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律 发表于 2016-3-18 10:42:28

中国古代的神兽与怪兽

———————————内容源自互联网,侵删

中国作为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文化传承中,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有很多种神兽,如白泽、夔、凤凰、麒麟、梼杌、獬豸、犼、重明鸟、毕方、饕餮、腓腓、诸犍、混沌、庆忌等。想必很多人是只闻其名,也不知其情不知其形,更不知其真实情况。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宁律 发表于 2016-3-18 10:48:55

本帖最后由 宁律 于 2016-3-18 11:19 编辑

第一篇:神兽篇

龙:
龙族,马首蛇身,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龙,小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说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辞书之祖《尔雅》提到了凤凰的形象,龙只字未提。宋人罗愿为尔雅所作的补充《尔雅翼》中,却有“释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同为宋人的书画鉴赏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到了明代,龙的形象更加具体丰满起来,《本草纲目·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曹操之口,概述了龙的特点:“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
龙在传说里有多种类型,共同特点是身躯长、眼睛突出、嘴边有长须、四对爪子、鳞片大、腥味浓烈、叫声如牛。其中一种龙的形象特点是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广雅》和《述异记》比较多的记录了龙的种类,《广雅》载:“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
虺(huǐ):《述异记》载:“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
虬:一般把没有角的小龙称为虬龙,是龙的一种,故古文献中注释:“无角曰虬,有角曰龙。”
蟠螭: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龙。龙是高卧九重云,相传有个小孩捡到一颗蛋,里面孵化出一条小龙,后来,那孩子的母亲生病了,于是龙为了救活那小孩的母亲,居然捐出自己的龙肝,后来那条龙就升天了,龙过于强大,令人生畏,那条龙早早就升天于是也不懂人的语言,人又经过多年的征战早把龙给忘了,龙有时候也会犯错误,梦中斩龙的故事是存在的,那条龙后来又被救了,于是人就成了龙的传人,轩辕黄帝曾经梦见华胥国,是龙托梦。
蛟: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人们常说“蛟龙”,其实“蛟”与“龙”是传说的神化生物在不同年龄的称呼:小时为“蛟”,大了成“龙”。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
应龙:又作黄龙。背生双翼的龙,据《述异记》记载:“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据说当年轩辕帝有名大将就是应龙,主要功绩有战蚩尤和疏通黄河水道。
火龙:《清史稿》载:“浮山有龙飞入民间楼舍,须臾烟起,楼尽焚”、“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葭州赤龙见于张体两川围中。六月初七日,高平火龙见于石末村”、“五十六年六月,莒州赤龙见于龙王峪,先大后小,长数丈,所过草木如焚”。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青龙: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代表东方,青色,因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
云龙:云雾缠绕的龙。
望龙:头部呈侧面的龙。
烛龙:相传在西北大荒中的巨龙,睁眼便是白天,闭眼就是黑夜,呼气为夏天,吸气为冬天。
行龙:传说鲤化蛟,蛟化龙,而当龙达到一定境界时,会化为行龙。
鱼化龙: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民间流传的鲤鱼跳龙门,讲述的就是龙鱼互变的关系。
蜃龙:蜃栖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样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种。蜃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就是从口中吐出的气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幻影。这些幻影大多数是亭台楼阁,是谁都没见到过的豪华,从窗口里可以看到穿戴华丽的人们在活动。这就是常说的海市蜃楼。
除此之外,在一些典籍里还记载了龙的“衍生物”,如《五杂俎》:龙性最淫,故与牛交,则生麟;与豕交,则生象;与马交,则生龙马……https://img1.doubanio.com/view/group_topic/large/public/p21900987.jpg


宁律 发表于 2016-3-18 10:51:31

本帖最后由 宁律 于 2016-3-18 11:19 编辑

烛龙:
烛龙,别名烛九阴,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钟山之神 ,据《山海经》中记载,烛龙也称烛九阴,是人面蛇身的形象,赤红色,身长千里,睁开眼就为白昼,闭上眼则为夜晚,吸气为冬天,呼气为夏天,又能呼风唤雨,不喝水不进食,不睡觉也不休息。
烛龙是人脸蛇身的怪物,红色的皮肤,住在北方极寒之地, 身长千里, 睁开眼就为白昼, 闭上眼则为夜晚, 吹气为冬天, 呼气为夏天, 能呼风唤雨。
太阳说烛龙
烛龙即太阳说。 此说最古, 上引《 易纬乾坤凿度》 即开其先河。清人俞正燮发明其说, 其《 癸巳存稿 ·烛龙》 条备引古书烛龙之文, 认为“ 烛龙即日之名” 。并称烛龙之说出自盖天说宇宙观。
火烛说
姜亮夫《 楚辞通故 · 烛龙》 所据材料全抄自俞氏, 但其说却大相径庭, 他认为“ 烛龙”即“ 祝融” 之音转, 烛龙传说即“ 祝融传说之分化” , 又谓: “ 古人束草木为烛, 修然而长, 以光为热, 远谢日力,而形则有似于龙。龙者, 古之神物, 名曰神, 曰烛龙。”
开辟神说
袁珂《 山海经校注》 把烛龙与开天辟地的盘古等同起来,并说: “ 说者谓此神当即是原始的开辟神, 征于任昉 《述异记》 : ‘ 先儒说: 盘古氏泣为江河, 气为风, 声为雷, 目瞳为电。古说: 盘古氏喜为晴, 怒为阴。’ 《 广博物志》 卷九引《 五运历年纪》 : ‘ 盘古之君, 龙首蛇身, 嘘为风雨, 吹为雷电, 开目为昼, 闭目为夜。’ 信然。盘古盖后来传说之开辟神也。
苍龙星宿说
先秦两汉之书言烛龙,皆本自《山海经》,故稽考烛龙神话的来历,需从《山海经》入手,纵观《山海经》关于烛龙的叙述,其要点有三:第一,烛龙的方位。《大荒北经》明言烛龙居于“西北海之外”的章尾山,则烛龙场景居于《大荒经》版图之西北隅,《海外北经》叙事首起西北隅而终于东北隅,烛阴列此经之首,则其于《海外经》版图,亦必处西北隅。
第二,烛龙之形象。《大荒经》谓其“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海外经》谓其“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则其为物身形绵长,人面蛇身,且为红色。
第三,烛龙之神异。《大荒经》谓“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海外经》谓其“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其视瞑关乎昼夜时辰,其呼吸关乎冬夏季节,其气息关乎风雨气象,则烛龙之神异全在其与时序的关系,表明此正古人之所以关注烛龙的要义所在。烛龙与时序之间的关系既为古人所盛称,则考究烛龙神话的来龙去脉就应由此着眼。
那么,这种身形蜿蜒如蛇、体长千里、烛然如火、呼吸吐呐关乎时序并且以“龙”为名的神异之物,所象征的究竟是何种自然现象呢?只要对于华夏上古大火纪时的习俗有所了解,就不难由此联想到天上的龙,即逶迤于天际的苍龙星象。不同季节的龙星星象皆在《山海经》中留下清晰可辨的印记,夔龙为春天之升龙,应龙为夏天之飞龙,烛龙为秋天之降龙,相柳为冬天之潜龙,《山海经》对于苍龙星象在每个季节和方位的星象形态和授时功用皆有生动的写照,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原始的龙星纪时习俗,为华夏上古天文学和历法岁时制度的研究提供了一条足供参证的史料,也为证明《山海经》与上古天文历法的关系提供了有一条有力的证据。
《山海经》中记载:“钟山之神 ,名日烛阴 ,视为昼 ,瞑为夜 ,吹为冬 ,呼为夏。不饮 ,不食 ,不息 ,息为风。身长千里 ,在无启之东。其为物。 人面蛇身赤色 ,居钟山下。西北海外 ,赤水之北 ,有章尾山。 有神人面蛇身而赤 ,直目正乘。 其瞑乃晦 ,其视乃明。 不食 ,不寝 ,不息;风雨是谒。 是烛九阴 ,是谓烛龙。“
《淮南子· 地形训》载: “烛龙在雁门北 ,蔽於委羽之山 ,不见日 ,其神人面蛇身而无足。 ”
《万形经》 曰: 太阳顺四方之气。古圣曰: 烛龙行东时肃清, 行西时 , 行南时大 , 行北时严杀。
《大荒北经》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
《海外北经》云: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郭璞注《大荒北经》烛龙引《诗含神雾》:“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
《万形经》曰:太阳顺四方之气。
《易纬乾坤凿度·卷上》古圣曰“:烛龙行东时肃清,行西时,行南时大,行北时严杀。”https://img3.doubanio.com/view/group_topic/large/public/p21907325.jpg


宁律 发表于 2016-3-18 10:57:06

本帖最后由 宁律 于 2016-3-18 13:02 编辑

凤凰: 凤凰,亦作“凤皇”,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总称为凤凰,亦称为丹鸟、火鸟、鶤鸡、威凤等。常用来象征祥瑞,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自古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凤凰和龙的形象一样,愈往后愈复杂,最后有了鸿头、麟臀、蛇颈、鱼尾、龙纹、龟躯、燕子的下巴、鸡的嘴,身如鸳鸯,翅似大鹏,腿如仙鹤,是多种鸟禽集合而成的一种神物。
凤凰和龙一样,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是古人幻想的神鸟,与龙同为汉族民族的图腾,类似的传说也见于其他东亚国家的历史中。自秦汉以来,龙逐渐成为帝王的象征,帝后妃嫔们开始称凤比凤,凤凰的形象逐渐雌雄不分,整体被“雌”化。

“凤”和“凰”在神话中原指两种不同的神鸟,凤是风鸟,凰则是光鸟,后世人通常将凤和凰解释为雌雄不同的同一种鸟。凤和凰不是任何现实中存在的鸟类的别称或化身,是因为有了“凤凰”这个概念以后,人们才试图从现实中找到一些鸟的形象,去附和、实体化这种并不存在于现实之中的凤凰。
凤凰种类繁多,因种类的不同其象征也不同。传说中共有五类,即五凤:
赤色的朱雀、青色的青鸾、黄色的鹓鶵(yuānchú)、白色的鸿鹄和紫色的鸑鷟(yuèzhuó)。
据古人记载,凤凰有许多不同的品类。诸说不一,其中不少属于秦汉后人的增饰附会之谈。其中除了凤、凰、鸾三种以外,人们耳熟能详的还有玄鸟、朱雀、金乌,比较有名的还有鸑鷟、鹓鶵、鵔鸃、鹔鹴、翳鸟、鹖、鹑、鹄、焉、鶠、鵾鸡等别称或种类,还有说法将大鹏、帝江(帝鸿)、重明鸟也归到凤凰之类。各种名称或种类之间关系密切,说法众多。
一般使用“凤凰”这一称谓时,仅指凤和凰,其它归为凤凰之类的鸟不能用凤凰这一称呼,而应当用其本名。
据《尔雅·释鸟》郭璞注,凤凰外形特征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 。《说文解字》载:“凤之象也,麟前鹿后,蛇头鱼尾,龙文龟背,燕颌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
凤凰性格高洁,“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山海经·图赞》载,凤凰身负五种像字纹:“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抱朴子》对此解释:“夫木行为仁,为青。凤头上青,故曰戴仁也。金行为义,为白。凤颈白,故曰缨义也。火行为礼,为赤。凤嘴赤,故曰负礼也。水行为智,为黑,凤胸黑,故曰尚知也。土行为信,为黄。凤足下黄,故曰蹈信也。”
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编纂的地理名著《岭外代答》,对凤凰所做的记述非常详细:凤凰生于南方的丹穴,在邕州(今广西南宁)人迹不至的高崖之上才会筑巢。凤凰身披五彩羽毛,大如孔雀,百鸟遇之必然围绕站立。头顶上的羽冠常盛水,雌雄轮流进食,从不接近人间。还有记录,凤凰在两江地区的深林筑巢,产卵以后,雄凤用木枝混合桃胶,将雌凰封闭在巢穴里,只留下一个很小的气孔。然后雄凤寻找食物饲养雌凰,如果得到食物就拆除封盖,得不到食物就会封堵孔洞将雌凰窒息而死。
商周时期,凤凰被看作是一种神鸟。故玉器和青铜器上凤纹的刻划,突出地表现统治者的“天命”观念。这时的凤纹几乎都作花冠状,丰满的翅膀和长长的尾羽,宽大有力的爪,显示出一派勇武健硕的情态。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凤字,也完全表现出这样一种特征,这时的凤纹完全是鸟类的神秘化和艺术的夸张。
战国时期是百家诸子争鸣,新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凤纹展现了新的风貌。凤纹开始变得婉曲秀丽,妩媚多姿,姿态柔美。
收藏于湖北省荆州市博物馆的虎座鸟架鼓,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鸣凤,背向而立的鸣凤中间,一面大鼓用红绳带悬于凤冠之上。通体髹黑漆为地,以红、黄、金、蓝等色绘出虎斑纹和凤的羽毛。全器造型逼真,彩绘绚丽辉煌,既是鼓乐,也是艺术佳作。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一凤与虎的组合形象中,凤高大轩昂,傲视苍穹,虎却矮小瑟缩趴伏于地,反映了楚人崇鸣凤、向往安详的意识和征服猛兽、不畏强暴的精神。
和战国时期的虎座鸟架鼓相比,彩绘凤鱼纹漆盂的凤纹更具装饰性,凤鸟不再像战国时期凤虎对比那样具有压倒性的对比优势,其体量与两条游鱼相差不多,但凤鸟的头部位于漆盂中心,夸张的头冠横穿内底,动静之间显示其处于绝对的重心地位。
汉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成时期,凤文化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较大发展。在汉代各种工艺品和建筑装饰上,自然界的鸟,几乎都用作图案题材。如雁、燕、鹰、凫、鹤、鹦鹉、孔雀、锦鸡、喜鹊、乌鸦、麻雀、鹭、鹳、鸳鸯、鸱枭等等。但是,最鲜明而富有时代特征的是凤凰、鸾鸟、朱鸟、朱雀等一类神化的瑞鸟纹样。这些能给人们带来祥瑞和兆庆的神鸟,在装饰物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些凤鸟形体大方,挺胸展翅,高视阔步,气宇轩昂。汉代的凤鸟图案,充分流露出形象的动态与气势,处处表现出整体的容量感、线形的速度,以及变化的力量。
魏晋南北朝时期,凤纹的形式特征在汉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发展,由于当时佛教的盛行而使凤鸟形象注入了新的精神理念。装饰题材扩大了,花卉缠枝纹样广泛应用,凤凰多采取在清新的花卉图案之中展翅飞翔之形象,显得格外的潇洒自如,轻盈妙曼。
唐代时期凤纹华美丰满,气韵生动,姿态多变,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灿烂一时,装饰艺术的形式感也更加强烈。人与社会的关系已成为实用美术常见的题材,在内容上更加富于生活的情趣。自秦汉以后,凤鸟的瑞祥观念稍见淡薄,各种新的形式便自然地脱颖而出,或清健、或壮美、或淡雅、或华丽。凤纹表现的各种形式,对唐代开拓的装饰艺术的一代新凤,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宋代凤纹比较清秀,比较写实细腻,喜用柔和的线条,显示怡然自得的情调。具体表现在凤鸟头上的冠是如意形的,嘴巴短粗,眼睛细长,长腿,散条长尾,每片鳞羽都细致地描绘出来。
到了明清时期,凤纹装饰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造形,无论在圆形、方形或各种各样的装饰形体内,纹样构成都各具其内在形式,而凤纹的共性形态,也进一步规范化。其中,如明清的“团凤”图案,最是独具一格的饰模式,它与织物上的“团花”。器物上的“开圆”相配适,表现出特有的装饰风格。当年南京织造云锦的老艺人,在长期的实践设计中,总结出一套画凤口诀:“凤有三长,眼长、腿长、尾长”,并要“首如锦鸡,头如藤云,翅如仙鹤”。这代表了明清工艺美术品上凤鸟纹样的成熟的装饰特征。明清装饰艺术的最富有生气的作品,就是大量的民间工艺品。民间的蓝印花布、刺绣、挑花;民间木雕、石雕、砖雕和民间剪纸等作品中,形式感更加强烈,手法也更为丰富多样。




宁律 发表于 2016-3-18 10:59:52

本帖最后由 宁律 于 2016-3-18 11:20 编辑

麒麟:
麒麟(qí lín):中国传统神兽,性情温和,传说能活两千年。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有时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
古人把雄性称麒,雌性称麟。麒麟与貔貅的区别:麒麟是吉祥神宠,主太平、长寿。貔貅是凶猛的瑞宠,且护主心特别强,有招财纳福、镇宅避邪作用,它以财为食的,能食四方之财。民间一般用麒麟主太平长寿,用貔貅来主招财、镇宅、辟邪。麒麟和貔貅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和摆件用于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同时古人认为龙有代表着神灵、天、帝王、交泰等意,所以龙渐渐被皇家所垄断。而凤凰也有贤明、调律(女人应备的品德)、志向等意。因此民间把麒麟、玄武(龟)作为自己的吉祥物广泛发展传播。

古代官方的说法:麒麟乃瑞兽,不伤生灵。同时麒麟也是走兽之主属土德。故在风水学里,麒麟相的摆放和禁忌不像龙、虎、狮子等那么多。
汉族民间神话说:天地诞生之初,飞禽以凤凰为首,走兽以麒麟为尊。又说,混沌初开有禽王凤凰和兽王麒麟。
麒麟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地上的,常伴神灵出现,是神、仙的座骑,属火系天仙。
幼年麒麟不会飞,而成年的会飞,且成年麒麟能大能小,平时较为慈祥,发怒时异常凶猛。主聪慧、祥瑞。
麒麟每次出现都将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据记载,孔子与麒麟密切相关,相传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现了麒麟,据传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书”,书上写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获麟”,对此孔子为此落泪,并表示“吾道穷矣”。孔子曾写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不久孔子去世,所以亦被视为儒家的象征。
而麒麟也有中央正土之兽的说法
  《易冒》:“勾陈之象,实名麒麟,位居中央,权司戊日……盖仁兽而以土德为治也。
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集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就于一体;尾巴毛状像龙尾,有一角带肉。但据说麒麟的身体像麝鹿,它被古人视为神宠、仁宠。麒麟长寿,能活两千年。能吐火,声音如雷。“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毛之虫:有毛的动物)。
麒麟是中国古人神话里的宠物,这种造型是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宠上。在中国众多的汉族民间传说中,关于麒麟的故事虽然并不是很多,但其在民众生活中都实实在在地无处不体现出它特有的珍贵和灵异。
从古至今不乏能人志士将麒麟的形象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自青铜文化兴起后,铜雕麒麟也变得更加广受欢迎,以铜打造麒麟形象,使人触及可摸,这样麒麟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就变得更加明确。
麒麟是吉祥神宠,主太平、长寿。汉族民间有麒麟送子之说,另一种麒麟形象是龙头,马身,龙鳞。尾毛似龙尾状舒展。它的综合面不及龙、凤那么广泛,不过名气也不算小,民间一般用麒麟主太平、长寿,也常用于镇宅,民间还有"麒麟送子"的说法。
一、麒麟最擅长化解三煞、五黄煞、天斩煞、穿心煞、镰刀煞、屋角煞、刀煞白虎煞、二黑病星符。当阳宅遇到上列煞气,致家人居住不安、损人破财家庭不和、车祸、血光、离婚等麒麟镇之可保平安。麒麟是仁慈之兽,惩奸除恶保护好人。好人按奉保护之,恶人供奉反惩处。
  二、麒麟镇宅化煞能力最强,安奉之人要常感念镇护之情。在家中摆上一对,放时头朝门或窗外,能够消灾解难,驱除邪魔,镇宅避煞,催财升官,还有添丁之用。它与狮虎不同之处就是它不伤好人。
  三、麒麟在风水中就象万金油,旺财,镇宅,化煞,旺人丁,求子,旺文等,各方面都可以使用。并且麒麟摆放在室内,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对好人起到保护作用,但对坏人却疾恶如仇,如发现坏人,它就会咬,因此家中摆放铜麒麟,可以旺事业,化小人,制坏人。麒麟主正财,旺事业,催富贵,辟邪化煞,因此,在室内摆放一对开过光的铜麒麟,会给你带来家庭,事业等各方面的祥瑞。
四、辟邪挡煞的用途,如门前见长廊直冲大门,犯了穿心煞。可用一对铜麒麟挡之,如果“煞气”弱,走廊不太长,可用一只铜麒麟来挡煞。
五、有化解白虎的效用。在家居的白虎方位,安放一对铜麒麟,可化解白虎方的凶性,令宅内居住的人平安,特别是白虎方外面的烟囱或尖锐之物冲射到,更加要安放已开光的铜麒麟。
六、有将家运转好、灾祸减轻用途。麒麟是吉祥的代表,将其安放在家中,镇宅辟邪,增添家中吉祥的作用,不单令屋主事业顺畅,连带财运亦会好转。除此之外,铜麒麟还能替主人挡去滞运的霉气。一般用于转运的铜麒麟最好是经过开光的,其力量才能发挥淋漓尽致。
麒麟,是上古中国人最企望出现的吉祥动物,它们的出现表示一代的幸福。因此,那时的人们希望麒麟总是伴随着自己,给自己带来幸运和光明,而辟除不祥。当上古时代的这种信仰被传承下来的同时,麒麟所具有的吉祥意义也随之被广大民众公认且牢牢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麒麟便成了某种意念的象征,某种意境的表现,某种力量的显示,并启发人们的想像,引导人们的精神去契合某种意念,进入一种特定的境界,给人们以希望、安慰和某种追求的力量,化入民俗生活之中,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麒麟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龙牛交合后的一种神物,因此有时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
汉许慎《说文解字·十》:“麒,仁宠也,麋身龙尾一角;麐(麟),牝麒也。”段玉裁注:“状如麕,一角,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
何法《徵祥记》:“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许云仁宠,用公羊说,以其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也。”古麒麟或简曰麟,咸以为祥瑞之物。《礼记》礼运:“出土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椰”同“菽”,沼泽),又:“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五杂俎》:龙性最淫,故与阳牛人交,则生麟;与豕交,则生象;与马交,则生龙马;即妇人遇之,亦有为其所污者。……王符称世俗画龙,马首蛇尾,又有三停九似之说,谓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然龙之见也,皆为雷、电、云、雾拥护其体,得见其全形者罕矣。
头的外形像马,头上有一角戴肉,全身布满鳞甲,麝鹿身、尾像龙尾状。
麒麟,性仁慈,为汉族民间祥瑞的独特代表。传说里,它是神、仙的坐骑,麒麟地位仅次于龙,谓之仁兽。
演化出麒麟文化,它是中国汉族传统民俗文化。盼麒麟送子,是古人对生育的崇拜和期望。
麒麟主太平,能带来丰年、福禄、长寿与美好。https://img3.doubanio.com/view/group_topic/large/public/p21901581.jpg






宁律 发表于 2016-3-18 11:02:15

本帖最后由 宁律 于 2016-3-18 11:21 编辑

白泽
白泽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昆仑山上著名的神兽。它浑身雪白,有翼,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很少出没,除非当世有圣人治理天下,才奉书而至,常与麒麟或凤凰等,视同为德行高的统治者治世的象征。 是可使人逢凶化吉的吉祥之兽。
《今昔百鬼拾遗》躯干左右和额间的眼睛大概是鸟山石燕自行想象。《三才图会》中白泽大致是狮子身姿,头有两角,山羊胡子。

白泽是一种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它知道天下所有鬼怪的名字、形貌和驱除的方术,所以从很早开始,就被当做驱鬼的神和祥瑞来供奉。
尤其到了中古时期,对白泽的尊崇更是隆重。当时《白泽图》(又称《白泽精怪图》)一书非常流行,到了几乎人手一册的程度。书中记有各种神怪的名字、相貌和驱除的方法,并配有神怪的图画,人们一旦遇到怪物,就会按图索骥加以查找。
在禅宗语录中,也常见有“家有白泽图,妖怪自消除。”“不悬肘后符,何贴白泽图。”“家无白泽图,有如此妖怪”一类的语录。人们将画有白泽的图画挂在墙上,或是贴在大门上用来辟邪驱鬼。
当时还有做“白泽枕”的习俗,即做成白泽形象的枕头用于寝卧,其用意也是为了辟邪驱鬼。在军队的舆服装备中,“白泽旗”也是常见的旗号。人们甚至以“白泽”来为自己命名,出现了许多叫“白泽”的人。
传说白泽神兽是陕西西安户县钟馗故里“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的坐骑。钟馗神兽的宋代石雕文物一对,现保存于陕西西安户县渼陂湖畔的《钟馗传》作者王九思的空翠堂别墅门前,据说是国内唯一的一对白泽古石雕。
东晋葛洪《抱朴子.极言》:“黄帝......穷神奸则记白泽之辞。”
传说黄帝巡狩,至海滨而得白泽神兽。此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故帝令图写之,以示天下,后用以为章服图案。唐开元有白泽旗,是天子出行仪所用;明有白泽补,为贵戚之服饰。《云笈七签·轩辕本纪》“帝巡狩,东至海,登桓山,于海滨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因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帝乃作祝邪之文以祝之。”
又有一说白泽就是独角兽,当年朱雀连同青龙,白虎,玄武逞凶作乱,女娲娘娘与另外四只灵兽麒麟、白矖、腾蛇、白泽的帮助下,战败以青龙为首的四大神兽,最后白泽被废除法力,流落凡间,据说白泽全身是宝,有令人起死回生的疗效,同时,传闻用白泽毛发所做白泽笔,有还原古画之效。
白泽曾向黄帝讲解关于动物的种种知识。据说当时黄帝正在全国各地巡游,了解自己所所辖国土的真实面貌。在东海边,他碰到了会说话的怪兽白泽。白泽博学多闻,对各种动物了如指掌。凡是各种采天地灵气、集日月精华而产生的怪异物种,它都一一跟黄帝解释清楚,前后一共谈到11522个物种:有一种怪兽,总是在夜晚出现。他有八个头颅,身体漂浮在半空,头上显示出微弱的火光。这个怪兽叫游光,也叫野童,看到他就意味着国家要闹瘟疫。又有一种怪兽,别人看不见它的形体。
《通典》
后世因为白泽能够趋吉避凶,常将它的形貌使用在物品之上,《通典》记帝王之旗就绘有白泽的形貌,被称为白泽旗。

《唐书·五行志》
《唐书·五行志》记载中宗韦皇后的妹妹用虎豹枕以避邪,白泽枕以避魅。

《开元占经》
《开元占经》卷一一六引《瑞应图》云:“黄帝巡于东海,白泽出,达知万物之精,以戒子民,为队灾害。”

《白泽精怪图》
号称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透过去,晓未来。不过能说人言,曾应黄帝所求作鬼神图鉴(内有万一千五百二十种)。(又说作《白泽精怪图》)
黄帝巡游至东海,遇之,此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https://img1.doubanio.com/view/group_topic/large/public/p21902399.jpg




宁律 发表于 2016-3-18 11:05:13

本帖最后由 宁律 于 2016-3-18 11:21 编辑

重明
重明鸟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其形似鸡,鸣声如凤,此鸟两目都有两个眼珠,所以叫作重明鸟,亦叫重睛鸟。它的气力很大,能够搏逐猛兽。能辟除猛兽妖物等灾害。在汉族民间新年风俗中,贴画鸡于门窗上,实即重明鸟之遗意。
尧当国君几十年,贤明、节俭的声誉远播四海,在晚年的时候,远在万里之外的支国给尧进献了一只名叫重明鸟的奇鸟。
重明鸟又叫双睛鸟,它的两只眼睛中,各长有两个瞳孔。它的身形像鸡,叫起来声音像凤凰一样嘹亮动听。它常常把身上的羽毛全部抖落,用光光的翅膀拍打着没有羽毛的身子,在高空中起舞回旋。它能驱逐虎、豹、豺、狼等猛兽,使多种妖魔鬼怪不敢危害人类。它对人类的要求也很低,它不吃食物,只要喝一点琼玉的膏液,就很心满意足了。不过,这鸟十分眷恋自己的家乡,人们于心不忍,只好同意它自由往来。
重明鸟很仗义,它理解人们的好意,有时一年中不辞辛苦,来回光顾好几次。有时人们得罪了它,就隔几年都不来。于是,家家户户都清扫庭院,摆上琼浆玉液,盼望重明鸟前来栖息。禽兽鬼怪往往趁重明鸟不在时出来危害人,人们就用木头或铜铁铸成重明鸟的形状,安放在门户间,这样,禽兽鬼怪见了,也会害怕,躲得远远的,不敢来捣乱。

《拾遗记》
1.原文
晋王嘉《拾遗记》卷一:“尧在位七十年……有掋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双睛,言又眼在目。状如鸡,鸣似凤。时解落毛羽,肉翮而飞。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贻以琼膏,或一岁数来,或数岁不至。国人莫不洒扫门户,以望重明之集。其未至之时,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于牖上,此其遗象也。”
2.白话文翻译
四千年前尧王在位七十年,有鸾雏年年来朝,麒麟游于泽薮,鸱枭远避大漠。远方的“祗支国”进贡了一只重明鸟,重明鸟两目都有两个眼珠,眼睛像鸡,鸣声似凤,展翅一飞,能搏击虎豹熊罴,扫荡妖魔鬼怪。所以人们无不洒扫门户,盼望重明鸟落在自家门上。但是重明鸟不再来了,人们于是刻木或铸金作重明鸟形置于门户之上,威慑魑魅魍魉。人们每到正月初一,都会制作重明鸟的雕像,或者“画鸡于户”这就是重明鸟留传下来的形状。

《玄中记》
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很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每年都来,人们就想法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成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画上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这也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在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其为“五德之禽”。

《韩诗外传》
《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瞽叟夜梦
传说,舜王是重明鸟托生的。
古时候,历山下住着个瞎子,名叫瞽叟。一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梦见一只重明鸟飞到他跟前,嘴里含着食物来喂他,还对他说:“今后我不走了,就给你当儿子行吗?”瞽叟听了非常高兴,他弯下腰去,想把重明鸟抱起来,就在这时,他醒了。瞽叟醒来,越想越奇怪,就把他做的梦从头到尾给媳妇说了一遍。媳妇说:“梦是心中想,你想儿子快要想疯了哩!”暂且不说瞽叟媳妇生娃的事,先说说重明鸟是啥东西。重明鸟也叫双睛鸟,样子跟家户喂养的鸡差不多,鸣叫的声音跟凤凰一样,怪好听的。不一样的是,它一个眼窝里长着两个瞳仁。妖魔鬼怪,豺狼虎豹,不要说见了它的影子,只要一听它的叫声,就吓得浑身发麻,没命地逃跑。老百姓都说重明鸟避邪气,人人都盼望重明鸟飞来。可是重明鸟住在老远老远的地方。因此,大伙就照重明鸟的样子,有的用木头刻一个,有的用泥捏一个,安放在房顶上,吓唬妖魔鬼怪和豺狼虎豹。
自从瞽叟梦见重明鸟以后,他的媳妇真的怀上娃娃了。十个月后,生了个胖墩墩的大小子。生娃的那一天,真的飞来一只重明鸟,落在瞽叟家门口,吱吱咕咕叫唤了好一会儿。等屋里生下娃了,门口的重明鸟也不见了,东邻家西舍家都说瞽叟命好福分大。再仔细看看那新生的小胎娃,都愣住了,小胎娃的眼窝跟重明鸟的眼窝一模一样,一个眼窝里头两个瞳仁儿。
大家都说,这个娃娃是重明鸟托生的。

进贡帝尧
一日,羲仲来奏,说祗支国遣使来进贡了。帝尧忙命照着礼仪招待。这次祗支国所进贡的是一只异鸟,其状如鸡,两只翅膀的羽毛脱落殆尽,只剩了两只肉翮,形状甚为难看。帝尧料他远道来贡,必有特异之处,便问那使者道:“此鸟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特异的功能?”那使者道:“此鸟两目都有两个眼珠,所以叫作重明鸟,亦叫重睛鸟。它的气力很大,能够搏逐猛兽。它鸣起来,其声如凤,一切妖灾群恶都远远避去,不能为害,实在是一种灵鸟。所以小国之君特遣陪臣前来贡献,望乞赏收。”帝尧道:“它的羽毛尚不完全,哪里还能捕逐猛兽呢?”
使者正欲开言,哪知这重明鸟竟有知认似的,听了帝尧之言,顿时引吭长鸣,声音果然似凤;忽而闪起两只肉翅,腾举空中,绕殿飞了一匝,直出庭中,且飞且鸣。那时巢在阿阁的凤凰和飞集的鸾鸟听了它鸣声,亦一齐飞鸣起来,与它倡和,声音和谐,非常悦耳。这时叔均在殿上,看见重明鸟出殿而去,不禁叫道:“啊哟!逃去了!”那使者笑道:“不会不会,就要来的。”歇了一会,果然仍飞回来。此时在阶上的侍卫,忽然看见空中有无数群鸟向北面飞,非常迅速。后来打听,才知道都是枭鸱之类,大约听见了重明鸟的鸣声而逃到绝漠去的。从此,重明鸟所在数百里之内,竟无鸱枭恶鸟,真是奇怪之事。
且说帝尧看重明鸟如此情形,知道它果是灵鸟了,便问使者道:“它的羽毛终年如此吗?”使者道:“不是。它的羽毛时长时落,此时适值它解翮之时,所以如此。”帝尧道:“那么它吃什么?”使者道:“通常它在外面,不知道吃什么。如若人喂饲它起来,须用琼玉之膏饴之’。这里帝尧君臣商量留养重明鸟之法。帝尧道:“它是灵鸟,与鸾凤一样,不可以樊笼屈之,任其来去可也。况且养它起来,须用琼膏,未免太奢,朕哪里有这许多琼玉来供给它呢?”
群臣听了,都以为然,于是就将重明鸟安放在树林之中,听其自由。那重明鸟从此飞来飞去,总在帝都附近几百里之内,所有豺狼虎豹,都给它搏击殆尽,人民往来,便利不少。民间人家偶有妖异或不样之事,只要重明鸟一到,妖异立刻潜踪;不祥之事,化为大吉。假使山林川泽猛兽为患,只要听见重明鸟的鸣声,猛兽无不遁逃,因此人人将这重明鸟奉若神明,没有一家不洒扫门户,延颈跛足的望它飞来。那重明鸟在帝都住了几时,忽然飞去。后来一年之中总来一次,又后来几年之中才来一次。大家盼望得急了,有人想出方法,将木头雕出一个重明鸟之像,或用金铸出一个重明鸟之像,安放在门户之间。
哪知亦竟有灵,一切魑魅丑类居然亦能够退服。所以后世的人,于每年元旦这日,或者刻木,或者铸金,或者绘画一只鸡的形状,放在窗牍之上。这就是重明鸟的故事。

变形成鸡
古代神话中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尧帝时,远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模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时报晓,是信德。https://img1.doubanio.com/view/group_topic/large/public/p21903174.jpg



宁律 发表于 2016-3-18 11:06:17

本帖最后由 宁律 于 2016-3-18 11:22 编辑

毕方
毕方在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是火灾之兆。毕方的名字有可能来自竹子和木头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响。毕方的外形象丹顶鹤,但是只有一条腿(一说为只有一只翅膀),身体为蓝色、有红色的斑点,喙为白色。据说毕方的出现预示着大火。 而传说黄帝在泰山聚集鬼神之时,乘坐着蛟龙牵引的战车,而毕方则伺候在战车旁。
毕方:木精,如鸟,青色,赤脚,两翼一足(有说两足一翼),不食五谷。见则其邑有讹火(有说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为黄帝卫车之神鸟(有说为致火之妖物,俗称火鸦)。《山海经》、《神异经》、《淮南子》等俱有载。
《山海经·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译文:山中还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鹤,但只有一只脚,红色的斑纹和青色的身子而有一张白嘴巴,名称是毕方,它鸣叫的声音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发生怪火。
《山海经·海外南经》:“毕方鸟在其东,青水西,其为鸟人面一脚。一曰在二八神东。”译文:毕方鸟在它的东面,在青水的西面,这种鸟长着一副人的面孔却是一只脚。另一种说法认为毕方鸟在二八神人的东面。
《淮南子·氾论训》:“叔孙敖三去令尹而无忧色,受罪禄不能累也;荆亻次非两蛟夹绕其船而志不动,怪物不能惊也。圣人心平志易,精神内守,物莫足以惑之。夫醉者俯入城门,以为七尺之闺也;超江、淮,以为寻常之沟也;酒浊其神也。怯者夜见立表,以为鬼也;见寝石,以为虎也;惧掩其气也。又况无天地之怪物乎?夫雌雄相接,阴阳相薄,羽者为雏,毛者为驹犊,柔者为皮肉,坚者为齿角,人弗怪也。水生蠬蜄,山生金玉,人弗怪也。老槐生火,久血为磷,人弗怪也。山出枭阳,水生罔象,木生毕方,井生坟羊,人怪之,闻见鲜而识物浅也。天下之怪物,圣人之所独见;利害之反覆,知者之所独明达也;同异嫌疑者,世俗之所眩惑也。”《淮南子》「木生毕方」是受五行思想的影响所致,意即木生火。因毕方为火鸟故用毕方代火,非指毕方生于木。
张衡《东京赋》中说:“毕方……老父神,如鸟,两足一翼,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也。”
《韩非子·十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秦山之上,驾象车而世讯毕方,毕方并害。”
《骈雅》:“毕方,兆火鸟也。”凤即为神,也是灾难的象征。

背景
黄帝花七年时间兼并了东方诸国,随后又在中条山诸猛兽的协助下消灭了南方的竞争者蚩尤,终于让中原王国的疆域扩张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但首席大臣风后却不识时务地用沉重的措辞向国王呈送新的战报。风后说,零星的叛乱并未因此平息。蚩尤的残部依旧侵犯着边境各地的平静。东南方向,著名的统帅相柳正重新招集蛇虫,依托茂密的森林随时准备反扑。西北方向,灵媒们也正加紧赶制招魂的法器,准备聚集蚩尤的魂魄,组建亡魂的军队,与黄帝再作搏杀。黄帝听到这样的报道,心里充满恐惧。他再也无法站稳,直直地向后倾倒。幸亏侍女敏捷,轻轻抱住国王,他才不至于硬生跌倒。风后赶紧将瓦解敌人的方法和盘托出。

危机出现
数日后,黄帝独自乘着一辆由各种火的符号装饰的战车,驰向泰山。这辆巨大的战车载着黄帝在泰山颠簸的小路上奔驰了五天。到第六天时,黄帝忽然发现战车前闪过一团黑影子。这影子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渐渐分出了头颈与眉眼。它面朝战车,向后飞行,背后的影子逐渐聚集过来,而正面的影子却因为被风带动,逐渐消散。
尽管如此,黄帝还是很快分辨出了它的形象。这个形象黄帝相当熟悉,此前,他曾经统帅军队,与之战斗,也曾经下令在北方极端寒冷之地砍下他的头颅,即使这样寒风依然无法立即封冻腔中的黑血,名为蚩的甲虫因此爬满了北方的国土。它是蚩尤。黄帝大惊失色,完全瘫软在战车中。他看到蚩尤的影子被一股疾风吹动,快速地析出一部分,逐渐凝结成手臂伸向自己。黄帝不知道对方想干什么,哀叫着抬起手,用袖子遮住脸,试图阻止蚩尤的袭击。

解危
没人听到黄帝的哀叫。因为这叫声被另一阵尖锐的声音掩盖了。黄帝只觉得一阵红光闪过,象群便得了命令一样停下了沉重的脚步。国王放下袖子再看,黑色的影子已经消散,远处,一只红色的大鸟越飞越远。四周安静了下来,连草叶生长、蚯蚓呢喃的声音也听不到。
多年以后,风后才又向黄帝提起了那只红色的鸟。他说,这只鸟名叫毕方,形态与鹤相似,习性也几乎没有区别,因此有时被误认为只有一条腿。毕方的羽毛是深浅不一的红色,喙相当宽大,黑色并带有白色的花纹。正是这只鸟,将黄帝征讨四方时杀死的敌军封锁在泰山之中。当然,借助这只鸟也可以将那支亡魂组成的军队释放出来。只是博学的风后也并不知道方法罢了。
从那以后,一共过了四千六百年,毕方再没有在中原王国出现过。https://img1.doubanio.com/view/group_topic/large/public/p21903507.jpg


宁律 发表于 2016-3-18 11:08:01

本帖最后由 宁律 于 2016-3-18 11:22 编辑

英招
英招是上古时期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其状马身而人面,虎纹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
《西次三经》:“槐江之山……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
原文: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时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蠃母,其上青雄黄,多藏琅玕、黄金、玉。其阳多丹粟,其阴有多采黄金银。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其中多玉,其阴多榣木之有若。北望诸毗,槐鬼离仑居之,鹰鹯之所宅也。东望恒山四成,有穷鬼居之,各在一搏。爰有淫水,其清洛洛。有天神焉,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见则其邑有兵。
《山海经·西山经》:“槐江之山,丘晴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渤水。其中多赢母,其上多肯雄黄,多藏琅歼、黄金、玉,其陨多丹粟,其陲多采黄金银。寅惟帝之乎圃,神英招司之,其状属身而人面,虎文而舄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郭璞注:“即玄圃也。司,主也。招,音韶。”吾·郭璞《山海经圃蓿·神英招》:“槐江之山,英招是主。巡避四海,抵翼霎侥。寅惟帝同,有谓玄圃。” 由此可见英招的神格当与陆吾平级。只是和管着昆仑正宫的同事相比,它看管的只是个类似避暑山庄的东西(不过倒是同类里最大的一个),显然地位差了不少,即使在游戏里也比开明兽低了三级,丢人。想来是因为它经常丢下自己的职责不管而跑去周游四海,缺乏责任心而被责罚的缘故……大宇的美工将其画成个老虎脸,这就不太对头,况且翅膀也没画出来,不知是设计上故意如此,还是考证时弄错了。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时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蠃母,其上金青雄黄,多藏琅玕、黄金、玉,其阳多丹粟,其阴有多采黄金银。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其中多玉,其阴多榣木之有若。北望诸毗,槐鬼离仑居之,鹰鹯之所宅也。东望恒山四成,有穷鬼居之,各在一搏。爰有淫水,其清洛洛。有天神焉,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见则其邑有兵。
天帝花园由一位名叫英招的天神管理着,因为,在昆仑山东北四百里处,天帝花园里有一座悬圃,这是天帝在下方的一座花园。此园由一位名叫英招的天神负责管理,
他长得马身人首,浑身虎斑,背有双翅,能腾空飞行,周游四海。英招参加过几百次征伐邪神恶神的许多战争,是保护世代和平的保护神之一。英招也是百花之神的朋友。
英招负责看管那群名叫“土缕”的神兽,它虽然长得像羊又长着四只角,是吃人的神兽。可负责看管那群名叫土缕的神兽的英招却不准许它们吃人。
英招也负责看管群名叫钦原的神鸟,不准许它们吃人伤人或其他动物。
英招还负责看管有着六个头的树鸟,以及蛟龙、大蛇、豹子,还有连名字都说不清楚的各种植物、动物们。
英招参加过征伐邪神恶神的战争范例,是后世大禹诛杀九头恶怪相柳时立下了奇功而让我们永远铭记的。
帝舜时大禹奉旨诛杀相柳,那相柳氏本是共工的臣子,长有九头分别在九座山上吃东西。他霸占了雍州以西,残害百姓。当时,到了共工藩国内相柳的领地,才发现了相柳的残暴。原来,自从共工句龙之孙孔壬接任共工后,便叫相柳做留守。
相柳依了孔壬教授的方法,自己隐藏起来,假仁假义,对于那瘦瘠的百姓施之以慈惠,或者助之以糇粮,或者就从肥胖的人民身上敲诈起来,一半拿来饱自己的肚腹,一半分给他们,自以为扶助弱者。其实他何尝真正有怜悯瘦弱人的心思,不过想将他们养肥,供自己吞噬罢了;而且借此假仁假义,可以博得一般瘦瘠人的称誉,以掩饰他择肥而噬的残酷。
所以,几十年来,远方之人,还不甚知道相柳的底细,以为不过是共工孔壬的臣子而已,他的计算,亦可谓巧了。但看到他几十年来,身躯既长且粗,膏油满腹,就可以知道吃的人多。
后孔壬被革职,跑了回来,与相柳同处。孔壬虽则是个国君,相柳虽则是个臣子,然而相柳何曾将孔壬放在眼里!孔壬无可奈何,亦只好低首下心,用他巧言令色的长技,以阿谀取容,倒亦相安于无事。
相柳的势力逐渐膨胀,那相柳原是个有来历、有修炼的灵祗,他于千里之内的事情都能看见,都能知道。孟门、壶口两山开通时,他向孔壬说道:“不对!大禹命这小子,居然有本领把孟门、壶口两山开通了,难保他不溯流而上。专门来和我们作对。”
孔壬听说,忙道:“如此怎样好?”
相柳道:“不打紧,你有九张嘴、一条大尾,足以对付。包管他来一个,死一个,来两个,死一双,主公!你且看吧!”
孔壬听了,大惊失色,忙问道:“怎样怎样?”
相柳道:“此时不必说了,各自逃生吧。我自己保不住,哪能管你呢!我念昔日群臣之情,不来吃你就是,请你走吧。”说着,昂起九个大头,把身躯施转来,打一个长围,将附近豢养的人民和那平日为虎作伥的一班凶人一齐绞死,大约有几百个,把他的血肉吸食饱了,然后耸起身躯,直向西北方窜去,其行如风,顷刻之间,已不知所在,经过的地方,草木房屋尽推倒了,就这样,英招参加了围剿相柳的征战,立下过大功劳。
诛相柳后。相柳尸体腐烂起来,腥闻于国,腥闻于天,避无可避,况且这种气息熏蒸传染,容易酿成疫疠,十分可怕!相柳的尸身臭腐得太快,是因为他满腹脂油,被太阳真火逼得太烈才臭气熏天的。于是,英招与霜神、雪神等商量,将一阵大霜大雪大冰冻,把相柳尸首凝固不腐,解决了一些困难。”随后,英招便用尽神力将足有千丈长的相柳尸身及埋在几百里之外。那埋相柳尸身的地方,非常隆高,后人就在这上面筑了几个台,一个是帝喾之台,一个是丹朱台,一个帝舜之台,供奉着他们的牌位,作为镇压之用。这土台在昆仑山以北。台的东西南北四面,每一角都有一条虎纹蛇,它们即相柳的化身——他的头平常总是朝着南方。
那么,英招神究竟有多大贡献呢?我们对负责看管那群名叫土缕的神兽、对英招负责看管的那群名叫钦原的神鸟,绝不准许它们吃人伤人或其他动物、对英招负责看管有着六个头的树鸟,以及蛟龙、大蛇、豹子,还有连名字都说不清楚的各种植物、动物们的尽责管理,使后世黎民永记在心!对英招助大禹诛杀九头恶怪相柳时立下了奇功永远铭记。更对英招参加过征伐邪神恶鬼的战争范例万分敬佩。https://img1.doubanio.com/view/group_topic/large/public/p21907638.jpg


宁律 发表于 2016-3-18 11:18:32

金乌
金乌,又称三足乌,三足金乌,是一种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中的神鸟,金乌形象原是二足西汉后期演变为三足详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二足金乌、传古代人看见太阳黑子,认为是会飞的黑色的鸟——乌鸦,又因为不同于自然中的乌鸦,加一脚以辨别,三足乌是中国汉族神话传说中驾驭日车的神鸟名。为日中三足乌之演化。三足乌亦称“踆乌”。居于日中,有三足。
神话传说
根据《山海经》等古籍的记述,中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是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它们既有人与神的特征,又是金乌的化身,是长有三足的踆乌,会飞翔的太阳神鸟。如《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海外东经》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大荒东经》也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便是对十日神话传说的记述。《淮南子·精神篇》中说“日中有踆乌”,郭璞注解说“中有三足乌”,则是对太阳为金乌化身的说明和解释。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每天早晨轮流从东方扶桑神树上升起,化为金乌或太阳神鸟在宇宙中由东向西飞翔,到了晚上便落在西方若木神树上,这表达了融化于神话之中古代对日出日落现象的观察和感受。

神话新解
历史传说
王红旗先生写的《毕方鸟、灶王爷、燧人氏的科学内涵》一文,其中介绍:“《五藏山经/西山经》记载:‘章莪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译注:章莪山上生有一种鸟,形状像鹤,只有一足脚,身上青色中带有红色花纹,嘴是白色的。这种鸟称做毕方,它鸣叫的声音就是自己的名称。它出现的地方会发生怪火}。’关于毕方鸟的叫声“毕方”,袁珂先生敏锐地指出此乃竹木燃烧时所发出的噼啪声响,并据此认为毕方鸟即火老鸦,良有理也。……进一步说,此处毕方鸟又可能是古代消防队员的标志性装束,一旦发生火灾,他们要及时行动,并大声模仿竹木燃烧的噼啪声以示警。……此外,《五藏山经·中山经》第11条山脉的丑阳山,也有一种赤足的鸟,状如乌鸦,‘可以御火’,显然它也是当地消防员的装束。”从中得知,在中国古代汉族传说中,乌鸦与火有一定联系。鸟一般代表飞行器,三只足的飞行器,即我们现在常见的飞机,三足就是飞行器的三个起落架,三足乌即上古时代飞行器,不是生物.
乌鸦与火
电视介绍,乌鸦会故意停留在烟雾中,并解释说,烟雾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乌鸦耐着烟呛而停身烟雾中,可能是利用烟雾杀菌作用来防病治病。古人可能注意到乌鸦喜欢停留在烟雾中的习性,而其它鸟则无不远离烟火,因而认为乌鸦是与火有关的神物,再加上乌鸦通体漆黑如炭,如同从火中化出,古人更可能干脆认为乌鸦就是火的化身,是活气勃勃的“火”的另一个表现形式。太阳是世间最大的火,至少古人有这种认识,乌鸦因而就与太阳产生了联系,成为载着太阳飞行的神鸟。《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大意是,汤谷上长着一棵扶桑树,十个太阳就栖息在这株树上,一个太阳刚刚回来,另一个太阳则起身出去,十个太阳都负载在乌鸦身上。就这样,乌鸦从一种凡鸟一跃成为驮着太阳飞行的神鸦。
聪明的乌鸦
乌鸦非常聪明。《科技日报》报道,加拿大人罗伟夫研究了各种鸟类的行为后,认为乌鸦的智力排名为第一。另有人认为乌鸦的智力大致与黑猩猩相近,相当于三、四岁孩童的水平。电视曾经播放过一个科教片。画面,一只乌鸦叼着一只核桃投到车行道上,然后飞到电线杆停下来,等候过往的汽车轧碎桃壳,再趁车流稀少的时候飞下来捡食桃仁。乌鸦的聪明程度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乌鸦又是少数几种不怕人的鸟类之一,喜欢生活在人类周围,城镇周围常见成群的乌鸦飞起飞落,成语“爱屋及乌”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这种现象。
乌鸦聪明,喜欢生活在人类周围。由这两个习性可以推测,我国古代的人们观察并注意到乌鸦喜欢停息在烟雾中的现象,是极有可能的。因而把乌鸦与火、与太阳联系起来,也是合情合理的。这应该就是三足金乌神话的本来面目和形成过程。虽然这种解释远不如太阳黑子的解释那样令人兴奋,但我们同样应该赞叹我们祖先的智慧。
乌鸦与古文
在甲骨文中,“西方”的“西”字象一支翎毛形[注:鸟翅或尾巴上的长羽毛],但为什么由翎毛形转化为“西”字,有人认为“翎”是“西”字的古语,也有人认为由鸟翅的简形转化而来,但都不甚明确。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则说:“鸟在巢上,象形;太阳在西方下落后,鸟就入巢休息,因而表示东西方向的‘西(或者写作栖)’字”。许慎的说法,也为许多人接受。如果从金乌神话出发分析,由于太阳本身就是由金乌这种神鸟驮着飞行的,也就是说太阳本身就与鸟连在一起,根本用不着绕那么大的圈子追踪太阳与鸟的关系。太阳落山,金乌也就应该栖息了。鸟类下落着地或着枝时,往往用力抖一抖全身,会有羽毛被抖落。鸟群栖息的地方,常见有脱落的羽毛,也就是说,如果见到地上有鸟羽,足以说明是鸟类曾经栖息的地方。金乌虽然是神鸟,在古人看来大概也不免落羽,其下落之处也正是其抖身脱落羽毛的地方,因而用翎毛形状表示这个地方或这个方向。

《玄中记》:“蓬莱之东,岱舆之山,上有扶桑之树,树高万丈。树颠有天鸡,为巢于上。每夜至子时则天鸡鸣,而日中阳鸟应之;阳鸟鸣则天下之鸡皆鸣。”汉族民间传说此鸟为日之精,居日中。汉代画像砖上常有三足乌,居于西王母座旁,为其取食之鸟,或说即青鸟。
《洞冥记》卷四:“(汉武帝)曰:‘朕所好甚者不老,其可得乎?’朔曰:‘东北有地曰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帝曰:‘何以知之?’朔曰:‘三足乌数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驭,以手掩鸟目,不听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鸟兽食此草则美闷不能动矣。’”《艺文类聚》卷一百引《黄帝占书》:“日中三足乌见者,大旱赤地。”后因以指日。
《河图括地图》:“昆仑在若水中,非乘龙不能至。有三足神鸟,为西王母取食。”
汉代王充《论衡·说日》:“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
《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汉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
《春秋元命苞》:“日中有三足乌。”故太阳也叫作三足乌或金乌。又西王母有三足乌,是替西王母取食的青乌。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西王母]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
张守节正义引张揖曰:“三足乌,青鸟也,主为西王母取食。”后亦因以借指日。
唐代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莲花交以响共命鸟,金榜双回三足乌。”仇兆鳌注引黄生曰:“三足乌,即日也。”
宋陆游《月夜短歌》:“明星虽高未须喜,三足阳乌生海底。”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group_topic/large/public/p21907693.jpg

宁律 发表于 2016-3-18 11:29:51

白矖
白矖,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女娲娘娘的左护法。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女娲非常孤独,于是用泥造人,同时也造了和自己同为蛇身的宠物。女娲补天时因所采五色石不够用,于是以身补天,白矖和腾蛇亦追随以身补天。
盘古开天、洪荒伊始。大地之母——女娲黏土造人、繁衍后代、造福人间。谁知火神祝融与水神共工争斗,共工头撞不周山,使天体倾斜,三界大乱,妖孽趁机横行无忌,危害人间。
上古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各霸一方,逞凶作乱。四大神兽秉性各异,龙族高傲、白虎鲁莽、玄武阴毒、唯朱雀最为残忍,每日要吃人度日。
共工氏头撞不周山,三界混乱,朱雀趁机煽动三大神兽联手祸害人间。女娲用补天遗留的十二块五彩石铸造镇妖瓶,并在另外四只灵兽麒麟、白矖、腾蛇、白泽(独角兽)的帮助下,战败以朱雀为首的四大神兽,除白虎、斩玄武、降朱雀、收服龙族。
人间恢复和平,女娲功德圆满,由白矖、腾蛇两大护法接引上天,被尊为上古第一大神。
失去神位的朱雀神君心存不甘,自封幽冥鬼帝,再度为祸人间。世人在享受短暂太平后,各部落首领亦欲望膨胀,为争夺利益互相杀戮,女娲遂派两大护法白矖、腾蛇下凡寻宝除妖、拯救人间。 白矖与腾蛇因为除妖有功,得到万民爱戴;任务完成后,白矖留恋人间的美景,不愿再返天庭,于是白矖留在了美丽的南越国,成为南越国的女祭司,她与师妹腾蛇一起降妖布道,拯救苍生造福社稷;恩泽一方,使人间出现一片安宁!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group_topic/large/public/p22346489.jpg腾蛇腾蛇,一名“螣蛇”,也叫飞蛇,是一种会腾云驾雾的蛇,是一种仙兽。又一说为星宿之一,有“勾陈腾蛇”之说。出自《山海经·中山经》。《山海经·中山经》:“柴桑之山,其上多银,其下多碧,多泠石赭,其木多柳、芑、楮、桑,其兽多麋鹿,多白蛇飞蛇。”郭璞 注:“即螣蛇,乘雾而飞者。”
《荀子·劝学》:“螣蛇无足而飞”。
《尔雅·释鱼》:“螣,螣蛇”。郭璞注:“龙类也,能兴云雾而游其中”。 《事类·赋九十一》注引此作:“螣蛇游雾龙乘云。”
《韩非子十过》云:“曾云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鎋,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

http://b.hiphotos.baidu.com/baike/w%3D268/sign=0822a1b8c9177f3e1034fb0b48ce3bb9/5366d0160924ab184ec1d23935fae6cd7a890bec.jpg

宁律 发表于 2016-3-18 11:31:47

第二篇:妖怪篇

九婴
九婴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出自《淮南子·本径训》。它是水火之怪,能喷水吐火,其叫声如婴儿啼哭,故称九婴。尧时出,作害人间,被羿射杀于北狄凶水之中。
尧时出,作害人间,被羿射杀于北狄凶水之中。其说始见于汉。传说中的水火怪。亦用以喻邪恶凶残的人。《淮南子·本径训》高诱注:“九婴,水火之怪,为人害,之地有凶水。”《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提到北方有一条大河,水深千丈,波浪汹涌,人称凶水。凶水中有一只九头怪物,名叫九婴,既能喷水,又能喷火。十日并出时,凶水也沸腾了,九婴嫌水中太热,就跳上岸来,见人就吃,吃的时候,必须有9样食品同时供它吃,因此成为后羿第3个斩杀目标。

当初太昊伏羲氏生于成纪(现在甘肃秦安县),自幼即思创造一种符号为天下利用,


就是现在所传的八卦。后来仓颉氏因了他的方法,方才制造文字出来,所以伏羲八卦实在是中国文字的根源。但是伏羲氏画八卦的地方不止一个(河南淮宁县北一里,又上蔡县东三十里,都有伏羲八卦台),而最早的地方终究要算降生地方的成纪,所以成纪那边伏羲所画的八卦尤为文字根源的根源。那边画八卦的地方后人给他起了一座台,作为纪念。每逢下雪之后,那台下隐隐约约还有所画八卦的痕迹。精诚所结,日久通灵,遇到盛世,就成祥瑞,遇到乱世,就为灾患。所以那九婴就是坎、离二卦的精气所幻成的。坎卦四短画,一长画;离卦二短画,二长画,共总九画,所以是九个。因为伏羲氏幼时所画的,而且卦痕多不长,所以都是婴孩的样子。坎为中男,所以五个是男形;离为中女,所以四个是女形。坎为水而色玄,所以五个男婴都善用水,而衣黑衣;离为火而色赤,所以四个女婴都善用火,而衣红。大抵这一种精怪所恃者,人不知其来历出身,所以敢于为患。九婴后来被后羿杀死了。
九婴是九头怪兽、怪蛇之属,能喷水吐火造成灾害。
九婴生于天地初分之时,当时天地灵气厚若实质,不知产出多少强横的灵兽怪物。这只九命老妖于深山大泽之中,阴阳之元气氤氲交错,化生而出,乃是九头蛇身,自号九婴。每一头即为一命。因是天地直接产出,无魂无魄,身体强横异常,已为不死之身,又加有九命,只要有一命尚在,
只需于天地间采集灵气就能恢复。
九头怪九婴自恃有九个脑袋,九条命,丝毫不畏惧北伐的羿,它九口齐张,喷吐出一道道毒焰、一股股浊流,交织成一张凶险的水火网,企图将羿困住。羿知道它有九条命,射中一个头后,非但不会死,而且会很快痊愈,故再使连环箭法,九支箭几乎同时插到九婴的九个头上,九婴的九条命一条也没留下。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group_topic/large/public/p22346626.jpg

宁律 发表于 2016-3-18 11:37:04

本帖最后由 宁律 于 2016-3-18 11:41 编辑

蛊雕
蛊雕又称纂雕,是一种似鸟非鸟的食人怪兽,样子像雕,头上长角,叫声像婴儿的哭啼声,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怪兽。
蛊雕是一种似鸟非鸟的食人怪兽,据《山海经·南山经》记载:“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是食人。”再往东五百里,是座鹿吴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泽更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滂水。水中有一种野兽,名称是蛊雕,形状像普通的雕鹰却头上长角,发出的声音如同婴儿啼哭,是能吃人的。
《骈雅))记:“蛊雕如雕而戴角。”《事物绀珠》记:“蛊雕如豹,鸟喙一角,音如婴儿。”
蛊雕为兽,有如雕、如豹两种形状:其一,鸟形,似雕独角;其二,豹形,鸟喙一角。
《山海经·南山经》记:“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骈雅》记:“蛊雕如雕而戴角。”
《事物绀珠》记:“蛊雕如豹,鸟喙一角,音如婴儿。”
郭璞《图赞》:“纂雕有角,声若儿号。”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group_topic/large/public/p22346706.jpg

傲因
傲因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专门袭击单身旅人,喜食人脑。
傲因类人,穿着破烂衣服,手为利爪,舌头暴长,有时伸出盘在地上休息。
《神异经(西荒经)》:“西荒之中有人焉,长短如人,著百结败衣,手虎爪,名曰獏。伺人独行,辄食人脑,或舌出盘地丈馀,人先开其声,烧大石以投其舌,乃气绝而死。不然食人脑矣。”
http://www.ttufo.com/uploads/allimg/151120/202_151120113758_16.jpg

钩蛇
钩蛇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身长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钩蛇通过在水中用尾钩把岸上的动物拉入水中捕食。
宋·李石 《续博物志》卷二:“ 先提山有钩蛇,长七八丈,尾末有岐,蛇在山涧水中,以尾钩岸上人牛食之。”
《滇海虞衡志校注》:“钩蛇,出永昌,此古所传也。言其尾长,能钩岸上人与物而食,亦鳄之类也。今不闻有此事,其亦他徙而去欤?潮州无鳄鱼,永昌无钩蛇,见生聚之胜也。又按《续传志物》以为出朱提,且言水旁日有鬼弹,不见其形,其作有声,中物则折,中人则害,罪人徙此不过十日死。此水土恶劣,阴怪得窟穴其中为虐耳。驱之之法,投以烧石,注以溶铁。万众各鸣瓦盆、瓦器以号呼,其物不死即徙,为政者不可不知也。”
出自《山海经·中山经》:“东流注于大江,其中多怪蛇” ,晋·郭璞注:“今永昌郡有钩蛇,长数丈,尾岐,在水中钩取岸上人牛马啖之。”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group_topic/large/public/p22347008.jpg






宁律 发表于 2016-3-18 11:40:54

本帖最后由 宁律 于 2016-3-18 11:42 编辑

猼訑
猼訑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一种样子像羊的怪兽。它有九条尾和四只耳朵,眼睛长在背上。有人说取它的皮披在身上,就不知畏惧。出自《山海经‧南山经》。

猼(bó)訑(dàn),出自《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注],佩之不畏。”[注:郭璞云:“博施二音。施(訑)一作陁。”
猼訑是一种怪兽,它的样子像羊,有九条尾和四只耳朵,它的眼睛却长在背上。有人说取它的皮披在身上,就不知畏惧。
郭璞在《图赞》里说:“猼訑似羊,眼反在背。视之则奇,推之无怪。若欲不恐,厥皮可佩。”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group_topic/large/public/p22347108.jpg



诸犍
诸犍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它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长尾,能发巨声。行走时衔着尾巴,休息时盘着尾巴,又名 胖郎神,其兽力大无穷,善射。
《山海经(北山经)》:“有首焉,其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诸犍。”
又名胖郎神,其兽力大无穷,善射。此乃威力无穷,被击中者,九死一生,生则残废,生活无法自理,可怕无比。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group_topic/large/public/p22347208.jpg

夔(kuí)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山海经·大荒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译文: 夔牛是古时代神兽,古时生于东海流波山,形状似牛,全身都是灰色的,没有长角,只长了一只脚,每次出现都会有狂风暴雨。它身上还闪耀着光芒,似日光和月光,它的吼声和雷声一样震耳欲聋。后来黄帝得到这种兽,用它的皮制成鼓并用雷兽的骨做槌,敲击鼓,鼓声响彻五百里之外,威慑天下。 )夔(kuí)是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
《黄帝内经》载:“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皮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九天玄女令军士宰夔牛制作八十面战鼓,使黄帝在得到九天玄女辅助之后,带兵与蚩尤大战于中冀。当黄帝摆下“奇门遁甲”阵之后,即令军士以雷兽之骨,大击八十面夔牛皮巨鼓,一时鼓声大作,只见整个战场地动山摇,天旋地转,喊杀冲宵汉,蚩尤兵卒神魂颠倒,冲杀无门,败倒如山。“蚩尤铜头啖石”,即把石头当饭食,且能“飞空走险”。但在夔牛鼓震声中,“九击止之,尤不能走,遂杀之”。尔后,黄帝又诛榆罔于阪泉(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经过这场大血战,天下始得大定。 (译文: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捕获了夔,用它的皮制作军鼓,用它的骨头作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圆500里,使黄帝军士气大振、蚩尤军大骇。)
夔与天地同生,世上只有三只,以上是第一只,第二只乃秦始皇所杀。但秦始皇没有黄帝的功业,所以这只夔的皮做成的鼓就没那么神奇了。
《神魔志异·灵兽篇》记载:上古奇兽,状如青牛,三足无角,吼声如雷。久居深海,三千年乃一出世,出世则风雨起,雷电作,世谓之雷神坐骑。
更多的 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口、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青铜器上的龙纹常被称为夔纹和夔龙纹,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称之为夔,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其实,一足的动物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写形,故不采用夔纹一词,称为夔龙纹或龙纹。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group_topic/large/public/p22347440.jpg

宁律 发表于 2016-3-18 11:43:53

本帖最后由 宁律 于 2016-3-18 11:47 编辑

梼杌
梼杌(táowù)在上古时期华夏神话中是四凶之一。所谓”四凶“,最早指的是上古年间四位残暴的部落首领,后来被杜撰为四种怪物。古书《神异经》说:梼杌长得很像老虎,毛长,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常被用来比喻顽固不化、态度凶恶的人。
根据《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这个不可教训的恶人死后最终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兽。《左传》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混沌、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敦同沌。此谓舜流放四凶,以梼杌况鲧。鲧,禹父。
读《史通·六家第一》,有“孟子曰:“晋谓之乘,楚谓之梼杌,而鲁谓之春秋,其实一也。”然则乘与纪年、梼杌,其皆春秋之别名乎。”
《史通笺注》注云:“晋乘(读去声),梼(tao)杌(wu),鲁春秋,皆各国史书别名,而又通称为春秋。”
查《汉语大字典》“梼杌”条:1、断木;2、传说中的怪兽名;3、传说中为远古的恶人“四凶”之一;4、楚史名。
“梼杌”与敦煌有关者,当为第二、三种之义。《神异经·西荒经》: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一名傲狠,一名难训。春秋颛顼氏有不才子名梼杌是也,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飞,为人饕餮淫逸无理,名苗民。春秋所谓三苗书云:“窜三苗于三危。”《历代笔记小说选·汉魏六朝》《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很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

根据《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这个不可教训的恶人死后最终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兽。此文还记载说:“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混沌、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敦同沌。此谓舜流放四凶,以梼杌况鲧。鲧,禹父。
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神异经》注道:“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大,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一名傲狠,一名难训。”
谓之梼杌。——《左传·文公十八年》。注:“凶顽无匹俦之貌。”。服注:“梼杌状似虎,豪长一尺,人面虎足,猪牙,尾长丈八尺,能斗不退。”
楚之梼杌。——《孟子》。注:“嚣凶之类,兴于记恶之戒,因以为名。丁音恶兽名也。”
《春秋》云:“颛顼有不才子名梼杌也。”
《孟子·离娄下》道:“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梼杌,音桃物。此谓梼杌同乘与春秋,为国史名,楚史名《梼杌》。
《孟子·离娄》载,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孟子在这段话中提及春秋时期三个国家史书的名称:鲁国的史书为《春秋》,楚国的史书为《梼杌》,晋国的史书为《乘》。对《春秋》和《乘》的命名,厉来无异义。“鲁以编年举四时为记事之名,故以因名春秋也。”“晋国所记,言之则谓之乘,以其所载以田赋乘马之事,故以因名为乘也。”
《孟子注疏》中的这些解说,未见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唯独对楚之“梼杌”,则异见纷呈。《注疏》说:“自楚国所记而言,则谓之梼杌,以其所载以记嚣凶之恶,故以因名为梼杌也。”显然,这种解释与孟子所说的“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相违背。奇怪的是,人们对此反而没有疑议,却对“嚣凶之恶”生发出五花八门的解说。
“梼杌”究竟为何物,论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说是凶兽的,如东方朔在《神异经-西荒经》中所描述:“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扰乱荒中,名梼杌。一名傲狠,一名难训。”
有说是凶人的,如《左传?文公十八年》所载:混沌、穷奇、梼杌、饕餮四凶。梼杌乃颛顼的不才子,不可教训。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天下之民为之梼杌。
有说是凶木的,如王筠在《说文解字句读》中释曰:“梼杌,恶木也,主于记恶以为戒也。”
有说“梼杌”就是夏鲧的,如薛安勤在《国语译注》中注云:“梼杌即鮌,也写作‘鲧’,传说是远古时代部落首领,神化后变为黄熊。”
有说“梼杌”是形容无知之貌的,如杜预在《左传》注中即言:“嚣凶无畴匹之貌也。”贾逵亦取此说。
还有说“梼杌”就是鳄鱼的,如唐善纯在《释“梼杌”》一文中说:“‘梼杌’正是苗语鳄鱼的意思。”“梼杌”源于苗语,即是鳄鱼,是楚人的图腾。”类似说法尚可举出数端,限于文幅,兹不赘录。
一言以蔽之,用上述诸说诠释楚史何以名《梼杌》,都是牵强的、站不住脚的。孟子在说那段话的时候,当读过晋、楚、鲁三国的史书。否则,是不可能做出“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的结论的。孟子所说的“一也”,当是指这三国历史书的形式特点、内容结构是一致的。
鲁国的《春秋》经孔子修订后流传至今,且有传者三家,谓之“春秋三传”。其基本状况,一目了然,无须多言。晋国的《乘》,早已亡佚。但其所记为田赋乘马之事,也不难理解。据《司马法》所言:“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通。通为匹马,三十家,士一人,徒二人。通十为成,成百井,三百家,革车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十成为终,终千井,三千家,革车十乘,士百人,徒二百人。十终为同,同方百里,万井,三万家。革车百乘,士千人,徒二千人。”由此可见,田赋乘马之事,关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大事。与孟子“事则齐桓晋文”无悖。
另据《左传》记载,晋在城濮战时,仅有战车三百乘。而到昭公十三年,经过约一百年的努力,竟拥有甲车四千乘。这大概就是晋人以“乘”作为史书书名的原因吧。
楚国的史书所记绝不可能是“嚣凶之恶”,前文列举的那些说法,与孟子所言不相合拍,于理不通。“梼杌”二字从木,它一定还有与木有关的本义在。《说文解字》:“梼,断木也,从木,寿声”。而“杌”字,《说文》未收。但收有“兀”字,解为“下基也”。《汉语大字典》“杌”下有一个义项非常明晰:“砍树剩余的桩子”。“梼”和“杌”放在一起,“梼杌”的词义应该是十分清楚的。可是,某些文字学家却反而把它理解得复杂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梼”云:“谓断木之干,头可憎者。”“断木”是,而“头可憎”则为“添足”。焦循在《孟子正义》中说:“惟梼杌皆从木,纵破为析,横断为梼杌。断而未折其头则名顽。是梼杌则顽之名,因其顽,假断木之名,以名之为梼杌,亦戒恶之意也。”“横断为梼杌”甚是,余则皆为不着边际之发挥。此正应了一句名言:超越真理一步便是荒谬。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group_topic/large/public/p22347498.jpg


宁律 发表于 2016-3-18 11:47:02

獬豸
獬豸又称獬廌、解豸(xiè 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祖先在创构“法”字上,其渊源颇具智慧和神话色彩。“法”字古金文为“灋fǎ”。《字源》(约斋著,上海书店1986年版)用溯源法解释了古人构造“灋fǎ”字的良苦用心和丰富的想象力。“灋fǎ ,这字从廌去,以代表判断曲直的法律;又从水,是比喻其平如水,省廌写作法”。《说文解字》释为“灋fǎ,解廌兽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先生看来,“灋fǎ”字的造字构意,源出一个历史传说:春秋战国时期,齐庄公有个叫壬里国的臣子,与另一位叫中里缴的臣子打了三年官司。因为案情难以判断,齐庄公就让“廌”,即神兽獬豸,来听他二人自读诉状。结果壬里国的诉状读完,獬豸没有什么表示,而中里缴的诉状还没有读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顶翻了他。于是,齐庄公判决壬里国胜诉。这种以角触断罪的方法,被古人用“会意”的方法放进了“灋”字的构形之中。可见,这个“灋fǎ”字造得很有深意,一是公平裁判、明断曲直,乃是我国古代先哲赋予“灋”字的基本涵义;二是“灋fǎ ”或许代表了人民心底的向往:“灋fǎ”应该对任何人公平如水,如遇不平,就应该坚决除去。
繁体“灋fǎ ”中的“廌”(读寨音)是一种神兽,其形似
麒麟,青毛独角,体态刚健,极有灵性。“廌”有三名:一曰獬豸(谢志音);二曰独角兽;三曰神羊。各种史籍都指出,獬豸是一种能辨曲直的神兽。汉代学者杨孚在其专著《异物志》中,对“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ze音责,咬、啃的意思)不正者。”意思是说,獬豸能别曲直,见到有人相斗,它会用犀利之角触去理曲之人;听到有人相争,它会用嘴咬挑起是非的一方。东汉时期的杰出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了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皋陶用獬豸治狱的传说:獬豸“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故皋陶敬羊”。皋陶决狱明白,执法公正。遇到曲直难断的情况,便放出独角神羊,依据獬豸是否顶触来判定是否有罪。
曾在古颍州做过太守的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艾子杂说》中讲了“獬豸辨好”的寓言故事。一次,齐宣王问艾子道:“听说古时候有一种动物叫獬豸,你熟悉吗?”艾子答道:“尧做皇帝时,是有一种猛兽叫獬豸,饲养在宫廷里,它能分辨好坏,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艾子停了停接着感慨的说:“如果今天朝廷里还有这种猛兽的话,我想它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了!”这就将獬豸的能辨是非,引申到了官场,以官员为审视监督的对象。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讽刺当时的官场奸臣和贪官太多了。
后来,出于便于书写和记忆的需要,“廌”字从“灋”中被隐去,简化为“法”,然而它所象征的中国法律传统文化并没有随之消失。獬豸在我国古代法制监督史上仍有着非凡的涵义。由于獬豸是“法”的化身这一特性,从先秦到明清,“獬豸”形象被当成监察、审计和司法官员廉明正直、执法公正的象征,在各种场合被经常使用并作为监察御史和司法官员等的重要标志。春秋战国时,楚王仿照獬豸的形象制成衣冠。秦朝时正式赐给御史作为饰志,后遂称“獬豸冠”。据古文献记载:“侍御史冠獬豸冠”(《秦会要订补》卷十四)。“法冠,一名獬豸冠,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角形。法官服之。”(《隋书·礼仪志·七》)。汉朝时,廷尉、御吏等都带獬豸冠。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庾信《正旦上司宪府》诗中就有“苍鹰下狱吏,獬豸饰刑官”的句子。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送韦侍御先归京》诗中有“闻欲朝龙阙,应须拂豸冠”的描述。
獬豸,(xiè zhi;豸字同猘)又称任法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瑞兽,相传形似羊,黑毛,四足,头上有独角,善辨曲直,见人争斗即以角触不直者,因而也称“直辨兽”,“触邪”。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可以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治狱以獬豸助辨罪疑,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均准确无误。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古代法官戴的帽子又称“獬豸冠”。
獬豸是有着羊的身体、麒麟外观的瑞兽,拥有分辨正与不正的神秘力量,而不正者则会遭受惩罚,后世也因此将其画像融入判官的官服之中。人们经常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于对中国传统司法精神的继承。它的角却没有神奇力量,这是它与欧洲传说中的独角兽相区别的地方。
“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见《异物志》。
《后汉书·舆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后亦用以指执法者。
獬豸冠:古代执法官吏戴的帽子,《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执法者服之……或谓之獬豸冠。"
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生前不惧獬豸冠,死来图画麒麟像。
明赵震元《为袁石寓(袁可立子)复开封太府》:“靖两河以安天下,画熊兆獬豸之祥;冠八枢而奠中原,夹鹿犬麒麟之瑞。”
明十三陵神道旁的动物石像当中,就有獬豸的身影。
法律象征
獬豸与法的不解之结,还可从古代“法”字的结构得到解答,古体的“法”字写作“灋fǎ”,而“廌zhài”即为獬豸,“廌法”二字合为一体,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从水,取法平如水之意。獬豸作为法律象征的地位就这样被认定下来。由“灋fǎ”到“法”,“廌zhì ”字虽然已被隐去,然而它象征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没有消失。
毕竟是传说,不曾有人亲眼见识獬豸究为何物,因而引出人们诸多想像,有人认为它象鹿,有人称它似牛,更多的说法还是羊。除了相关的古籍如《后汉书》、《论衡》、《五杂组》等记述之外,考古发现,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都是一角羊的造型,牛形獬豸则出现在东汉之后。
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历朝的推崇。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一直延续下来。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
显然,獬豸形象是蒙昧时代以神判法的遗迹。进入近代,仍将其视为法律与公正的偶像。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group_topic/large/public/p22347728.jpg






宁律 发表于 2016-3-18 11:49:43


犼是上古时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根据中国古代见之于史册的各种汉族神话故事和流传于民间大量传说及历史文献记载还原考古的出土文物证实,由于它生性凶猛,四肢强健有力,弓腰挺臀、威武轩昂,前腿直立、后腿左右分开蹲坐,昂首怒吼、有随时腾跃奋起之势,全身透着一股震撼人心肺之豪气和霸气。

犼是古书上说的一种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兽。
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上的两只面南而坐的石犼,叫做“望君归”。据说它们专门注视皇帝的外巡,如果皇帝久游不归,它们就呼唤皇帝速回,料理政事。城楼后的两只石犼,则面北而坐,叫做“望君出”,它们的分工就不同了,是监视皇帝在宫中的行为,皇帝如果深居宫闱,不理朝政,它们便会催请皇帝出宫,明察下情。
据说犼是一种极有灵性的动物,它每天蹲在华表上密切关注皇帝的行踪。两只面南而座的犼是专门守候皇帝出巡的,每当皇帝久出不归,荒淫作乐时,它们就会呼唤皇帝:“国君快回来料理国事吧,我们盼望你回来,眼睛都快望穿了。”于是人们称这两只犼为“望君归”。位于城楼后华表上的的两只面北而座的犼则是监视皇帝在宫中的举动的,如果皇帝久居宫中,不理政事,它们便会催促皇帝:“国君快出宫体察民情吧,不要总呆在宫中享乐,我们盼望你出来,眼睛都快望穿了。”于是人们称这两只犼为“望君出”。
在古代建筑中,犼也是“吻兽”之一。

明人陈继儒在《偃曝与谈》中说:犼为章峨山的异兽,形如兔,两耳尖长,身形仅一尺左右,其尿液能使血肉腐烂,常令狮虎畏惧。
一说
《集韵》解释:“犼,兽名,似犬,食人。”
二说
清代东轩主人的志怪小说中《述异记》有载:犼,形类马,长一二丈,有鳞片,浑身有火光缠绕;会飞,食龙脑,极其凶猛。与龙相斗时,口中喷火,龙即不敌。有人尝见一犼独斗三蛟二龙,斗三日夜,杀一龙二蛟方毙。原文:“东海有兽名犼,能食龙脑,腾空上下,鸷猛异常。每与龙斗,口中喷火数丈,龙辄不胜。康熙二十五年夏间,平阳县有犼从海中逐龙至空中,斗三日夜,人见三蛟二龙,合斗一犼,杀一龙二蛟,犼亦随毙,俱堕山谷。其中一物,长一二丈,形类马,有鳞鬣。死后,鳞鬣中犹焰起火光丈余,盖即犼也。”
三说
东海有兽名犼,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狮畏之,盖吼溺着体即腐。《偃曝馀谈》有载。体型虽小,亦能搏龙,胜后以其食之。
一就地位而言;
望天吼能够高居于象征宇宙中心有正倒莲花、中间有佛珠相穿的须弥坐上,所以望天吼被推崇为万事的主宰。
二就忠义而言;
望天吼能够为供奉者添加瑞气,所以是历朝历代帝王们终身供奉的国兽。帝王在世执政,望天吼陪鸾伴架,以助君王识别善恶忠奸、铲除小人,确保国家兴旺、江山永固。帝王架崩后,望天吼在墓地忠诚陪伴并沟通阴阳两界的神灵,使入葬帝王早日入天道轮回人世。所以望天吼被推崇为世间忠义道德的楷模。
三、就功能而言
望天吼被指为中国第一大国兽原因是:能够替供奉它的主人避妖邪、挡煞气、驱除群凶、拔除不祥、聚财、守财、镇宅,护身之兽是世间人心目中至关重要的图腾圣兽。正因有如此神说望天吼才能高踞于有云朵及盘龙衬托的天安门华表上端,与天地神灵、列祖列宗一同享受人们世世代代的顶礼膜拜。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group_topic/large/public/p22347766.jpg


宁律 发表于 2016-3-18 11:54:15

腓腓
腓腓是古代汉族传说中的野兽。《山海经》中记载,腓腓的样子像狸,身披鬣毛,长着一条白色的尾巴,饲养它可使人解忧。有点像狸,白色的尾巴,脖子上有类似马鬃的鬃毛。养之可以解忧愁。

古代汉族传说中的野兽。《山海经》中记载,腓腓的样子像狸,身披鬣毛,长着一条白色的尾巴,饲养它可使人解忧。有点象狸,白色的尾巴,脖子上有类似马鬃的鬃毛。养之可以解忧愁。
古文记载
原文
(牛首山)又北四十里,曰霍山,其木多榖。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腓腓,养之可以已忧。——《山海经·卷五·中山经》

腓腓原型为《山海经》所记载的神兽:有点像狸,白色的尾巴,有鬃毛,养之可以解忧愁。属于高级宠物类。
《山海经》中仅有对各种神奇异兽的文字描写,并无具体的图像及记载,后来大家所看到的各种的图片,都是后人结合自己的想象力,不断丰富演变出来的。
曾有人对腓腓的相关记载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为:腓腓的原型是古代的猫!当然,这种说法仅供参考!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group_topic/large/public/p22347796.jpg

火鼠
火鼠又名火光兽。是中国古代汉族传说中住在南海尽头的火山里的一种奇鼠,是中国古代神兽之一。传说这种老鼠可以在火中生存,它的毛皮火烧不毁,这就让很多人千方百计地寻找火鼠的毛皮。据现代考证,所谓的火鼠皮也许就是石棉。
《神异经》记载火鼠:“南荒之外有火山,昼夜火燃。火中有鼠重百斤,毛长二尺余,细如丝,可以作布。恒居火中,时时出外而白,以水逐而沃之乃死,取其毛缉织以为布。”
“南荒之外有火山,长四十里,广五十里。其中皆生不烬之木,火鼠生其中。”
“不尽木火中有鼠,重千斤,毛长二尺余,细如丝。但居火中,洞赤,时时出外,而毛白,以水逐而沃之,即死。取其毛绩纺,织以为布,用之若有垢涴,以火烧之则净。”
《海内十洲记·炎洲》:“炎洲,在南海中……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兽,大如鼠,毛长三四寸,或赤或白。山可三百里许,晦夜即见此山林,乃是此兽光照,状如火光相似。取其兽毛,时人号为火浣布,此是也。”
《太平御览》卷八二零引 晋张勃《吴录》:“日南比景县有火鼠,取毛为布,烧之而精,名火浣布。”(汉朝的日南郡的北景县有一种火鼠,取它的毛皮来做布,经燃烧后可以得到其中精华,称为火浣布。)
唐张说《喜雨赋》:“南穷火鼠之泽,北尽烛龙之会。”
宋苏轼《徐大正闲轩》诗:“冰蚕不知寒,火鼠不知暑。”
元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记》欣斤塔刺思州:一百零三段“此山中还有一种矿脉,可以用来炼制火鼠。这种火鼠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动物,而是开采到地下的一种东西”;一百零四段“根据其性质我们知道,它肯定不是动物——所有动物都是由四种元素结合而成的,不能抵御火的侵袭。马可波罗有一个名叫苏儿非哈尔的突厥旅伴,他学识渊博为大汗在当地做恪尽职守的臣子已三年。他开采了火鼠以敬呈大汗。据说,在挖掘一座山时发现了这个矿脉。将其碾碎,其中有如毛线一样的细丝;然后暴晒它,使之干燥,然后将其放到铁臼中洗去泥沙,只留下类似羊毛的细丝,并用它织成布。这种布颜色不太白。把布放到火中烧炼,取出之后颜色洁白如雪,每次布匹脏了,将其放到火中就可以洁白如初。”;一百零五段“上面说的火鼠之事都是事实,当地人也是这么说的,其他不同的言论都是妄言。大汗曾经将一块华美珍贵的火浣布赠给罗马教皇,用以包裹耶稣基督的圣骸“。
清赵翼《途遇大雪》诗:“先生身将作火鼠,去向炎方尝溽暑。”参见“火鼠布”。
明沈德符《野获编·兵部·火药》:“戚继光帅蓟门,又用火鸦、火鼠、地雷等物。”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group_topic/large/public/p22347881.jpg


宁律 发表于 2016-3-18 11:56:34

混沌
混沌是在上古时期汉族神话中是四凶之一的怪物,根据《左传》记载,四凶分别是形象如同巨大的狗的“混沌”、人头羊身并且腋下长眼睛的“饕餮”、生有翅膀的大虎“穷奇”以及人头虎腿长有野猪獠牙的“梼杌”。
时间说
《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中讲“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蒙而万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此间可知混沌乃是戌、亥交汇之间的一段黑暗时间,混沌虚无的状态。

神兽说   《山海经》中较早记述了混沌神话,特别值得认真分析。《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浑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为识歌舞的神鸟。有的本子为“有神焉”,繁体的“鸟”与“焉”写法相近,传抄中可能有差错,但都讲得通。显然,这里“浑敦”指太阳。那么浑沌怎么又与帝江联系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鸿,古音“江”与“鸿”通。而帝鸿即黄帝——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袁枚(1716-1798)的《子不语蛇王》中也说:“楚地有蛇王者,状类帝江,无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柜,浑浑而行,所过处草木尽枯。”这段文字把帝江、蛇(龙)、《庄子应帝王》中的浑沌联系在一起,决非偶然。
在《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庄子叙“七窍出而浑沌死”故事。故事大意为:南海的帝王叫“倏”,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浑沌”。倏和忽在浑沌的地方相会,浑沌对待他们很好。倏和忽想报答浑沌,见大家都有眼耳口鼻,用来看听吃闻,浑沌没有七窍,就为他凿七窍。每天凿一窍,七天后,七窍出,而浑沌则死了。《庄子》中的浑沌其形象其实更接近《山海经》中的神帝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
汉代地理书《神异经》西荒经记载:“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意指混沌是一种像狗,却长着长毛动物,四条腿,像熊却没有爪子,有眼睛却看不见,能走却无法移动,有两只耳朵却无法听见,能通人性,有腹部却没有五脏六腑,有肠子却是直的不弯曲,吃下的食物径直通过;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浑沌便会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恶人,浑沌便会听从他的指挥。
古书《神异经》说:浑沌外表像犬,四足无爪,有目而不见,行走不便,有翅膀,欺负善良,喜欢残暴的人所以称是非不分的人为“浑沌”
长毛四足,如犬,有腹无五脏。抵触善人,凭依恶人。(绝对恶灵是也)
(另有混沌神之说,另行说明,不归此处)
《神异经(西荒经)》有载。

http://g.hiphotos.baidu.com/baike/c0%3Dbaike80%2C5%2C5%2C80%2C26/sign=32cb5cd38fb1cb132a643441bc3d3d2b/a8773912b31bb051fe7a8414347adab44aede0ab.jpg

宁律 发表于 2016-3-18 12:02:49

姑获鸟姑获鸟就是来自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的妖怪,有时以九头的样子显形。 《奇异雑谈》里提到了它的由来,说是死去的产妇的执念所化,抱着婴儿在夜里行走,怀抱里婴儿的哭声就化成了姑获鸟的叫声。晋代《玄中记》。姑获鸟有时会变成夏获鸟,姑获鸟抱走孩子,而夏获鸟收养孩子。


带来灾祸
小孩死掉的孕妇所化,偷别人家的小孩来养,非常怕狗。
又名“夜行游女”,“ 天帝少女”或是“鬼鸟”。能够吸取人的魂魄,所居住的地方都是磷火闪耀的,常在夜晚出来活动,披上羽毛即变成鸟,脱下羽毛就化作女人。传说是产妇所化,会抱走人家的孩子,如果哪个有婴儿的家庭,夜晚忘记了收晾在屋外的婴儿衣服的话,那么一旦被它所发现,就会在上面留下两滴血作为记号;据说它们都是在7,8月的夜里出来活动的。
姑获鸟(也被直接称作“女鸟”)在《玄中记》有记述:“姑获鸟能收入魂气,今人一云乳母鸟……时人亦名鬼鸟。“但肯定无法与煽动楚风的九头鸟相比。据学者考证,在中国古代,“九““鬼“两字为通用。这个长着九张人面的大鸟,因为头颅的左顾右盼造成了别扭的步态,据说与鸭子的步伐近似,一些怪异的表情麇集于一身,它出没于宫阙的后花园,并为暴虐的统治带来灾祸。其一,滴血降灾,摄人魂气。唐人刘恂《岭表录异》云:“鬼车,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外尤多。爱入人家摄人魂气。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
其二,点血儿衣,取人小儿。《天中记》说:“姑获鸟能收入魂气,今人一云乳母鸟。言产妇死化作之。能取人之子以为已子。胸前有两乳,有小子之家则血点其衣以为志,今时人小儿衣不欲露者,为此也。”
其三,形象丑陋,性情凶暴。宋人周密《齐东野语》中说它:“身圆如箕,十脰环簇,其头有九,其一独无,而鲜血点滴,如世所传每脰各生两翅,当飞时,十八翼霍霍竟进,不相为用,至有争拗折伤者”。(脰,即脖子)。
此外,据说它还喜欢人们剪下的指甲,以便从中得知人们的祸福。谁有灾祸,它就落在谁家屋上鸣叫(《岭表录异》卷中)。

羽衣仙女
当姑获鸟以妖怪形象风行全国时,一个美丽迷人的故事,却蜕变出来,并迅速流传开去。这就是从姑获鸟中变异出来的羽衣仙女故事。鲁迅《古小说钩沉》中辑有这个故事:“姑获鸟昼飞夜藏,盖鬼神类,衣毛为飞鸟,脱衣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钩星,一名隐飞。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今时小儿之衣不欲夜露者,为此物爱,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儿也。故世人名为鬼鸟,荆州为多。昔豫章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人,不知是鸟,匍匐往,先得其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去就毛衣,衣之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以衣迎三女,三女儿得衣亦飞去,今谓之鬼车。”

姑获鸟夜飞昼藏,盖鬼神类。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钩星,一名隐飞。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今时小儿之衣不欲夜露者,为此物爱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儿也。故世人名为鬼鸟,荆州为多。昔豫章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人,不知是鸟,匍匐往,先得其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去就毛衣,衣之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以衣迎三女,三女儿得衣亦飞去。今谓之鬼车。
——《玄中记》/郭璞·晋
鬼车,晦暝则飞鸣,能入人家收人魂气,一名鬼鸟。此鸟昔有十首,一首为犬所噬,犹言其畏狗也,亦名九头鸟。
——《天中记》/陈耀文·明
姑获鸟(《拾遗》) [释名]乳母鸟(《玄中记》)、夜行游女(同)、天帝少女(同)、无辜鸟(同)、隐飞(《玄中记》)、鬼鸟(《拾遗》)、时珍曰:昔人言此鸟产妇所化,阴慝为妖,故有诸名。
[集解]藏器曰:姑获能收人魂魄。《玄中记》云:姑获鸟,鬼神类也。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女人。云是产妇死后化作,故胸前有两乳,喜取人子养为己子。凡有小儿家,不可夜露衣物。此鸟夜飞,以血点之为志。儿辄病惊痫及疳疾,谓之无辜疳也。荆州多有之,亦谓之鬼鸟。《周礼》庭氏“以救日之弓,救月之矢,射夭鸟”,即此也。时珍曰:此鸟纯雌无雄,七八月夜飞,害人尤毒也。
——《本草纲目》(禽部第四十九卷 禽之四)/李时珍·明
又云,夜行游女,一曰天帝女,,一名钓星,夜飞昼隐,如鬼神。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妇人,无子,喜取人子,胸前有乳。凡人饴小儿,不可露。小儿衣亦不可露晒,毛落衣中,当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或言产死者所化。
——《酉阳杂俎·羽篇》/段成式·唐
鬼车,俗称九头鸟。……世传此鸟,昔有一首,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家为灾咎。故闻之者,必叱犬灭灯,以逮其过泽国。……身园如箕,十脰环簇,其九有头,其一独无而鲜血点滴,如世所传。每脰各生两翅。当飞时十八翼,霍霍竞进,不相为用,至有争拗折伤者。
——《齐东野语》卷十九/周密·宋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group_topic/large/public/p22348515.jpg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古代的神兽与怪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