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古风·演绎·江湖

 找回密码
 入世江汉(邀请注册)
搜索
楼主: 赵衍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传承] 【授权转载】宋人的精彩生活

[复制链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21#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17:26 | 只看该作者
●●●●●宋代的“投壶”运动●●●●●

  投壶是我国传统的集礼仪、竞技、娱乐于一体的高雅体育运动。吕大临在《礼记传》中指出:“投壶,射之细也。燕饮有射以乐宾,以习容而讲艺也。”司马光在《投壶新格》中认为:“其始必于燕饮之间,谋以乐宾,或病于不能射也,举席间之器以寄射节焉。”《宋史·艺文志》记有投壶著作有:司马光《投壶新格》一卷,王趯《投壶礼格》二卷,卜恕《投壶新律》一卷,还有窦譝《饮戏助欢》三卷,有关投壶运动的著作远超前代,惜多佚失。

  投壶运动流传至宋更热,更普及。北宋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投壶与鼓琴、咏诗、围棋等并为宋代文人雅士的所热爱的文体运动。北宋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四月谓之初夏,气序清和,昼长人倦,荷钱新铸,榴火将燃,飞燕引雏,黄莺求友,正宜凉亭水阁,围棋投壶,吟诗度曲,佳宾劝酬,以赏一时之景。”这些记载无疑表明投壶运动在宋朝是多么普及与受人们欢迎。

  司马光《投壶新格》一书不仅记述了投壶运动的规则,而且还介绍包括有初、连中、全壶、贯耳、散箭、骁箭、有终等共计二十种的投矢的名目。司马光简洁化了投壶运动,对宋代投壶运动的大兴与普及,起到推动作用。朱翌《投壶》诗赞曰:“中行穆子虽争隽,司马温公不贵枭。鈇钺他年专将阃,羽仪从此冠。”投壶运动在宋代已经不再是专属于贵族的礼仪与运动,而是成为广大平常人们的娱乐活动。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记胜》所记的“杂手艺”之中写道:“小则剧术射穿、弩子打弹、攒壶瓶(即投壶)。”可见投壶运动在民间很受人民喜爱。宋代投壶比前代更繁盛,已经发展进入到巷陌平康之中,成为民间人们常玩的游戏运动。

  宋代许多名人都极其热爱投壶运动,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载:“杨大年(杨亿)每欲作文,则与门人宾客饮博、投壶、弈棊,语笑喧哗,而不妨构思。”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写道:“司马温公既居洛,每对客,赋诗谈文,或投壶以娱宾。”范镇在《东斋记事》记载:“往在馆阁时,决于同舍,同舍莫能决,遂弈棋以决之,君实(司马光)不胜,乃定。其后二十年,君实西京为留台,予往候之,不持他书,惟持所撰《乐论》八篇示之。争论者数夕,莫能决,又投壶以决之,予不胜。君实欢曰:‘大乐还魂矣。’凡半月,卒不得要领而归。岂所见然邪?将戏谑邪?抑遂其所执,不欲改之邪?俱不可得而知也,是必戏谑矣。”从中可见司马光擅长很投壶,以及他对投壶的游戏态度。司马光曾做诗道:“呼奴扫南轩,壶席谨量度。轩前红薇开,蒙下鸣泉落。必争如五射,有礼异六博。求全怯垂成,倒置畏反跃。虽无百骁巧,且有一笑乐。交飞觥酒满,强进盘飧薄。苟非兴趣同,珍肴徒绮错。”王安石也有诗曰:“问侯客何为,弦歌饮投壶。”苏轼诗曰:“葛巾羽扇红尘静,投壶雅歌清燕开”、“三堂本来一事无,日长睡起闻投壶。”黄庭坚诗曰:“投壶奕棋,烧烛夜归”、“投壶得赐金”、“投壶与射覆,一笑物皆春。”陆游:“陪客投壶新罚酒,与儿斗草又输诗”、“有时盘马看犹懒,尽日投壶笑未回”、“投壶声断弹棋罢,闲展道书看。”《宋史·岳飞传》形容岳飞:“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可见岳飞也是热爱投壶运动的。

  陈骙《南宋馆阁录》记载南宋秘书省舍中所记陈列的物品包括:“壶瓶一,箭十二。”可见朝廷官员上班之余也会常玩投壶运动。“壶瓶一,箭十二”就是投壶最基本的配备。投壶运动是由壶与矢组成。把矢投入壶中为赢。司马光在《投壶新格》中指出:“夫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颇流散,所以为正也。”“全壶”就是把所有箭矢全都投入壶中,这无疑是最难的。“投壶全中”也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南宋曾几投壶全中后喜作《投壶全中戏成》诗曰:“寸心只在所投中,出手何曾一箭空。不作秋风铺落叶,端如春草种成丛。旁观讵敢当勍敌,俯拾无劳命短童。说与妻孥须办取,如山酒肉贺全功。”南宋曹冠也有词曰:“四座沸欢声,喜我投壶全中的。”可见“全壶”是相当的难,宋人也是相当的看重,亦可见宋人对投壶运动的热爱。

  投壶运动是宋代学生常习的文化娱乐运动。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记载胡瑗当国子监老师之时,告诫太学生们:“食饱未可据案,或久坐,皆于气血有伤,当习射投壶游息焉。”学生们亦十分喜欢投壶运动。陈襄《九日与浦城县学诸生游南峰院》诗曰:“九日黄花节,新樽绿蚁浮。投壶鸣鲁鼓,歌者似商讴。诸子衣冠盛,先儒礼乐修。”卢钺《投壶》诗曰:“离骚课罢便投壶,长日身心得自娱。多少论筹闲殿最,始终中节定工夫。”

  北宋王珪诗曰:“时闻玉女牵帘笑,箭跃铜壶不算筹。”可见宋代女子也是十分喜爱从事投壶运动。南宋吴潜词曰:“呼社友,长日共追随。瀹茗空时还酌酒,投壶罢了却围棋。多少得便宜。”宋代甚至可能出现投壶运动的社团了。

  宋人更看重“投壶”的娱乐性,杜范:“投壶成败供一笑。”司马光:“虽无百骁巧,且有一笑乐。”黄庭坚:“投壶与射覆,一笑物皆春。”司马光在《投壶新格》中写道:“古者壶矢之制,揖让之容,今虽阙焉,然其遗风余象犹仿佛也。”虽然宋代投壶运动摒弃了前代一些过于繁琐的礼仪,但还是有谦让之风。投壶运动至宋已经发展成为,既能登上大雅之堂,又能走进平民巷陌,雅俗共赏的体育娱乐运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22#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17:46 | 只看该作者
●●●●●宋人的相扑运动●●●●●

  宋代相扑运动是我国最繁盛期,相扑在宋代无论是在官方还是在民间都极其受欢迎。相扑运动就是摔跤,又叫角力、角抵、手搏,是两人相互角斗扑到对方的运动。相扑这词很是形象,两人相对迅速放倒对方。

  北宋调露子的《角力记》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摔跤运动的专著。调露子在《角力记》中说:“夫角力者,宣勇气,量巧智也。然以决胜负,骋矫捷,使观之者远怯懦,成壮夫,已勇快也。使之能斗敌。”想迅速放倒对方,不仅需要勇猛还需要技巧,所以相扑可以锻炼一个人体智。宋太祖赵匡胤亲自殿试,结果考生王嗣宗与陈识二人双璧争辉,答卷难分高下。宋太祖就令二人相扑决胜负,“艺祖命二人角力以争之。嗣宗胜,遂居第一。”结果王嗣宗获胜,成为状元。

  相扑运动也成为宋代军队训练提高兵士军事素质的训练方法。《宋史•兵志》曰:“手搏虽不切于用,而亦习其身臂。”宋代有朝官赞颂军队搞相扑运动作诗曰:“虎贲三千总威狞,急旃旗催叠鼓声。疑是啸风吟雨处,怒龙彪虎角亏盈。”刘道醇在《宋朝名画评》中记载北宋著名画家高元亨画有《军中角抵图》,惜已失传,他写道:“尝画从驾两军角抵戏场,图写其观者四合如堵,坐立翘企,攀扶仰俯,及富贵贫贱,老幼长少,缁黄技术,外夷之人,莫不具备,至于争怒解挽,千变万状,求真尽得,古未有也。”足可见宋人对相扑运动的热爱。宋朝政府还选拔皇宫的禁卫成立了宫廷专业相扑队。《东京梦华录》记载:“军头司每旬休按阅内等子,相扑手、剑捧手格斗。”内等子就是皇宫中的禁卫,《都城纪胜》记载:“角抵者,相扑之异名也,又谓之‘争交’。且朝廷大朝会、圣节、御宴第九盏,例用左右军相扑,非市井之徒,名曰‘内等子’,录御前忠佐军头引见司所管,元于殿步诸军选膂力者充应名额,即虎贲郎将耳。每遇拜郊、明堂大礼、四孟车驾亲乡,驾前有顶帽,鬓发蓬松,握拳左右行者是也。遇圣节御宴大朝会,用左右军相扑,即此内等子承应。”

  相扑运动是宋朝宫廷宴会的压轴娱乐表演节目,《宋史•乐志》记载了皇家宴会共十九个项目的情况,最后一项就是相扑表演。“第十九用角抵,宴毕”。《东京梦华录》也记载:“百官酒舞三台,左右军相扑。宴退,臣僚皆簪花归私第。”杨万里《角抵》诗曰:“广场妙戏斗程材,才得天颜一笑开。角抵罢时还罢宴,卷班出殿戴花回。”

  宋代相扑运动最繁盛的体现还是在民间,吴自牧《梦梁录》记载:“瓦市相扑者,乃路岐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手之资。先以女飐数对打套子,令人观睹,然后以膂力者争交。杭城有周急快、董急快、王急快、赛关索、赤毛朱超、周忙憧、郑伯大、铁稍工韩通住、杨长脚等,及女占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女众,俱瓦市诸郡争胜,以为雄伟耳。”女飐就是女相扑手,宋代民间相扑高手众多,不仅有猛男,还有飐女。周密《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中也记载:“女飐:韩春春、绣勒帛、锦勒帛、侥六娘。”司马光在宋仁宗《论上元令妇人相扑状》写道:“臣窃闻今月二十八日,圣驾御宣德门,召诸色艺人备进技艺,赐与银绢,内有妇人相扑者亦被赏费。上有天子之尊,下有万民之众。后妃侍旁,命妇纵观,而使妇人裸戏于前,殆非所以隆礼法矛四方也。”可见宋代女子相扑的巨大魅力,不仅万民欢喜,而且皇帝大臣也爱看。

  在宋代不仅有相扑竞技,还有相扑娱乐表演。《东京梦华录》“瓦肆伎艺”中记有“小儿相扑”。《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中记有“乔相扑”。“小儿相扑”就是儿童的相扑表演,“乔相扑”就是乔装相扑、滑稽相扑。周密还在《武林旧事》“社会”条中记有“角抵社。”在南宋民间已经自发的成立了相扑运动的协会社团。

  宋人《题墙上画相扑者》诗曰:“愚汉勾却白汉项,白人捉却愚人骰。如人莫辨输嬴者,直待墙隤始一交。”赵文《相扑儿》诗曰:“一儿攀肩猿上枝,一儿接臂倒立之。立者忽作踞地伏,攀者引头立其足。飞跳倏忽何轻翾,怜尔骨节柔如绵。少年屈折支体软,红锦缠头酒论碗。此儿巧捷未足称,江南何限无骨人。”释道冲《看相扑》诗曰:“拳来踢去疾如飞,毕竟输赢是职谁。闹里有人能著眼,未曾交辊已先知。”这些诗歌反映出宋代民间相扑的巨大魅力。

  南宋时相扑运动已经发展到出现全国选拔赛的地步,全国各地的相扑高手要来到京城临安进行冠军争夺。临安的护国寺南高峰露台是相扑决赛争霸的场地,也是宋代相扑运动最神圣的场地与表演舞台。最后相扑冠军不仅可得冠军奖杯、奖金,还会得到很多丰厚奖品。“膂力高强、天下无对者,方可夺其赏,如头赏者,旗帐、银杯、彩缎、锦袄、官会(钞票)、马匹而已。”宋理宗景定年间温州人的韩福夺得相扑冠军后,竟还被授予军职成为军官。可见宋人对相扑运动的重视与喜爱。

  自宋以后中国的相扑开始衰落,当今日本对相扑的热爱程度亦有宋代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23#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18:09 | 只看该作者
●●●●●宋人喜爱放风筝●●●●●

  风筝在宋代又叫纸鸢,高承《事物纪原》曰:“纸鸢俗谓之风筝。”放风筝是宋代民间较普遍的游乐活动,它也是清明时节的风俗。

  宋人的民间游艺活动十分丰富,放风筝就是宋人众多喜爱的游艺活动之一。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临安城:“时承平日久,乐与民同,凡游观买卖,皆无所禁。至于吹弹、舞拍、投壶、蹴鞠、杂艺、水爆、风筝,不可胜数。”《武林旧事》“小经纪”中还记载临安有“风筝”这个小经纪。《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中还介绍以放风筝绝技出名的著名艺人有“周三、吕偏头”。从这些记载足以看见宋人热爱放风筝活动的盛况。

  侯蒙年过三十始登第,有轻薄子画其形于纸鸢以戏之,侯蒙赋《临江仙》词以答,词曰:“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客。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侯蒙通过歌咏风筝表达自己登上碧霄之志。寇准也有《纸鸢》诗曰:“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邵雍《呈富相风筝》诗曰:“秋风一击入云端,合国人皆仰面观。好向丹霄休索线,等闲势断却收难。”李曾伯《因赋风筝与黄郎偶》诗曰:“竹君为骨楮君身,学得飞鸢羽样轻。出手能施千丈缕,举头可问九霄程。高穷寥旷宁无力,少假扶摇即有声。所惜峥嵘能几日,儿曹偻指已清明。”风筝是宋人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玩之器物,宋人拿它比喻抒发情志亦很普遍。

  田锡《风筝歌》诗曰:“白苹洲暖春风生,画楼槛上争筝鸣。铿锵节奏急复慢,空中一部天乐声。”陆游诗曰:“纸鸢跋扈挟风鸣。”李曾伯诗曰:“少假扶摇即有声。”范成大诗曰:“纸鸢鸣半空。”宋代的风筝在空中是会发声音的。

  刘辰翁词曰:“是处风筝,满城昼锦,儿郎俊伟。”杜范诗曰:“段桥牵纸鹞,儿戏亦关心。风快应难挽,云高径欲侵。人夸无限力,身直不多金。说与须知道,明朝不似今。”贺铸诗曰:“晚凉退食无余事,坐与儿曹挽纸鸢。”陆游诗曰:“小甔有米可续炊,纸鸢竹马看儿嬉。”这些诗句足见宋人是多么喜欢放风筝。

  放风筝是宋代儿童最喜爱的游艺运动之一。苏汉臣的存世的《百子嬉春图》就有儿童放风筝的画面。陆游《观村童戏溪上》诗曰:“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韩元吉《纸鸢》诗曰:“排风决起闹群儿,势力由来一线微。天上鹓鸾徒似耳,却惊遮日傍云飞。”宋伯仁《纸鹞》诗曰:“弄假如真舞碧空,吹嘘全在一丝风,惟惭尺五天将近,犹在儿童掌握中。”宋人还已认识到放风筝有益儿童健康,李石在《续博物志》中写道:“今之纸鸢,引丝而上,令小儿张口望视,以泄内热。”

  在宋代放风筝还发展成为竞技赌博运动,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临安西湖“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此虽小技,亦有专门。”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在临安“城外有二十座瓦子,街市举放风筝轮车数椽,有极大者,多用殊红,或用黑漆,亦有用小轮车者,多是药线,前后赌赛输赢。输者顷折三二两线,每日如此。” 

  放风筝还是宋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北宋张择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有宋人放风筝的身影。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临安:“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李纲《清明日》诗曰:“忆昔叨尘寓帝京,春光淡荡值清明。赐来新火传红蜡,煮就香糜和白饧。游女踏青寻苑草,戏童引线送风筝。”程公许《寒食》诗曰:“卖饧箫咽纸鸢飞,愁思惊随节物来。”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宋代是有放风筝的风俗与文化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24#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18:32 | 只看该作者
●●●●●宋代高超的嫁接技术●●●●●

  朱翌《桃花菊》:“菊花忽作桃花面,放眼难看九月黄。花不见桃惟见菊,又将红雨学啼妆。”

  史铸《桃花菊》:“仙源分派到篱东,灼灼农华缀露丛。崔护诗章陶令酒,两家混作一家风。”

  韩维《桃花菊》:“谁测天工造化情,巧将红粉傅金英。武陵溪上分佳色,陶令篱边得异名。不使秋光全冷淡,却教阳艳再鲜明。瓮头消息香醪熟,何必黄花便可倾。”

  这“桃花菊”就是宋人嫁接的成果。嫁接是将一棵植株的组织融合到另一棵植株上的技术。宋代已经出现极其成熟完善的植物嫁接技术。

  彭乘在《续墨客挥犀》“接百花”中写道:“百花皆可接。有人能于茄根上接牡丹,则夏花而色紫;接桃枝于梅上,则色类桃而冬花;又于李上接梅,则香似梅而春花。投莲子于靛瓮中,经年植之则花碧,用栀子水渍之则花黄。元祐中,畿县民家池中生碧莲数朵,盖用此术。”

  陈瓘《接花》诗曰:“色红可使紫,叶单可使千。花小可使大,子小可使繁。天赋有定质,我力能使迁。自矜接花手,可夺造化权。”洪适《观园人接花》诗曰:“植杖看园吏,挥斤接果栽。夺胎移造化,类我借根荄。一似雀为蛤,能令桃作梅。天工待人力,信手便春来。” 赵汝绩《和牡丹韵》诗曰:“园工巧裁接,树树品新奇。富觉春无厌,贫疑地有私。”

  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了梨与枣嫁接的方法:“先植棠梨木与枣木相近,以鹅梨条接于棠梨木上,候始生枝条,又于枣木大枝上凿一窍,度接活梨条于其中,不一二年即生合,乃斫去枣之上枝,又断棠梨下干根脉,即梨条已接于枣本矣。结实所以甘而美者以此。”孔平仲《孔氏谈苑》记载:“枇杷须接,乃为佳果。一接,核小如丁香荔枝,再接,遂无核也。”温革《琐碎录》记载:“果实凡经数次接者,核小,但其核不可种耳。梅树接桃则脆,桃树接杏则大。柿子接及三次,则全无核。”

  宋人可以随意的接百花,接百果。可以桃接菊,可以桃接梅,可以李接梅,可以梨接枣。可以把红花变成紫花,可以把单叶变成百叶,可以把寡果变成繁果,可以把有核变成无核。

  沈立《海棠记》记载:“棠性多类梨,核生者长迟,逮十数年方有花。都下接花工,多以嫩枝附梨而赘之,则易茂矣。”宋代已经出现专门从事嫁接的植物美化师。韩彦直在《桔录》中写道:“接树之法,载之《四时纂要》中,是盖老圃者能之。工之良者,挥斤之间,气质随异,无不活者。”表达了宋代植物美化师嫁接技艺的高超。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也写道一个洛阳接花师技艺的高超绝伦,他说:“接花工尤著者一人,谓之门园子。豪家无不邀之。姚黄一接头值五千,秋时立券买之,至春见花,乃归其值。”宋代植物嫁接美化师极受欢迎,大有是市场,而且嫁接价格昂贵,很有前途。陶谷在《清异录》中介绍一个叫薛丑刀的接花能手:“薛丑刀,圃里人,善栽植,凡花穿接,无不冠绝。常持厚脊利刃芟洗繁秽,人遂名此様为‘薛丑刀’”。洪迈在《夷坚志》介绍的一个叫刘幻的接花高手,技艺更是高超离奇。徽宗把他请到御苑嫁接花木,结果他大刀阔斧把御苑里的花木枝干截去十之七八。徽宗惊愕后责问他,他笑着回答:“官无忧,今十一月矣,少顷正月,奇花当盛开,苟不然,甘当极典。”等到正月十日观花之时,“花已半开,枝萼晶莹,品色回绝,酴釄一本五色,芍药牡丹,变态百种,一丛数品花,一花数品色。池水未消,而金莲重台,繁香芳郁,光景粲绚,不可胜述。”可见刘幻嫁接技术之高。宋代涌现出一大批技艺高超的嫁接能手,这源于宋代人们富足人们热爱生活,喜欢珍奇花朵,有广泛的市场。

  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指出:“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者,盖其不接则不佳。”不嫁接就没有好花、好结果。总之,成熟的嫁接技术广泛的应用在宋人的生活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25#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19:08 | 只看该作者
●●●●●宋人的美俗与良好风气●●●●●

  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于元至元二十一年(西元1284年)到达杭州,此时离南宋被灭只有五年,离杭州被元人攻占也只有八年。由于元人攻占杭州时有和平协议,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屠杀,此时的杭州依然保留着南宋都城临安人的风范。

  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录》中记载:“京师(杭州)本地的居民性情平和。由于从前的君主都不好战,风气所致,于是就养成他们恬静闲适的民风。他们完全以公平忠厚的品德,经营自己的工商业。他们彼此和睦相处,住在同一条街上的男女因为邻里关系,而亲密如同家人。至于家庭内部,男人对自己的妻子表现出相当的尊教,没有任何妒忌或猜疑。如果一个男人对已婚的妇人说了什么不适宜的话,就将被看成一个有失体面的人。即使是外地来的商旅,他们也竭诚相待,请入家中,以示友好,对于其商业上的事务,也给予善意的忠告和帮助。”

  意大利商人雅各·德安科纳于南宋度宗咸淳七年(西元1271年)到达泉州,在其笔记《光明之城》中记载:“这里的男人和女人都举止文雅,很有礼貌,尤其是对外国人,他们以深厚的友情加以招待,并为之提供各种建议。他们不强迫任何人违背自己的意愿而留在这个城市,也不将任何希望继续与他们相处的人拒之门外,这是他们的习俗。”

  《东方见闻录》与《光明之城》中记载的,无论是杭州还是泉州的宋人都性情平和、举止文雅、很有礼貌,对陌生的外人也充满了热情与友爱。两个意大利人对宋人性格及宋代社会风俗的描述与记录是如此的相似。他们和宋人笔记的记载是否吻合呢?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有贫而愿者,凡货物盘架之类,一切取办于作坊,至晚始以所直偿之。虽无分文之储,亦可糊口。此亦风俗之美也。”这则记载是说南宋都城临安的商业作坊,无偿支持身无分文的穷人做买卖,以养家糊口。作坊提供给穷人各种商品,让他们卖。穷人卖完商品挣得钱后,只支付给作坊商品的本钱就行了。这无疑是个美俗,体现了宋人的善良爱心与相互信任。

  宋人车若水在《脚气集》中记载:“金陵(今南京),亲见小民有行院之说。且如有卖炊饼者自别处来,未有其地与资,而一城卖饼诸家便与借市,某送炊具,某贷麫料,百需皆裕,谓之护引行院,无一毫忌心,此等风俗可爱。”这则记载说明南宋金陵的商人不仅不欺负外地同行,还热情无私的给予帮助,甚至到了没摊位借摊位、没钱借钱的地步。真是毫无一切忌心,这里风俗真是可爱之极,不得不令人敬服。

  宋人周密和车若水的记述与马可•波罗所记的“对于其商业上的事务,也给予善意的忠告和帮助”,雅各·德安科纳所记的“不将任何希望继续与他们相处的人拒之门外,这是他们的习俗”正相吻合。无论是宋人自己还是当时的外国人都记述了宋人的善良友爱及风俗的美好可爱,这无疑说明了宋代社会的和谐与美好,体现了宋代文明的伟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26#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19:26 | 只看该作者
●●●●●宋代的软枕●●●●●

  因为存世宋代睡枕多是陶瓷枕类硬材质,所以如今的许多人都误以为宋人睡觉时只枕硬邦邦的陶瓷枕。其实一般陶瓷枕只是宋人夏季时使用,宋人是普遍使用精美的布枕、丝枕等软枕的。张耒诗曰:“烧香扫地一室间,藜床布枕平生事。”布枕当是宋人常用的睡枕。

  软枕名贵的当是绣枕。绣枕在宋代是宋人很普遍使用的睡枕,这从宋人大量的诗词中就可看出。朱敦儒:“想伊绣枕无眠。” 陈德武:“绣枕痕多,锦衾香冷。”周邦彦:“兰袂褪香,罗帐褰红,绣枕旋移相就。”吕渭老:“拥绣枕、断魂残魄,清吟无味。”

  张玉娘《梅花枕》诗曰:“玉肤冰骨独英英,绣向珊瑚照睡屏。疑有暗香生纸帐,罗浮梦断晓魂惊。”这是歌咏梅花绣枕。晏几道词曰:“绣枕双鸳,香苞翠凤。”欧阳修词曰:“玉人共处双鸳枕,和娇困、睡朦胧。”周紫芝诗曰:“翡翠钗头摘处,鸳鸯枕上醒时。”这里的鸳鸯枕当是绣的鸳鸯枕。李丙诗曰:“闲熏翠被郁金香,拂拭绣枕屏山绿。” 刘焘词曰:“花枕并欹斜,斜欹并枕花。” 宋代绣枕的绣品种类是丰富多彩的。

  宋人还喜欢在枕囊里放置干菊花、梅花、荼蘼花等芳香性的花瓣填塞物。史铸《菊花》诗曰:“篱菊含风暗度香,栽多不为待重阳。愈风明目须真物,梦寐宜人入枕囊。”林亦之《奉题林稚春菊花枕子歌》诗曰:“故人所说菊花枕,似把冰丸月下饮。秋水一双明炯炯,数在青囊第一品。”田锡《菊花枕赋》曰:“于是剪红绡而用,贮金蕊代粲。枕而爰寘,银屏谁羡。”大诗人陆游极其喜爱菊花枕,他在《剑南诗稿》中写道:“采菊缝枕囊,余香满室生。如今八十零,犹抱桑荷眠。”陆游还作有《偶复采菊缝枕囊》诗曰:“采得菊花做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示村医》诗曰:“衫袖耫橙清鼻观,枕囊贮菊愈头风。”陈直在《寿亲养老新书》“宴处起居”中提倡老年“其枕,宜以夹熟色帛为之,实以菊花。”

  蔡襄《有遗梅花枕前者因成》:“谁寄梅花置枕傍,前时复得枕清香。”白玉蟾诗曰:“梅供一枕香。”黄庭坚《观王主簿家酴醿》诗曰:“风流彻骨成春酒,梦寐宜人入枕囊。”杨万里诗曰:“还忆山居桃李晚,酴醿为枕睡为乡。”郑会诗曰:“酴醿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晁端礼《鹧鸪天》“咏荼蘼”词曰:“风不定,雨初晴,晓来苔上拾残英。连教贮向鸳鸯枕,犹有余香入梦清。”林表民《小园木香》诗曰:“攀条折蕊属骚人,迟恐颠风扫玉尘。如付枕囊供醉寝,繁香薰骨解留春。”把菊花、梅花、荼蘼花等花瓣缝制在枕囊里,睡觉会有淡淡的花香,还有保健养生的作用。总之,宋代软枕的总类很丰富,样式亦会很精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27#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19:46 | 只看该作者
●●●●●宋代的精美睡枕●●●●●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定窑白瓷婴儿枕,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也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国宝。其造型活泼可爱,刻花简洁精湛。可见宋时睡枕制造的精细与精美程度。

  明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写道:“定窑者,乃宋北定州造也。枕有长三尺者,制甚可头。余得一枕,用哇哇手持荷叶覆身叶形,前偃后仰,枕首适可,巧莫与并。”明人高濂描述收藏的定窑枕应比台北故宫博物院定窑白瓷婴还要精美,可惜已经失传。宋代几大名窑几乎都有各自出产的瓷枕,其中存世最大的就是北方民间磁州窑系生产的黑白花瓷枕,其花纹极造型都极其丰富而多彩,而且一般都有印记如著名的“张家造”,这都是专业化大量生产,从中可见宋人对瓷枕使用的普遍程度。陶瓷枕的烧制始于隋唐,但是一般是做为陪葬的冥器。后来宋人越来越发现陶瓷枕的好处,暑热之季,清凉肌肤、爽身怡神。于是它就成了宋人活着普遍使用的睡枕。

  宋代的睡枕造型繁多,按材质分亦有很多种,如布枕、丝枕、瓦枕、瓷枕、藤枕、木枕、竹枕、石枕、玉枕、金枕、水晶枕等等。

  张耒诗曰:“烈日炎风鼓大炉,藤床瓦枕开门居。”苏轼诗曰:“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孤负竹风凉。”韩驹诗曰:“藤床瓦枕快清风,破闷文书亦漫供。”白玉蟾诗曰:“纸衾瓦枕冷如水,展转无梦睡不成。”杨万里诗曰:“竹床多遍两头冷,瓦枕翻来四面凉”、“书画随宜遮四壁,闲欹瓦枕小藤牀。”宋代瓦枕就是陶制的枕头,当是宋代最普通的睡枕。

  董嗣杲:“苏州藤枕蕲州簟,更着洪州蝉翼扇。”魏野:“藤床藤枕睡腾腾,软胜眠莎与曲肱。”范成大诗曰:“藤枕频移触画屏,无憀滋味厌残更。”郭印《藤枕》诗曰:“剡藤新织就,一榻共清凉。琥珀珍难得,龙头贵莫当。不辞拳石冷,宁羡锦囊香。梦觉华胥乐,神怡四体康。”这是只镶嵌琥珀龙头造型的藤枕,看来宋代藤枕并不简单,应是十分名贵的。

  戴表元:“菊盘秋熟蟹,竹枕晚凉蝉。” 张元干:“布衾竹枕自稳暖,此念灰冷百不忧。”喻良能《送竹枕与勾希载太博》诗曰:“谁人彩斲渭川村,有节轮囷秋竹根。割我便便春昼睡,乞君栩栩梦中魂。”竹枕常出现在宋人诗词之中,胡寅、朱翌都有专门歌咏竹枕的诗篇。可见竹枕也是宋人常用的睡枕。

  贺铸词曰:“簟纹如水竟檀床。雕枕并,得意两鸳鸯。”黄庚诗曰:“檐前数点弄晴光,浥露庭花枕簟香。”胡仔词曰:“梦寒绡帐春风晓,檀枕半堆香髻。”叶绍翁诗曰:“五色流苏不用垂,楮衾木枕更相宜。”舒岳祥诗曰:“纸衾木枕清如水。”刘子翚诗曰:“木枕藤衾老可依。”宋代木枕当不是普通之木制造,而多应是名贵香木雕刻制造,因其坚硬不裂而有奇香,所以易受宋人推崇与喜爱。

  蔡襄:“虚堂永昼来风长,石枕竹簟寒生光。”林逋《闵师自天台见寄石枕》诗曰:“斫石自何许,枕之怀赤城。空庐复蕙帐,旦暮白云生。”王安石《次韵欧阳永叔端溪石枕蕲竹簟》诗曰:“端溪琢枕绿玉色,蕲水织簟黄金文。翰林所宝此两物,笑视金玉如浮云。”斫石、端溪石都是极其名贵的石料,它们接近美玉,可见宋代石枕非常名贵。

  晏殊:“老觉腰金重,慵便枕玉凉。”司马光:“玉枕醉人从独卧,金羁倦客听先归。”苏庠:“水榭风微玉枕凉。牙床角簟藕花香。”张孝祥:“佳人双玉枕。烘醉鸳鸯锦。”一种观点玉枕是宋人对宋代瓷枕的美称,其实不尽然。白玉蟾诗曰:“满地璀璨黄金沙,地下掘出玄玉枕。”宋之前就有玉枕,怎么可能宋代没有玉枕呢?宋代当真有玉制的睡枕。黄庭坚有诗曰:“绮席象床雕玉枕。”汪元量有词曰:“绮席象床寒玉枕。”雕玉就是指雕刻工艺的玉,玉质是寒凉的。雕玉不可能用来形容雕刻的瓷器,寒玉也不可能用来形容瓷器。所以雕玉枕与寒玉枕都是专指玉枕。从玉质到雕刻,皆可想见宋代玉枕的名贵与精美。

  欧阳修词曰:“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水精晶莹质凉,塑形雕刻皆不简单。所以很可能在宋代最名贵的枕头就是水精枕。这可以从宋人的笔记记载中看出。邵博在《邵氏闻见后录》写道:“楚氏洛阳旧族元辅者,为予言:家藏一黑水晶枕,中有半开繁杏一枝,希代之宝也。”蔡绦在《铁围山丛谈》记曰:“伯父君谟尝得水精枕,中有桃花一枝,宛如新折,茶瓯十,兔毫四,散其中,凝然作双蛱蝶状,熟视若舞动,每宝惜之。”宋人对水晶枕的珍爱是跃然纸上的。

  如今存世有宋代玉津园孩儿金枕,其造型活泼可爱,工艺精湛。这是属于宋代皇家专用之枕,在宋代应属特例,不被普通宋人所用。

  综上所述,宋代睡枕的丰盛与精美程度远超存世所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28#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20:12 | 只看该作者
●●●●●宋代的粥●●●●●

  大文豪苏轼《豆粥》诗曰:“君不见滹沱流澌车折轴,公孙仓皇奉豆粥。湿薪破灶自燎衣,饥寒顿解刘文叔。又不见金谷敲冰草木春,帐下烹煎皆美人。萍齑豆粥不传法,咄嗟而办石季伦。干戈未解身如寄,声色相缠心已醉。身心颠倒自不知,更识人间有真味。岂如江头千顷雪色芦,茅檐出没晨烟孤。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履君家去。”

  中国人喝粥的历史悠久,大概中国人口众多,土地虽然肥沃,但并不广袤。人均土地有限。遇到太平时节,风调雨顺之日,勤劳的中国人温饱应不是大问题。但是一遇战乱与天灾,中国人民就容易遭受饥荒威胁。粥的发明对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它不知道救活了多少人,中国人也逐渐养成了爱喝粥的好传统,也逐渐喝出花样与文化。宋代粥的种类繁多,官修的《圣济总录》录有113种粥,《太平圣惠方》收有129种粥。民间人们自发研制发明之粥则难以统计。吴自牧《梦粱录》“天晓诸人出市”记载:“冬天卖五味肉粥、七宝素粥;夏月卖义粥、馓子、豆子粥。”明人朱廷焕采录宋代诸书作的《增补武林旧事》记临安售卖的名粥有“七宝素粥、五味粥、粟米粥、糖豆粥、糖粥、糕粥、馓子粥、菉豆粥、肉盒粥”等等。

  苏东坡书帖曰:“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张耒《粥记》曰:“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脏腑相得,最为饮食之良。”陆游《食粥》诗曰:“世人个个学长年,不知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宛丘平易法就是指张耒食粥之法,因张耒著有《宛丘集》。

  林洪《山家清供》记载有豆粥、梅粥、荼蘼粥、真君粥四种粥及其做法。做豆粥的方法是:“用沙瓶烂煮赤豆,候粥少沸,以豆投之同煮,既熟而食。” “梅粥”是:“扫落梅英净洗,用雪水煮白粥,候熟入英同煮。” “荼蘼粥”是:“乃荼蘼花也。其法取花片,用甘草汤焯,候粥熟同煮。”“真君粥”是:“杏实去核,候粥熟同煮,可谓“真君粥。”苏辙《种药苗甖粟》诗曰:“甖小如甖,粟细如粟。与麦皆种,与穄皆熟。苗堪春菜,实比秋谷。研作牛乳,烹为佛粥。”杨万里《寒食梅粥》诗曰:“才看腊后得春饶,愁见风前作雪飘。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赵万年《吃豆粥》诗曰:“豆红注白间青蔬,彷佛来从香积厨。异日大官还饱饫,不应忘却在芜蒌。”欧阳修诗曰:“杯盘饧粥春风冷,池馆榆钱夜雨新。”苏籀诗曰:“乞浆满瓯牛乳粥,纵酒下箸驼蹄羹。”陈著诗曰:“有时珍尝百糁羹,何尝不食黄鸡粥。”宋人歌咏各种粥的诗句极多,无疑反映出宋代粥的种类五花八门争奇斗艳之势。

  庄绰《鸡肋编》记载:“宁州腊月八日,人家竞作白粥,于上以柿栗之类,染以众色,为花鸟象,更相送遗。”吴自牧《梦粱录》“十二月”记载:“二十五日,士庶家煮赤豆粥祀食神,名曰“人口粥”。范成大《口数粥行》诗曰:“家家腊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大杓轑铛分口数,疫鬼闻香走无处。锼姜屑桂浇蔗糖,滑甘无比胜黄粱。”

  宋代最著名的粥当属于“腊八粥”,“腊八粥”在宋代又称为“七宝五味粥”、“佛粥”、“僧粥”。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记载:“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十二月”记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岁晚节物”记载:“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陆游诗曰:“乳烹佛粥遽如许,菜簇春盘行及时。”“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佛粥就是指腊八粥。

  王洋《腊八日书斋早起南邻方智善送粥方雪寒欣然尽之因成小诗》曰:“腊月八日梁宋俗,家家相传侑僧粥。栗桃枣柿杂甘香,菱椇芝栭俱不录。金仟吒言成道时,不认饕馋借称目。谁谓毗耶清净身,何有尘埃更须浴。今晨雪屋梳白头,南邻与馈如素求。未须怊怅思往昔,坐变劲峭同春柔。铺排短韵一作戏,为君姑续岁时记。”从上述记载可知宋代的“腊八粥”成份包括:“胡桃、松子、乳蕈、柿、栗、枣”等等果子杂料。

  赵万年《腊八危家饷粥有感》诗曰:“襄阳城外涨胡尘,矢石丛中未死身。不为主人供粥饷,争知腊八是今辰。”宋人这些记载无疑表明宋人在腊八这一天喝“腊八粥”是有传统的,即使是战时被困围,宋人依然要喝“腊八粥”。

  元人孙国敕《燕都游览志》记载:“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宋代的多种粥与食粥文化虽然已经大多失传,但宋人喝腊八粥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29#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20:43 | 只看该作者
●●●●●宋人喜吃猪头肉●●●●●

  宋代民间最常吃的肉,除了鱼肉、鸡肉水产家禽之肉外,当是猪肉。陆游诗曰:“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小槽酒熟豚蹄美,剩与儿童乐太平。”“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苏轼诗曰:“东邻酒初熟,西舍彘亦肥,且为一日欢。”刘过词曰:“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强至诗曰:“山水惯可观,鸡彘肥堪馔。”梅尧臣诗曰:“四邻持壶酒,鸡跖间豚蹄。”黄庭坚诗曰:“祝田操豚蹄,持狭所欲奢。”诗句中的彘、豚都是指猪。

  宋代养殖猪非常普遍,而且还出现专业规模化养殖现象。南宋何蘧《春渚纪闻》记载:“秀州东城居民韦十二者,于其庄居豢豕数百。”可见至少在南宋时期中国已经出现养猪达数百头的养猪专业大户,这是养猪规模化、产业化的明鉴。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英宗)治平之末,长安钱多物贱,米麦斗不过百钱,粟豆半之,猪、羊肉三、四十钱一斤。”一些偏远之地猪肉之价更便宜,苏轼《答秦太虚》信中宣称宋神宗之时的黄州是:“猪、牛、獐、鹿如土,鱼、蟹不论钱。”猪的普遍化与规模化的养殖,使宋代猪肉的价格并不太昂贵,也使更多的宋人能吃到猪肉。

  北宋周邦彦《汴都赋》曰:“或居肆以鼓炉槖,或鼓刀以屠狗彘。”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城:“南去即南薰门。唯民间所宰猪,须从此入京,每日至晚,每群万数。”在“天晓诸人入市”条中亦记载:“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檐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可见开封城市民每日需求猪肉量之大。

  北宋开封与南宋临安出现专门买肉的行业与市场,“肉行”与“肉市”。《东京梦华录》“肉行”记载:“坊巷桥市,皆有肉案。列三五人操刀,生熟肉从便索唤。阔切、片批、细抹、顿刀之类。至晩即有燠爆熟食上市,凡买物不上数钱得者是数。”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肉铺”记载:“杭城内外,肉铺不知其几,皆装饰肉案,动器新丽。每日各铺悬挂成边猪,不下十余边。如冬年两节,各铺日卖数十边。案前操刀者五七人,主顾从便索唤劊切。且如猪肉名件,或细抹落索儿精、钝刀丁头肉、条撺精、窜燥子肉、烧猪煎肝肉、膂肉、盦蔗肉。修义坊,名曰‘肉市’,巷内两街,皆是屠宰之家,每日不下宰数百口,皆成边及头、蹄等肉,俱系城内外诸面店、分茶店、酒店、豝鲊店及盘街卖爊肉等人,自三更开行上市,至晓方罢市。其街坊肉铺,各自作坊,屠宰货卖矣。”宋人卖猪肉产业分工细腻,把猪身上的肉,按不同部位分开论价出售。各大“肉铺”不仅卖生猪肉,还出售熟生猪肉,而且给城市中的大小饭店、酒楼等消费娱乐场所提供大量肉源。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宋高宗巡幸张俊府邸的菜单就包括:“熟猪肉三千斤。”这些皆可见宋人爱吃猪肉的程度。陆游《入蜀记》记载:“舟时风涛来卖薪菜,亦有卖野彘肉者。”可见宋人在旅游途中还可能卖到野猪肉吃。宋人不仅吃家猪之肉,还吃野猪之肉。

  宋人不仅喜欢吃猪肉还特喜欢吃猪头肉,僧惠洪《冷斋夜话》记载:“馈之以蒸猪头,食之甚美。”僧师范诗曰:“饮啖猪头肉,长斋不吃素。”宋代和尚也知道猪头肉之香。

  大文豪苏东坡在《仇池笔记》中有“煮猪头颂”曰:“净洗锅,浅着水,深压柴头莫教起。黄豕贱如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有时自家打一碗,自饱自知君莫管。”“黄豕贱如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这不是宋代普遍情况,只是苏东坡被贬谪偏远淮南黄州的特殊情况。苏东坡能花很少的钱,就能吃到极香美味。这对他来说是天赐“良机”,他自然不能错过。苏东坡是时常做煮猪头肉的,他在《与兄子安》信中写道:“常亲自煮猪头,灌血精,作姜豉菜羹,宛有太安滋味。”

  北宋不著撰人《漫叟诗话》记载:“予崇宁间往兴国军,太守杨鼎臣字汉杰,一日约饭乡味,作蒸猪头肉。因谓予曰:‘川人嗜此肉,家家养猪。’”看来北宋末四川人都爱吃蒸猪头肉。吴自牧《梦粱录》记载记载临安城:“肉市,巷内两街,皆是屠宰之家,每日不下宰数百口,皆成边及头、蹄等肉。”可见宋代城市里专门出卖猪头,供人民美食。

  华岳诗曰:“猪头煮去和皮擘,牛肉秤来带骨烧。”范成大诗曰:“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宋人爱吃猪头肉可以想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30#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21:06 | 只看该作者
●◎〇美食的天堂——宋朝〇◎●


  “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彩帛、绒线、香烛、油酱、食米、下饭鱼肉鲞腊等铺。盖经纪市井之家,往往多于店舍,旋买见成饮食,此为快便耳。”——吴自牧《梦粱录》


  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临安都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宋朝人口超过二十万的有六个城市,十万人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几个增加到四十六个。宋朝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到22%,几百年后的清朝号称中国历史上盛世的康乾最鼎盛时期这个比例不足9%。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宋朝打破了唐朝城市的政治区域与平民区域的划分严格的格局,将平民的工商业的经营扩大到全城各个角落,“京城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宋朝是市民阶层最强大、最富裕、最幸福的时期。由于市民阶级的发展壮大,宋朝的世俗文化各发面都突飞猛进长足的发展,小市民发展了富裕了那就自然追求精品生活了,这里只说说宋朝的美食,只要你打开宋人孟元老写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看看“州桥夜市”、“饮食果子”等章节你就会被眼前的各种特色小吃美食菜单看得眼花缭乱不觉得口水暗流,你会为宋朝有那么多的美食而叹服钦佩。“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饮食衍衍、燔炙芬芬”,“有美皆备,无丽不臻”这就是宋朝的美食。由于宋朝美食花样繁多,难以概述,下面我就说说几种我所知道的在宋朝发明制作出来的美食……


  ●火腿

  火腿发明于宋朝,最早出现火腿二字的是北宋,苏东坡在他写的《格物粗谈·饮食》明确记载火腿做法,“火腿用猪胰二个同煮,油尽去。藏火腿于谷内,数十年不油, 一云谷糠。”

  另,据传北宋代抗金名将宗泽回家乡后,回京时带回了几块老家浙江义乌的咸肉,给宋高宗赵构品尝,赵构切开见到肉色鲜红如火,尝后味道鲜美,大喜便给它名它为"火腿"。火腿的制作需要多个工艺流程,火腿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及蛋白质不仅是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而且还是强身的补品。至今中国浙江地区的金华火腿不仅畅销国内,而切远销欧美。它依然散发着它千百年特有的巨大的诱人魅力……


  ●火锅

  中国历史上真正有记载的火锅出现在宋代。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记到,“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活之。以风炉安桌上,用水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熟,啖之,乃随意各以汁供。”

  由此可见这种吃法不再是炖和煮而是“涮”。林洪还根据当时“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的美景。为这种吃法取了一个浪漫的名字叫 “拨霞供” 。后来“拨霞供”的吃法传开,人们争先效仿。不久人们已用各种肉类和蔬菜等,都用此种方法涮食。宋代的火锅和现代的火锅在造型与结构上毫无二致,不禁使人不得不钦佩叹服……


  ●东坡肉

  苏东坡可谓一位美食大家,他有关美食的诗歌及文章极多,现在以“东坡”命名的名菜就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饼、东坡羹、东坡酥、东坡玉掺、东坡芽脍、东坡豆花等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东坡肉,东坡肉是苏东坡在黄州亲手创制出来的,他被贬黄州后生活拮据,见当地猪肉价便宜而很少有人买,于是便亲自烹调猪肉,创制出名誉千古的“东坡肉”来。有诗《猪肉颂》为证:“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东坡肉”味美香醇,脍灸人口,肥而不腻。人们争相模仿这种做法,“东坡肉”的美名自然传开,还有人以“东坡肉”命名开店。至今都是中国很多地区的一道名菜。另,传说东坡肉发明于苏东坡整治杭州西湖之时。

  “慢著火,少著水” 是制作东坡肉的主旨,他的另一首《雨后行菜》:“谁能视火候,小灶当自理。”说明火候的关键。慢火煮使汤质稠浓肉烂而味美香气扑鼻,诱人食欲大开。经研究发现,猪肉经过慢火煮1—2小时,饱和脂肪酸锐减30%—50%,而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则成倍增加,由此可见,“东坡肉”不仅不肥腻降人,而且有利于人。真乃合乎养生之道的美味佳品……


  ●豆芽菜

  豆芽作为蔬菜食用始于宋朝,宋人林洪《山家清供》:“以水浸黑豆,曝之及芽,以糠秕置盆中,铺沙植豆,用板压。及长,则复以桶,晓则晒之,……越三日出之,洗,焯以油、盐、苦酒、香料可为茹,卷以麻饼尤佳。色浅黄,名鹅黄豆生。”这里不仅明确记载了豆芽菜的制作方法还有食用方法,“卷以麻饼”正是北京的薄饼卷豆芽这吃法的鼻祖。宋人苏颂《图经本草》:“绿豆,生白芽为蔬中佳品。”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也屡次提到豆芽菜,如:“以绿豆、小豆、小麦,于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篮彩缕束之,谓之‘种生’。”南宋诗人方岳还写有一首名为《豆苗》的诗:“江南之笋天下奇,春风匆匆催上篱。秦邮之姜肥胜肉,远莫达之长负腹。先生一钵同僧居,别有方法供斋蔬。山房扫地布豆粒,不烦勤荷烟中锄。手分瀑泉洒作雨,覆以老瓦如穹庐。平明发现玉髯砾,一夜怒作堪水菹。自亲火候瀹鱼眼,带生入晴云碗。碧丝高压涎滑莼,脆响平欺辛螫。晚菘早韭各一时,非时不到诗人脾。何如此隽咄嗟办,庾郎处贫未为惯。”对发豆芽的过程记述得详细具体。据宋朝的书籍记载,宋代就最起码有五种豆芽,黄豆芽、绿豆芽、豌豆芽、芽蚕豆、赤豆芽。

  西方称豆芽是中国食品的四大发明之一。豆芽菜物美价廉,雅俗共爱。即可登上大雅之堂奢华的宴席,也可是平民的家常之菜。豆芽菜的营养价值极高,近来西方的研究发现豆芽菜可以抗疲劳、抑癌、治癫痫,西方营养学家认为豆芽菜不仅有极高的营养还有极高的治病价值,他们一致认为豆芽菜是理想得近乎完美的食品。没想到千百年前中国祖先发明的豆芽菜竟是如此的神奇了不起……


  ●爆米花

  爆米花也是发明于宋代,范成大在《吴郡志·风俗》中记载:“上元,……爆糯谷于釜中, 名孛娄,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年之休咎。”范成大还有诗曰:“捻粉团欒意,熬稃腷膊声”其自注云:“炒糯谷以卜,俗名孛娄,北人号糯米花。”清人顾张思《土风录》指出:“糯谷爆花,名孛娄。”明人李戒庵《爆孛娄》诗曰:“东入吴门十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排下黄金粟,转手翻成白玉花。红粉美人占喜事,白头老叟问生涯。”“就锅排下黄金粟,转手翻成白玉花。”这无疑就是膨化食品工艺。在新春来临之际宋人用爆米花来卜知一年的吉凶, 姑娘们则以此卜问自己的终身大事。宋人把饮食加入文化使之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爆米花松脆易消化,可作为日常的可口零食。爆米花的发明更折射出中国饮食的丰富多彩,它有更深的含义,就是开创了一种食物的加工方式澎化食品。说明中国古代的食品加工不止仅仅是食品简单的加热作熟,而是通过的物理的高温高压作用原理来改变食物的状态口感,这种加工方式就是现代新兴的澎化食品。这种加工方式使普通不和口的食品变为可口有特色的食品小吃,可以说千百年前的爆米花是近现代各种五花八门澎化食品零食小吃的祖先……


  宋朝发明创造的小吃很多很多如“角子”(饺子)、“索饼”(面条)、“焦碱水锥”(炸元宵)、“浮团子”(汤圆)等等,连调味品酱油也是发明于宋代。据传还有“油条”、“蛋炒饭”等。美国人尤金.N.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一书中说:“宋朝时期,中国的农业和食物最后成形。食物生产更为合理化和科学化。中国伟大的烹调法也产生于宋朝。”宋朝美食做法有煎、炒、烹、炸、烧、烤、炖、熘、爆、煸、蒸、煮、拌、泡、涮等等不下几十种做法,宋朝真乃是美食的天堂。但许多宋朝的美食都已经失传,不觉得想回到宋朝去吃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31#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21:32 | 只看该作者
●●●●●宋人爱吃牛肉●●●●●

  文同诗曰:“金瓮酿醇酒,玉盘炙肥牛。”黄庭坚诗曰:“酒阑豪气在,尚欲椎肥牛。”洪迈诗曰:“明日我过君,烹牛啖社客。方岳:“家家饭牛肥,岁岁浮蛆香。” 张耒诗曰:“邻翁宰牛邻媪烹。”华岳诗曰:“牛肉秤来带骨烧。”汪元量:“烹羊宰牛坐糟丘。”

  司马光诗曰:“羽林精卒二十万,注听钟鼓观麾旟。肥牛百头酒万石,烂漫一日供欢娱。” 曾巩诗曰:“洪涛入坐行酒杯,牛胾羊蒸委若灰。岁费巨万不计籍,战士欢酣气皆百。”辛弃疾词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八百里”就是指牛。宋代军队食牛肉有传统的。这些诗句足以看出宋人爱吃牛肉之情,宋代牛肉消费量很大。

  南宋洪迈《夷坚志》记载:“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一乡皆食牛。”“婺州(今浙江金华)赤松观,无所不狎侮,每饮必斗余,买牛肉,就道室煮食,醉饱即卧。”元无名氏《湖海新闻夷坚续志》记载:“秀州(今浙江嘉兴)青龙镇盛肇,凡百筵会,必杀牛取肉,巧为庖馔,恣啖为乐。”

  《河南程氏遗书》记载大学者程颐抱怨宋代广泛的屠牛食肉的行为,说道:“小人之无行也!牛壮食其力,老则屠之。”一个客友则辩护道:“不得不然也。牛老不可用,屠之犹得半牛之价,复称贷以买壮者,不尔则废耕矣!且安得刍粟养无用之牛?”宋代养牛业十分发达,大量老牛被屠宰,广泛的牛源使牛肉有较充足供应。宋代涌现大量屠牛专业户,洪迈《夷坚志》记载:“恩州(今河北清河)民张氏以屠牛致富。”“歙州婺源县(今江西婺源)民毕应专意屠牛,所杀至千头矣,人称牛头王。”“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县白石村民董白额者,以侩牛为业,所杀不胜纪。”郭翼《雪履斋笔记》记载:“刘后村(刘克庄)有断刘棠勘语,顾以屠杀为业,计刘棠平时所杀,何啻累千百头。”

  宋代各地各处拥有众多售卖牛肉的小店、肉铺、酒肆。《宋会要•食货志》记载宋真宗景德年间,从洛阳到开封的途中,“道逢鬻牛肉者甚众。”《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南宋诸路从乡村到城市到处都是出售牛肉的店铺,“闻诸道途之言,自界首以至近境,店肆之间,公然鬻卖。”

  宋代法律严令禁止私宰耕牛,而且法令很严。但架不住宋人爱吃牛肉,牛肉有着巨大广阔的市场需求,牛肉价高的暴力诱惑,致使宋代私自屠牛卖肉的现象十分普遍。

  《宋会要•刑法志》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初司勋员外郎孔宗闵进言:“浙民以牛肉为上味,不逞之辈,兢於屠杀,事发即逮捕滋广,请释不问罪。”于是宋真宗下诏书曰:“两浙诸州,有屠牛充膳,自非通议烹宰,其因缘买者,悉不问罪。”这给宋人大吃私宰牛肉,提供了法律保证。

  《宋会要•刑法志》记载北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有臣僚进言:“伏望特下有司立法,凡倒死牛肉每斤不得过二十文。盖一牛之价不过五七千,一牛之肉不下三二百斤,肉每斤价值需百钱。”一头活牛价值只有5至7贯,一头死牛所卖肉价却高达20到30贯。这样数倍的暴利必然导致民间私宰活牛现象。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军器监丞黄然指出:“福建、江浙贩牛屠卖,十百为群。”

  洪迈《夷坚志》写有:“偶故人留饭,食牛脯甚美。”牛脯当是牛肉干,看来宋人很爱吃牛肉干。戴表元诗曰:“礼义适口即为味,牛心菊苗皆可脍。”脍是指把肉切成薄片。牛肉在宋代比煮羊肉都要贵,牛心更贵,可与熊掌相媲美。韩元吉诗曰:“牛心与熊掌,梦寐不到口。”毛滂诗曰:“牛心公与慰谗唇。”

  在宋代有一道用牛心做的著名菜肴叫“牛心炙”。杨亿诗曰:“宴客牛心炙,朝天鸡舌香。”辛弃疾诗曰:“末路长怜鞭马腹,淡交端可炙牛心。”虞俦诗曰:“客来愧乏牛心炙,茶罢空堆马乳盘。”孙觌诗曰:“万里功名飞燕颔,千金博饮炙牛心。”一些人认为是牛心炙就是烤牛心,我看未必。对比林洪《山家清供》记载的“鸳鸯灸”做法是“燖以油熞,下酒、酱、香料燠熟。”“牛心炙”的做法可能是较复杂的烹制方法。

  从以上记载足以看出宋人对牛肉的喜爱,宋人吃牛肉非常普遍,即使是普通农民也常吃、大吃、特吃牛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32#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22:09 | 只看该作者
●●●●●宋代的马球运动●●●●●

  马球在宋代又称为“打毬”或“击鞠”、“击丸”。宋代的马球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是最顶盛时期,远超被一些近代不学无术之徒宣扬吹嘘的马球运动最顶盛时期的唐朝。马球运动在宋代不仅只是专属于帝王将相的贵族运动,更是军营将校的军训活动,甚至发展成为民间小民的娱乐项目。

  程大昌在《演繁录》中指出:“军中打球之戏,则以杖拂球,使之驰走,而用快马逐之。”宋代马球场地长大约有一千步,陆游诗曰:“打球筑场一千步。”项安世诗曰:“千步毬场宴宾属。”陈元晋诗曰:“筑场千步柳营东。”宋代的马球运动是集对抗性、竞技性、技巧性与娱乐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体育运动。它场面宏大,对抗激烈十分火爆。《宋史•礼志》记载;“打球,本军中戏。太宗令有司详定其仪。”宋政府十分重视马球运动,据史载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宋徽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等都十分重视、喜爱马球运动,甚至许多皇帝都亲自从事马球运动。

  《宋史•郭从义传》记载宋太祖爱臣郭从义就是打马球的高手,太祖曾命他展示马球绝技。“善击球,尝侍太祖于便殿,命击之。从义易衣跨驴,驰骤殿庭,周旋击拂,曲尽其妙。”宋太祖时大臣宋白有诗曰:“昨日传宣唤打毬,星丸月杖奉宸游。上阳宫女偏蹻捷,争得楼前第一筹。”宋太祖时甚至就有可能成立了宫廷女子马球队,宋白历仕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三朝,这首诗具体做于何时,不能确定,但宋初就成立了宫廷女子马球队是肯定无疑的。

  《宋史•礼志》记载了宋太宗亲自与诸王大臣们打马球的盛景:“帝(宋太宗)击球,教坊作乐奏鼓。球既度,飐旗、呜钲、止鼓。帝回马,从臣奉觞上寿,贡物以贺。赐酒,即列拜,饮毕上马。帝再击之,始命诸王大臣驰马争击。旗下擂鼓。将及门,逐厢急鼓。球度,杀鼓三通。球门两旁置绣旗二十四,而设虚架于殿东西阶下。每朋得筹,既插一旗架上以识之。帝得筹,乐少止,从官呼万岁。群臣得筹则唱好,得筹者下马称谢。凡三筹毕,乃御殿召从臣饮。”宋太宗诗曰:“寰中运启大平年,文武须精百艺全。弄影马骄难控勒,龟兹韵雅奏钓天。仙仗仪排亲自注,电转星毬来进御。玄之寂妙得其玄,更重人前举止措。靴衫束带两分行,七宝鞭擎呈内库。一坦平兮殿毬场,国乐调兮甚锵洋。掀天沸渭轰鼍皷,返朴纯诚斅三皇。折旋俯仰怡情悦,乾坤日月尽舒光。龙马徘徊多步骤,生狞堪羡困垂韁。绣鞔红絛金蹀躞,銮铃珂佩水精装。五云庆集鹤为驾,短袍新样甚风雅。东西相望贺头筹,欢呼蹈舞金阶下。”这首诗正是描述当时马球比赛的热闹场面。

  宋仁宗也十分喜爱马球运动,司马光《击毬》诗曰:“肃奉承轺命,仍陪戏马游。朋分初迥出,势合复相收。顾盼华星激,萦回紫电流。良因重嘉好,礼接使臣优。”梅尧臣亦有诗曰:“却入上苑看斗鸡,击球弹金无不为。适闻天子降玉辇,当门虎脚看大旗。”司马光还有《观试骑射》诗曰:“阊阖风正清,觚棱日初媚。材雄集便殿,玉座亲临视。三河侠少儿,初识天子贵。天山汗血骝,蹀躞金环辔。扬鞭秋云高,顾盼有余锐。萦回势可观,馨控动如志。毫氂应心目,审固参身臂。鸣弦电雹惊,中的冰瓦碎。龙颜薄笑春,喜色连傍侍。旦为徒步人,暮作飘缨使。扬扬出九门,亲友生意气。须知天地德,慎勿忘所自。黠羌犹旅拒,猃狁方繁炽。求为忠义臣,无负搜罗意。”此诗描述的是宋仁宗统领文武大臣观看骑射竞技表演时的欢喜之情,宋仁宗对马上运动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他画有宋神宗君臣们观赏马球的盛大场面,可惜已经失传。南宋诗人楼钥《题龙眠画骑射拖毬戏》诗曰:“绿杨几枝插平沙,柔梢袅袅随风斜。红绡去地不及尺,锦袍壮士斫鬃射。横磨箭锋满分靶,一箭正截红绡下。前骑长缨拖绣毬,后骑射中如星流。绣毬飞滚最难射,十中三四称为优。元丰策士集英殿,金门应奉人方倦。日长因过卫士班,飞骑如云人马健。驾幸宝津知有日,穷景驰驱欣纵观。龙眠胸中空万马,骇目洞心千万变。追图大概写当时,至今想象如亲见。”

  江少虞《皇朝事实类苑》:“今有步打,徒打,不徒则马打,大有规制体格,用意奇巧,取其精炼者为上,今圣(宋徽宗)精敏此艺,置供御打毬供奉。”宋徽宗擅长马球,而且特别喜欢赏阅马球。王明清《挥麈录》记载:“崇政殿阅弓马所子弟武伎,引强如格,各命以官。遂赐坐,命宫人击鞠。于是驰马举仗,翻手覆手,丸素如缀。”宋徽宗时大臣曹勋做诗曰:“连沧观下两军分,金勒争驰笑语温。绰拨未能防辈棒,飞星时听过毬门。”宋徽宗亦亲自赋诗云:“金鞍宝辔簇骅骝,乐奏相从共击球。花帽两边成锦阵,谢恩长喜上头筹。”
  徽宗对马球运动的最大贡献是组织成立了技艺高超绝伦是宫廷女子马球队,而且每到佳节都组织女子马球比赛给百姓们观赏。这使宋代马球运动的影响与观众基础大幅度扩大。宋徽宗时王珪赋诗曰:“内苑宫人学打球,青丝飞控紫骅骝。朝朝结束防宣唤,一样珍珠络辔头。”“银盆著水洒球场,马嚼衔声立两行。齐上玉鞍随仗列,粟金腰带小牌方。”周辉在《清波杂志》记载:“政和五年四月,(宋徽宗)宴辅臣于宣和殿。先御崇政殿,阅子弟五百余人驰射,挽强精锐。毕事赐坐,出宫人列于殿下,鸣鼓击柝,跃马飞射,剪柳枝,射绣球,击丸(打马球),据鞍开神臂弓,妙绝无伦。卫士皆有愧色。”宋徽宗高兴的说:“虽非妇事,然女子能之,则天下岂无可教。”宋徽宗赞诗一首曰:“控马攀鞍事打球,花袍束带竞风流。盈盈巧学男儿拜,唯喜长赢第一筹。”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在开封金明池宝津楼前宋徽宗的宫廷女子马球队给百姓上演打马球的情景,“一朋头(马球队长)用杖击弄球子,如缀球子,方坠地,两朋争占,供与朋头,左朋击球子过门入孟为胜,右朋向前争占,不令入孟,互相追逐,得筹谢恩而退。续有黄院子引出宫监百馀,亦如小打者,但加之珠翠装饰,玉带红靴,各跨小马,谓之‘大打’。人人乘骑精熟,驰骤如神,雅态轻盈,妖姿绰约,人间但见其图画矣。”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记载二帝被俘后,“都人传闻击毬军前,驾即日回,相率迎候者数万人。”可见当时宋人是多么熟悉、喜爱马球运动。

  马球运动在南宋时亦十分兴盛甚至发展壮大。宋孝宗就是一个痴迷于马球运动的人。《宋史•周必大传》记载宋孝宗时常驾临御球场,他不仅让武士们打马球,还命令太子宋光宗与他们一起打马球。“武士击球,太子亦与。”张端义《贵耳录》记载:“萧鹧巴尝侍孝宗击球。”萧鹧巴是辽国降将时常伴随宋孝宗打马球。岳珂《程史》记载:“孝宗锐志复古,戒燕安之鸩,躬御鞍马,以习劳事。时召诸将击鞠殿中,虽风雨亦张油帟,布沙除地。”宋孝宗痴迷于马球,甚至风雨无阻,用油布遮雨,以细沙垫球场,坚持与诸将一起比赛马球。马球运动对抗激烈,壮马奔飞,鞠球电驰,是一项十分危险的运动。群臣们因担心宋孝宗受伤,屡次上书,请求他不要从事这个高危险的运动,而宋孝宗根本不听。“群臣以宗庙之重,不宜乘危,交章进谏,弗听。”一日宋孝宗因打马球险些受重伤。“一日,上亲按鞠,折旋稍久,马不胜勤,逸入庑间,檐甚低,触于楣。侠陛惊呼失色,亟奔凑,马已驰而过。上手拥楣,垂立,扶而下,神彩不动,顾指马所往,使逐之。殿下皆称万岁,英武天纵,固宜有神助也。”禇人获《坚瓠集》记载:“孝宗击球,偶伤一目。”宋孝宗还因打马球而使眼睛受伤。

  宋孝宗还命令各地兵营开展马球运动,大诗人陆游曾在南郑的军中服役,他多次写诗回忆赞美当时军营开展的热烈的马球运动。“从军昔戍南山边,传烽直照东骆谷。军中罢战壮士闲,细草平郊恣驰逐。洮州骏马金络头,梁州球场日打球。”“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雨催树绿吹箫陌,日射尘红击鞠场。”“打球骏马千金买,切玉名刀万里来。”这些诗歌足以证明当时马球运动空前盛况。宋孝宗从各方面说都是中国历史上最热爱马球运动的皇帝。

  宋光宗时大臣楼钥《骑射抱球戏》诗曰:“前骑长缨抱绣球,后骑射中如星流,绣球飞砚最难射。十中三四称为优。”宋宁宗的杨皇后亲赋《宫词》曰:“击鞠由来岂作嬉,不忘鞍马是神机;牵缰绝尾施新巧,背打星球一点飞。”宋理宗时大臣陈元晋《击球口号戏陈统制》诗曰:“筑场千步柳营东,樽俎精神坐折冲。星弹流空惊过鸟,霜蹄追电捷游龙。身轻鞍马人如画,胆落猩鼯穴已空。归去翠眉环玉帐,钗儿多乞锦缠红。”时名臣刘克庄赋有诗词曰:“少年球马逐秋风,笛起连营响裂空。”“梦中球马豪如昨。”宋末诗人王镃诗曰:“马上娇娃花满笠,随军出看打球回。”这些皆可见当时马球运动的兴盛,马球运动在宋朝长盛不衰。

  宋代马球已经发展到民间,这是唐代所没有的,宋代首都开封城有专供人们比赛马球的场地。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琼林苑宴殿南面有横街,牙道柳径,乃都人击毬之所。”宋真宗时大臣孙何《侍宴御楼》诗曰:“突兀毬场锦绣峰,游人士女拥千重。”可见当时世人对马球运动的热爱。刘筠诗曰:“感概复风流,交通遍五侯。鸣钟平乐宴,击鞠茂陵游。”苏颂诗曰:“前者新诗严武事,几日毬场较锋镝。”苏辙诗曰:“岸上游人莫不归,清香入袖凉吹面。投壶击鞠绿杨阴,共尽清樽食白饭。”在宋代马球与投壶、蹴踘一样都是宋人喜爱的文体娱乐运动。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城正月十五元宵时节:“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馀里,击丸(马球)、蹴踘、踏索、上竿。”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记载南宋临安城百姓八月观潮,“其时,优人百戏,击球(马球)、关扑、鱼鼓、弹词,声音鼎沸。”据吴自牧《梦粱录》与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及西湖老人《繁胜录》的记载南宋临安城已经出现民间的马球团社“打毬社”,这些皆可见宋人城市小民的马球运动盛况。王操诗曰:“马摇金勒嘶村墅,人抢花毬落野田。”这句诗表达了宋代乡村的马球运动。

  综上所述,宋代马球运动与蹴踘运动一样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繁盛的竞技体育运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33#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22:32 | 只看该作者
●●●●●宋代的蹴鞠运动●●●●●

  蹴鞠就是宋代的足球运动。蹴就是踢,鞠就是皮毬,毬通球。宋朝是蹴鞠大国、强国,蹴鞠可以说是宋朝的国球。宋人的蹴鞠技艺与水平,世界第一。宋人对蹴鞠的喜爱难以言表。

  南宋江少虞在《皇朝事实类苑》中写道:“蹴鞠以皮为之,中实以物,蹴蹋为戏乐也,亦谓为毬焉。今所作牛彘胞,纳气而张之,则喜跳跃,然或俚俗数少年簇围而蹴之,终无堕地,以失蹴为耻,久不堕为乐,亦谓为筑毬鞠也。蹴,陈力之事,故习蹴鞠,乃习射之道。”

  中国蹴鞠运动历史悠久,唐之前的蹴鞠多是实心的,唐代蹴鞠开始出现空心充气的皮球。唐人徐坚在《初学记》记载:“今蹴鞠曰戏毬。古用毛纤结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宋代蹴鞠的制作工艺又有所提高,所以宋代蹴鞠非常接近现代意义上的足球。宋人无名氏词云:“不贪名利乐优游,收转心猿踢气毬。”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有一诗曰:“四海齐云社,当场蹴气毬,作家偏著所,圆社最风流。”诗中的齐云社、圆社,都是指宋代踢球的社团。气毬,即宋人所蹴之鞠,它是充气皮球。陈元靓还有诗曰:“十二香皮,裁成圆锦。”可见宋代蹴鞠是内由牛彘胞充气而鼓,外由十二张皮革缝制而成。存世的宋代磁州窑少女蹴鞠图瓷枕里面的蹴鞠,和近代足球外形上竟无太大区别。

  宋代蹴鞠运动繁盛,首先宋政府比较重视,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就喜欢踢蹴鞠,北宋著名画家苏汉臣曾画《宋太祖蹴鞠图》,惜早已遗失不见,但宋元时画家钱选临摹的这幅画,却保存了下来。图中画有他与皇弟赵光义及爱臣赵普、楚昭辅、石守信共六人踢球的场景。《宋史•太宗本纪》记载:“太平兴国五年三月戊子,会亲王、宰相、淮海国王及从臣蹴鞠大明殿。”《宋史•孝宗本纪》记载:“隆兴四年九月戊午,阅蹴踘于选德殿。”宋代皇帝领头蹴鞠及观赏蹴鞠,可见对蹴鞠运动的看重与喜爱。宋徽宗特别喜爱蹴鞠运动,未当皇帝之前就时常与人一起蹴鞠。他还曾写诗歌颂蹴鞠曰:“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再输赢。”其大臣李邦彦、高俅皆以擅长蹴鞠出名。宋庠诗曰:“蹋鞠将军第,吹箫贵主家。”蹋鞠运动在官方极其受重视,也为众多官员所喜爱。

  最能体现宋代蹴鞠之热,还是在民间。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城出现民间蹴鞠会社称之为“齐云社”,在正月十五到冬至时:“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馀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奇巧百端,日新耳目。”可见蹴踘运动的繁盛。《宋史•薛惟吉传》记载:“(薛惟吉)少有勇力,与京师少年追逐,角抵、蹴踘。”可见在北宋时开封城少年们是时常一起蹴踘的。

  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临安城:“蹴鞠、打球、射水弩社,则非仕宦者为之,盖一等富室郎君,风流子弟,与闲人所习也。”耐得翁《都城纪胜》记载临安有“蹴鞠打球社”,周密《武林旧事》亦记载临安民间社会有“齐云社”,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临安城是:“宽阔处踢球。” 《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中还记载了当时临安城玩蹴鞠的高手“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五人的名字。《武林旧事》还记载临安称著名的蒋苑“立标射垛,及秋千、梭门、斗鸡、蹴鞠诸戏事,以娱游客。”用蹴鞠来招引顾客,体现了当时蹴鞠的商业价值。

  南宋诗人戴表元在《张君信诗序》写道:“余自追念少年血气盛强时,所好诸艺皆为无益,幸而不精,虽精于诗,亦复何用?曾不如医药、卜筮、方技,犹可以自给;蹴鞠博弈之流,犹为人所爱幸。”可见蹴鞠尤其被宋代世人所看中与喜爱。 

  司马光诗曰:“东城丝网蹴红毬,北里琼楼唱石州。”张舜民诗曰:“宝马嘶风车击毂,东市斗鸡西市鞠。”白玉蟾诗曰:“何当牵犬臂苍鹰,锦帽貂裘呼蹴踘。”周文璞诗曰:“有时挟弹暮云表,有时蹴踘春风前。有时却自着绛帕,走入药市寻神仙。”谢景初诗曰:“蹴踘逢南陌,秋千送晚烟。”赵文词曰:“斗鸡走狗,呼卢蹴鞠,平生把臂江湖旧,约何时、共话连床雨。”这些诗句皆反映了宋代民间人们在闹市街头玩蹴蹋的热闹场景。大诗人陆游写过许多首关于蹴鞠的诗歌,这些诗歌记录了宋代不同地区蹴鞠运动的火热场面。陕西咸阳是:“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陕西汉中是:“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鞠分朋曹”。陕西梁州是:“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江西抚州是:“蹴鞠墙东一市哗,秋千楼外两旗斜”。宋代蹴鞠之热是许多地方都热。

  在宋代农村人也十分喜爱从事蹴鞠运动,刘克庄《田舍即事》诗曰:“蹴鞠鞋尖尘不涴,臂鹰袖窄样新裁。社中年少相容否,也待鲜衣染鬓来。”陆游《残春》诗曰:“江鮆堆盘粔籹香,山家节物亦穷忙。桑间葚紫蚕齐老,水面秧青麦半黄。语燕似催春事去,游丝不似客愁长。乡村年少那知此,处处喧呼蹴鞠场。”

  梅尧臣诗曰:“蹴踘渐知寒食近,秋千将立小鬟双。”晁说之诗曰:“上巳清明徒颉颃,流觞蹴踘岂周旋。”蹴鞠运动在宋代也是宋人寒食节与清明节是节庆活动之一。

  在宋代还成立有女子蹴鞠队,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女弟子队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陈元靓《事林广记》“圆社市语”《好女儿》词曰:“生得宝妆跷,身分美,绣带儿缠脚,更好肩背。画眉儿入鬓春山翠。带着粉钳儿,更绾个朝天髻。”这首诗正是形容宋代女子蹴鞠时的动人装扮与美丽身姿。王珪诗曰:“翡翠盘龙装绣额,真珠双凤蹙花毬。”汪元量诗曰:“舞馀燕玉锦缠头,又著红靴踢绣球。”这些皆可见宋代女子是多么爱蹴鞠运动。

  除《宋太祖蹴鞠图》外,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藏有南宋无名氏所画的《蹴鞠图》。此外存世的宋代磁州窑瓷枕上有少女蹴鞠图、童子蹴鞠图。耀州窑青瓷上有母子蹴鞠图、童子蹴鞠图。湖南省博物馆所藏宋代铜镜有上男女一同蹴鞠图,安徽省博物馆藏有宋代蹴鞠图牙雕笔筒,这些千百年前的历史实物皆可明证,宋人对蹴鞠运动的喜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34#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23:12 | 只看该作者
●●●●●宋代解暑饮料“鸡苏水”●●●●●

  苏轼诗曰:“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罂粟汤。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邵桂子诗曰:“乃笑坡翁,梦餐鸡苏。”苏籀诗曰:“冷澈鸡苏水,疏凉蝉翼绡。”杨无咎词曰:“瓦枕藤床。道人劝饮鸡苏水。清虽无比。何似今宵意。红袖传持,别是般情味。”

  鸡苏水是宋代一种药用保健的解署饮料,它还当是冰镇冷彻的。鸡苏是什么东西呢?南宋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记载:“鸡苏散草名,即水苏。其叶辛香,可以烹鸡,故名。”宋太医局编著的《太平惠民和济局方》有一剂“龙脑鸡苏丸”的药,配方中有“鸡苏叶”,其注曰:“龙脑薄荷。”这说明鸡苏就是龙脑薄荷。

  “鸡苏”又名“香苏”与“水苏”及“龙脑薄荷”,但它不是“薄荷”。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记曰:“薄荷,世谓之‘南薄荷’,为有一种‘龙脑薄荷’,故言‘南’以别之。”清人张璐《本经逢原》云:“水苏,即苏之野生色青者。其气芳香。”清人汪昂在《本草备要》中指出:“鸡苏一名水苏,一名龙脑薄荷。辛而微温。清肺下气理血,辟恶而消谷。”清人赵其光在《本草求原》写道:“鸡苏专入肠胃,即龙脑薄荷也,又名水苏。生于水旁,系野生之物,味辛微温,功有类于苏薄。但苏薄其性稍凉,水苏其性稍温;苏薄其性主升,水苏其性主降。苏薄多于气分疏散。水苏多于血分温利。故凡肺气上逆。”清人徐珂《清稗类钞》记载:“水苏,为山野自生之草,高二三尺,茎方,叶形如箭镞,面皱,茎叶皆密生粗毛。夏月茎端开唇形花,色淡红微紫,气甚辛烈,可作药,亦称龙脑薄荷。”可见“鸡苏”有清热理肺之功效。

  鸡苏叶本身具有芳香、清爽之味道,所以宋人常用之烹鸡与煮茶及焚香。陶谷《清异录》“茗荈”中有诗曰:“生凉好唤鸡苏佛,回味宜称橄榄仙。”鸡苏佛就是宋代一种茶品。其可能就是在茶中加入鸡苏而成。洪咨夔诗曰:“日试西川煎茗法,半投白垩半鸡苏。”黄庭坚诗曰:“个中渴羌饱汤饼,鸡苏胡麻煮同吃。”、“鸡苏胡麻留汤羌,不应乱我官焙香。”可见在宋代“鸡苏”还可放入茶中当清爽之料剂。苏洵《香》诗曰:“捣麝筛檀入范模,润分薇露合鸡苏。一丝吐出青烟细,半柱烧成玉筹粗。”“鸡苏”还可当做成燃香之辅料。可想“鸡苏水”的味道、口感应是清香、凉爽的。

  宋代医书中记载有许多种鸡苏散、鸡苏汤、鸡苏饮的药用配方,但其哪一种就是宋人解署保健饮料“鸡苏水”难以判断。北宋官修医书《太平圣惠方》、《政和圣剂总录》记载有多种“鸡苏散”、“鸡苏汤”、“鸡苏饮”及配方,这些配方成份都比较复杂,有的有十多种药材之多。《政和圣剂总录》其中一种主治“暴热,胸背上烦热”的“鸡苏汤”配方是:“鸡苏2两半,地黄汁5合,桑根白皮(锉)1两,生姜汁5合,葛根(锉)2两,小蓟根(切)2两,淡竹茹2两。”南宋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与南宋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都收录有“鸡苏散”的配方,但它们的药用功效与成份亦有很大不同。金人刘完素《伤寒直格》亦有“鸡苏散”,其归类于“祛暑剂”,其功效是用于“疏风解暑”,其配方成份包括:“滑石、甘草、薄荷、鸡苏荷。”这种“鸡苏散”恐怕当是最接近苏轼等人诗中描述的解暑保健饮料“鸡苏水”了。

  综上所述,“鸡苏水”不是宋人简单用龙脑薄荷泡制的水,而是一种制作工艺较复杂,由众多天然植物药用成份调制的一种解暑的冰爽饮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35#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23:34 | 只看该作者
●●●●●宋代的“竹马”游艺●●●●●

  “青梅竹马”指男女幼年时嬉戏相悦、亲密无间之情,“青梅竹马”的时代就是指天真无邪的时代。

  宋人王应麟《玉海》引晋人杜夷《幽求子》云:“儿年五岁有鸠车之乐,七岁有竹马之欢。”可以说在古代骑竹马是儿童最常玩的游戏之一。骑竹马就是古代儿童们骑跨竹竿当马奔走嬉闹的游戏,古代儿童们把一根竹竿骑跨在两胯之间,一手握住竿头当马头,竿尾则曳于地上,竿尾亦可能有许多竹叶,这样奔跑时可以飞扬些沙尘。这样就如骑马之状,所以就称之为骑竹马。从宋代绘画及瓷枕留存的竹马图像看,宋代竹马的马头做得很精致的,它就是马头的形状,马身就是竹竿。

  宋代儿童极其热爱“竹马”,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南徐刁氏子字鳞游,十岁赋《竹马诗》云:‘小儿骑竹作骅骝,犹是东西意未休。’”刘黻诗曰:“爱旗猎猎罗道左,竹马截镫儿童争。”郑清之诗曰:“田翁揽抱儿孙笑,竹马横陈未肯休。”儿童骑竹马一定是和动、闹、乐联系在一起的。

  杨亿诗曰:“属鞬牧伯趋庭见,骑竹儿童塞路迎。”周必大诗曰:“儿童骑竹迎并牧,父老封棠记召公。 ”熊禾诗曰:“道傍竹马彩旌旗,颂德歌辞纪政碑。”李昴英诗曰:“晓来竹马跃儿曹,次第牙幢压近郊。”晁端礼词曰:“儿童竹马,欢迎夹道,争为使君歌舞。”杨炎正词曰:“闻得东来千骑,鼓舞儿童竹马,和气与空浮。”危西麓词曰:“看父老袅花,苦遮去辙,儿童骑竹,争问归期。”这些诗句皆可见宋代儿童骑竹马的广泛程度。

  宋代诗词中提到竹马的句子极多,许多宋人都有竹马情节,因为那代表他们无忧无虑的童年、纯真的友情。苏轼诗曰:“吏服蒲鞭耻,童怀竹马期。”曾几诗曰:“昔在儿童岁,曾陪竹马游。”徐铉诗曰:“曾骑竹马傍洪涯,二十余年变物华。”李石诗曰:“忆昨与君骑竹马,健力随群走黄犊。”周必大诗曰:“却忆儿童聚嬉戏,争骑竹马弄泥孩。”戴表元诗曰:“恨身不作田舍儿,骑竹搏沙绕墙户。”赵蕃诗曰:“盍遣德星均四海,愿令竹马快并儿。”方岳诗曰:“欢迎骑竹来何暮,赠别垂杨不可攀。”胡寅诗曰:“芾棠不拜阴如幄,骑竹争迎气似春。”舒坦诗曰:“闻说儿童骑竹马,至今昴首望通衢。”贺铸诗曰:“采菱伎女今何在,骑竹儿童望不来。”李大性诗曰:“要令秋浦欢迎处,画作儿童竹马图。”

  大诗人陆游八十多岁做诗曰:“平生碌碌本无奇,况是年垂九十时。阿囝略如郎罢老,稚孙能伴太翁嬉。花前骑竹强名马,阶下埋盆便作池。一笑不妨闲过日,叹衰忧死却成痴。”陆游有多首关于竹马的诗句:“整书拂几当闲嬉,时取曾孙竹马骑。”“小甔有米可续炊,纸鸢竹马看儿嬉。”“花前自笑童心在,更伴群儿竹马嬉。”这些诗句不仅能看到陆游喜爱骑竹马之情,也能显示出宋代儿童骑竹马的欢乐。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人百子图》及美国大都会艺术馆收藏的元人《宫苑婴戏图》都有童子骑竹马的景象。《宫苑婴戏图》里童子骑的竹马后面竟然还安有两个小轮子。此外台北鸿禧美术馆收藏的一件北宋磁州窑童子竹马刻花瓷枕,陕西省铜川市耀州窑博物馆收藏的北宋耀州窑青釉印花竹马鹤纹碗。美国大都会艺术馆也藏有一件金代磁州窑白地黑花童子竹马瓷枕。这些现存的图像,有助于我们更直观的了解一点宋代儿童骑竹马时的景象。

  在宋代竹马已经发展成为舞蹈,它已不仅是属于儿童们的专利游戏,也是属于成人们的游乐的项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舞队”中就有“男女竹马”之名。可见宋人男女一起骑竹马而舞,自然是欢快无比。《武林旧事》还记道:“其(舞队)品甚多,不可悉数。首饰衣装,相矜侈靡,珠翠锦绮,眩耀华丽,如傀儡、杵歌、竹马之类,多至十余队。”西湖老人在《繁胜录》亦记载:“庆赏元宵,每须有数火,或有千余人者。全场傀儡,阴山七骑、小儿竹马、蛮牌狮豹、胡女番婆、踏跷竹马。”可见当时临安城已经拥有“男女竹马”、“小儿竹马”、“蹈跷竹马”等多种关于竹马的游艺项目。宋人的竹马情节,显示着宋人追求着的快乐与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36#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23:58 | 只看该作者
●●●●●宋代的葡萄美酒●●●●●

  葡萄酒虽算是外来品、进口货,但在中国的历史却很悠久,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葡萄酒生产的最鼎盛时期,无论是从史料记载还是从留存的宋人诗词歌赋之中看,葡萄酒在宋朝的流行度与广泛度看都远过被近代一些所谓“学者”所宣扬的葡萄酒的鼎盛期唐朝。在宋代葡萄酒的产地大幅度推广,葡萄在各地都广泛种植。

  北宋吴坰在《五总志》中写道:“葡萄酒自古称奇,本朝平河东,其酿法始入中都。余昔在太原,尝饮此酝,有诗云:‘孟佗爱官入骨髓,为官蹙眉曾未开。快遣葡萄百斛酒,换取梁州刺史来。’”河东就是指北汉地区山西太原一代,中都指北宋首都河南开封地区。宋代首都开封城酿制葡萄酒的技术来自山西地区,山西太原也是宋代生成产葡萄酒的重要产地。北宋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中介绍“葡萄 ”时指出:“今大原尚作此酒,或寄至都下,犹作葡萄香。”司马光《送裴中舍士杰赴太原幕府》诗曰:“山寒太行晓,水碧晋祠春。斋酿蒲萄熟,飞觞不厌频。”赵鼎臣在《与刘季髙书》中也指出:“并州(即太原)苦寒,饮食俭陋,大都不逮河朔者十七八。惟酒极醇酽,果实葡萄之美,冠于四方。”太原因气候干燥,所产的葡萄特别甘甜,所以所酿制的葡萄酒也是宋代质量最上乘的。张能臣《酒名记》记载太原与渠州(今四川渠县)都盛产葡萄酒。

  北宋苏颂在《本草图经》中指出:“葡萄,生陇西五原,敦煌山谷。今河东及近汴州郡皆有之。苗作藤蔓而极长,太盛者一、二本绵被山谷间。花极细而黄白色。其实有紫、白二色,有圆如珠者,有长似马乳者,有无核者,皆七月、八月熟,取汁可酿酒。”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葡萄,先朝西夏持狮子来献,使人兼赍葡萄遗州郡,比中国者皆相似。”北宋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中指出:“葡萄作酒法,总收取子汁酿之,自成酒。山葡萄,亦堪为酒。”

  梅尧臣诗曰:“遂压葡萄贵,秋来遍上都”、“南庭葡萄架,万乳累将磓”、“邻家葡萄未结子,引蔓垂过高墙巅。”王安石诗曰:“岁晚北窗聊寄傲,葡萄零落半床阴。”宋庠诗曰:“一石葡萄先载酒,万株金谷正交花。”这些诗歌亦足以说明宋代首都汴梁一代人民很喜欢种植葡萄,甚至酿酒。宋人已经把葡萄推广种植到各地,即使南方依然大量种植。南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记载:“葡萄有黄、紫二色。紫者稍晚,紫黄者名珠子御爱。其圆大透明者,名玛瑙。”南宋陈世崇《随隐漫录》记载:“杭城外北新桥某翁,枕流居焉。门有葡萄七架。”南宋施宿《嘉泰会稽志》记载:“葡萄盛于西北,会稽(今浙江绍兴)有浆水、马脑二种,味亦佳。”陆游诗曰:“邮亭慈竹笋穿篱,野店蒲萄枝上架。”杨万里诗曰:“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项安世诗曰:“狂翻鹦鹉杯心绿,怒索葡萄架底凉。”艾性夫诗曰:“行尽葡萄三十里,海山青处日初红。”楼钥诗曰:“马乳从他堆满盘,未如清嚼水晶寒。固知一县葡萄熟,不用劳人数间安。”广泛的种植葡萄,为酿造葡萄酒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张鎡《眼儿媚·水晶葡萄》词云:“玄霜凉夜铸瑶丹。飘落翠藤间。西风万颗,明珠巧缀,零露初漙。诗人那识风流品,马乳漫堆盘。玉纤旋摘,银罂分酿,莫负清欢。”《鹧鸪天·咏二色葡萄》词云:“阴阴一架绀云凉。袅袅千丝翠蔓长。紫玉乳圆秋结穗,水晶珠莹露凝浆。相并熟,试新尝。累累轻翦粉痕香。小槽压就西凉酒,风月无边是醉乡。”这里的西凉酒是指张鎡用西凉品种的葡萄或用西凉酿制葡萄酒的方法酿造的葡萄酒,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西凉产的葡萄酒。张鎡乃南宋中兴四将之一清河郡王张俊的曾孙,长年居住杭州。可见宋代南方葡萄品种是很丰富的,宋人用之酿制葡萄酒也是很普遍的。南宋大诗人陆游也喜欢种植葡萄并酿制葡萄酒,其诗曰:“露浓压架葡萄熟,日嫩登场罢亚香”、“罢亚炊香甑,葡萄压小槽”、“洗君鹦鹉杯,酌我葡萄醅”、“金羁叱拨驹,玉碗葡萄酒”。南宋状元王十朋诗曰:“珠帐累累挂,龙须蔓蔓抽,从渠能美酿,不要博凉州。”南宋之地所产葡萄由于地理气候原因,所酿之酒的口感味道是无法和西凉及太原生产的葡萄酒相媲美的。所以宋人还是爱喝太原、西凉之地产酿的葡萄酒,曹勋诗曰:“葡萄天下冠,太原与全邠。邠故近西凉,种植纷士民。岂但马乳堆,殆若荔子春。为膏为酒醴,香味有此珍。”苏轼诗曰:“饮南海之玻璃,酌凉州之葡萄。”陆游诗曰:“安得西国葡萄酒,满酌南海鹦鹉螺”、“浅倾西国葡萄酒,小嚼南州豆蔻花。”宋代南方所酿制的葡萄酒也是美酿,一样可以醉人,方岳诗曰:“葡萄斗酒自堪醉,何用苦博西凉州。”

  王安石诗曰:“舍南舍北皆春水,恰似蒲萄初拨醅。”苏轼诗词云:“万顷葡萄涨绿醅”、“春江涨绿葡萄醅。”晁公溯诗曰:“玻璃江尽不受垢,葡萄酒浓初酦醅。”如此大气魄的比喻,这说明宋人酿制葡萄酒之广之众。南宋费衮在《梁溪漫志》中记载:“东坡在齐安,有‘春江绿涨葡萄醅’之句,靖康初元韩子苍舍人(韩驹)作守,有旨添赐郡酿,因名其库曰‘葡萄醅’。仍有诗云:‘孤臣政术不堪论,尚得君王赐酒尊。父老异时传盛事,葡萄醅熟记初元。’”这说明宋政府很重视葡萄酒的酿制。

  北宋朱肱在《北山酒经》中介绍了酿制“葡萄酒”的方法:“酸米入甑蒸,气上,用杏仁五两(去皮尖)、葡萄二斤半(浴过,干去子皮),与杏仁同于砂盆内一处,用熟浆三斗逐旋研尽为度,以生绢滤过。其三斗熟浆泼饭,软盖良久,出饭摊于案上,依常法候温,入曲搜拌。”看来这里记载的葡萄酒与西域及现代的葡萄酒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南宋周密在《癸辛杂识》中介绍“梨酒”时指出:“回回国葡萄酒止用葡萄酿之,初不杂以他物。始知梨可酿,前所未闻也。”可见宋代的葡萄酒一般都不是只用单纯的葡萄酿制。

  赵崇嶓《进酒行》诗曰:“玉槽夜压葡萄碧,石溜寒泉响凌历。水精壶中澂琥珀,醉呼酒星下瑶席。”戴复古诗曰:“瓦盆对客酌松醪,何如紫霞觞泛碧葡萄。”从这两首诗看葡萄酒是碧绿色的。方回诗曰:“骆驼红乳葡萄酒,袒割一醉千百觞。”汪元量诗曰:“第四排筵在广寒,葡萄酒酿色如丹。”这两首诗看葡萄酒又是丹红色的。在宋代葡萄酒的种类应很丰富的,也不止有一种配方与酿法。

  蔡沈诗曰:“紫京真人玉为杯,琼浆初发葡萄醅。”虞俦诗曰:“照坐雕盘花一簇,满瓮葡萄酒新绿。”梅尧臣诗曰:“菡萏花迎金板舫,葡萄酒泻玉壶浆。”僧明辩诗曰:“舞腰催拍月当晓,更进葡萄酒一钟。”僧云贲诗曰:“七宝杯酌葡萄酒,金花纸写清平词。”刘辰翁诗曰:“葡萄冻清杂且醺,驼峰醇骆罗膻荤。”李石诗曰:“一杯世味蒲萄熟,薄薄分明胜煮茶。”黎廷瑞诗曰:“浮名未值葡萄酒,晚味思参橄榄茶。”孔清真诗曰:“归人鞍马不须忙,为我更釂葡萄酒。”汪元量诗曰:“客中忽忽又重阳,满酌葡萄当菊觞。”赵子潚诗曰:“春风满泛葡萄酒,喜溢讴声遍九州。”

  毛滂词云:“玻璃盏,葡萄酒,旋落酴醿片。”罗志仁词云:“提葫芦更有谁听,爱酒已无星。想难变春江,葡萄酿绿,空想芳馨。”赵长卿词云:“葡萄满酌玻璃,已拼一醉酬伊。”陈亮词云:“一杯满泻葡萄绿,且共留连。醉倒花前,也占红香影里眠。”黄庭佐词云:“应为娉婷一笑,烂醉葡萄新熟,明月满西楼。”韩玉词云:“我劝君一杯,为君高唱。今日谋欢真雅胜,休辞痛饮葡萄酿。”曾协词云:“公子豪饮方酣,夜堂深静,隐隐鸣丝竹。却尽春寒宾满座,深酌葡萄新绿。”

  宋人如此众多数量的歌咏葡萄酒的诗句,说明葡萄酒在宋代众多酒品之中当是宋人非常喜爱也是经常饮用的美酒佳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37#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24:19 | 只看该作者
●●●●●宋代佳肴“雪天牛尾狸”●●●●●

  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诗曰:“吾乡虽处远,佳味颇相宜。沙水马蹄鳖,雪天牛尾狸。”

  “雪天牛尾狸”就是宋代梅尧臣老家安徽宣州一道著名菜肴,它在宋代极其受宋人推崇。苏辙《筠州咏牛尾狸》诗曰:“首如狸,尾如牛,攀条捷险如猱猴。橘柚为浆栗为糇,筋肉不足惟膏油。深居简出善自谋,寻踪发窟并执囚,蓄租分散身为羞。松薪瓦甑烝浮浮,压入糟盎肥欲流,熊肪羊酪真比俦。引箸将举讯何尤,无功窃食人所仇。”曾几《食牛尾狸》诗曰:“生不能令鼠穴空,但为牛后亦何功。不如醉卧糟丘底,犹得声名异味中。”朱松《牛尾狸》诗曰:“压糟玉面天涯见,琢雪庖霜照眼明。投箸羞颜如甲厚,南山白额正横行。物生甚美世所忌,吹息雪中成祸胎。汤帆卯杯频下箸,江南归梦打围来。”

  牛尾狸,尾似牛尾,头如狸头。又称玉面狸,因爱吃果子又叫果子狸。它是著名的山珍野味。明初宋濂在文集中专门介绍“牛尾狸”写道:“越山之中,多蒙颂、玃父(都是指猴子),而牛尾狸亦产焉。狸膋与肉间错,味旨甚。当林实秋肥,狸日饫之,其毛泽泽。”明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狸有数种,南方有白面而尾似牛者为牛尾狸,亦曰玉面狸。专上树木食百果。冬月极肥,人多糟为珍品,大能醒酒。”清初学者钮琇在《觚剩》“味圣”中宣称:“味之圣者,有山族之玉面狸。玉面狸以果为粮,至秋乃肥,面裹蒸食,脂凝无渗。”

  现代徽菜之中有一道用红烧方法烹制的著名菜肴“红烧果子狸”。它是否就是宋代的名菜“雪天牛尾狸”呢?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明确记载了这一宋代名菜“雪天牛尾狸”的做法:“去皮并肠腑,用纸揩净,以清酒净洗,入椒、葱、茴、萝于其内,缝密蒸熟,去料物,压隔宿,薄切如玉。雪天炉畔,论诗把酒,真奇物也。故东坡有‘雪天牛尾’之咏。或纸裹糟一宿,尤佳。”

  可见宋代的“雪天牛尾狸”,不是现代的“红烧果子狸”。“缝密蒸熟”无疑表明宋代的“雪天牛尾狸”是清蒸的,而近代的“红烧果子狸”则是红烧的。宋代著名美食者,绰号“老饕”的大文豪苏轼《送牛尾狸与徐使君》诗曰:“泥深厌听鸡头鹘,酒浅欣尝牛尾狸。通印子鱼犹带骨,披绵黄雀漫多脂。殷勤送去烦纤手,为我磨刀削玉肌。”南宋诗人洪咨夔《谨和老人赋牛尾貍》诗曰:“奈玉开三面,蒸酥让一头。酒边纤手削,醉倒老浮丘。”南宋名臣虞俦《和汉老弟牛尾狸韵》诗曰:“堂馈流涎玉面狸,也知臭腐出神奇。分无竹叶浮酥面,尚想梅花映雪肌。”虞俦还有诗曰:“羊羔儿酒浮琼斝,牛尾狸酥映玉舟。”大诗人陆游有诗曰:“牛尾膏美如凝酥。”大诗人杨万里在诗中形容“牛尾狸”是:“目如点漆肤凝脂”、“狐公韵胜冰玉肌”。可见“雪天牛尾狸”的肉是多脂如酥的,它应是质如凝酥,色似雪肌。

  虞俦诗曰:“夜寒那得到帘帷,前拥红炉后翠眉。未致马蹄沙水鳖,且尝牛尾雪天貍。葅寒石芥愁辛鼻,鲊熟雏鹅怯带脂。端的为渠添酒兴,红颜相映玉肤肌。”苏籀诗曰:“江国绵蛮登俎味,蒻缸渍畔糁盐醯。坐愚糜殒追时好,嗟汝头颅不自知。獠羞峦错儒庖溽,熊掌大嗤牛尾狸。饫脔羊膀与驼蹠,芳辛咀噍半酣宜。”陆游诗曰:“牛尾膏美如凝酥,猫头轮囷欲专车。黄雀万里行头颅,白鹅作鮓天下无。浔阳糖蟹径尺余,吾州之蔊尤嘉蔬。珍盘餖飣百味俱,不但项脔与腹腴。”可以说“牛尾狸”是宋代豪宴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名贵菜肴。

  杨万里《牛尾狸》诗曰:“琼瑶风骨褐衣裘,野果初红玉露秋。僧孺唤渠登牓尾,季狸只合隐山头。”杨冠卿《甲辰季冬残腊大雪主人以糟玉面狸及尊酒为饷》诗曰:“文狸外柔顺,玉面而丰肌。与世了无忤,奚亦遭危机。得非风味殊,尊俎之所宜。焚山猎兽者,是以罗致之。”

  “雪天牛尾狸”这道名菜的制作,首先应是在秋冬季节捕捉正肥壮的牛尾狸。牛尾狸一般都藏在遥远深山里,而深山里又多有猛虎出没,捕捉牛尾狸就一件很难的事。所以牛尾狸本身在宋代是极其名贵的山珍野味,一般人也是很难吃到的。正因为牛尾狸是如此的难得,也证示着“雪天牛尾狸”这道菜的名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38#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24:40 | 只看该作者
●●●●●宋代佳酿“白羊酒”与“羔羊酒”●●●●●


  “白羊酒”与“羔羊酒”都是在宋代发明生产的佳酿,它们都是由米与羊肉共同酿制的。它们还都是宋代的御酒。今人许多人都认为“白羊酒”就是“羔羊酒”,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酒,它们不仅名字不同,产地也不同,酿制的配方也不同。这足以说明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酒。

  张能臣《酒名记》记有“曹州白羊酒”、“姜宅园子正店羊羔酒”,宋伯仁《酒小史》则记有“山西羊羔酒”, 宋代“白羊酒”的产地在山东曹州,“羊羔酒”的产地在河南开封与山西汾洲。

  北宋朱肱在《北山酒经》中记载了“白羊酒”的配方与酿制方法:“腊月,取绝肥嫩羯羊肉三十斤(三十斤内要肥膘十斤)连骨,使水六斗,已来入锅煮,肉令息软,漉出骨,将肉丝擘碎,留着肉汁。炊蒸酒饭,时酌撒脂肉于饭上,蒸令软,依常拌搅,使尽肉汁六斗。泼饋了再蒸,良久卸案上,摊令温冷得所,拣好脚醅依前法酘拌,更使肉汁二升以来,收拾案上及元压面水,依寻常大酒法日数,但麯尽于酴米中用尔。”可见白羊酒的酿制工艺相当复杂,这也预示着它的名贵。

  苏颂诗曰:“贡馀香龙团,上尊白羊酝。”张舜民《丞相宠示白羊御酒之作》诗曰:“进酒彤闱盏未乾,春怀元老在长安。双壶犹带崤山雪,一酌能消塞北寒。好是弟兄同受赐,更邀宾客共交欢。逡巡若遇头纲品,感激方明壮士肝。”其自注:“前宰相在外,岁赐头纲团茶一斤,白羊酒二壶。计今受赐惟康国在京,公在长安耳。”王巩在《甲申杂记》中写道:“初,贡团茶及白羊酒,惟见任两府方赐之。仁宗朝,及前宰臣,岁赐(贡团)茶一斤,(白羊)酒二壶,后以为例。”刘挚亦有诗曰:“我有白羊新赐酒,浇愁聊可一杯倾。”可见“白羊酒”是宋代的御酒。

  邵雍诗曰:“白羊玉屑诚佳物,臂痛头风正苦时。酒放半醺诗思动,窝中何用更呼医。”曾巩诗曰:“白羊酒熟初看雪,黄杏花开欲探春”、“况值白羊新酒熟,可能相就庆丰年。”白羊酒是十分珍贵的宋代佳酿。

  晁公溯《饮兵厨羔羊酒》诗曰:“沙晴草软羔羊肥,玉肪与酒还相宜。鸾刀荐味下曲蘖,酿久骨醉凝浮脂。朝来清香发瓮面,起视绿涨微生漪。”“羔羊酒”,宋人又称之为“羊羔酒”、“羔儿酒”,它也是宋代的宫廷御酒。南宋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记载了北宋宣和化成殿“羊羔酒”的配方及作法:“米一石如常法浸浆,肥羊肉七斤,曲十四两,将羊肉切作四方块烂煮,杏仁一斤同煮,留汁七斗许,拌米饭曲,用木香一两同酝,毋犯水,十日熟,味极甘滑。”很显然“羊羔酒”与“白羊酒”配方与酿制方法是不同的,羔羊酒还要加入杏仁与木香,其酿制方法亦很复杂。元邹铉《寿亲养老新书》、明高濂《遵生八笺》、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都抄录了这个配方。李时珍还指出饮用之功效:“大补元气,健脾胃,益腰肾。”在名著《金瓶梅》、《红楼梦》之中都有“羔羊酒”出现,可见“羔羊酒”在元明清依然盛行不衰。

  明黄一正在《事物绀珠》中指出:“羊羔酒出汾州,色白莹,饶风味。”明王世贞在《酒品》中指出:“羊羔酒出汾州孝义等县,白色莹彻,如冰清美,饶风味,远出襄陵(酒)之上。小挟膻气耳。”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有诗曰:“雪漫水面淡模糊,酿出羔儿酒一壶。已被膻腴翳醽醁,更添牛乳点春酥。”陈造《张守送羊羔酒将以三绝次韵答之》诗曰:“小槽清凝带羶香,酿法知非羸角羊”、“瓮中别作一家春,羒羜微生得效珍。”《再次羊羔酒韵》诗曰:“元放诸孙怜遽许,截肪醉骨荐馨香。”看来羊羔酒是因为酿制加入羊肉,会稍有点羊膻香味,而得名。

  “羊羔酒”要比“白羊酒”在民间更流行,可能它最初就在民间广受宋人喜爱,后来因佳名,而得以成为宫廷御酒,而留下了宣和化成殿这个方子。苏辙诗曰:“楚蟹吴柑初著霜,梁园官酒试羔羊。”从此句诗中可见北宋中期河南开封官方也学着生产酿制羔羊酒。官酒也是要大量买给民间的。北宋张能臣《酒名记》记载了开封城内“姜宅园子正店羊羔酒”。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开封城御街之西:“曲院街,街南遇仙正店。前有楼子,后有台。都人谓之‘台上’,此一店最是酒店上户,银瓶酒七十二文一角,羊羔酒八十一文一角。”这里的“角”是宋代量酒器,它应是很小的容器。羊羔酒在宋代恐怕算是民间最名贵上等的酒了。

  吴儆诗曰:“但问雪煎茶,何如羊羔酒。”宋无名氏《湘江近事》记载:“陶谷学士,尝买得党太尉家故妓。过定陶,取雪水烹团茶,谓妓曰:‘党太尉家应不识此。’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销金暖帐下,浅斟低唱,饮羊羔美酒耳。’谷愧其言。”王同祖有诗曰:“销金帐下羊羔酒,便学粗人也不如。”可见在宋代饮羔羊美酒是件很文雅体面的事情。

  大文豪苏轼就很爱饮“羔羊酒”,他被贬徐州后,驸马王诜特意送他“羊羔酒四瓶”。他还曾作诗曰:“试开云梦羔儿酒,快泻钱塘药玉船。”苏辙诗曰:“草笠黄冠将蜡祀,羔羊朋酒亦豳风。”曾几诗曰 :“酒压羔儿雪煮茶,红罗斗帐锦笼花。”虞俦诗曰:“羊羔儿酒浮琼斝,牛尾狸酥映玉舟。”韩元吉诗曰:“好句悬知得冰柱,香醪试为压羔儿。”袁说友诗曰:“扁舟剩欲敲邻屋,料得羔羊酒初熟。”周必大诗曰:“马乳三年隔大官,羊羔今日倒芳樽。”李伯玉诗曰:“羊羔酒帐玻璃钟,侍儿醉脸潮春红。”

  崔敦礼词云:“盛兽炭之春红,酌羔羊之琼液。”刘过词云:“一杯自劝羔儿酒,十幅销金暖帐笼。”韩元吉词云:“凭君细酌羔儿酒,倚遍琼楼十二阑。”卢祖皋词云:“一夜满城飞絮,羊羔酒面频倾,护寒香缓娇屏。”陈三聘词云:“飞琼晓压梅枝重,酒面羊羔冻。”王沂孙词云:“红炉旋涤兽炭,办金船,羔酒镕脂。”赵长卿词云:“坐看销金暖帐中,羔儿酒美兽煤红,浅斟低唱好家风。”看来宋人在寒冷冬日酌饮羔羊酒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

  宋人这些歌咏“羔羊酒”的诗句,足以说明宋人是多么爱饮“羔羊酒”,亦可见“羔羊酒”的巨大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39#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25:09 | 只看该作者
●●●●●宋代“开瓮香满城”的蜜酒●●●●●


  蜜酒是用蜂蜜或白沙蜜酿造的酒。它是甜酒,是宋代众多美酒之中一个独特的酿制品种,李保《续北山酒经》“酿酒法”中把其归列为“蜜酒法”。张能臣的《酒名记》与宋伯仁的《酒小史》都收录有蜜酒。可见蜜酒亦是宋代的名酒之一。

  宋代蜜酒不止有一个方子,其中最著名的当是大文豪苏轼爱饮的“西蜀道士杨世昌”的蜜酒。苏轼得到这个方子后,喜作《蜜酒歌》,并序曰:“西蜀道士杨世昌,善作蜜酒,绝醇酽。余既得其方,作此歌遗之。”其诗曰:“真珠为浆玉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不如春瓮自生香,蜂为耕耘花作米。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君不见南园采花蜂似雨,天教酿酒醉先生。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世间万事真悠悠,蜜蜂大胜监河侯。”这首诗就大致描述了蜜酒的酿制方法。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又详细记载了这个方子:“蜜酒法,予作蜜格与真一水乱,海米一斗,用蒸面:二两半,如常法,取醅液,再人蒸饼面一两酿之。三日尝,看味当极辣且硬,则以一斗米炊饭投之。若甜软,则每投,更入面与饼各半两。又三日,再投而熟,全在酿者斟酌增损也。入水少为佳。”可见这个蜜酒的酿制方法还是相当复杂的。

  苏轼非常爱饮蜜酒,多次写诗歌咏蜜酒,《蜜酒歌答二犹子与王即和》诗曰:“烂蒸鹅鸭乃瓠壶。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贫家百物初何有。古来百巧出穷人,搜罗假合乱天真。诗书与我为麴糱,酝酿老夫成搢绅。质非文是终难久,脱冠还作扶犁叟。不如蜜酒无燠寒,冬不加甜夏不酸。老夫作诗殊少味,爱此三篇如酒美。”《蜜酒歌》诗曰:“巧夺天工术已新,酿成玉液长精神。迎宾莫道无佳物,蜜酒三杯一醉君。”苏轼的学生晁补之与秦观都曾喝过苏轼酿制的蜜酒,晁补之赞诗曰:“雪堂蜜酒花作醅,教蜂使酿花自栽。”秦观赞诗曰:“蜂蜜而今酿玉液,金丹何如此酒强。”

  苏轼爱饮蜜酒,他弟弟苏辙亦爱之,《和子瞻蜜酒歌》诗曰:“蜂王举家千万口,黄蜡为粮蜜为酒。口衔涧水拾花须,沮洳满房何不有。山中醉饱谁得知,割脾分蜜曾无遗。调和知与酒同法,试投麴糵真相宜。”苏辙亦曾酿制蜜酒,《以蜜酒送柳真公》诗曰:“床头酿酒一年余,气味全非卓氏垆。送与幽人试尝看,不应知是百花须。”看来“卓氏垆”所酿的蜜酒质量上乘,很有名声。

  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记有“蜜酒法”如下:“白沙蜜三斤、水一斗同煎,入瓶内候温,入细曲末二两、白酵二两纸封口放净。春秋十日、夏七日、冬十五日,自然为上等好酒一斗。” 白沙蜜可能就是白沙糖,显然这个蜜酒配方不同于苏轼所酿制的蜜酒,此方原料增甜剂为白糖,苏轼所酿之方原料增甜剂为蜂蜜。

  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收录了不止一种蜜酒的配方,“秦中蜜酝”的配方酿制方法是:“白沙蜜一斤,用面曲五两捶碎,熟汤四碗放冷,匀蜜曲调同入干净瓶器中,密封七日熟。” “蜜酝隔瓶香”的配方酿制方法是:“官桂、胡椒、良姜、红豆、石宿、砂仁,以上各细末为细。好白沙蜜,二斤半以水一斗慢火熬,及百□以上,子□掠去滓末,再入末尽为度。右熬下蜜水,依四时下之,先下前药末八钱,次下干曲末四两,后下蜜水用油单子封,次笋叶等五七重密封,冬二七日,春秋十日,夏七日熟。”可见宋代蜜酒的种类是很多的,它可能就是指甜酒。苏轼诗曰:“三日开瓮香满城。”杨万里诗曰:“眉间蜜酒发轻黄,对著诗人不惜香。”看来宋代蜜酒也是以芳香著称的。

  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写道:“东坡性喜饮,而饮亦不多。在黄州尝以蜜为酿,又作《蜜酒歌》,人罕传其法。”其后他也写了自称是苏轼在黄州所酿的蜜酒方子,“每蜜用四斤炼熟,入熟汤相搅,成一斗,入好面曲二两,南方白酒饼子米曲一两半,捣细,生绢袋盛,都置一器中,密封之,大暑中冷下,稍凉温下,天冷即热下,一二日即沸,又数日沸定,酒即清可饮。初全带蜜味,澄之半月,浑是佳酎。方沸时,又炼蜜半斤,冷投之尤妙。”这个方子和苏轼所酿“西蜀道士杨世昌”的蜜酒方子是不同的。亦说明宋代蜜酒种类的丰富。张邦基还写道:“予尝试为之,味甜如醇醪,善饮之人,恐非其好也。”蜜酒是低度酒,他不甚符合宋代酒量大之人的味口,所以在宋代蜜酒的流行范围还不甚广。

  蜜酒是香甜可口的低度的营养酒。以今天科学的观点看,蜜酒是营养价值极高的保健饮品,它是由天然酵母繁殖发酵的佳酿,它所含多种酶类活性物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非常有益身体健康。遗憾的是宋代发明酿制的蜜酒,只在宋元两代小范围的流行过,明清就逐渐失传不见了。

  宋代多种蜜酒的出现,说明宋代酒品的丰富多彩,它满足了宋代少数人不同而特殊的口味,它也从一个侧面放映出宋代生活的精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40#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25:28 | 只看该作者
●●●●●宋代顶级美食“紫驼峰”●●●●●

  紫驼峰就是用骆驼的肉峰烹制的一道美食佳肴。紫驼,赤栗色骆驼,或因驼肉呈暗紫而得名。苏轼诗曰:“紫驼之峰人莫识,杂以鸡豚真可惜。今君坐致五侯鲭,尽是猩蜃与熊白。”刘黻诗曰:“五侯之鲭紫驼峰,鹿鹿斗饤难争雄。世多果腹鲜知味,北斗以南推朔翁。桂林延入莲花丛,相邀皓月烹清风。讵羡鮓麋与胹熊。座有一珍群品空。”汉刘歆在《西京杂记》中记载:“五候不相能,宾客不得来往。娄护、丰辩,传食五侯间,各得其欢心,竞致奇膳。护乃合以为鲭,世称五侯鲭,以为奇味焉。”“五侯鲭”原指汉代五候贵族之美食,后代指一切珍膳佳肴。在宋代“紫驼峰”可以说是顶级美食,它是宋代一切珍膳佳肴之中的王者。

  梅尧臣《橐驼》诗曰:“鸣驼出西域,衔尾自连连。汉驿凌云去,胡人踏雪牵。常时识风候,过碛辨沙泉。老觉肉峰侧,犹蒙锦帕鲜。”在宋代的骆驼多来自遥远的国外,据史书记载当时一些海外之国,曾把骆驼当做贡品进献给宋政府,可见骆驼在宋代是极其宝贵的,也是极其稀少的。梅尧臣诗曰:“处士赋鹦鹉,将军养骆驼。”在宋代养骆驼应只是少数人。从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首都开封城有骆驼商队。骆驼能吃苦耐劳,不怕饥寒干渴,它是宋代商人长途经商的好帮手,所以宋人对骆驼格外看重,不可能轻易杀害,而食其肉。

  南宋周密在《癸辛杂识》中写道:“驼峰之隽,列于八珍。然驼之壮者,两峰坚耸,其味甘脆,如熊白奶房而尤胜;若驼之老者,两峰偏觯,其味淡韧,如嚼败絮。然所烹者皆老而不任负重者,而壮有力者未始以为馔也。”可见用年轻力壮的骆驼之肉峰,所做的美食才是上等的佳肴,用年老骆驼所做美食,则口味不佳。但宋人更多的还是用年老骆驼之肉峰,烹制美食。当然也会有极少数人,会为美食而杀年轻力壮的骆驼。

  元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写道:“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这八珍之中骆驼就占了两,一个是“野驼蹄”,即驼蹠与驼蹄。苏轼诗曰:“腊糟红曲寄驼蹄。”陆游诗曰:“赐食金盘出宝闺,玄熊掌映紫驼蹄。”苏籀诗曰:“饫脔羊膀与驼蹠,芳辛咀噍半酣宜。”驼蹠多肉筋,少脂肪,有嚼头。另一个是“驼乳麋”,即紫驼峰。驼峰与驼蹠可以说是口感正相反。驼峰之中贮存的是沉积脂肪,所以丰腴肥美,肉质柔嫩。刘辰翁诗曰: “葡萄冻清杂且醺,驼峰醇骆罗膻荤。”陆游诗曰:“驼酥鹅黄出陇右,熊肪白玉黔南来。”释宝昙诗曰:“殷勤沥酒苍波外,罢点驼酥斫蟹肥。”范成大诗曰:“舟前鹅羽映酒,塞上驼酥截肪。”宋人诗中的“驼酥”极可能就是指驼峰肉。宋初医书《日华子本草》称驼峰肉为“骆驼脂”,并认为食之有“治风,下气,壮筋力,润皮肤”的功效。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凡御宴至第三盏,方有下酒肉、醎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南宋时:“凡御宴至第三盏,方进下酒、盐豉、双下驼峰角子。”可见驼峰肉是宋代御宴之中必不可少的。“双下驼峰角子”是否就是“紫驼峰”,还是驼峰肉馅的饺子,还难以判断。大文豪苏轼被贬后写诗道:“不羡紫驼分御食,自遣赤脚沽村酿。”晁说之诗曰:“御厨赐食紫驼峰,情多犹忆马夹柱。”陆游诗曰:“上尊御食传恩光,紫驼之峰玄熊掌。”从这些诗歌可见“紫驼峰”就是宋代御宴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名菜。

  王之道诗曰:“一箪傥知足,八珍自忘贪。驼峰擅西北,瑶柱夸东南。”秦观诗曰:“嘉宾苍佩玉,盛馔紫驼峰。”在宋代可以说没有“紫驼峰”这道名菜就不能称作盛宴。邹应博《鹧鸪天》词曰:“天遣丰年祝母龄。人人安业即安亲。探支十日新阳福,来献千秋古佛身。儿捧盏,妇倾瓶。更欣筵上有嘉宾。紫驼出釜双台馈,玉节升堂两使星。”给父母庆祝生日,献上“紫驼峰”这道美味佳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陆游诗曰:“饥肠得一饼,美如紫驼峰”、“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但使胸中无愧怍,一餐美敌紫驼峰。”陆游可以说是宋代著名美食者,他常把其他美食比喻成紫驼峰,可见“紫驼峰”在他心中的地位。

  黄庭坚诗曰:“驼峰桂蠹樽酒绿,樗蒲黄昏唤烧烛。”秦观诗曰:“人面春生红玉液,银盘烟覆紫驼峰。”徐逸诗曰:“驼峰彘脔蹯取熊,百金不满箸下供。”喻良能诗曰:“绿蚁醅浓粘玉盏,紫驼峰美照金盘。 ”罗与之诗曰:“空羡驼峰烹翠釜,漫思鲈脍拌金齏。”吴大有诗曰:“秋霜黄独煨地炉,何如驼峰犀筋食天厨。”

  刘天游词云:“燕阁红炉,驼峰翠釜,曾忆花柔酒软。”牟巘词云:“乐有钧天九奏,尊有仙家九酝,翠釜紫驼珍。”林正大词云:“簇簇紫驼翠釜,间去声水精盘里,绣鲙纷纶。”葛长庚词云:“翠幄张天见未曾。驼峰鹅掌出庖烹。醉酣浑是迷天地,但见尊前万点星。”

  宋人众多歌咏“紫驼峰”的诗句,表明了“紫驼峰”这道美味佳肴深入宋人之心。它是宋代佳肴珍膳之中无以伦比不可替代的顶级美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est
welcome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汉朝宗

GMT+8, 2024-6-11 10:58 , Processed in 0.510217 second(s), 5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