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律 发表于 2016-3-15 16:21:49

宋代的蹴鞠运动

(内容源自互联网,侵删)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有用脚蹴、蹋、踢的含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汉族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

宁律 发表于 2016-3-15 16:22:07

蹴鞠所用之“鞠”,可上溯到石球。石球约十万年前的丁村文化遗址首先出土,四万年前的许家窑文化遗址大量出现。石球最早是狩猎工具,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用脚踢的石球及镂空的陶球。蹴鞠传说为黄帝所作:“蹴鞠,传言黄帝所作(刘向《别录》)”。明《太平清话》也记载:“踏鞠始于轩后,军中练武之剧,以革为元囊,实以毛发”。是说蹴鞠始于黄帝,开始用于军事训练。鞠是用皮子做成圆形,里面装满毛发。战国帛书有黄帝杀死蚩尤以后,“充其胃以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的记载。蹴鞠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书中记载:西汉时身为“安陵阪里公乘”的项处,因迷恋“蹴鞠”,虽患重病仍不遵医嘱继续外出蹴鞠,结果不治身亡。其后蹴鞠一词在《汉书》中多次出现。不过,汉以前的战国,称古代足球为“蹋鞠”。《战国策·齐策》中记载齐国首都临淄人的生活时说:“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这段话后来也在《史记·苏秦列传》中出现过。是说富裕起来的临淄,市民有很多文体活动,包括吹奏、击打、弹拨乐器,斗鸡、赛狗、下棋和踢球。这些史料表明,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蹴鞠已发展成一种在民间广为盛行的娱乐方式。两汉三国时期,蹴鞠发展较快。首先,娱乐性蹴鞠得以继承。有“康庄驰逐,穷巷踏鞠”,“上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的记载。其次,出现了表演性蹴鞠。表演性蹴鞠是在鼓乐伴奏下进行以脚、膝、肩、头等部位控球技能的表演。从汉画像石上所描绘的蹴鞠表演看,有单人蹴1鞠、单人蹴2鞠、双人边击鼓边蹴鞠等形式;有足踢、膝顶、双腿齐飞、单足停鞠、跃起后勾等技术动作。有人称之为“蹴鞠舞”,是百戏中的重要节目。第三,出现了竞赛性蹴鞠。这种蹴鞠一般设有鞠场,鞠场呈长方形,一般为东西向,设有坐南面北供观赏的大殿,四周有围墙,称为“鞠城”。具体的蹴鞠方法在东汉李尤的《鞠城铭》有所说明:“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冲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犹然,况乎执机!”第四、蹴鞠开始用于军中练兵。刘向《别录》中说:“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蹴鞠除象征“兵势”、有训练武士的作用外,也用于丰富军中生活,使战士保持良好的体力和情绪。“今军无事,就使蹴鞠”,就是后者的反映。汉代班固把古代足球列入兵家技巧类,并称:“以立攻守之胜者也。”唐朝颜师古注云:“蹴鞠,陈力之事,故附于兵法焉。”

宁律 发表于 2016-3-15 16:22:29

如果说汉代是蹴鞠文化发展的一个高潮的话,那么唐宋则是蹴鞠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高潮。首先,充气球的出现。蹴鞠从最初使用塞满毛发的实心球,唐代以后则出现充气球(一说南朝以后就出现了充气球)。唐代仲无颇的《气毬赋》:“气之为球,合而成质。俾腾跃而攸利,在吹嘘而取实。尽心规矩,初因方以致圆;假手弥缝,终使满而不溢。苟投足之有便,知入门而无必。时也广场春霁,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阗。或略地以丸走,乍凌空以月圆。”第二、球门的出现。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乐考二十》中说:“蹴毬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毬。毬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用球门的蹴鞠比赛一般是单球门,大多在宫廷宴会时进行。这比此前的直接对抗后退了一步,但对踢准要求更高。筑球时在球场中央竖立两根高三丈的球杆,上部的球门直径约一尺,叫“风流眼”。衣服颜色不同的左右军(两队)分站两边,每队12或16人,分别称为球头、骁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球头与队员的帽子亦稍有区别。比赛时鸣笛击鼓为号,左军队员先开球,互相颠球数次然后传给副队长,副队长颠数待球端正稳当,再传给队长,由队长将球踢向风流眼,过者为胜。右军得球亦如此。结束时按过球的多少决定胜负,胜者有赏,负方受罚,队长要吃鞭子,脸上涂白粉。第三、蹴鞠活动更为普及。宋代从皇宫内院到平民家庭,都以蹴鞠为乐。元代钱选所绘《宋太祖蹴鞠图》,便是描绘宋太祖赵匡胤与赵炅、赵普等人踢球的场面。市民也常常在御街和横街玩蹴鞠等:“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女子中也有蹴鞠活动,不少宋代铜镜中有男女相对踢球的纹饰,宋代陶枕也描绘了民间少女踢球的情景。第四、不用球门的踢法逐渐规范。这种踢法叫做白打。从一人场到十人场。“一人场”由参加者逐一轮流表演,称为“井轮”。除用足踢外,头、肩、臀、胸、腹、膝等部位均可接球。使球高起落下称为“飞弄”,使球起伏于身上称为“滚弄”。它以表演花样多少和技艺高低决定胜负。二人以上至10人分别称为二人场、转花枝、流星赶月、小出尖、大出尖、落花流水、八仙过海、踢花心和全场,各有规定的踢球路线。用上身触球称为上截解数,膝以上部位触球称为中截解数,用小腿和脚踢称为下截解数。踢法繁多,所以《蹴鞠谱》上说“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第五、出现蹴鞠组织并有社规。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至少在南宋时期,宋代的蹴鞠艺人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齐云社还制定了《齐云社规》。其中有“十紧要”:要和气,要信实,要志诚,要行止,要温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谦让,要礼法,要精神。“十禁戒”:戒多言,戒赌博,戒争斗,戒是非,戒傲慢,戒诡诈,戒猖狂,戒词讼,戒轻薄,戒酒色。宋人谈到蹴鞠的价值,称赞“蹴鞠成功难尽言,消食健体得安眠。本来遵演神仙法,此妙千金不易传。”又说:“巧匠圆缝异样花,智轻体健实堪夸。能令公子精神爽,善诱王孙礼义加。”不但能令人健身、愉快,还有助于领悟礼义,体现了蹴鞠观念的发展与变化。

宁律 发表于 2016-3-15 16:22:56

辽金元时蹴鞠是朝廷节庆的节目之一,“皇帝生辰,乐次。……酒六行,筝独弹,筑球。”金元时大戏曲家关汉卿在《不伏老》的散曲中,自述平生喜爱地说:“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元代无名的氏散曲说:“见游人车马闹,王孙争蹴鞠。”说明蹴鞠在当时十分普及。男女对踢在宋元时也屡见不鲜。元曲中说:“似这般女校尉从来较少,随圆社常将蹴鞠抱抛,占场儿陪伴了些英豪。那丰标,体态妖娆……。”这种情景在文物中也有反映。现藏历史博物馆和湖南博物馆有两块足球纹铜镜,镜背面的浮雕就是一对男女对踢。但这些女性是专门陪人踢球的艺妓而不是普通妇女。明朝,蹴鞠仍在广泛流行。《明史》上记载,拥兵三吴、称兵割据的吴王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每出师,不问军事,辄携樗蒲(一种赌具)、蹴鞠,拥妇女酣宴。”可见蹴鞠已和淫乐连在一起。所以,朱元璋称帝之后,传下圣旨,严厉禁止军人蹴鞠。朱元璋的圣旨只能禁止军人,但并不能改变蹴鞠的娱乐性质,也不能禁止民间的蹴鞠活动。明代出现了专门制作鞠的手工业作坊,出售各式各样的鞠(时名为“健色”)。在《蹴鞠图谱》中著录“健色名”有24种(有人称为“有品牌的商品鞠”),在《蹴鞠谱》中著录“健色名”有40种。明代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也带来了民间会社的蓬勃发展,行话也随之流行。明初时期《蹴鞠图谱》中圆社锦语有45个,到明朝中后期,在《蹴鞠谱》中圆社锦语发展到130个。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足球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满族人曾将其与滑冰结合起来,出现了“冰上蹙鞠”的运动形式。清初每年冬天在太液池(今北海)举行冰嬉典礼,“习劳行赏,以简武事而修国俗”。每年农历十月,“每旗照定数各选善走冰者二百名,内务府预备冰鞋、行头、弓箭、球架”。冬至后九日,皇帝“驾幸瀛台等处,陈设冰嬉及较射天球等伎……”。冰嬉的内容还有冰上蹙鞠、打滑挞、冰上杂戏、冰床(凌床)、速滑等。清代中叶以后,随着西方现代足球的传入,中国传统的蹴鞠活动基本上被欧洲的现代足球所取代,而踢毽子作为“蹴鞠之遗事”(宋高承《事物纪原》),而得以继承与发展。

宁律 发表于 2016-3-15 16:23:14

宋人的蹴鞠技艺与水平,世界第一。宋人对蹴鞠的喜爱难以言表。       南宋江少虞在《皇朝事实类苑》中写道:“蹴鞠以皮为之,中实以物,蹴蹋为戏乐也,亦谓为毬焉。今所作牛彘胞,纳气而张之,则喜跳跃,然或俚俗数少年簇围而蹴之,终无堕地,以失蹴为耻,久不堕为乐,亦谓为筑毬鞠也。蹴,陈力之事,故习蹴鞠,乃习射之道。”      中国蹴鞠运动历史悠久,唐之前的蹴鞠多是实心的,唐代蹴鞠开始出现空心充气的皮球。唐人徐坚在《初学记》记载:“今蹴鞠曰戏毬。古用毛纤结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宋代蹴鞠的制作工艺又有所提高,所以宋代蹴鞠非常接近现代意义上的足球。宋人无名氏词云:“不贪名利乐优游,收转心猿踢气毬。”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有一诗曰:“四海齐云社,当场蹴气毬,作家偏著所,圆社最风流。”诗中的齐云社、圆社,都是指宋代踢球的社团。气毬,即宋人所蹴之鞠,它是充气皮球。陈元靓还有诗曰:“十二香皮,裁成圆锦。”可见宋代蹴鞠是内由牛彘胞充气而鼓,外由十二张皮革缝制而成。存世的宋代磁州窑少女蹴鞠图瓷枕里面的蹴鞠,和近代足球外形上竟无太大区别。   宋代蹴鞠运动繁盛,首先宋政府比较重视,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就喜欢踢蹴鞠,北宋著名画家苏汉臣曾画《宋太祖蹴鞠图》,惜早已遗失不见,但宋元时画家钱选临摹的这幅画,却保存了下来。图中画有他与皇弟赵光义及爱臣赵普、楚昭辅、石守信共六人踢球的场景。《宋史•太宗本纪》记载:“太平兴国五年三月戊子,会亲王、宰相、淮海国王及从臣蹴鞠大明殿。”《宋史•孝宗本纪》记载:“隆兴四年九月戊午,阅蹴踘于选德殿。”宋代皇帝领头蹴鞠及观赏蹴鞠,可见对蹴鞠运动的看重与喜爱。宋徽宗特别喜爱蹴鞠运动,未当皇帝之前就时常与人一起蹴鞠。他还曾写诗歌颂蹴鞠曰:“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再输赢。”其大臣李邦彦、高俅皆以擅长蹴鞠出名。宋庠诗曰:“蹋鞠将军第,吹箫贵主家。”蹋鞠运动在官方极其受重视,也为众多官员所喜爱。   最能体现宋代蹴鞠之热,还是在民间。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城出现民间蹴鞠会社称之为“齐云社”,在正月十五到冬至时:“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馀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奇巧百端,日新耳目。”可见蹴踘运动的繁盛。《宋史•薛惟吉传》记载:“(薛惟吉)少有勇力,与京师少年追逐,角抵、蹴踘。”可见在北宋时开封城少年们是时常一起蹴踘的。   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临安城:“蹴鞠、打球、射水弩社,则非仕宦者为之,盖一等富室郎君,风流子弟,与闲人所习也。”耐得翁《都城纪胜》记载临安有“蹴鞠打球社”,周密《武林旧事》亦记载临安民间社会有“齐云社”,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临安城是:“宽阔处踢球。” 《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中还记载了当时临安城玩蹴鞠的高手“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五人的名字。《武林旧事》还记载临安称著名的蒋苑“立标射垛,及秋千、梭门、斗鸡、蹴鞠诸戏事,以娱游客。”用蹴鞠来招引顾客,体现了当时蹴鞠的商业价值。

宁律 发表于 2016-3-15 16:23:53

南宋诗人戴表元在《张君信诗序》写道:“余自追念少年血气盛强时,所好诸艺皆为无益,幸而不精,虽精于诗,亦复何用?曾不如医药、卜筮、方技,犹可以自给;蹴鞠博弈之流,犹为人所爱幸。”可见蹴鞠尤其被宋代世人所看中与喜爱。      司马光诗曰:“东城丝网蹴红毬,北里琼楼唱石州。”张舜民诗曰:“宝马嘶风车击毂,东市斗鸡西市鞠。”白玉蟾诗曰:“何当牵犬臂苍鹰,锦帽貂裘呼蹴踘。”周文璞诗曰:“有时挟弹暮云表,有时蹴踘春风前。有时却自着绛帕,走入药市寻神仙。”谢景初诗曰:“蹴踘逢南陌,秋千送晚烟。”赵文词曰:“斗鸡走狗,呼卢蹴鞠,平生把臂江湖旧,约何时、共话连床雨。”这些诗句皆反映了宋代民间人们在闹市街头玩蹴蹋的热闹场景。大诗人陆游写过许多首关于蹴鞠的诗歌,这些诗歌记录了宋代不同地区蹴鞠运动的火热场面。陕西咸阳是:“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陕西汉中是:“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鞠分朋曹”。陕西梁州是:“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江西抚州是:“蹴鞠墙东一市哗,秋千楼外两旗斜”。宋代蹴鞠之热是许多地方都热。 在宋代农村人也十分喜爱从事蹴鞠运动,刘克庄《田舍即事》诗曰:“蹴鞠鞋尖尘不涴,臂鹰袖窄样新裁。社中年少相容否,也待鲜衣染鬓来。”陆游《残春》诗曰:“江鮆堆盘粔籹香,山家节物亦穷忙。桑间葚紫蚕齐老,水面秧青麦半黄。语燕似催春事去,游丝不似客愁长。乡村年少那知此,处处喧呼蹴鞠场。”   梅尧臣诗曰:“蹴踘渐知寒食近,秋千将立小鬟双。”晁说之诗曰:“上巳清明徒颉颃,流觞蹴踘岂周旋。”蹴鞠运动在宋代也是宋人寒食节与清明节是节庆活动之一。   在宋代还成立有女子蹴鞠队,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女弟子队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陈元靓《事林广记》“圆社市语”《好女儿》词曰:“生得宝妆跷,身分美,绣带儿缠脚,更好肩背。画眉儿入鬓春山翠。带着粉钳儿,更绾个朝天髻。”这首诗正是形容宋代女子蹴鞠时的动人装扮与美丽身姿。王珪诗曰:“翡翠盘龙装绣额,真珠双凤蹙花毬。”汪元量诗曰:“舞馀燕玉锦缠头,又著红靴踢绣球。”这些皆可见宋代女子是多么爱蹴鞠运动。   除《宋太祖蹴鞠图》外,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藏有南宋无名氏所画的《蹴鞠图》。此外存世的宋代磁州窑瓷枕上有少女蹴鞠图、童子蹴鞠图。耀州窑青瓷上有母子蹴鞠图、童子蹴鞠图。湖南省博物馆所藏宋代铜镜有上男女一同蹴鞠图,安徽省博物馆藏有宋代蹴鞠图牙雕笔筒,这些千百年前的历史实物皆可明证,宋人对蹴鞠运动的喜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宋代的蹴鞠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