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古风·演绎·江湖

 找回密码
 入世江汉(邀请注册)
搜索
查看: 2903|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传承] 道教起源与发展

[复制链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6:24: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家,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代尊封老子,为了美化唐皇室,说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道教发源于历史悠久的华夏大地,从中国的洪荒时代起人类首先开始寻求自然的庇佑,遂而认为万物有灵,这是原始人类在形成宗教之前最先出现的理论(英语:animism),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敬信,灵魂的敬信,祖先的敬信,直至在历史的河流里慢慢进化成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对天无上的信仰,后世各类至上神的雏形。在原始社会时代,已有先贤追问生命的意义,挑战人类生命的极限。炎黄子孙的先祖,中华民族始祖,古部落联盟首领,轩辕黄帝应为第一人,据《史记·封禅书》载“且战且学仙”, “黄帝问道于广成子”。


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对自然敬信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天命实际上是指对自然的规律、法则的敬畏信仰。《荀子·天论》言:“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时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在远古部落社会,政祭本是合一,国家大事便先由大巫事先卜筮以向天帝请求解疑答惑。(大巫是担任上帝与下帝之间媒介任务的人,掌国家祭祀。在上古乃至商代,巫都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轩辕黄帝出战之时,都要请巫咸作筮。国家政事大小,都要徵得他们的同意。如果他们不同意,即使其它统治者同意了,事情还是不行。)周代鬼神崇信进一步发展,所信仰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完整的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法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沙发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6:25:38 | 只看该作者
敬天信仰出自儒教圣经《诗经》:“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东汉顺帝时(永建元年丙寅-建康元年甲申[西元126—144年]),张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五斗米道,把儒家的敬天与百姓法祖总结汇集并加入其它诸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个崭新的宗教,名曰道教。道者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玄之又玄,无法用任何语言文字来表达。从此道教得在中国以一种宗教形式进行发展传扬。具体来说,道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有着特色鲜明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 、垂法济人、无量度人,早期主要思想《易经》以及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教的第许安
许安
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它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对近代世界也有着不可小窥的影响性。(道教经书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记录了道教的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还保留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医药学、养生学、化学、音乐、地理等多种学科的珍贵资料,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

道家思想作为首先独创了朴素唯物主义本体论学说的代表,从春秋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先秦时期在著名的儒墨显学里独树一帜,汉初,完全成为显学。所以,汉朝就有了具体正规的教团产生,奉老子为道德天尊,把原来深奥的道德哲学更进一步升华、粹炼了。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愈发完善。
道教以道为至高信仰,认为无形无象、玄之又玄、无法言说。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不停地无中生有、有又还无地周而复始运转变化”。现在科学理论一般浅显的理解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术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不老不死、普济众生)的方法。 其实基于现实世界,道教也有着各种积极的意义:道法自然,珍爱生命、珍爱自然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得道成仙。通过度化了自己,提升了个人的生命质量与灵魂能量,再进一步为人类社会做贡献。以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精神和肉体进行自我控制,达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突破生命的桎梏,掌握自己的命运。 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板凳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6:26:28 | 只看该作者
道教教义 折叠

尊道贵德——道教最高信仰

仙道贵生——道教鲜明特色

清静寡欲——道教行为标准

自然无为——道教生活态度

柔弱不争——道教自我修养

返璞归真——道教理想状态

天人合一——道教文化主体

天道承负——道教善恶报应

性命双修——道教修炼要诀

以上所述,是道教的最基本教义。虽然,对于道教的全部教义,诸如宗仰黄老、生道合一、真一玄道、形神合形、遣形坐忘等没能一一展开释说。但通过这些核心而基本教义思想,相信能有助于大家真正认识和了解道教。


道教主要经典:

《道德真经》 《南华真经》 《冲虚真经》 道德真经
道德真经
《文始真经》 《通玄真经》 《龙门心法》

道教其他重要经典:

《周易参同契》 、《抱朴子》 、《黄帝阴符经》、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度人经》)、《太平经》 、《老子想尔注》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洞玄灵宝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玉皇经》)、 《太上九要心印妙经》、(《心印妙经》)、《老子化胡经》 、《悟真篇》 、《内观经》等等。

道教劝善三圣经:

《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 、《关帝觉世真经》此三部是道教主要的三部劝善书,民间影响很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地板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6:26:53 | 只看该作者
道藏

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从唐朝初年开始编纂,至今已有近1300多年的历史。

现存之《道藏》是由明成祖永乐四年,第四十三代张天师张宇初及其弟张宇清奉诏主持编修。英宗正统九年又诏通妙真人邵以正校正增补,于正统十年刊板事竣,共计五千三百零五卷。后世以刊板年号称其书为《正统道藏》。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又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主编成《续道藏》。正续《道藏》共收入各类道书一千四百七十六种,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分装成五百一十二函,每函依《千字文》顺序编号,经板十二万一千五百八十九块。《道藏》中的各种典籍,都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

1996年起,由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主持编修《中华道藏》,是以明代正、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对三洞四辅以外的经书又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归类,共分七大部类,各部类所收经书,按道派源流和时代先后编排次序。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历经数载,终于在2004年正式出版发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5#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6:27:31 | 只看该作者
道教神系折叠编辑本段
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道教崇奉的神灵种类繁多,下面只能介绍一些地位较高且较有影响者。

三清 折叠

1.三清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它们是道教的最高主神,实是“道”的一体三位。“三清”的说法始于六朝,但此时“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别为神宝君、天宝君、灵宝君三位大神居住。后来,“三清”才逐渐作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称,而“三清境”亦成为其居住地。

四御 折叠

2.四御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具体指: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执掌万事万物),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御万雷与人间兵革之事),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祇(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六御 折叠

3.六御:道教过去有“六御”之说,“六御”分别为: 统御万天的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玉皇大帝〕、统御万雷人间兵革之事的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统御万星的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统御万类的东极青华大帝(又称太乙救苦天尊)、统御万灵的南极长生大帝、 统御万地的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zhi3)。 这种说法源于中国古代“六合”观念,所谓“六合”,指宇宙的巨大空间,即上、下、四方(东、西、南、北)。
玉皇大帝 折叠

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似乎是天界最高的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
神灵,有人以为其乃是由殷商时期最高的天神“帝”或“上帝”发展而来。在早期道教的《真灵位业图》中,有“玉皇道君”和“高上玉皇”之名,但其阶位却并不高,仅排在玉清三元宫右位的第十一及第十九位。宋代,真宗皇帝称其远祖赵玄朗得玉皇之命而降授天书于赵宋,故特上玉皇大帝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后徽宗又再加封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从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间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开来。道教多将玉皇视为“三清”之下的“四御”之一,以为他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总领宇宙主宰之君”,其职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专掌,大事申呈”。每年正月初九玉皇圣诞日,道观和民间多举办“玉皇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6#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6:28:04 | 只看该作者
诸星神星辰之神 折叠

三官大帝 折叠

文昌帝君 折叠

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
古时被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汉代则专指天上文昌宫的第四星——司命星。其成为道教与民间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乃与蜀中的梓潼神张亚子(又作张恶子或张垩子)有关。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乱入蜀,曾梦见张亚子显灵,并追封他为左丞相;唐末,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入蜀,又亲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经唐朝皇帝的崇拜,梓潼神张亚子遂由地方神成为天下通祀的大神。宋代,梓潼神又多次得皇帝加封,并因预卜科举功名甚验而甚得读书人信向。元延祐三年(1316年),元仁宗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与文昌星神遂合二为一,称文昌帝君。元明以后,各地多建有文昌宫、文昌祠等,人们多于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日举行“文昌会”。

四大天师 折叠

“天师”原是古代对有道者的尊称,后世道教徒称张道陵为天师。“四大天师”为道教史上的四位重要真人,分别是张道陵、葛玄、许逊(许旌阳)、萨守坚,为玉皇 通明殿前的四位天神。

财神 折叠

武财神赵公明、关公;文财神为比干、范蠡。除此,人们信仰的财神还有五圣、柴荣、财公财母、和合二仙、利市仙官,又有文昌帝君,活财神沈万三等,就其信仰广泛和与道教的关系而言,要数文武财神、五圣、和合二仙、文昌帝君了。

赵公明,亦称“赵公元帅”。如今道教主要把他作为财神来供奉,但他同时也是道教的四大元帅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7#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6:28:36 | 只看该作者
护法四帅 折叠

《道法会元》中称四元帅之名号为天蓬玉真护法四帅
护法四帅
寿元真君、天猷仁执灵福真君、翊圣保德储庆真君、佑圣真武灵应真君。卷十五云:“天蓬元帅宝印照我,天猷元帅仗剑卫我,翊圣真君持戟守我,玄天真武水火助我。”说明玉印、玉剑、大戟、水火分别为四位护法元帅的神器。此外,该书卷三十九还用四圣来命名四元帅,称天蓬玉真寿元真君为天蓬元帅真君,天猷仁执灵福真君为天猷元帅真君,翊圣保德储庆真君为翊圣黑煞真君,称佑圣真武灵应真君为紫皇天一天君玉虚师相玄天上帝,这是道教对护法四帅的又一种称呼。

四大元帅 折叠

马灵耀(华光大帝)、赵公明(财神之一)、温琼(温元帅)、关羽(关圣帝君)。道长在道场祈禳中,通常要请四元帅降临,以助驱邪伏妖 。

王灵官 折叠

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和佛教的韦驮相似,有的书说他是武当山中五百灵官的统帅,叫华光元帅,又叫五显灵官。到了宋代,又出现了一位"火车王灵官",镇守道观山门的灵官一般就指这位王灵官。王灵官为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纠察天上人间,除邪祛恶,不遗余力,于是老百姓赞曰;“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

八仙
八仙,是指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
八仙
铁拐李(李玄)、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何晓云)、吕洞宾(吕岩)、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此八人道教史上确有其人并非后人杜撰。

以上仅是道教所崇神灵中很小的一部分。实际上,道教崇拜的神灵成千上万,他们多在举行斋醮法会时被恭请莅临,如唐宋时的《道门科范大全集》《道门定制》等道教科仪经典中即收录有大量的道教神名。此外,各路神仙的事迹在道教经典中也多有记载,如汉代的《列仙传》、晋代的《神仙传》以及元代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俱记有历代神仙得道之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8#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6:28:59 | 只看该作者
道教历史折叠编辑本段
1、道教的思想起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因此道教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

最早可追溯于上古时期的崇敬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术,逐渐演变成殷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鬼神崇敬早在原始社会甚至之前的洪荒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敬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敬仰。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竹书纪年》中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 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敬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天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敬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敬,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专业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施展神通等。他们一则手握神权,二则是帝王的老师和谋士,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是神权统治的代表时期。

周代鬼神崇信进一步发展,所敬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敬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尊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到春秋战国时期,上古宗教经历了显著的理性化演变,与社会文化知识的分化相结合。诸子百家尤以道、儒、墨为显学且当时的阴阳家、神仙家的大兴,对后世历史文化有巨大的影响。

至汉代社会因为战乱连年与汉朝统治的崩溃导致对宗教产生急迫的需求,于是原本儒学逐渐宗教化,此时也于传入新兴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需要一种适应国情的宗教出世为百姓解决痛苦的根源,战祸的伤痛,综合传统的鬼神崇敬、神仙追慕、阴阳术数终于与汉代所崇尚黄老的思潮逐渐融合;道教教派也于此时应运而生。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上古甚至洪荒时代之鬼神信仰;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千年流传下的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们崇拜神灵,敬仰神灵,信任神灵,与神沟通,就必定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高不可攀的帝王贵族阶级走下高台,流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舍弃糟粕,取其精华,渐渐演变为道教极为重要的斋醮科仪。

所以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

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

道教的历史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9#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6:29:19 | 只看该作者
2、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

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天师道)。

汉顺帝时(永建元年丙寅-建康元年甲申[西元126—144年]),于吉(一说干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据信传自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编著的《包元太平经》)得到广泛传播。到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

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学道于蜀郡鹤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也有研究称,乃因其崇信北斗南斗等五斗星,加之与蜀地弥教结合,故称五斗弥教,后讹为五斗米教)。其子张衡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发展为道教正宗天师道。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10#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6:29:42 | 只看该作者
3、唐宋的兴盛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宋徽宗更自号“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自汉晋以来一直隐而不显的道教丹鼎一派,由于汉钟离、吕洞宾等人的大力倡导,内丹之学始露于世。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此阶段不仅中国内部道教有所发展,更借由迁徙与文化交流发扬至亚洲其他各处。比方东晋末,五斗米道在中国南方发动起义失败后,卢循率部逃至越南(交州)。越南人李脱帮助卢循进攻交州府城,失败后自尽。这是道教传入越南最早的记载。

在宋代的道教,信州龙虎山天师世系之受封,始自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赐张正随为贞静先生。又据《宋史.仁宗本记》记载:天圣八年(1030年)五月甲寅,赐信州龙虎山张乾曜号澄素先生。到宋徽宗时,虽宠信道士林灵素,但对天师世系亦只给予一般封赠。

4、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

宋末元初的道教,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愿其勿要滥杀无辜,颇受成吉思汗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11#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6:30:04 | 只看该作者
5、清以后衰落

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清代开始,满清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1957年,中国大陆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可是正式出家的道教徒并不多。

目前中国大陆的全真派和正一派道士近10万人,初步统计住观道士有近3万人,散居正一派道士约6万多人,登记备案的道教活动场所3万多座。道教组织有中国道教协会、省一级地方道教协会、地区(市)一级地方道教协会。

6、台湾的道教

台湾道教基本上随着早期的汉人移民而来到台湾,日治时代末期,很多民众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场,因此道教备受打压,道教宫观屡遭损毁,必须兼供佛像或民间神祇才能得以保全,这种混杂现象延续至今,且导致台湾道佛不分的情况。

1949年,正一道的63代天师张恩溥辗转到达台湾,1969年羽化后,迁台江西省国大代表推张恩溥堂侄张源先为代理掌教,现居台湾嗣汉天师府。

2008年张源先掌教羽化,现任张天师为第六十四代天师张道祯。

现据台湾民政部门统计道教乃为台湾第一大宗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12#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6:30:41 | 只看该作者
其他资料折叠编辑本段
神仙来源 折叠

源于上古时对森罗万象的崇敬:包括自然崇敬 ,图腾崇敬 、鬼魂崇敬、祖先崇敬 、圣贤崇敬。

对圣贤崇敬的承袭 折叠

孔子、孟子、关公、岳飞等。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有“圣人”、“贤人” 崇拜。以及《上清众仙真记》、《真灵位业图》、《无上秘要》的“道人名品”等列尧舜禹三王,殷汤、周武、齐桓公、汉高祖、刘备等帝王,和诸子圣贤孔丘、颜回、墨翟等。

教派因素 折叠

道教教派众多,从创教之始,在至上最高神上就有所分歧。

早期的五斗米道创教时,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供奉“三官”,从而魏晋南北朝时,北魏寇谦之的天师道,由于其享“天师之位”,受“清整道教”之命,得《云中者音诵新科之诫》20卷,均假“太上老君”之名,为此,他依然崇奉太上老君就成为必然的了。

太平道开始创教时,後者则崇拜黄老,供奉“中黄太乙”。东晋中後期,上清派、灵宝派相继出现,新出现的《上清》《灵宝》经中,不再尊太上老君为至上神。上清派以元始天王或太上玉晨道君为最尊,灵宝派以元始天尊和太上大道君地位最显,有的经书也列太上老君,但其排列地位稍次。

后来在各派协商,融合中提出“道不可无师尊,教不可无宗主,故老君师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的共识,正是在这种师徒关系下,使他们成为三位一体的“三清尊神”,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最高神。

另外,各派又有自己的创派真人、主祭神灵等。

道教在吸收各种原始宗教、民间宗教、神话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神仙谱系,并与原来的地方宗教或融合,或形成总支形式。

道教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时常与其它宗教、人们的倾向愿望相互影响。

几千年间,中国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个教派间虽然也时常有矛盾,但没有爆发过大的宗教战争,这是值得庆幸的。

道教组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13#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6:31:53 | 只看该作者
如今道教的两大派别 折叠

如今道教门派有主要是,南方正一道,北方全真道正一道是宋、元朝形成的道教宗派。全称作“正一盟威之道”。元以后为上清派,灵宝派和天师道等的总称。宋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第三十五代张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赐号“观妙先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三十八代张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为正一道形成的标志。 明初,官方承认的道教只有全真、正一二派,天师派以外的符箓诸派,包括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东华派、净明道、太一道等,皆被视为正一派的分支。 正一道奉张天师为首领,以《正一经》(今已散佚)为主要经典,道术以画符念咒为主,正一道士一般娶妻生子,不必出家。嘉靖皇帝与兴献王朱祐杬也笃信正一道,嘉靖皇帝还特意向正一道长邵元节与陶仲文请教房中术。 正一派道士等不分住观与散居,戴庄子巾。 正一道祖庭——龙虎山嗣汉天师府 

全真道也称全真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间由王重阳于陕西终南山所创。此外,张伯端一系(主要是白玉蟾)所创立的内丹修炼为主的教派后来也被划分在全真道,称为南宗,而王重阳这支则称为北宗。 全真道的教义总体来说,继承了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此外,提倡三教合一,三教平等,认为儒道释的核心都是“道”。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信徒必读经典。其宗教实践的原则是“苦己利人”、“利人利己”。而且实行出家制度,道士不可婚娶。(历史上如正一道者,多不出家,还世袭尊位。全真道南宗人士也不提倡出家。)。 

全真派道士满发,戴混元巾。 

全真道祖庭——山西芮城的“永乐宫” (吕祖) ,陕西户县的 “重阳宫” (王重阳祖师);北京的 “白云观”(丘祖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14#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6:32:39 | 只看该作者
历史上道教的派别 折叠

历史上,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妙真道)、符箓派(正一道)、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

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仙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妙真道(庄子休)、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妙真道(太乙天尊)、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道(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铁拐李)、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象界(马呈)等。 

历史上还有

五大宗之分法——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

四大派的分法——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
还有八派的分法——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

道教组织 折叠

中国道教协会,省一级地方道教协会,地区、市一级地方道教协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15#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6:33:07 | 只看该作者
道教法术 折叠

道术一词,源出《庄子.天下篇》『见《庄子·天下篇》』,与“方术”、“方技”是一个意思,道教中人也有称为“仙术”的。

道教所从事的道术很多,如占卜、符篆、祈禳、禁咒、内丹、外丹、炉火黄白、辟谷、行□、房中、仙药、服气等等。宋马端临《文献通考》曾对道术扼要介绍,说:“盖清静一说也;炼养一说;服食又一说也;符篆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他说黄老列庄之书,所讲是清净无为,而略及炼养;赤松子、魏伯阳只言炼养而不言清净;卢生、桃少君、栾大言服食而不言炼养;张道陵、冠谦之言符篆而不言炼养、服食;杜光庭以下只讲经典科教。

道教之术繁多,共分五大类,道教五术大概解释如下:



所谓“山”就是通过食饵、筑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来修炼“肉体”与“精神”,以达充满身心 的一种学问。

食饵——是利用补药、酒及日常饮食以加强体力,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筑基——是利用静坐法以控制精、气、神,进而增进体力的一种方法。 玄典——是以老子、庄子思想为基础,进而达到修心养性的一种方式。 拳法——是以习练各种武术以增强体魄的方法。 符咒——是一种通灵、修炼的法术,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镇煞、趋吉避凶等的一种方术。

总而言之,“山”就是利用打坐、修炼、武学、食疗等各种方法以培养完满人格的一种学问。



所谓“医”,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法,以达保持健康、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方剂——是利用各种药物制成散剂、丸剂来治疗疾病和修炼的一种方术。 针灸——针法和灸法和合称,是利用人的脉络、气血循环的原理,刺激患部,来治疗疾病的方术。灵治——利用掌握人的心灵(心理状态),进而以治疗人疾病的一种方术。也就是现所称谓的“心理治疗”。

总之,“医”就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式,以治疗人的疾病的一种方法。



所谓“命”,就是透过推理命运的方式来了解人生,以穹达自然法则,进而改善人命的一种学问。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斗数”、“子平推命”、“星平会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时间和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

总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运,进而达到趋吉避凶的学问,从而改善人类发展的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16#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6:33:26 | 只看该作者


所谓“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风水)”等五种,以观察存在于现象界形相的一种方术。

印相——就是观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运的方法。印在中国,以前是权力的凭证。 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铺的名称,通过五格剖相,同时运用命理等结合来推断吉凶发展的一种方法。 人相——又分为面相与手相两大类,通过观察面、手部的纹线与气色而了知人吉凶、病理的一种方法。 家相——也就是阳宅的风水,以观察其格局,进行分析来推断对人类所居住的吉凶的一种方术。 墓相(风水)——也就是阴宅,以通过选地安葬祖先,而达到对后代子孙荫庇的一种方术。

总之,“相”是对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作观察,以达趋吉避凶的一种方法。



所谓“卜”,它包括占卜、选吉、测局三种,其目的在于预测及处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种类又可分 为“易断”及“六壬神课”。

占卜——所谓占卜,是以《易经》为理论依据,结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约而推断吉凶的方法。 选吉——主要著作以《奇门遁甲》为代表,通过布局、布斗、符咒等结合,处理事物发展不吉的因素, 其主要运用于古代军事。 测局——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数》为代表,通过十二运卦象之术,是推算国家政治命运、气数、历史变化规律的术数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17#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6:33:57 | 只看该作者
道教修持 折叠

道教修持,古代有许多名称,如修道、修真、修为、修养、养生、卫生、长生术的话等等。不一而足。现在一般称为“修炼”、“修持”或“养生”。

修持的含义,就是修性炼命。性指精神,命指肉体,修炼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精神和肉体进行自我控制,达到得道,替天行正道的崇高目的。

道教人物 折叠

伏羲、女娲、黄帝、老子、庄子、列子、关尹子、姜太公、茅盈、河上公、严君平、黄石公、张良、张道陵、魏伯阳、于吉、左慈

诸葛亮、葛玄、许逊、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孙思邈、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杜光庭、钟离权

刘海蟾、彭晓、陈抟、张伯端、石泰、薛道光、白玉蟾、刘永年、翁葆光、彭耜、王重阳、马钰、邱处机

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曹文逸、李道纯、张君房、王志谨、张三丰、孙玄清、陆西星、袁可立、王常月

黄守中、刘一明、傅金铨、柳华阳、李涵虚、黄元吉、汪东亭、刘名瑞、燕玄乙、陈撄宁、吕洞宾、曹国舅、钟离权、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铁拐李、谭处端
道教礼仪 折叠

道教礼仪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规范。其与戒律所不同之处是,戒律是用条文明确下来,违者必罚。而礼仪则是道士最起码的举止规范,违者则视为品行不端。 属于道教仪范部分,道教的礼仪内容很复杂,小到日常称呼,大到出入行走。凡事都有一定的礼仪,同时,一个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礼仪风范也是其道德修养的体现。

道教行礼手势

很多电影电视里面是误导的,其实道士在行礼时、居士在道观拜神时不能行合十,而应该行作揖礼(如左图)。

具体手势如下:

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 行此礼,表示恭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18#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6:34:24 | 只看该作者
道教文化与酒 折叠

早在道教形成之前,中国远古酒文化就已经非常发达了,以致有商纣王耽于酒色而丧国之说。中国远古神祀宗教深深浸染了浓厚的酒文化特征,不但不禁酒,而且把酒作为祭神的重要供品,甚至还设有专门掌管宗教活动中敬酒事项的官员,称为“酒人”。因此,直到现在全真道中仍有“道不禁酒”的说法;有的受过“大戒”的道士也只是吃“小荤”——吃酒、葱、姜、蒜、蛋、奶等,而且酒是可以作供品的。 

早期的道教戒律并无不饮酒的条规。金代全真道兴,丘处机始创传戒制度,入道者必须受戒才能成为道士;明末清初王常月创全真丛林,全真道龙门派声势大振,该教的《初真戒律》、《中极戒》、《天仙大成》等合称“三堂大戒”,多达数百条,其中大量吸收了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和儒家的名教纲常思想,对生活各方面均作出规定。这些教规中有明确的不许饮酒的戒律。教内文献,还明确了违犯这些教规的惩罚办法,

其实,道教历代仙真中也多有与酒有不解之缘者,像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八仙故事等。金代王重阳是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他于金天眷初(1138年)曾应试武举,考中甲科,慨然有经略天下之志,然长期任征酒小吏,卒未能得志。金正隆四年(1159年)四十八岁时,自称于甘河镇酒肆中遇异人,饮以神水,授以真诀,自此假装疯颠,自号“王害风”,弃家入终南山南时村穴居修炼,开始了他立宗创教的历史。清代光绪年间著名道士李涵虚是丹道西派创始人。他自小颖悟,年青时善琴、嗜酒,陶醉于诗词文赋之中,堪称诗酒中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道教对普通教徒虽然并不严格戒酒,但是坚决反对酗酒。道教重要经典《太平轻·丁部》对酒的害处有专门论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19#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6:34:49 | 只看该作者
道教故事 折叠

刘海戏金蟾,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故事之一。

该故事的主人公叫刘操,是历史上一位刘海戏金蟾
刘海戏金蟾
真实的人物,他是公元10世纪中期的著名道士,道号叫海蟾子,所以又被人们称为刘海蟾。再到后来,人们就编造出刘海戏金蟾的故事,其来源就是把他的名字拆开后形成的。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金蟾是一种吉祥的动物,特别是刘海所戏耍的是一只三条腿的金蟾。 故事说:神仙刘海有一次化身为一位有钱人家的仆人,一天他跳到一口井里,捉到一只三条腿的大蟾蜍,用彩色的绳子系住,放到他的肩膀上,又跳到外边让人们观看,然后缓缓地飞到天上。 此后,人们就把这一故事广为流传,并且画成画,在过新年时贴在家里,祈求吉祥。在画上,刘海是一位胖胖的小孩子,两手各提一串金钱,很受人们欢迎。而实际上他是一位50多岁的白发老人,穿着破烂的衣服。再后来,他又被人们看作是财神之一,还说他是八仙的徒弟。

道教洞天福地 折叠

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主景,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
或兼有山水。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分而言之,“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

以下均据唐代名道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次序排列——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十大洞天:小有清虚天、大有空明天、太玄总真天、三玄极真天、宝仙九室天、上玉清平山、朱明耀真天、金坛华阳天、左神幽虚天、成德隐玄天

三十六小洞天:霍林洞天、蓬玄洞天、朱陵洞天、仙林洞天、玄关洞天、司马洞天、虚陵洞天、洞灵真天、山赤水洞天、会极亢洞天、玄德洞天、天宝洞天、生上洞天、天司洞天、玄真洞天、真化洞天、太乐洞天、大玉洞天、耀宝洞天、宝玄洞天、秀乐洞天、玉宝洞天、阳观洞天、太元洞天、华妙洞天、金庭洞天、丹霞洞天、仙都洞天、青田洞天、朱日洞天、太生洞天、良常洞天、紫玄洞天、天盖洞天、白马洞天、金华洞天

七十二福地:茅山、盖竹山、仙山、东仙源、西仙源、南田山、玉溜山、青屿山、郁木洞、丹霞山、君山、大若岩、焦源、灵墟、沃洲、天姥岭、若耶溪、金庭山、清远山、安山、马岭山、鹅羊山、洞真墟、青玉坛、光天坛、洞灵源、洞宫山、陶山、皇井、烂柯山、勒溪、龙虎山、灵山、泉源、金精山、阁皂山、始丰山、逍遥山、东白源、钵池山、论山、毛公坛、鸡笼山、桐柏山、平都山、绿萝山、虎溪山、彰龙山、抱福山、大面山、元晨山、马蹄山、德山、高溪蓝水山、蓝水、玉峰、天柱山、商谷山、张公洞、司马梅山、长在山、中条山、湖鱼澄洞、绵竹山、泸水、甘山、汉山、云山、庐山、东海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20#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6:35:15 | 只看该作者
道教名山 折叠

中国的道教名山主要有道教四大名山武当山、青城山、齐云山、龙虎山

泰山、华山、衡山、三清山、阁皂山、崂山、茅山、罗浮山、玉屏山、崆峒山、鹤鸣山等等。

道教知名宫观 折叠

中国的道教知名宫观主要有:北京白云观,朝阳市普善宫, 西安市周至县楼观台,西安市万寿八仙宫,西安市户县重阳宫,陕西华山镇岳宫、玉泉院、东道院,沈阳太清宫,重庆老君洞道观, 兰州市白云观,兰州市金天观,天水市太昊宫,天水市玉泉观,千山无量观,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宫,山西运城关帝庙,山东省泰安市东岳庙,泰山碧霞元君祠,青岛崂山太清宫,湖北省武当山紫霄宫, 湖北长春观,成都青羊宫, 青海贵德三清观, 大邑鹤鸣山迎仙阁, 广州三元宫, 上海白云观,河南嵩山中岳庙,河南上清宫道观,唐山玉清观,河南睢县袁家山道场等 。

正一道祖庭——龙虎山嗣汉天师府

全真道祖庭——山西芮城县的“永乐宫” (吕祖) ,陕西户县的 “重阳宫” (王重阳祖师);北京的 “白云观”(丘祖 ) 。

道教影响 折叠

1、武术健身

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师徒相传一些武术和气功,例如武术中很出名的武当派,据说就是武当山上的许多道士传承的武术。道教的武术也和许多武术不同,讲究圆柔、后发制人,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教理。其中像太极拳这样的简单武术套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道教气功也是中国气功中的一大流派,全真道的修炼方法基本上就是气功,对气功的探索和发展,其贡献很大。

2、中医养生

道教的养生术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方面内容。此外,许多道教徒研习医术,对于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等人,于中医药皆有所建树。

3、火药

道教的炼丹术对火药的发明有着重要的影响。

4、文学

古代文人深受道教影响,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最后还成为了名义上的道士。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佛教徒唐僧等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但全书中使用了大量道教专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马、姹女、元神等,还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核心的道教神祇、神官系统。书中也出现了很多道教人物和魔怪,不过多为反面角色。

而完全以道教为核心的最著名小说则要数《封神演义》了。书中讲述的商周战争,其实质就是道教的两个派别阐教和截教的斗争。书中出现的各色仙神和宝物等,也全属于道教系统。

5、电影电视剧

电影电视剧也是很好的传播中国道教文化的,以道士形象出身的电影电视剧明星也是很多比如:林正英,午马等人,他们杰出的演技和功底吸引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探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est
welcome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汉朝宗

GMT+8, 2024-6-11 18:56 , Processed in 0.603630 second(s), 6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