欢帖睦尔了。她在这个时候恐怕忘了自己曾经宣称妥欢帖睦尔是野种。于是,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与大臣们商定立妥欢贴睦尔为帝,并仿照“武宗、文宗故事”,协定妥欢贴睦尔死后,传位给元文宗子燕帖古思。

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6:28:21

燕贴木儿便去拜见妥欢贴睦尔,具体陈述了迎立之意。当时妥欢贴睦尔年纪幼小,又一直畏惧燕贴木儿,以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所以沉默不应。燕贴木儿因此怀疑妥欢贴睦尔已经知道自己当年参与谋害元明宗(妥欢贴睦尔之父)一事,生怕妥欢贴睦尔继位后,会对己不利,于是多方拖延阻挠。
  据说,顺帝从广西返回北京时,极有可能被人暗杀,所以在汴梁的伯颜(此非进攻南宋的伯颜,“伯颜”一词为蒙古话的“有德的贤者”之意),亲自率兵护送他进京就任皇帝之位。
  当时太后曾以皇帝太小为由,封燕帖木儿为摄政王,军政大权,集于一手。他拖着不给小皇帝办登基手续,底下的大臣也不敢说什么,这妥欢帖睦尔的皇位,也就岌岌可危。
  然而,好运眷顾了妥欢贴睦尔,不久燕贴木儿便因荒淫过度,“体羸溺血而死”。
  伯颜因有拥戴之功而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
  妥欢帖睦尔虽然成功登基称帝,但国家大权仍然是由皇太后卜答失里和权臣做主的。,权臣燕帖木儿虽然死了,但他的家族仍然势力很大,弟弟和儿子都执掌着朝廷大权,元顺帝不得不按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的意志,立燕贴木儿之女伯牙吾氏答纳失里为皇后。这时他十三岁,燕帖木儿的女儿比他还小两岁,还是不怎么懂事的小孩子,答纳失里为人贪婪,骄横多妒,仗着叔父与兄长的权势,自然不把顺帝放在眼里。她私传懿旨,将由国家专卖的盐十万引占为己有,还时常对宫廷的后妃横加责打。当时徽政院使秃满迭儿进献了一名叫奇氏完者忽都的女子,专门负责为元顺帝煮茶。奇氏虽然生于微末之家,号称高丽绝色美女,美貌惊人,乖巧伶俐,特别擅长烹茶。元顺帝对其十分迷恋。答纳失里知道后,怒不可遏,召来奇氏,用鞭子将其打得遍体鳞伤。元顺帝对她十分不满,不过由于形势所迫,只好暂时隐忍。这样的状况下,元顺帝对答纳失里这位皇后自然没有什么感情可言。

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6:28:39

元统三年(1335年)三月,中书右丞相伯颜与燕贴木儿之子唐其势发生权力之争。当时唐其势为中书左丞相,但伯颜权倾朝野,唐其势不免忿忿不平,说,“天下本我家天下也,伯颜何人,而位居吾上!”于是密谋发动政变,打算废除元顺帝,拥立元文宗子燕帖古思。但是事不机密,被伯颜事先知道,设计捕杀了唐其势及其同党。唐其势的弟弟塔剌海逃入后宫,请求贵为皇后的姐姐答纳失里帮助,答纳失里顾念手足之情,将弟弟藏在自己的衣裙下,结果被伯颜搜出杀死。伯颜又命人拖走答纳失里,答纳失里惊慌失措,向丈夫元顺帝求助,元顺帝一言不发。答纳失里随后被伯颜鸩杀。曾经烜赫一时的燕帖木儿家族就此烟消云散。可元顺帝虽然摆脱了专权的燕帖木儿家族,却并不能因此掌权,朝廷大权,又到了权臣伯颜手里。
  伯颜的势力很大,实际控制着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里。
  这时元顺帝却还有一份指望,觉得自己虽然不能掌权,在宫里作作主还可以吧,便想立心爱的奇氏为皇后。可他这个要求刚一提出,就被伯颜坚决地挡了回去。于是他不得不立了一位出身蒙古贵族的女子作皇后。但他专宠奇氏,对这位皇后几乎不闻不问。后来,奇氏给他生下皇子爱猷识理达腊,他就马上立她为第二皇后,后来皇后一死,他便正式立奇氏为皇后。
  伯颜采取排挤南人的政策,例如禁止南人参政,取消科举,而且不允许汉人学蒙古语,这些做法加深了汉蒙两族之间的不和,也使得元惠宗更加不满。
  汉地派的燕帖木尔主张尊重汉文化,在他掌握实权时,经常举行科举考试。顺帝即位那年,燕帖木尔死去。而拥立顺帝的伯颜却是和燕帖木尔正相反的,激烈的“国粹派”。所以掌权后立即废除了科举制度。
  这还不算,伯颜甚至还提议“把张,王,刘,李,赵这五姓汉人全部杀光”。因为元顺帝的反对才没有能够实行。
  另外,为了报答使他当上皇帝的叔母即文宗皇后,起初封文宗皇后为皇太后,后又升格为“太皇太后”。这倒不符合儒教的“长幼秩序”。
  此时的元顺帝完全被伯颜挟持,自然相当不满,但他年纪虽幼,却颇有心计,表面不动声色,暗中却在等待时机,蓄势待发。七年后,元顺帝二十岁,利用伯颜的侄子脱脱发动政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惠宗与右丞相伯颜的矛盾日益尖锐,后来在伯颜之侄脱脱的坚决支持下,元惠宗终于力排众议,成功地废黜了伯颜。伯颜被贬往外地,自杀而死。

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6:29:02

后来,顺帝在追究父亲明宗被杀的责任时,认为文宗皇后虽然没有参与杀害,但也没有尽到保护的责任,便把他自己亲自提升到“太皇太后”的这位叔母流放到惠安州,使她死于该地。
  起初把叔母当祖母,后又如此对待,故后人有“衰朝的荒主,颠倒妄为”之评。
  到了这个时候,元顺帝才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
  伯颜死了,他的侄子脱脱开始掌权。他很有才干,在位期间废除伯颜旧政,昭雪诸王冤狱,恢复科举,还主持修定了二十四史中的宋、辽、金三史,一时被誉为“贤相”。但这些政策虽然受到了汉族士人的欢迎,却不免触犯了蒙古保守贵族的利益,最后,脱脱被蒙古内部的反对势力弄得焦头烂额,只好罢相而去。后来,顺帝身边实在没有什么能干的人,才又把他找来收拾烂摊子。只是脱脱虽然才干过人,却无奈“生于末世运偏消”,这时元朝的统治已是积弊重重,回天乏力了。于是他为了解决当时的财政危机和黄河水患问题,便不得不使出自杀性政策来,这也就是那支小曲所唱的“开河、变钞祸根源”了。
  为了应对顺帝时的财政匮乏,脱脱开始了对钞法的改革,加量印制“至正宝钞”,替代早已通行的“中统宝钞”和“至元宝钞”,即所谓的“钞买钞”。钞即纸币。发行纸币是需要有保证金的,必须要以铜钱或银绢之类的为本,否则一张薄纸不值一文,无人敢用,也就流通不起来了。这一点,在政府运作正常的时候还能得到保证,所以纸币的流行也问题不大。但是,一旦政府财政出点状况,发生紧张,就都开始打这纸币本金的主意,觉得以皇帝大人的一纸命令,小民还有不敢遵从的,于是大肆加大纸币的发行量,做起“无本买卖”来。滥发纸币的结果就是纸币急速贬值,经济秩序完全破坏,最后整个财政崩溃了事。至正十二年(1352年),印造至正钞一百九十万锭,至元钞十万锭。至正十五年(1355年),印造至正交钞多至六百万锭。京师用料钞十锭,不能换一斗粟,交钞散满人间,人民不愿使用,视如废纸,郡县贸易,甚至以物易物。元代钞法,至此大坏。
  当时黄河决口已经有好几年了,沿岸山东河南几十万人沦为难民。脱脱复相之后,便召集群臣商议治河事宜,决定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使黄河复归故道。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政府调发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工15万人,庐州等戍卒2万人供役。从四月间开工,到十一月完工,黄河恢复故道。

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6:29:24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朝廷修黄河的经费经过那些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能够发到民工头上的已经少之又少。而且,为了赶工期,在短时间内发动了近20万民工,不惜加倍役使,使得民工死伤众多,哀号遍野,群情激愤。那时民间流行“白莲教”,由韩山童开创,宣扬弥勒佛降世就会给人间带来光明。所谓“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民工中也有不少白莲教徒。韩山童的弟子刘福通命他的教徒预先埋下了一个独眼的石人,民夫开河道时,掘出石人,背上写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远近轰动了。工程完毕后,除了少部分还乡外,大多数民工都集结在刘福通之下,成为起义军的主力,因为他们头裹红巾,就被叫做“红巾军”。红巾军首倡义帜,各地起义军也纷纷兴起。元朝政府手忙脚乱地派人*,无奈按下葫芦浮起瓢,才*下一处,别处又起来了。天下一时大乱。到了至正十四年(1354年),张士诚领导的一支农民军攻下高邮,引起了元廷一阵恐慌。高邮是大运河的枢纽,被张士诚占领就意味着断绝了南北大运河的漕运,等于掐住了元政府的脖子。于是,这一年的九月,脱脱受诏总制诸王诸省军,一切政令,便宜从事,又调来西域、西番各族军助战,号称百万,四面环攻,围困高邮。张士诚军被困三月,军中已在议论投降,眼看脱脱就要取得胜利,这时元顺帝却突然下了一道诏旨,把他罢免了,从而使整个战局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
  这又与朝中的权力斗争有关。脱脱很看不上顺帝身边那个佞臣哈麻,哈麻便在顺帝前面说他的坏话。再加上皇后奇氏曾与与哈麻合谋,想立奇氏的儿子爱猷识里达腊为太子,遭到脱脱的反对,奇后母子就对脱脱深为忌恨。脱脱出师高邮,奇后母子与哈麻指使监察御史弹劾脱脱“出师三月,略无寸功,倾国家之财以为己用,半朝廷之官以为自随”,连上三章。于是顺帝下诏削去脱脱官爵,第二年,又诏命脱脱流放云南,也先帖木儿流放四川。哈麻遣使用药酒害死脱脱,代理丞相。

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6:29:40

 这位奇氏皇后,便是前面提过的高丽美女完者忽都。在答纳失里死后,奇氏专宠后宫,生下儿子爱猷识理达腊,更加赢得了元顺帝的欢心,先是被立为第二皇后,元顺帝的第二任皇后伯颜忽都死后,奇氏便被扶为正宫皇后。她心机很深,特意在自己的母国高丽选取大量美女,送给朝中的重臣,以此来笼络人心,培植了一大批自己的势力。当时元顺帝怠于政事,荒于游宴,加上听信谗言,贬黜有“贤相”之称的右丞相脱脱,国家大权尽归哈麻、雪雪兄弟。脱脱被流放云南,之后被哈麻毒死。而哈麻、雪雪只知道玩弄权术,阴谋废除元顺帝,结果事败被杀。其后,元朝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日趋白热化,皇后奇氏不满意丈夫所作所为,希望丈夫退位,由自己的儿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朝臣也分化为两派:一派以御史大夫老的沙、知枢密院事图坚帖木儿为首,拥护元顺帝;一派以皇后奇氏、丞相搠思监、朴布华为首,支持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两派几乎势均力敌,矛盾急剧尖锐。明争暗斗的内讧造成朝纲混乱,元顺帝的号令已经失去作用,各地守军独霸一方,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局面终至土崩瓦解。
  大家一般都认为蒙元的皇帝只识弯弓射大雕,那是一种习惯性的错误。元顺帝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制作建筑模型的人,而且是按比例设计制作建筑模型,然后用来指导施工,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天启,熹宗皇帝是个“木匠皇帝”,但那哥们设计方面的天赋远远逊于这位元顺帝。天启只是在木匠的层面上,元顺帝却是个优秀的工程师,按今天的标准,应该是属于高级工程师。而且那个天启只做了七年皇帝,而元顺帝却一做就做了做了三十五年。
  元顺帝是个天才木工设计师。凡是他左右喜欢的官员建宅院,元顺帝皆亲自动手,设计出屋宅的模型。当然,模型并非明清宫廷建筑师用夹纸板制作的立体“烫样”,而是按比例缩小的真材实料的模型,其中满嵌黄金珠宝点缀。元顺帝自画屋样,自削木构,制作模型宫房皆高尺余,栋梁楹榱宛转如真,然后把模型交付匠人,嘱咐照此构建,为此,京师人戏称顺帝为“鲁班天子”。
  顺帝曾给自己制作微型的宫殿,用木条巧妙搭成,大约有一尺多高,栋梁楹榱,宛转皆具,各种部件一应俱全。他也按照这些模型大修宫室,在禁苑中造眺远阁、留连馆、万年宫等,琼楼玉殿,极尽奢华。
  元顺帝不仅仅是有双鲁般一样的巧手,他在工程力学和设计构造学上造诣独特,《元史》中列举他自造龙船和宫漏(报时装置)二事,从中可以窥见这位皇帝建造学方面的“天份”。

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6:29:59

(元顺)帝于内苑造龙船,委内官供奉少监塔思不花监工。(顺)帝自制其样,船首尾长一百二十尺,广二十尺,前瓦帘棚、穿廊、两暖阁,后吾殿楼子,龙身并殿宇用五彩金妆,前有两爪。(船)上用水手二十四人,身衣紫衫,金荔枝带,四带头巾,于船两旁下各执篙一。自后宫至前宫山下海子内,往来游戏。(龙船)行时,其龙首眼口爪尾皆动。又自制宫漏(古代报时器),约高六七尺,广半之,造木为匮,阴藏诸壶其中,运水上下。匮上设西方三圣殿,匮腰立玉女捧时刻筹,时至,辄浮水而上。左右列二金甲神,一悬钟,一悬钲,夜则神人自能按更而击,无分毫差。当钟钲之鸣,狮凤在侧者皆翔舞。匮之西东有日月宫,飞仙六人立宫前,遇子午时,飞仙自能耦进,度仙桥,达三圣殿,已而复退立如前。其精巧绝出,人谓前代所鲜有。
  他还制造过一个宫漏,更是巧夺天工。宫漏是一种计时器,通过控制水流的速度来计量时间,相当于后世的钟表。元顺帝做的这个宫漏,高约六七尺,宽约三尺。用木头做了一个柜子,把漏斗壶放在里头,漏壶的水自上而下地流动。柜上设计了一个类似西方的“三圣殿”。柜腰立一位身姿绰约的*,手捧着时刻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浮出水面。宫漏旁列着钟钲,还对应着两名金甲神人,一位悬挂着钲,另一位悬挂着钟,入夜后这两个神人便会按更敲击钟钲,时间丝毫不差。每当钟锣鸣响时,旁边设计的狮子、凤凰等灵物都闻声起舞。柜的东西两边设计有日宫和月宫,有飞仙六人立于宫前,每到子时和午时,飞仙能自动走出,步过仙桥,到达“三圣殿”,过一会儿又退到原来的位置。“其精巧绝出,人谓前代所鲜有。”
  元顺帝不仅颇富巧思,长于制作,还能歌善舞,对歌舞下过一番功夫。他创制《十六天魔舞》,来表现佛家思想。宫女三圣奴、妙乐奴和文殊奴等十六人扮演天魔女,他们梳着很多发辫,戴着象牙佛冠,身披缨珞,穿的是大红绡金长短裙、金杂袄、云肩、合袖天衣、绶带,手里都拿着道具,名叫“噶布喇完”,有一人拿着铃杵奏乐。另外还有11个宫女组成的乐队.她们头梳槌臀,髻上勒着丝帕,穿着普通的衣服或唐帽窄衫,弹奏着龙笛、头管、小鼓、琵琶、胡琴、响板等乐器,由宦官长寿、拜布哈管领。这《十六天魔舞》一般在宫中赞佛时上演。

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6:30:18

十六天魔舞是元代很有名的舞蹈,一般提到元代的歌舞艺术,总要把它拉出来做代表。后来元朝灭亡之后,很多人就把这原因归咎到十六天魔舞上头。“凭谁为问天魔女,唱得陈宫玉树声”,“自古国亡缘女祸,天魔直舞到天涯”把它比作陈后主的《玉树*花》,同属亡国之音。
  元顺帝妥欢帖木尔在宫中建厂一个集市,开了一爿店铺,,铺十陈列着九州四方的美味佳肴,鲜艳的锦质旗招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他还比宫中御厨烹鲜饪香,以供游客享用,又立集宝台,凡是远夷四方贡献的珍物,上古遗留下来的器物,都贮存在里面,供游人欣赏。整个宫中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嘈杂。不仪如此,元顺帝还大兴土木,广为糜费,在禁苑中造眺远阁、留连馆、万年宫;又开凿了一口龙泉井,玛瑙石为井床,雨花石为井湫,香檀为盖,离朱锦为井索,云母石为汲瓶,这样的井,装饰之华丽,质料之贵重,可以说空前绝后。
  藏传佛教在元朝上层社会非常流行,其中有以性欲为修道之法。元顺帝就利用女性为修法伴侣,借助男女“双修”等性欲行为来达到修法的目的。
  独乐不如与众人同乐。元顺帝时常与母舅老的沙及兄弟巴郎太子等众多男女裸居一室,君臣共盖一被,使王室成为名副其实的“春宫”。
  公元1353年,哈麻及秃鲁帖木儿等暗中把西天僧进献给元顺帝,教他练习房中运气之术,名叫“演揲法”。又进献了另一位西天僧,教他秘密法。元顺帝练习了很长时间,一点不见效,反而形神日见疲惫。当时有献不死之药的,元顺帝把他召来,对宫人们说:“假使朕服用了这种药,不吃饭也不会感到饥饿,能够邀游于琼岛仙山问,与那些神仙相互唱和,朕将把天下看得跟土块没有什么两样了。”宦官梁行进言说:“陛下穿的戴的,跟神仙没有什么区别,海边的仙山琼岛,与咱们这儿的壶岛差不了多少。如果能像现在这样逍遥一生,也算是极其快乐了,何必仰慕远方那虚
  无缥缈的东西呢?”元顺帝于是自称玉宸馆佩琼花第一洞烟霞小仙以阿玄为太素仙妃,一宁为太真仙妃,在万岁山筑起高墙,样子像神仙住的天台、亦城一样,号称紫霓城;又建玉宸馆,叠石为琼花洞,居住在里面。一两个奸臣在元顺帝面前歌功颂德,说:“人们都认为天下太平皇帝原来是神仙,陛下何妨端拱无为,一心做神仙?”元顺帝点头称是,从此对于国家大事不闻不问。

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6:30:38

元顺帝躲在宫中,一面大作木工活,一面大练双修法,倒也逍遥自在。可此时宫外的情况却是非常不妙,元室内部斗争加剧,各地民变风起云涌,元代的统治,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当时民间流行着一支曲子,就把这种危机唱了出来: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元顺帝并不是什么太平皇帝,农民起义的烽火早巳燃遍大江南北。
  当时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已经不把元朝军队放在眼里,开始互相厮杀。终于,在各路义军中,朱元璋成为最后的赢家。在消灭整合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各路兵马之后,朱元璋正式建立了明王朝。明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初一,徐达率军二十万自中滦(今河南封丘西南)渡黄河,沿御河(今卫河),经临清、长芦(今河北景县),向北挺进,一路似摧枯拉朽,风卷残荷,锐不可挡。七月二十五日,徐达抵达通州(今北京通县),大都东边的门户已经被打开,元朝京师近在咫尺。
  元顺帝妥欢贴睦尔见义军势如破竹,自知大势已去。七月二十八日,元顺帝在清宁殿召集三宫后妃和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准备逃回蒙古老家。宦官伯颜不花进谏说:“陛下宜固守京都,臣等愿募集兵民,出城拒战。”元顺帝不听。伯颜不花大哭道:“天下是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的天下,陛下当以死守,奈何轻去?”元顺帝听了大为不快,拂袖而去。
  随后,元顺帝又在端明殿召见群臣,名为商议对策,实际上是安排收拾乱摊子之人,为自己逃跑做准备。左丞相失烈门、知枢密院事黑厮等都力劝元顺帝固守京城,元顺帝不肯听从。他说:“我绝不重蹈北宋徽钦二帝的覆辙。”半夜,元顺帝妥欢贴睦尔携太子、后妃出建德门,由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又回到了祖先成吉思汗的茫茫草原。
  元顺帝逃跑后的几天内,驻扎在通州的徐达依旧按兵不动。直到八月初二,滞留整整七天后,徐达才率军进发大都,至齐化门,令将士负土填壕,登城而入。徐达本人亲自登上齐化门楼,杀死元朝监国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和右丞相张康伯等人,并俘元王子六人元王朝在中原的统治宣告结束。
  同时,元顺帝匆忙撤离时,虽然将后宫佳丽带走了十之八九,但还是遗留下五百余人,她们全部落入明军之手。明太祖对元顺帝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他下令将这些宫女放出宫给予配偶,其中一个高丽女子还被遣送回国。

江北原 发表于 2015-8-6 16:31:03

元顺帝北走至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南),心情十分不好。他是元朝皇帝中接触中原文化最深的一个,难免产生“去国怀乡”的悲叹。虽然他一心想回中原,但此时明军兵锋正健,他始终不能如愿。回到北方草原两年后,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因患痢疾,病死在应昌,终究没有实现他再回到中原的夙愿。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妥欢贴睦尔在国破家亡之前夕,能够“识时务”,放弃背城一战,而决定逃回漠北,是为“顺天命”,所以特意加号“顺帝”,历史上习惯称其为元顺帝。这位顺帝在漠北还使用他的大元国号,继续作大元的皇帝。顺帝病死后,元人给他上庙号为元惠宗。
  元顺帝死后一个月,明军追兵来到,围应昌城,一日而下。元顺帝的后妃、皇孙、诸王、官吏全部被明军俘虏,只有元顺帝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率十余骑逃脱。
  北元势力退出中原后,蒙古贵族追忆中原的繁华与富庶,“犹有觊觎之志”,一心想要重新入主中原,不断组织力量反攻。而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蒙古采取了征讨和招抚并用的策略。其结果,双方都没有能够如愿以偿,从而形成了明朝与北元南北对峙的局面。终明一朝,北元始终对明朝的北部边疆构成强有力的挑战和威胁。《明史•兵志》中说:“终明之世,边防甚重。”这边防,主要是为了防御北元的势力。北元政权持续了二百六七十年,差不多与明朝相始终,最后统一于清王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鲁班天子”元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