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昏 发表于 2016-4-5 15:10:06

衣冠之国——旗袍

这是一个一个收集总结。

基本源于网上资料及部分书籍摘录,详细请看标明出处。

离昏 发表于 2016-4-5 15:13:52

目录

1 溯源之起

2 变迁之途

3 服饰之华

4 时代之终

离昏 发表于 2016-4-5 21:16:49

本帖最后由 离昏 于 2016-4-5 21:18 编辑

如果当初世代相传的衣服没有大批卖给收旧货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晒衣裳,该是一件辉煌热闹的事罢。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那是埋在地底下的古代宫室里发掘出的甬道。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

                                                                                                                                                                                       ——《更衣记》 张爱玲





袍服溯源

    有学者认为,旗袍是袍服的一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深衣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服饰形式之一,《礼记·深衣》记载:“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东汉郑玄的《礼记注》也有记载:“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者。”深衣上衣形制特征是上衣下裳分裁而制,以不同的色彩和布料作为一衣缘,“续祍钩边”是深衣另一个特点,“祍”是衣襟,“续祍”是吧衣襟接长,“沟边”则是形容衣襟的样式。深衣右祍,是指衣襟向右边掩,下摆不开叉,长至角落,左边衣襟加长,过后衣襟成三角形,穿戴时绕至背后,再勾向前,用腰带系扎。(摘自《符号中国-旗袍》)
古代彩绘木俑 未附图

    而深衣之所以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此上下通服的衣式,流通时间最长。

    马端临《文献通考·王礼考·君臣冠冕服》云:“按三代时,衣服之制,其可考见者,虽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广。玄端则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则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至于深衣,则裁制缝衽,动合礼法,故贱者可服,贵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养老,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视私,庶人服之以宾祭,盖亦未尝有等级也。”(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袍服作为正式的服装始于东汉,东汉明帝于永平二年(59)设立袍服之制,定袍,深衣,襌衣共为礼服。至唐太宗贞观年间诏定除元旦,冬至朝晖及祭祀着弁服外,一律着袍服。随着袍服制的普及,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定的传统服装样式,并且历代沿用。

    历代袍服制在形式上有所变化,早起中原地区通用的一般是交领,直裾,衣身宽博,衣长及脚裸,袖肥阔,在袖口处收缩,臂肘处形成圆弧状,大袖翩翩,造型美观。而流行在北方少数民族的则恰好相反,为了便于骑射,通常以圆领,左祍,窄袖为特征。

    旗袍,泛指旗人所着之袍。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金政权,推行八旗制度,满族人也因此被称为旗人,旗人所穿着的服装统称旗装。旗装有别于军装,以宽统直身为样式,被后人称作旗袍。

    满人在入关以前,长期居住在我国东北部,长白山,松花江流域,以游牧,渔猎为主生。早期的满族旗袍结构比较简单,不分上下,宽身直筒,与汉族的上衣下裳有明显分别。基本样式为圆领,大襟左祍,窄袖,四面开褉,带纽扣,束腰带。袖口窄小是此时最明显的特征,袖头形状与马蹄类似,又称“马蹄袖”,也叫“箭袖”,冬季或者打猎作战,袖子能罩住手背,既保暖有不影响拉弓射箭,袖子平时绾起来,还能作为装饰。四面开叉便于骑射,束腰带,既增加暖意,也是在保护腰背,起到御寒作用,还可以在前襟存放干粮。

    1644年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随着政权统治稳固,开始定制和完善清朝衣冠制度,并强制推行服饰改革,掀起一股剃发易服的浪潮,按照“十从十不从”的规定,除了汉服女子举家时候不必穿旗装,不分男女,不分满汉一律着旗装。按照清代礼俗,皇帝,百官参加祭祀、大典或者朝会,均要传长袍。

    现代意义的旗袍是由清代满族妇女所穿的旗袍演变而来,而作为礼服的朝袍,蟒袍并不归类“旗袍”范畴。据《辞海》释义,旗袍是“满清旗人 妇女说穿的一种服装。下摆不开衩,衣袖八寸至一尺,衣边绣有彩绿。辛亥革命之后,汉族妇女也普遍采用。”(摘自《符号中国-旗袍》)




未附图,清代女式旗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衣冠之国——旗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