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古风·演绎·江湖

 找回密码
 入世江汉(邀请注册)
搜索
查看: 5696|回复: 6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传承] 【授权转载】宋人的精彩生活

[复制链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0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作者为楚天鸿烈,转载自天涯煮酒论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沙发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05:26 | 只看该作者
老百姓俗话说:“人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宋朝,它出自南宋吴自牧《梦粱录·鲞铺》:“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对老百姓最重要的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生活就是由各种琐事组成的。看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要看那个社会的生活细节。以小见大,以精细现深广。

  在中国古代没有一个朝代可以和宋朝比民富、民乐。早在真宗朝宰相王旦就指出:“京城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吴箕在《常谈》中写到:“《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富者,固曰甚盛,然求之近代,似不足道。樊嘉以五千万为天下高赀。五千万钱在今日言之,才五万贯尔。中人之家,钱以五万缗计之者多甚,何足传之于史?”汉代能入史册的巨富所达到的财富,在宋代还不如众多平常中产之家所拥有的财富。

  在唐代的贫眼所惊之华丽器物,在宋代已是百姓寻常之物。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道:“唐人作富贵诗,多记其奉养器服之盛,乃贫眼所惊耳。如贯休《富贵曲》云:‘刻成箏柱雁相挨。’此下里鬻弹者皆有之,何足道哉?又韦楚老《蚊诗》云:‘十幅红绡围夜玉。’十幅红绡为帐,方不及四五尺,不知如何伸脚?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宋人嘲笑唐人贫眼没见过世面,那是因为宋代民间财富比前代所取得的飞跃性进步。

  明名臣王鏊在《震泽长语摘抄》中写道:“宋民间器物传至今者,皆极精巧。今人卤莽特甚,非特古今之性殊也。盖亦坐贫故耳。观宋人《梦华录》、《武林旧事》民间如此之奢,虽南渡犹然。近岁民间无隔宿之储,官府无经年之积,此其何故也?古称天下之财不在官,则在民今民之膏血巳竭,官之府库皆空。岂非皆归此辈乎?为国者曷以是思之。”明学者郎瑛在《七修类稿》中亦感慨:“今读《梦华录》、《梦梁录》、《武林旧事》,则宋之富盛,过今远矣。”明人史玄也在《旧京遗事》中指出:“京师筵席以苏州厨人包办者为尚,余皆绍兴厨人,不及格也。然宋世有厨娘作羊羹,费金无比。今京师近朴,所费才厨娘什之一二耳。”宋代民间就是这样富裕而奢侈。宋代在中国古代是如此的另类,它竟是藏富于民、以民为本的时代。

  宋人施德操在《北窗炙輠录》中曾记载,一夜仁宗在宫中听到很热闹的丝竹歌笑之声,觉得奇怪问宫人,“此何处作乐?”宫人回答:“此民间酒楼作乐处。”宫人紧接向仁宗抱怨诉苦道:“皇上您听,外面民间是如此快活,哪似我们宫中如此冷冷落落也。”仁宗回答说:“你知道吗知?因我宫中如此冷落,外面人民才会如此快乐,如果我宫中若向外面如此快乐,那么民间就会冷冷落落也。”民间的快乐胜过皇宫,这就是宋代小市民的幸福。“以民为本”正是宋朝最大的魅力!

  宋代民间流行音乐人柳永在《迎新春》词中形容首都开封:“嶰管变青律,帝里和新布。晴景回轻煦。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聚。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他还在词曲中形容杭州,《永遇乐》:“吴王旧国,今古江山秀异,人烟繁富。甘雨车行,仁风扇动,雅称安黎庶。棠郊成政,槐府登贤,非久定须归去。且乘闲、孙阁长开,融尊盛举。”《望海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宋代人民的欢乐富足可以想见。

  柳永的词曲首先是属于普通小民的,它首先在民间流传,“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三变游东都南北二巷,作新乐府,骫骳从俗,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人民幸福富足,才有心思去浅吟低唱。宋朝不仅仅是文人士大夫的黄金时代,更是小市民的黄金时代。宋朝最大的魅力就是小民生活的幸福,吴自牧《梦粱录》写道:“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 “至如贫者,亦解质借兑,带妻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不特富家巨室为然,虽贫乏之人,亦且对时行乐也。”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写道:“京师辇毂之下,风物繁富,而士大夫牵于事役,良辰美景,罕获宴游之乐。其诗至有‘卖花担上看桃李,拍酒楼头听管弦’之句。”宋代士大夫也羡慕小市民的闲暇与欢乐。

  宋代的最大魅力是民间娱乐文化的兴起及繁盛,这是前代盛世所没有的。欧阳修《归田录》:“相国寺前,熊翻筋斗;望春门外,驴舞柘枝。”李觏《富国策》:“今也里巷之中,鼓吹无节,歌舞相乐,倡优扰杂,角抵之戏,木棋革鞠,养玩鸟兽。”周密《武林旧事》:“至于吹弹、舞拍、杂剧、杂扮、撮弄、胜花、泥丸、鼓板、投壶、花弹、蹴鞠、分茶、弄水、踏混木、拨盆、杂艺、散耍,讴唱、息器、教水族水禽、水傀儡、鬻水道术、烟火、起轮、走线、流星、水爆、风筝,不可指数,总谓之‘赶趁人’,盖耳目不暇给焉。”宋代城市中首度出现了专供各种歌舞、说唱、曲艺、杂技等从事表演艺术的艺人们的固定表演的场所“瓦舍”、“勾栏”、“乐棚”,这些娱乐场所服务的对象都是普通小民。《东京梦华录》记载:“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宋代节庆最多,文化娱乐活动最频繁。宋朝人民总有自己的狂欢娱乐节。所谓:“时节相次,各有观赏”,可以说是月月有节日,夜夜有歌舞。

  生活涵盖广泛,包罗万象。宋代生活大到民间风俗,小到精巧器物,要写的东西实在很多。但本人毕竟才学、精力都有限,对浩瀚的史料掌握有限,更难以运用自如。不能做到畅快抒发,奋笔挥毫。所以这里的连载,不代表天天更新,只是代表一种长期的坚持。这个坚持时间可能很短,心中无物就会自然停笔。这个坚持时间亦可能很长,有感就写。知识是靠积累,积累是需要时间的,本人亦有不断学习提高的余地,所以关于宋代生活可以写十年、二十年乃至生命最后一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板凳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06:30 | 只看该作者
●〇宋代的冷藏水果〇●

  北宋庞元英在《文昌杂志》中写道:“余奉使至辽,至松子岭,互置酒,三行,有北京压沙梨,冰冻不可食。伴使耶律筠取冷水浸良久,冰皆外结,已而敲去,冰皆融释。自尔凡所携柑桔之类均用此法,味即如故也。”辽国的东北冰冻大丫梨,流传至今,我小时候就吃过。

  宋人从中得到启发开始冰冻柑、桔等各种水果。宋人舒坦诗曰:“萧瑟甘滋欲谁让,柤梨橘柚纷殊状。冷气相射杯盘上,顾郎不见休惆怅。”司马光也有诗曰:“蒲葵参执扇,冰果侑传杯。”苏辙也有诗曰:“盘中宛转明珠滑,舌上逡巡绛雪消。”在冬天能吃到夏日、秋季的各种水果,在夏天能吃到各种冰凉的水果,那都是一种特别的享受。

  在宋代没有电冰箱,在夏天宋人是如何冷藏水果的呢?中国很早就知道在地下挖地窟藏冰了。周代有一个官名叫凌人,就是专门掌管藏冰之事。北宋高承《事物纪原》:“《周礼》有冰人,掌斩冰,淇凌。”高承注云:“凌,冰室也。”宋代专门设置有冰井务。《宋会要辑稿•食货志》就记载:“冰井务,在夷门内,掌藏冰,以荐宗庙,给邦国之用。以内侍一人监。太祖建隆二年,诏置冰井务,隶皇城司。”

  冰井就是宋人的冷藏室,宋代的冰井是相当凉爽的。陈师道做诗曰:“洒然堕冰井,起粟竖寒毛。”陈执中写诗道:“冰井频窥爽发肤。”

  宋之前古人藏冰,到宋时才开始藏雪,开始用雪冷藏各种水果。南宋袁文在《瓮牖闲评》中写道:“自古藏冰盖有用也,见于周礼并诗。至本朝始藏雪。今余乡亦能藏雪,见说初无甚难,藏雪之处,其中亦可藏酒及柤梨橘柚诸果。久为寒气所浸,夏取出,光彩粲然如新,而酒尤香冽。”显然把水果藏在雪里比冻在冰里更有利于水果的保鲜、保原味。宋人家有冰井藏雪也是相当普遍的。宋人不止在冰井里冷藏各种水果,还冷藏各种酒水饮品。苏轼诗曰:“水殿开冰鉴,琼浆冻玉壶。”杨备诗曰:“云窦穿银井,冰甃贮玉浆。”李弥逊诗曰:“稍收反李入饤饾,冻酎照碗玻璃明。”杨初平诗曰:“照坐壶冰寒凜凜,北斗挥浆均祓饮。”

  刘镇词曰:“调冰弄雪,想花神清梦”、“玉纤雪藕冰盘。”真西山诗曰:“冰盆浸果侑霞觞。”赵以夫词曰:“凉馆薰风透。冰盘快剥轻红。”方回诗曰:“莫想银丝脍,冰盘一醉吞。”宋代的冰盘大概就是在盘中放置碎冰块及各种冷藏水果的拼盘,是宋代流行的夏季的消暑冷品。宋人在炎热的夏日能品尝到各季节的各种冷藏水果,那是相当惬意的享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地板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07:04 | 只看该作者
●〇宋朝的冷饮、冰棍与冰激凌〇●

  炎热夏日,宋人避暑之法大概除了到山水之间旅游或是勤洗澡及入冰室、吹风扇,还有就是喝冷饮料吃冷食品解暑降温了。

  宋朝成立不久宋政府就比较重视防暑工作,公元962年就成立了“冰井务”,专门负责制造研制解暑降温的冷食品工作。宋政府每到夏日就每天赏赐给大臣们冷食品,解暑降温。宋人吕原明在《岁时杂记》记道:“自初伏日为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凡六次。”梅尧臣为此曾做首小诗道:“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盘冰赐近臣,络绎中使驰。”上行下效,国家之导向作用必然会影响蔓延到民间。宋朝民间的冷食品业是非常发达的。

  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汴京城:“六月时物,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冰雪凉水、荔支膏”等夏日冷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夏日爽口解暑的冷食品有 “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沙糖绿豆”、“黄冷团子”、“冰雪凉水荔枝膏”、“冰雪细料馉饳儿”等,这些东西都已经失传到底是什么谁也没见过,谁也没吃过。但这些冰雪食品是接近冰棍与冰激凌的冷食品是无疑的。《东京梦华录》还记载说“冰雪(食品)惟旧宋门外两家最盛,悉用银器。”这里是说卖这些冷食品开封最盛最高级的两家是用银制的器皿盛装的。可断知宋朝有高级吃冷食品场所及那些冷食品价格应该不匪。

  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与吴自牧的《梦粱录》及西湖老人的《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了一些宋朝的解暑冷饮料,有雪泡豆儿水、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团、雪泡缩脾饮、香薷饮、紫苏饮、白醪凉水、皂儿水、甘豆糖、绿豆水、缩脾饮、卤梅水、江茶水、五苓散、大顺散、荔枝膏、雪泡梅花酒、富家散暑药冰水等等。宋朝这些解暑的冷饮料早已经失传,如今的人谁也没喝过,谁也没见过。每种饮料到底有何独特配方,已经不可考,谁也不知道。这些粗略的记载的饮料名肯定不全面,也不能足以形容出宋朝的解暑饮料的丰富繁盛。但我们应该知道宋朝人在炎热的夏日和我们一样也是喝着各种冷饮料降温解暑的。

  南宋王之道有诗曰:“急宜买冰致凝壈,全胜汲井供潺湲。”宋人在夏日卖冷食品是消暑是平常之事。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做的一首诗曰:“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帝城六月日亭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甘霜甜雪如压蔗……北人藏冰天夺之,却与南人销暑气。” 这里的北人就当是指从北方搬到临安(南宋首都)的人,他们应该就是在北宋首都开封做卖冰雪生意的人。诗中里描写卖的冰是甘霜甜雪如压蔗的,这就是接近现代意义的冰棍了。从诗中可知在宋代夏日有以卖冰棍为生的流动商贩,也可以看出卖冰棍很热销,很受欢迎,所以利润也很丰厚,可以养活一家人。

  南宋的周密在《武林旧事》“都人避暑”中记载有“冰雪爽口之物。” 这“冰雪爽口之物”从字面推测理解也很可能就是冰激凌。南宋的西湖老人在《西湖老人繁胜录》“诸般水名”中记载有一种解暑的冷食品叫“乳糖真雪”。“乳糖真雪”由于早已经失传也没有具体描述,所以也只能从字面推测它是什么东西了。《唐本草》曰:“炼糖和乳为石蜜”。宋人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中指出:“石蜜既自有本条,煎炼亦自有法,今人谓之乳糖,是知石蜜字,乃白蜜字无疑。去古既远,亦文本传写之误,故今人尚言白沙蜜。”可知炼糖和乳为乳糖。从字面推测“乳糖真雪”就是冰激凌,有乳有糖如冰似雪的解暑冷食品那不是冰激凌又是什么呢?

  在炎热的夏日,一千年前的宋人也和我们一样喝着各种冷饮料,吃这各样的冰棍、冰激凌等冷食品解暑降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5#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07:43 | 只看该作者
●〇宋代的“风扇车”〇●

  北宋刘子翚《夏日吟》诗曰:“君不见长安公侯家,六月不如暑。扇车起长风,冰槛沥寒雨。重櫩邃屋昼生阴,反易天时在谈吐。”此诗明确的告诉我们宋代富贵族人家竟然有一种扇车能长时间的起风,而且还有一种冰槛的装置能沥出寒雨。宋人在炎热的夏日可以制造人工风与人工雨,来给自己消暑纳凉,真是令人惊奇。可惜扇车、冰槛都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我们已经不能见到宋代扇车与冰槛的风采。“扇车”本是我国传统的农用器具,据说西汉时就已经发明使用了。宋人歌咏的宋代“扇车”是一种吹风取凉的扇具。为区别两者,我在这里把宋代的扇车,命名为“风扇车”。

  北宋王谠在《唐语林》中曾描述唐代玄宗时的凉殿中有一种水激扇车:“时暑毒方甚,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四隅积水成帘飞洒。”这或许正是刘子翚的“扇车起长风,冰槛沥寒雨”的注释。

  王谠是北宋末人主要生活在宋哲宗、宋徽宗时期与刘子翚正是同时代之人,其描述三百年前唐代宫殿里的水激扇车,是否真实有据,是否可信,不得而知。但这个记载很能说明宋代当时就有“水激扇车”。王谠描述的“水激扇车”极可能就是当时宋人在夏日避暑中使用的“风扇车”。刘子翚诗中描述歌颂的宋代风扇车,很可能就是以水流为动力,带动扇片,旋转生风的精致器械。宋代的“风扇车”可能就是一种运用水流能,得以吹风取凉的扇具。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禁中纳凉”中记载南宋皇宫避暑时写道:“置茉莉、素馨、建兰、麝香藤、朱槿、玉桂、红蕉、阇婆、薝葡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这“风轮”极可能就是“风扇车”。宋代皇宫在夏日不仅要求空气凉爽,还要要求空气芬芳。

  北宋仁宗时修撰的兵书《武经总要》里记载有一种军用“风扇车”,而且还配有风扇车的插图。其文如下:“右风扇车,二柱二桄,高阔约地道能容。上施转轴,轴四面施方扇。凡地道中遇敌人,用扇、石炭簸火球烟以害敌人。”这种风扇车可以在攻城挖掘的地道里吹起强风,从地道中把毒药烟球之毒烟吹向敌方,以熏灼敌人。这种军用的“风扇车”不大可能是水能激动,极可能是人力驱动。这种军用“风扇车”的造型,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大致了解刘子翚诗中能起长风的“风扇车”的启示。

  与刘子翚、王谠同时期的曹勋有两首歌咏风扇车的诗歌,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些宋代风扇车的风采。曹勋《扇车》诗曰:“良工巧制鲍鱼形,短架圆机扇比名。十幅怀箱尘不到,一轮因刀羽犹轻。辗回剧暑轩楹去,载得长风枕簟清。”曹勋《和钱处和扇车》诗曰:“君家世德胄,富贵出谦受。泠然御寇车,为君驻户牖。初讶鼓清薰,与客破宿酒。又疑建溪风,碾声出两肘。细视碧玉架,莲梗转双手。遂令青田鹤,奋翼挥莫后。因知心匠妙,殆与造物友。人生土宇内,孰不涉烦垢。有物能浑成,既耦不以九。坐使尘沙劫。热恼如拉朽。惟君韵高秀,人誉不容口。述作协穆如,亦莫秘关钮。原君均此施,清凉被驰走。他时赞南风,为佐虞舜寿。”

  从这两首诗歌可以看出宋代风扇车制作精良,非一般能工巧匠制作出来。其结构造型非常精美,拥有碧玉短架是圆型机械。扇片如两个莲叶不断旋转。它的功效非常强大,能吹起尘沙,致使暑热之气全消。从宋人这些零星的记载,我们也只能窥见宋代风扇车风采之一二。但这也足以让我们震惊,震惊宋代文明的精细、精湛与精彩。南宋王镃《暑夕》诗曰:“朱门正役风车苦。”南宋程垓《浣溪沙》词曰:“闲倚前荣小扇车。”南宋时“风扇车”很可能的已走进更多的家庭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6#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08:34 | 只看该作者
●〇宋代“龙涎香”与“龙脑香”〇●

  龙涎香是在宋代是最名贵的香料,产于海上,它是抹香鲸肠胃的分泌物,类似结石,呈蜡状。龙涎香质比水轻,漂浮海上,不会下沉,浸泡越久越名贵。南宋张世南在《游宦记闻》中指出:“诸香中‘龙涎’最贵重,广州市值,每两不下百千,次等亦五六十千。”南宋张知甫在《张氏可书》记道:“一海贾鬻真龙涎香二钱,云三十万缗可售鬻。时明节皇后(宋徽宗的安妃刘氏)许酬以二十万缗,不售,遂命开封府验其真赝。吏问:‘何以为别?’贾曰:‘浮于水则鱼集,熏衣则香不竭。’果如所言。”龙涎在香京城售价一两可达一百五十贯。南宋赵汝适在《诸蕃志》中写道:“龙涎,大食西海多龙,枕石一睡,涎沫浮水,积而能坚。鲛人采之,以为至宝。新者色白,稍久则紫,甚久则黑。不熏不莸,似浮石而轻也。”

  赵汝适还指出:“人云龙涎有异香,或云龙涎气腥,能发众香,皆非也。龙涎于香本无损益,但能聚烟耳。和香而用真龙涎焚之,一缕翠烟浮空,结而不散。座客可用一剪分烟缕。”张世南也写道:“龙涎入香,能收敛脑麝气,虽经数十年,香味仍在。”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曾写道:“蕃栀子,出大食国,佛书所谓蘑萄花是也。海蕃干之,如染家之红花也。今广州龙涎所以能香者,以用蕃栀故也。”龙涎本身并不香,但能聚香,所以通常是与其他香料合成共用,使香气长久不散。

  龙脑香是高大的乔木香树分泌的干燥树脂,形态如琥珀,亦比水轻。其本身具有酷烈的奇香,同样极其名贵。《宋史》记载宋太祖之时:“吴越王来朝,洪进不自安。遣其子文颢入贡乳香万斤、象牙三千斤、龙脑香五斤。”进贡乳香达万斤,而龙脑香只有五斤,从中可见龙脑香之稀少珍贵。《宋史》还记载:“熙宁元年三月,英州因雷震,一山梓树尽枯而为龙脑,价为之贱,至京师,一两才值钱一千四百。”价贱之时一两都值一千四百钱,价贵之时可以想像。《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记载宋徽宗之时:“龙脑,每两但折八贯。”可见在宋徽宗时龙涎香每两约为150贯,龙脑香每两约为8贯。一贯为一千文钱。在宋代一百文钱可买一斗多粮食。

  “龙涎香”与“龙脑香”都是高级奢侈品,它们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熏香。苏轼:“琥珀装腰佩,龙香入领巾。”秦观:“恼人香爇是龙涎,枕上忽收疑是梦。”张元干:“水沈春透露华鲜,心清无暇数龙涎。”李昴英:“取片龙涎安古鼎,香合静。”蔡伸:“觉来重试古龙涎,深炷玉炉,烧气不烧烟。”梅尧臣:“龙脑篆香蟠屈曲,虎头雕枕剔空嵌。”王镃:“龙脑包薰满洞香,韩湘酒熟在瑶缸。”张咏:“美人宜称言不得,龙脑薰衣香入骨。”宋人众多歌咏它们的诗句,足一说明宋人对它们的珍爱。

  “龙涎香”与“龙脑香”还有食用与药用价值,它们还可以在美食、茶饮、蜡烛、牙膏等做为香料添加剂使用。除了以上功用,它们本身就有极大观赏价值。北宋陶谷在《清异录》中记载:“以龙脑为佛像者有矣,未见著色者也。汴都龙兴寺惠乘宝一龙脑小儿,雕制巧妙,彩绘可人。”王山有词曰:“龙脑透缕鲛绡红。”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七夕前,修内司例进摩喉罗十卓,每卓三十枚,大者至高三尺,或用象牙雕镂,或用龙涎佛手香制造,悉用镂金珠翠。”曾几《广南韩公舶使致龙涎香三种数珠一串戏赠》诗曰:“花气薰肌郁郁,贯珠入手累累。”天然的上等龙脑、龙涎都可以用来雕塑,它们本身就是珍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7#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09:58 | 只看该作者
●●●●●宋代的熨斗●●●●●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诸色杂货》中记载的宋代日常使用的铜铁器制品可谓丰富多彩:“如铜铫、汤饼、铜罐、熨斗、火锹、火箸、火夹、铁物、漏杓、铜沙锣、铜匙箸、铜瓶、香炉、铜火炉、帘钩、器如樽、果盆、果盒、酒盏、注子、偏提、盘、盂、杓。”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小经纪》中记有:“提茶瓶、鼓炉钉铰、钉看窗、札熨斗。”在宋代铜铁制熨斗是百姓普遍使用的日常生活商品,而且宋代还有札熨斗这个行业。可见宋代熨斗已经非常普遍的进入老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据考古所知中国至少在西汉中期就已经出现熨斗了,东汉许慎《说文》曰:“熨,持火申缯也。一曰火斗。”汉时的熨斗是有实心长柄把的平底小盆状完全铜制器,小盆中放碳火加热,以熨烫衣服。宋代的熨斗与汉代熨斗原理是一样的,从收藏家之收藏实物看,宋代熨斗在造型上更接近近代的熨斗一些。一般是空心短柄,这样可以插入木把,不至于烫手。放碳火的托盆也更高深一些,也不完全是盆状,有呈斗状堤型的。且斗盆周多印制有精美花纹,所以宋代的熨斗很精美。

  宋代熨斗又称为金斗,当是宋代妇女常使用的物品。秦观有词曰:“睡起熨沉香,玉腕不胜金斗。”史达祖有词曰:“寒炉重熨,便放漫春衫针线。”吕渭老有词曰 :“夜凉窗外闻裁剪,应熨沈香制舞衣。”

  张公庠诗曰:“金斗温温熨御袍。”大概宋代的熨斗熨平衣服之时不需要太高的温度。王珪写诗道:“焚香重熨赭黄衣。”范成大有诗曰:“熨斗薰笼分夏衣。”秦观有词曰:“玉笼金斗,时熨沉香。”苏籀有诗曰:“藕丝帖体沉香熨。”王齐愈有诗曰:“水沉香熨窄衫轻。”宋代的熨斗还要加香料,或直接就用点燃的沉香来加温添香。宋代每年从海外进口大量香料奢侈品,宋人广泛应用的熨斗就是消耗大宗之一。

  陆游诗曰:“熨斗生晨火,熏笼覆縕袍。”或许宋代就已有把熨斗与熏笼结合一体的器皿。宋代熨斗至少有两大功能,第一用来熨平衣服褶纹,第二用来熏香给衣服带来芳香的味道。正如尹济翁词曰:“朝衣熨贴天香在。”

  宋代有的熨斗还有熨书平纸的功能,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北宋宰相晏殊就亲自用熨斗熨平书纸。“晏元献平居书简及公家文牒,未尝弃一纸,皆积以传书。虽封皮亦十百为沓,暇时手自持熨斗,贮火于旁,炙香匙亲熨之。”

  释了朴写诗道:“熨斗煎茶不同铫。”曾觌咏词曰:“更阑后,满斟金斗,且醉厌厌酒。”看来宋代有些小熨斗还可用来煎茶、饮酒。可以说宋代熨斗应用广泛,熨衣、平帛、理纸、护书,还可熏香、煎茶、饮酒。宋代熨斗的种类应是丰富多采的,形态也是千姿百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8#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10:15 | 只看该作者
●●●●●宋代的牙刷与牙膏●●●●●

  宋人的刷牙子就相当于现代的牙刷,一般都是用马尾毛做的。北宋温革在《琐碎录》中认为:“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牙)根浮,兼牙疏易损极,久之患牙疼。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极有所损。”宋代“刷牙子”是植毛牙刷,这比欧洲同类的植毛牙刷早了七百年。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诸色杂货”中记有“镜子、木梳、篦子、刷子、刷牙子”等日常小商品,可知那时牙刷已经和镜子、梳子成为百姓日常极其普遍使用的生活物品。吴自牧还在《梦粱录》“铺席”其中还记有“凌家刷牙铺、傅官人刷牙铺”两家专卖刷牙器具的商店。南宋都城即有流动的卖货郎贩卖“刷牙子”,也有固定销售“刷牙子”的商店。这为广大市民保洁自己的牙齿提供了方便与保证。

  宋人早已认识到注重口腔卫生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宋代太医局就设口齿咽喉科,宋徽宗时由政府组织编写的《政和圣济总录》专门设有“口齿门”,口齿门中《揩齿》说道:“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摧伏诸谷,号为玉池,揩理盥漱,叩琢导引,务要津液荣流,涤除腐气,令牙齿坚牢,龈槽固密,诸疾不生也。”这是人类数千年文明史上第一次如此鲜明的重视保护牙齿。

  《政和圣济总录》列有“揩齿”配方二十七种之多,成分众多如青盐、白芷、麝香、沉香、白檀香、丁香、石膏、龙脑、海蛤等等。每种配方都有不同的疗效及保健功能,《政和圣济总录》记录的揩齿配方尤其强调“每日三二次揩牙”、“每日早晚揩齿”、“每日如常揩齿”等等。南宋严用和在《严氏济生方》中指出:“每日清晨以牙刷刷牙,皂角浓汁楷牙旬日数更,无一切齿疾。”

  徽宗时洪芻编著《香谱》一书中介绍了八种“牙香法”配方,这些配方皆可谓是清香保健型牙膏。如其中的一个配方是:“沈香四两、檀香五两、结香四两、藿香、零陵香、甘松已上各四两、丁香皮、甲香各二分、麝香、龙脑各三分、茅香四两、烧灰右件为细末,炼蜜,和匀,用之。”可见其成份相当复杂而且非常名贵。金人元好问《续夷坚志》记载一个揩齿方是:“茯苓、石膏、龙骨各一两,寒水石二两半,白芷半两,细辛五钱,石燕子大者一枚,小者一对,末之。早晚揩牙。”元好问说此方得于国初洛阳帅李成,可知这也是北宋末年出的一个揩齿方子。可见宋代的牙膏种类众多,大致可分为药用牙膏与保健清香型牙膏。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三省故事:郎官日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其气芬芳。”周煇在《清波杂志》中写道:“王黼奉敕撰《明节和文贵妃墓志》,云妃齿莹洁如水晶,缘尝饵绛丹而然。”曹彦约诗曰:“忆昨相逢是豫章,笑谈亲接齿牙香。”白玉蟾诗曰:“居士而今七十七,黄发皓齿修庞眉。”袁说友诗曰:“玉海书来喜欲狂,餐霞食瀣齿牙香。”强至诗曰:“高牙就景开芳宴,皓齿停歌诵正风。”方回诗曰:“嗅芳摘苦叶,咀嚼香齿牙。”苏轼诗曰:“含滋嚼句齿牙香。”朱元瑜诗曰:“嚼梅香袭齿。”赵汝绩诗曰:“蔬食齿牙香。”

  正因为宋人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与早晚都漱口刷牙保持口腔清洁。所以许多宋人都牙齿洁白,口齿清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9#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10:37 | 只看该作者
●●●●●宋代的“琉璃炮灯”●●●●●

  宋史专家王曾瑜在《金鱼的故事》中认为:“宋时的金鱼是池养,而无缸养。中国的玻璃器皿生产长期滞后,发展颇晚,这与陶瓷的领先适成反比。”

  中国的玻璃器皿生产并非长期滞后,在宋代北宋时期或许落后于阿拉伯,但到南宋时期中国的琉璃与阿拉伯的琉璃是各据特色的。中国产的琉璃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阿拉伯,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如玻璃器皿的色泽度与光明度,宋代的琉璃是绝对领先全世界的。所以宋代已经涌现出用玻璃缸养金鱼。吴芾《偶得数琉璃瓶置窗几间因取小鱼漾其中乃见其浮游自适感而有作》诗曰:“头随野鹤穿花径,静看游鱼戏玉壶。却愧此身犹束缚,未能归去老江湖。”范成大诗有:“映光鱼隐见”之句,其自注云:“琉璃壶瓶贮水养鱼,以灯映之。”这些足以说明宋人当时已经出现用玻璃缸养鱼现象。

  南宋程大昌在《演繁录》中比较了国产玻璃与海外最好的琉璃:“中国所铸琉璃,有与西域异者。铸之中国,则色甚光鲜,而质甚清脆,沃以热酒,随手破裂。至其来自海舶者,制差朴钝,而色亦微暗,可异者,虽百沸汤注之,与磁银无异,了不损动,是名蕃琉璃也。”宋代产的玻璃更接近近现代的玻璃,因为近现代的玻璃也是遇热易碎的。宋代产的琉璃特点是光鲜而透明,但易碎。海外琉璃是朴钝微暗,但结实。从色泽透明度来看,中国产的琉璃在当时世界上是领先的。但它的特点就是易碎。正因为它的易碎性,所以它的传世极其稀少,所以人们往往忽视它的存在。也忽视了宋代玻璃生产的工艺的先进与精湛。

  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在京城杭州夜市扑卖有一种叫“琉璃炮灯”的商品。琉璃炮灯是什么呢?南宋诗人叶茵《琉璃砲灯中鱼》诗曰:“头角未峥嵘,潜宫号水晶。游时虽逼窄,乐处在圆明。有火疑烧尾,无波可动情。一朝开混沌,变化趁雷轰。”诗中的潜宫就是琉璃炮灯,其材质是玻璃,其形状是圆形的,其特点是透明的。宋代生产的“琉璃炮灯”有水晶之称号,可见其透明度之高。叶茵还有一首《琉璃砲灯》诗曰:“体制先天太极图,灯笼真是水晶无。远看玉免光中魄,近得骊龙颔下珠。一焰空明疑火燧,寸波静定即冰壶。游鱼且作沉潜计,鳞甲成时入五湖。”“水晶无”就是透明的水晶,把宋代生产的“琉璃炮灯”比喻成透明的水晶,足已说明宋代生产的“琉璃炮灯”的透明度。正因为宋代生产的玻璃透明度极高,所以当时人们已经较普遍的出现用其养鱼现象。宋代“琉璃炮灯”就是宋人生产制造用来养鱼的透明玻璃缸。“琉璃炮灯”做为商品的出现,足以说明当时用其养鱼具有很高普遍性。

  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出土一只透明的玻璃高脚杯,被认定是阿拉伯世界的产品,其透明度令人吃惊,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建华感慨:“如果不是从古墓里发掘出来,一定会以为是现代物品。”以“朴钝微暗”著称的阿拉伯琉璃都有如此高的透明度,以“色甚光鲜”著称的宋代玻璃可以想见它的透明度。或许宋代精美的玻璃从外观上看与今天的玻璃并无太大的区别,它的出现将更令人震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10#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11:07 | 只看该作者
●●●●●宋代神奇的“弄虫蚁”●●●●●

  虫蚁者,飞禽、走兽、昆虫、鳞蚧也。(鳞是指身体有鳞的各种鱼类,蚧是指身体带壳的小动物如龟鳖等。)“弄虫蚁”就是训练飞禽、走兽、昆虫、鳞蚧等小动物进行节目表演。

  周密《武林旧事》“小经纪”中记有:“虫蚁食、诸般虫蚁、鱼儿活、虼蚪儿、促织儿、小螃蟹、金麻、马蚻儿、蝍蟟、虫蚁笼。”可见当时临安训练蓄养小动物是极受欢迎大有市场的。周密还在《武林旧事》“西湖游幸”中记载当时有“教水族水禽”之人。灌圃耐得翁《都城记胜》记载临安:“杂手艺皆有巧名:教虫蚁,及鱼弄熊。”西湖老人《繁胜录》“诸行市”记载临安有“教虫蚁”这个行业。

  西湖老人《繁胜录》还记载临安城:“庙东大教场内走马打球射弓。飞放鹰鹞,睹赛叫,老鸦打线,告天子,番吃口览,青菜、画眉,赛诸般花虫蚁、鹅黄百舌、白鹩子、白金翅、白画眉、白角全眉、白青头、芦花角全、芦花画眉、鹅黄相思、紫旁鸟绣眼、金肚钿瓮、秦吉子、倒挂儿、苗春莺、宠尤非细。”当时临安庙会好不热闹,各种虫蚁表演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宋代的“弄虫蚁”节目繁多,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开封城:“相国寺前,熊翻筋斗;望春门外,驴舞柘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开封城欢庆元宵佳节表演中有:“刘百禽,虫蚁。更有猴呈百戏,鱼跳刀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临安虫蚁表演有:“教鱼跳刀门,乌龟踢弄,金翅覆射斗叶,猢孙老鸦下棋,腊觜舞斋郎,鹌郭弩教能使捧相扑。”从这些节目名字就能想象,节目的神奇。

  周密在《癸辛杂识》“故都戏事”中回忆儿时到南宋都城临安观看“弄虫蚁”表演时写道:“余垂龆时,随先君子故都,尝见戏事数端,有可喜者,自后不复有之,姑书于此,以资谈柄云。呈水嬉者,以髹漆大斛满贮水,以小铜锣为节,凡龟、鳖、鳅鱼皆以名呼之,即浮水面,戴戏具而舞,舞罢皆沉,别复呼其他,次第呈伎焉。”

  南宋的“弄虫蚁”水嬉表演真是神奇。弄虫蚁艺人敲小铜锣分别呼唤小动物名字,就能让龟、鳖、鳅鱼等小动物分别依次从大斛水底游到水面,戴上戏具而舞,表演完后又自动沉入水底。真不知道宋代的弄虫蚁艺人是怎么训练出这些如此听话的小动物的。真可惜这些神奇的表演,只能在宋代出现,“自后不复有之”。它在宋以后就失传了,人们再也没机会看到了。

  徐度在《却扫编》揭秘了一种训练王八拊掌就跳梁表演的方法:“教舞鳖者,烧地,置其上,忽拊掌,使其跳梁。既惯习,虽冷地,闻拊掌亦能跳梁。教龟鹤舞,亦用此术。”

  并不是所有宋代的弄虫蚁节目都很快就失传的,元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记载他在南宋故都杭州看到的神奇“弄虫蚁”表演:“余在杭州日,尝见一弄百禽者,蓄龟七枚,大小凡七等。置龟几上,击鼓以使之。则第一等大者先至几心伏定,第二等者从而登其背,直至第七等小者,登第六等之背,乃竖身直伸其尾向上,宛如小塔状,谓之乌龟叠塔。”陶宗仪还记道:“又见蓄虾蟆九枚,先置一小墩于席中。其最大者,乃踞坐之。余八小者,左右对列。大者作一声,众亦作一声。大者作数声,众亦作数声。既而小者一一至大者前,点首作声,如作礼状,而退,谓之虾蟆说法。”

  这些“弄虫蚁”是非常神奇的,这些源自于宋朝长期的幸福安定,人民的富足。在长期幸福娱乐的环境下滋生出各种娱乐节目,培养孕育了各色绝技之人,他们靠此为生,靠此幸福富足,他们传承有序,他们必须通过不断的努力创新,训练出更神奇的节目,来争得人民喜爱。所以宋代出现如此众多神奇的弄虫蚁,并不稀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11#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11:47 | 只看该作者
●●●●●宋代农民的节日——“社日”●●●●●

  社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属于广大农民的节日,古代人们每年都在春天与秋天各举行一次祭祀社神土地爷的活动,祈祷丰收、欢庆丰收。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指出:“《统天万年历》曰: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古代人民一般是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所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宋代是社日全盛时期,社日时农民的狂欢喜庆是宋代社会富庶太平的呈现。

  宋代农民是宋代社日的节日主体,春社、秋社的日子,在广大的农村不分男女老少都欢庆癫狂,他们一起饮酒,一起吃肉,一起醉嬉,一起鼓乐,一起歌舞,一起癫狂,一起放纵。在这一天他们是最幸福的人。

  宋代农民是擅长歌舞的农民,宋时的汉民族也是擅长歌舞的民族。陆游《社酒》诗曰:“长歌南陌头,百年应不厌。”项安世诗曰:“父老共倾同社酒,儿童齐唱牧牛歌。”白玉蟾诗曰:“稻熟酒新鹅鸭夫,村歌社舞贺秋成。”范成大诗曰:“愿神好来复好去,男儿拜迎女儿舞。”“轻薄行歌过,癫狂社舞逞。”自注云:“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朱敦儒词曰:“随分盘筵供笑语,花间社酒新篘。踏歌起舞醉方休。”王安石诗曰:“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杨万里诗曰:“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村歌社舞更风流。”陆游诗曰:“神归人散醉相扶,夜深歌舞官道隅。” “起舞非无垂白伴,暮归仍有枕髦扶。”

  农民的畅快癫狂,也令王侯将相文豪雅士们羡慕不已,晏殊《社日戏题呈任副枢》诗曰:“开樽幸有治聋酝,把叶能无送燕章。所惜近停司饮会,不如村叟醉秋光。”苏辙《秋社》诗曰:“南亩场功作,东家社酒香。分均思孺子,归遗笑东方。肯劝拾遗住,休嫌父老狂。”杨万里《观社》诗曰:“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

  宋时在北方社日前一天就开始的宴集。韩琦诗曰:“尝酒管弦先社集,捺弮禾黍极云齐。”其自注云:“北人社前一日,亲宾相会,谓之尝酒。”一到社日那一天宋人就开始正式聚餐,他们往往一起大吃大喝,来欢庆佳节。这一天,各种美酒皆为社酒,各种香肉统称社肉。他们大口喝酒,大腕吃肉,他们欢乐无比。

  陆游:“社日取社猪,燔炙香满村。”曹彦约:“蛆蚁开新盎,鸡豚落社锅。”方岳:“家家饭牛肥,岁岁浮蛆香。”“烹庖香满村,未觉膰脤窄。”梅尧臣:“树下赛田鼓,坛边伺肉鸦。春醪朝共饮,野老暮相哗。”陈造:“鸡豚肥腯社酒香。”洪咨夔:“我方社酒荐豚蹄。”范成大:“豚蹄满盘酒满杯,清风萧萧神欲来。”“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陆游:“倾家酿酒无遗力,倒社迎神尽及期。”“社肉如林社酒浓,乡邻罗拜祝年丰。”那时宋代的农村邻里的关系融洽,大家共同分享欢乐,社酒、社肉共享。辛弃疾:“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黎廷瑞:“同倾社日酒。”

  社日也是宋代劳动妇女的节日,在这天,她们要停止针线活。黄公绍词曰:“年年社日停针线。”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今人家闺房,遇春秋社日,不作组紃,谓之忌作。”宋代村妇们在这一天与男人们一起大吃大喝,一同分享欢乐。张耒《田家》诗曰:“社南村酒白如荇,邻翁宰牛邻媪烹。插花野妇抱儿至,曳杖老翁扶背行。淋漓醉饱不知夜,裸股掣肘时欢争。去年百金易斗粟,丰岁一饮君无轻。”范成大《祭灶词》诗曰: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沈辽《踏盘曲》诗曰:“社中饮酒不要钱,乐神打起长腰鼓。女儿带环着缦布,欢笑捉郎神做主。”范成大《乐神曲》诗曰:“愿神好来复好去,男儿拜迎女儿舞。”社日亦是孩子们快乐的日子。陆游《社日》诗曰:“坎坎迎神鼓,儿童喜欲颠。”《春社》诗曰:“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刘克庄《观社行》诗曰:“非惟儿童竞嗤笑,更被傀儡傍揶揄。”

  在宋代社日这一天也是许多村民结婚大喜的日子。黄大受有诗曰:“二月祭社时,相呼过前林。磨刀向猪羊,穴地安釜鬲。老幼相后先,再拜整衣襟。酾酒卜筊杯,庶和神灵歆。得吉共称好,足慰今年心。祭余就广坐,不问富与贫。所会虽闾里,亦有连姻亲。持肴相遗献,聊以通殷勤。共说天气佳,晴暖宜看春。且愿雨水匀,秋熟还相亲。酒酣归路喧,桑柘影在身。倾欹半人扶,大笑亦大嗔。勿谓浊世中,而无羲皇民。”陆游也有诗云:“牲酒赛秋社,箫鼓迎新婚。”

  读到这些千年前的诗歌仿佛就能看到一千年宋代农民的幸福与欢乐,宋代的农民是可以放纵奢侈的农民,他们可以大吃、大喝、大笑、大嗔,他们可以幸福得一塌糊涂而无所顾及。他们还能歌善舞,因为他们的快乐发自内心。宋以后的社日再没有宋的风采,中国也再没有如此能歌善舞、癫狂放纵的农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12#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12:07 | 只看该作者
●●●●●宋代的红木家具●●●●●

  近人较普遍的认为中国红木家具始于明代,其依据就是明人范濂在《云间据目抄》记载:“细木家伙,如书桌、禅椅之类,余少年曾不一见。民间止用银杏金漆方桌。自莫廷韩与顾、宋两家公子,用细木数件,亦从吴门购之。隆、万以来,虽奴隶快甲之家,皆用细器,而徽之小木匠,争列肆于郡治中,即嫁妆杂器,俱属之矣。”

  红木家具又叫硬木家具,是由名贵木材制造的家具。根据史籍记载,中国出现红木家具不可能始于明代。元人《题四时宫人图》诗曰:“锦屏三面围绣床,沉香椅上凤褥光。”沉香木是世界上最名贵、稀有的木材,是最顶级红木。可见至少在元代就已经出现了红木家具。

  北宋杨亿《杨文公谈苑》记载:“咸平、景德中,主家造檀香倚卓(桌椅)一副。”这足以说明早在宋初就已经出现红木家具。檀香木绝对属于红木,难道用檀香木制造的桌椅不属于红木家具吗?北宋贺铸《小重山•璧月堂》词曰:“簟纹如水竟檀床。雕枕并,得意两鸳鸯。”词中的檀床就是用檀木制造的床,“檀床”绝对属于红木家具。

  南宋洪迈在《夷坚志》“琴台棋桌”中记载:“乾道初,内侍陈源坐罪,谪郴,诏籍其家资出鬻。将作丞吕义卿得二物:其一琴台,虢州月石所斫,色紫而理细,茂林修竹,江村小景,工巧不可名状,四脚各以绿丝绦系降真香圾子一枚。其一象棋桌,高一尺五寸,阔二尺五寸,空中以贮棋合,四围有阑,沉色为局面,牙栅界之,其外用乌木花梨白檀,数匝缘饰,以降真香刻水浪加金填,而浪头填银,芬芗袭人。”无疑洪迈所记的琴台、棋桌都属于红木家具,琴台的材质是色紫而理细,这正是硬木紫檀的特征。棋桌是由乌木、花梨、白檀优质红木制成,也无疑属于红木家具。从中也足可出宋代红木家具的精美程度。南宋陈与义《菩萨蛮·荷花》词曰:“绳床乌木几,尽日繁香里。”乌木属于红木,木几属于是低矮家具。乌木几属于红木家具。南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道:“高宗在徽宗服中,用白木御椅子。钱大主入觐,见之,曰:‘此檀香椅子耶?’”用檀香做椅子在宋代虽是奢侈的象征,但并不稀奇。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正衙法座,香木为之,加金饰,四足,堕角,其前小偃,织藤冒之。每车驾出幸,则使老内臣马上抱之,曰‘驾头’。”《宋史·仪卫志》记载:“驾头,一名宝床,正衙法坐也,香木为之,四足彖山,以龙卷之,坐面用藤织云龙,四围错采,绘走龙形,微曲。上加绯罗绣褥,裹以绯罗绣帕。”“驾头”就是皇帝的宝座,属于椅子的一种,它是由香木制成的。《宋史·仪卫志》还记载宋孝宗曾为宋高宗特别制造“七宝辇”,“加缀七宝,中设香木御坐,引手为转身龙,靠背为龙首。”七宝辇无疑属于精致高档的红木家具。

  从留存至今的宋代宫廷画家绘制的宋代帝王与皇后坐姿画像看,就有许多精美的御坐椅子,其中很多极可能就是红木制造的。宋代许多绘画中都留有许多精美的家具造型,其风格与存世的明代红木家具并没有什么区别。无论从宋代史料记载还是宋代绘画中看,宋代就已经出现了精美的红木家具。

  实际上中国红木家具的历史,即非始于明,也非始于宋,而是始于更早。如唐人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记载:“榈木出安南及南海,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好。”榈木即花梨木,无论是黄花梨还是紫檀制造的床几,都是红木家具。南朝宋刘敬叔在《异苑》中记载:“(沙门支法)又有沉香八尺板床,居常香馥。”这沉香板床无疑是红木家具,这是据我所知史籍中最早记载红木家具的。本来红木在历史上,应是越早越不珍贵,因为红木越早数量会越多,当时人们可以用各种木材制造家具,当然不能把红木排除在之外。所以中国人用红木制造家具的历史会更早。那些认为中国红木家具才始于明代的观点,真是肤浅之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13#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12:41 | 只看该作者
●●●●●宋代的“剔红”漆器●●●●●

  宋代的“剔红”,就是雕红漆器,是以金属或木作内胎,涂上数十层朱红色漆,在未干透时镂雕人物、山水、花鸟等艺术造型后制成的漆器。漆器“剔红”工艺开始繁盛于宋,它标志着中国的漆器到达一个崭新的境界。

  漆器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历史悠久,制作精良。汉代墓葬中出土的众多漆器,足以证明中国漆器制造的高超水平。宋代的漆器存世极其稀少,在近代常被忽视。其实宋代漆器在中国漆器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时代,宋代是承前启后的漆器的时代。宋代的漆器更加民间化,更多的走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北宋都城开封已经出现专门售卖漆器的店铺,足以说明漆器已成为普通百姓常用器物。“温州漆器什物铺”紧挨着宋朝最热闹的交易市场大相国寺,也说明宋代漆器会有更广泛的民间基础。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在榷场宋朝对辽国、西夏出口贸易的货物就包括大量的漆器。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团行”中记载南宋都城临安已经出现“漆作”,《西湖老人繁胜录》中还记载临安有“金漆桌凳行”。宋代漆器已经发展到有行业管理的大产业。《梦梁录》“铺席”中就包括:“里仁坊口游家漆铺、彭家温州漆器铺、黄草铺温州漆器。”此外还有水漾桥下的“温州漆器铺”与清湖河下的“戚家犀皮铺”,可见南宋时漆器更普及、更广泛。南宋之时漆器制造比北宋时更加发达,且发展迅速。

  宋代的漆器制造不限于开封与杭州两京,温州、苏州、襄州、湖州、四明、江宁等皆以制造漆器而闻名,而温州的漆器制造无疑是最具盛名的。明人弘治在《温州府志》中写道:“漆器之类,独出永嘉。然漆非土产,仰于徽、严之商,征重而价贵,故人力取精而倍其赢,于是温之漆器名天下,其初(宋时)精致之甚,奇彩异制,夺目光烜。”宋代的漆器制造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剔红、堆红、戗金、螺钿、填漆、描金、犀皮等等工艺各争所长。剔红、戗金、螺钿、犀皮等崭新工艺的繁盛,足以说明宋代的漆器制造是一座高峰。而“剔红”工艺,无疑是宋代漆器对中国做出的最大贡献,它的出现使漆器迈向更精湛的艺术境界。

  元末孔子的五十五世孙孔克齐在《至正直记》“故宋剔红”中写道:“故宋坚好剔红、堆红等小柈香金箸瓶,或有以金柈底而后加漆者,今世尚存,重者是也。或银、或铜、或锡。”明人曹昭与王佐也在《新增格古要论》“剔红”中指出:“宋朝内府中物,多是金银作素(内胎)者。”宋代的雕红漆器重量相对较重,因为许多胎很多都是金银等贵重金属制造。

  宋代的雕红漆器雕法精湛,令明清两代学者、收藏家赞美不已。明人黄大成在《髹饰录》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又有无锦文者,其像旁刀迹见黑线者极精巧。”明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写道:“宋人雕红漆器如宫中用盒,多以金银为胎,以朱漆厚堆,至数十层、百层,始刻人物楼台花草等象。刀法之工,雕镂之巧,俨若图画。”明人张应文在《清秘藏》中写道:“宋人雕红漆器,宫中所用者多以金银为胎,妙在刀法圆熟,藏峰不露,用朱及鲜,漆极坚厚而无敲裂,所刻山水楼阁人物,皆俨若图画为佳绝耳。”清人谢堃在《金玉琐碎》中写道:“宋有雕漆盘盒等物,刀入三层,书画极工。竟有以黄金为胎者,盖大内物也。民间有银胎、灰胎,亦无不精妙。” 清人邓之诚在《骨董续记》中写道:“袁珏生侍讲藏宋雕漆小盒,径不及寸,金底,上刻云龙,鳞鬣筋肉,骨角爪牙,夭矫飞动,宛若生成。平生所见雕漆,此为第一,迥非明代漆器可比。”

  宋代的“剔红”存世极其稀少,据说全世界只有几件,而且大部分在国外。漆器不易保存,容易破损。在动荡混乱的岁月中,它显得格外脆弱。元人孔克齐在《至正直记》中记载了宋代剔红漆器等珍宝的不幸命运:“义兴王仲德老先生,平日诚实喜静,惟好蓄古定官窑、剔红、旧青古铜之器,皆不下数千缗。至正壬辰,红巾陷城,定窑青器皆为寇击毁。寇亦不识,无取者也。此一失也。后乙未复陷,所存者又无几,惟附箧随身之物乃画之高品,铜之古器,剔红之旧制,寄藏友人。渡江浙时,苗僚据杭州,因寄托之。主丧,乃取归西山,不一宿,尽为苗僚所掠。画卷转卖于市,凡剔红小柈,咸以刀砍毁,无完器也。此再失也。时仲德翁已死一载,明年又不能保其余矣。所见多蓄者皆不能保。”清人谢堃在《金玉琐碎》中则讲述了宋代剔红漆器的更大劫难:“宋有雕漆盘盒等物,刀入三层,书画极工。竟有以黄金为胎者,盖大内物也。民间有银胎、灰胎,亦无不精妙。近因卖肆跌损,一器内露黄金,一时喧闹,争购肃毁,盖利其金。殊不知金胎少而灰胎多,一年之内毁肃略尽。”

  宋代剔红漆器在元清两代不幸的遭遇,致使宋代精美的剔红漆器所剩无几,也使现代国人很难再见到宋代剔红漆器的风采。宋剔红要比元青花更稀少而珍贵。
[发帖际遇]: 赵衍因容貌出众被黄字捌伍柒录入文兴十一载开封府十大美人卷,纹银+2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14#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12:59 | 只看该作者
●●●●●宋代的“螺钿”器物●●●●●

  北宋徽宗有诗曰:“螺钿珠玑宝盒装,琉璃瓮里建芽香。”南宋尹廷高也有诗曰:“蟠螭金凿五色毯,钿螺椅子象牙床。”“螺钿”在宋代又称“螺填”,元人胡三省认为:“髹器以蚌为饰,今谓之螺钿。”明人黄大成认为:“螺钿,一名甸嵌,一名陷蚌,一名坎螺,即螺填也。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清人赵翼认为:“螺填髹漆器用蚌蛤壳镶嵌,象人物花草,谓之螺填。”“螺钿”是“螺钿镶嵌工艺”,即把蚌蛤贝壳裁切、打磨成花纹、花鸟、人物、山水、楼阁等形象,镶嵌到漆器器物中的装饰工艺。它极其费工,格外精巧。通常螺钿漆器以黑漆、红漆为底,配上闪亮的珠贝显得格外漂亮。

  南宋洪迈在《夷坚志》中讲述:“临安人杨靖者,将满秩。造螺钿火柜三合,穷极精巧。买土人陈六舟,令其子十一郎赍入京,以一供禁中。一献老蔡(蔡京),一与贯(童贯),以营再任。子但以一进御,而货其二于相国寺,得钱数百千。”从此处记载看:一、北宋的螺钿工艺穷极精巧。二、价格昂贵。三、大有市场。

  南宋朱胜非在《秀水闲居录》中记载:“王黼作相,穷极华侈,累奇石为山,高十余丈,便作二十余处,种种不同,如螺钿阁子,即梁柱、门窗、什器,皆螺钿也。琴光漆花、罗木雕花、碾玉之类,悉如此。”宋徽宗时奸相王黼可谓穷奢极欲,梁柱、门窗、各种日常生活器具皆用螺钿镶嵌工艺制造。南宋张世南在《游宦纪闻》则记载宋徽宗之时已有“螺钿砚匣”与“螺钿笔匣”。从中可看出当时螺钿工艺已经很成熟,达到极高水平。

  南宋方勺在《泊宅编》中指出:“螺填器本出倭国,物象百态、颇极工巧,非若今市人所售者。”说明螺钿器物在南宋市场上普遍售买。南宋临安市贾所编《百宝总珍集》名贵商品中有:“螺细匣”。西湖老人在《繁胜录》中记载在京城临安市场上:“关扑螺钿交椅、螺钿投鼓、螺钿鼓架、螺钿翫物、时样漆器。”交椅、投鼓、鼓架、玩物皆是螺钿工艺,说明至少在南宋时用螺钿工艺制造多种器物用具已经很普遍了。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镇江守钱伯言尝献宣和所留器用,其闲有螺钿椅卓。上(高宗)恶其靡,亟命于通衢毁之。”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命“螺钿椅桌于市中焚毁,百姓观者,莫不悦服”。绍兴初年(1131年),“徐康国为浙漕,进台州螺钿椅桌,陛下(高宗)即命焚之。至今四方吹诵圣德。”南宋周煇《清波杂志》也记载:“高宗践阼之初,躬行俭德,风动四方。又尝诏有司毁弃螺填倚桌等物,谓螺填淫巧之物,不可留。宜乎去华崇实,还淳返朴,开中兴而济斯民也。”宋高宗即位之初,为摒弃华糜之风,提倡还淳返朴,不止一次焚毁螺钿器物。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绍兴二十一年(1128年),宋高宗幸张循王府,张俊进奉大量珍宝,其中就包括“螺钿盒一十具”。胡铨《经筵玉音问答》详细记录了宋孝宗把宋高宗赐给他的“通朱螺钿屏风”让胡铨坐:“上坐于中,御七宝交椅,绣龙曲屏风,旨以青玉团椅兀赐予坐于东向之侧。旨谓宦子王隆曰:‘胡侍读年老,岂可无椅坐者。’乃入内取通朱螺钿屏风至,旨谓予曰:“此乃朕向来普安邸太上(宋高宗)所赐物也。”元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书画裱轴中记有“螺钿匣”乃宋高宗内府督钿匣。看来宋高宗还是难以抵抗螺钿器物的巨大魅力。

  南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记载钱象祖批评卫泾:“身为大臣,顾售韩侂胄螺钿髹器。”南宋周密《癸辛杂识》也记载:“王橚,为螺钿卓面屏风十副,图贾相盛事十项,各系之以赞,以献之。”卫泾与王橚分别用“螺钿器物”献媚权相韩侂胄与贾似道,足以说明“螺钿器物”的名贵。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记载:“马天骥为平江发运使,独献螺钿柳箱百支,理宗为之大喜。”这些记载都说明“螺钿器物”在南宋日益繁盛。

  明人曹昭在《格古论要》中指出:“螺钿器皿,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宋朝内府中物及旧做者,但是坚漆或有嵌铜线者甚佳。元朝时富豪不限年月做,造漆坚而人物可爱。”宋代的魅力难以阻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15#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13:18 | 只看该作者
●●●●●宋代的红色瓷器●●●●●

  红色瓷器烧制艰难,工艺复杂,成功率低,许多人认为中国真正意义烧制出红色的瓷器是在明代。从史料记载上看北宋中期宋仁宗之时中国就已经制造出红色瓷器来。

  最早记载宋代有红瓷是北宋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其文如下:“仁宗一日幸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器。帝坚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辰所献为对。”北宋仁宗时大臣王拱辰曾进献给宋仁宗爱妃张贵妃一件定州红瓷。从上文可推知,宋代北宋中期就已经生产出红色瓷器来。而且当时的定州红瓷应是极其稀少而名贵的。

  大文豪苏轼在《试院煎茶》诗曾提到这种定州红瓷,其句曰“定州花瓷琢红玉”。虽然只有七个字,但已有极大的信息量,能形容定州红瓷的特点,定州红瓷是有如红玉般光泽的精美瓷器。从字面理解“定州花瓷琢红玉”。就是定窑刻花的色泽如玉的红色瓷器。宋代定州生产的新瓷器都极其光亮,色泽亮度都与美玉接近,拥有极强的玻璃光。

  宋元时期的蒋祈在《陶记》中写道:“景德镇陶,昔三百余座。蜒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其视真定红瓷、龙泉青秘相竞奇矣。”可见宋代的真定红瓷是与龙泉青秘瓷及景德镇的白瓷并称都是宋代著名珍贵的瓷器。清人兰浦在《景德镇陶录》中指出:“蒋记云景德镇陶器有饶玉之称,视真定红瓷足相竞,则定器又有红者,间造紫定、黑定,然惟红白二种当时尚之。”兰浦指出宋代定窑生产的红瓷与白瓷都是当时的时尚之物。北宋定窑虽然以生产白瓷为主,但绝非仅生产白瓷,北宋定窑也生产红釉、酱釉、绿釉等彩色瓷器。

  南宋周辉在《清波杂志》“定器”中指出北宋徽宗大观间,景德镇窑变,也生产出“色红如朱砂”的红色瓷器来。当时的玉牒防御使留有几件景德镇产的红瓷,他还说道:“(景德镇红瓷)比之定州红瓷器,色尤鲜明。”可见宋代的定州红瓷是以色泽鲜艳明夺目著称的。景德镇红瓷虽然是偶然产物,但也说明当时景德镇有这个能力与技艺生产出红色瓷器来。

  有一种观点认为宋代红瓷是酱色釉的一种,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完全占不住脚的。首先红色与酱色是有很大差距的,红色是明艳的,酱色是深暗的。其次宋人知道什么是红色与酱色,怎么可能将二者混为一谈呢?梅尧臣诗曰:“举臆发朱砂,为瑞应火德。”朱砂就是红如烈火般鲜明的色彩。宋人不会把酱色瓷器比喻成红玉,形容成朱砂。

  南宋周密在《癸辛杂识》指出:“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再入窑烧之,永不复脱。” 宋代定窑花瓷器不仅有印花、刻花、雕花等技法,还有描金绘花。描金绘花不大可能在白色、浅色瓷器上进行,它很可能在黑色釉或红色釉等瓷器上运用。可以想像在色泽鲜艳夺目的红瓷上绘制金色花朵是多么精美的瓷器。

  宋代瓷器虽然以淡雅、莹润的青白瓷为主,但不乏色彩鲜艳夺目的彩色瓷器。而红瓷无疑是宋代彩瓷的代表与佼佼者。宋代宝贵的制造红色瓷器的技艺,早已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之中。甚至至今没有实物发现。但这并不奇怪,因为宋代红瓷在宋代就是极其名贵稀少的,在今天宋代的普通常用瓷器都是名贵稀少而难见的。或许宋代许多如定州红瓷一样的精美瓷器,就在世界各大博物馆里,及民间收藏家手中,只不过人们把它们当成后代明清生产的瓷器看待。或许终有一天,我们有幸发掘出一件宋代红瓷,见到它夺目的美丽,不要过于吃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16#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14:01 | 只看该作者
●●●●●宋军骑兵的风采●●●●●

  《续资治通鉴长编》:“初,契丹以六万骑至定州,命判四方馆事田钦祚领兵三千御之。上谓钦祚曰:‘彼觽我寡,但背城列阵以待之,敌至即战,勿与追逐。’钦祚与敌战满城,敌骑少却,乘胜至遂城。钦祚马中流矢而踣,骑士王超以马授钦祚,军复振。自旦至晡,杀伤甚觽,夜入保遂城。契丹围之数日,钦祚度城中粮少,整兵开南门突围一角出,是夕至保塞,军中不亡一矢。北边传言‘三千打六万。”。

  《宋史孔守正传》:“会契丹遣兵来援晋阳,守正接战于石岭关,大败之,斩首万级,获其将王破得。时宋师之陷敌者数百人,守正以骑军驰之,尽夺以还。”

  《宋史刘昌祚传》:“夏人寇刘沟堡,昌祚领骑二千出援。虏伏万骑于黑山而伪遁,卒遇之,战不解。薄暮,大酋突而前,昌祚抽矢,一发殪之,余众悉遁。”

  《西夏书事》:“麟州之战,贾岩以数百骑破六万余众,杀首领七人,其功伟矣!”

  “贤守新成盖代功,临危方始见英雄。三都谷路全师入,十万胡尘一战空。杀气尚凝横塞外,捷音相继遍寰中。君王看降如纶命,旌节前驱马首红。”

  “紫塞回鸾雪正晴,王师百万拥连营。马嘶大地山河壮,旗卷长空日月明。龙虎台高千嶂耸,凤皇城近五云生。圣颜有喜天心顺,中外欢闻奏凯声。” 

  “八月秋高战马肥,观兵郊外振天威。一声凤吹迎鸾驭,五色龙文杂衮衣。剑战横空金气肃,旌旗映日彩云飞。令严星火诸军奋,直斩单于塞上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17#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14:26 | 只看该作者
●●●●●宋人爱养狗●●●●●

  宋代养狗非常普遍,村庄几乎有人家就有鸡有狗,晏殊:“骚客登山知有助,秦源鸡犬更相闻。”杨万里:“不知林下人家密,倚杖忽闻鸡犬声”、“稻穗堆场谷满车,家家鸡犬更桑麻。”《宋史·孝义传》记载:“江州德安陈昉,家十三世同居。长幼七百口,不畜仆妾,上下亲睦,人无间言。有犬百余,共食一槽,一犬不至,群犬不食。”赵万年在《襄阳守城录》中记载:“各家所养之犬,在城外百十为群,有数千只,每遇夜出兵攻劫虏人营寨,则群犬争吠。”皆可见宋人养狗之多。

  《宋史·艺文志》收录有《相犬经》一卷,可以已经失传。宋代狗大致可分为看家狗、猎狗、观赏狗三类。看家狗就是用于看家护院的狗。猎狗就是用于狩猎的狗。观赏狗就是小型的宠物狗。

  李廌诗曰:“猘犬夸狞吠欲催。”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犬,畜以警盗。”宋人养狗用来看家护院,应是最普遍的。魏泰《东轩笔录》记载台官宋禧上言:“蜀有罗江狗,赤而尾小,其儆如神。愿养此狗于掖庭,以警仓猝。”罗江狗是宋代极其有名的狗,以至于御史进言要在宋朝的皇宫大内养此狗。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蛮犬,如猎狗,警而猘。诸蛮以马互市于横山,皆作茅舍野次,谓之茅寮,率携一犬以自防,盗莫敢近。”岳珂在《桯史》中写道:“吾乡有周教授者,家太一观前,畜犬数十,皆西北健种,晨绁昏纵,穿窬者无敢睨其藩。”蛮犬与西北健种都是极其凶猛的狗,但具体是什么品种的狗,还很难判断。总之宋人养狗的品种应是很丰富的。敖陶孙诗曰:“问知淮民何所恋,年来家有生氂犬。”是什么狗,令宋人如此梦恋呢?氂犬是什么犬呢?“氂”同“牦”,氂犬极可能就是藏獒。

  卢多逊诗曰:“狞犬入山多豕鹿。”张舜民诗曰:“掣擗苍鹰随猎犬。”梅尧臣诗曰:“常随轻骑猎,不独朱门守。鹰前任指踪,雪下还狂走。”贺铸词曰:“间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穴。乐匆匆!”宋人还有一些人比较爱好打猎,大文豪苏东坡就是其中之一,曾做词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左牵黄的黄就是指猎狗,右擎苍的苍是指猎鹰。宋人打猎一般离不开猎狗与猎鹰。苏轼还有诗曰:“闲随李丞相,搏射鹿与猪。苍鹰十斤重,猛犬如黄驴。”猎狗应该是矫健而精瘦的,南宋著名画家李迪与毛益都画有《猎犬图》并流传至今。

  洪迈《夷坚志》记载一僧人养一只狮狗:“一犬尤可爱,俗所谓狮狗者。”看来这“狮狗”同“狮猫”一样都应是较名贵的宠物。僧人不幸被凶盗所害,这只狮狗一直紧跟着凶盗。“此犬窃随(凶盗)以行,遇有人相聚处,则奋而前视盗嗥。盗行,又随之。”一直到有人发现僧人被害,把凶盗缉货归案。此狮狗如此聪明懂情义令人感动。南宋画家毛益的《萱草戏狗图》与南宋无款的《乳犬戏蝶图》、《秋葵犬蝶图》、《鸡冠乳犬图》、《萱花乳犬图》都画的是十分可爱的小型观赏狗。

  宋朝普通人家养的狗大部分都应是普通的狗,宋人艾性夫曾写一首《猫犬叹》诗为狗鸣不平,诗曰:“饭猫奉鱼肉,怜惜同寝处。饲犬杂糠籺,呵斥出庭户。犬行常低循,猫坐辄箕踞。爱憎了不同,拘肆固其所。虚堂夜搜搅,忽报犬得鼠。问猫尔何之,翻瓮窃醢脯。犬虽出位终爱主,猫兮素餐乌用汝。”意思说狗虽然吃得不好、待遇不佳,却很忠诚、尽职。南宋著名画家李嵩在《货郎图》就有画有一只大狗带着三只小狗跟追着主人在货郎处买玩具。它们虽然普通不名贵,但它们都是这些孩子们的快乐玩伴。

  大文豪苏东坡在海南儋耳而得到一只叫“乌觜”,因“甚猛而驯”喜戏作《咏犬》诗道:“乌喙本海獒,幸我为之主。食余已瓠肥,终不忧鼎俎。昼驯识宾客,夜悍为门户。知我当北还,掉尾喜欲舞。跳踉趁童仆,吐舌湍汗雨。长桥不肯蹑,竟渡清江浦。拍浮似鹅鸭,登岸剧狮虎。盗肉亦小疵,鞭笞当惯汝。再拜谢思厚,天下遣言语。何当寄家书,黄耳定乃祖。”秦观写有《病犬》诗曰:“犬以守御用,老惫将何为。踉跄劣于行,累然抱渴饥。主人恩义易,勿为升斗资。黾勉不肯去,犹若恋藩篱。屠脍意得逞,烹庖在须斯。糟糖固非意,豚矢同一时。念昔初得宠,青缰缠球丝。饲养候饥饱,动止常相随。胡云不终始,委逐在衰迟。犬死不足道,固为主人悲。”人与狗是有深厚感情的。    
  陆文圭:“卧看山云起石根,意行随犬至前村。”辛弃疾:“荒犬还迎野妇回。”戴复古:“老犬伴人行。”狗不仅是人类的宠物,更是人类的朋友与伙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18#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14:58 | 只看该作者
●●●●●宋人好养猫●●●●●

  宋人养猫是极其普遍的,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中记录的杭州城的小经纪人的经营项目里有:“猫窝、猫鱼、卖猫儿、改猫犬”。“猫窝”就是猫住的房子,“猫鱼”就是猫吃的食物,“改猫犬”可能是给猫装扮、美容。总之猫的住、吃、穿在宋代都已经成为经营行业。

  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就记杭州城:“猫,都人畜之,捕鼠。有长毛,白黄色者称曰‘狮猫’,不能捕鼠,以为美观,多府第贵官诸司人畜之,特见贵爱。”宋人养的“狮猫”是纯粹的观赏猫,极其名贵。陆游《老学庵笔记》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都记载秦桧六、七岁的小孙女,爱养一只狮猫,结果丢失。动用官府兵吏邻近搜寻,结果找到了以百计的狮猫,都不是丢失的那只。后来还给它画像百余张,在茶坊、酒肆等热闹的地方四处张贴,也没有找到。这说明,在当时杭州城养这种名贵狮猫的也大有人在,人们很热爱狮猫。

  明人王廷相在《狮猫述》中写道:“狮,西域兽也,毛披拂。猫亦有然者,故曰狮猫。”看来宋代的“狮猫”极可能是从西域进口的长毛猫。《宣和画谱》著录一副王凝的《绣墩狮猫图》,可惜已经失传,令今人不能有幸一睹宋代“狮猫”的风姿。苏汉臣的《冬日戏婴图》里面有一只小猫极可能就是一只小“狮猫”。据洪迈《夷坚志》记载南宋临安已经出现有人把白猫染成红色,高价贩卖骗取钱财的情况。周密《癸辛杂识》也记载妇女多用凤仙花染指甲时也指出:“今回回妇人多喜此,或以染手并猫狗为戏。”看来在宋代给爱猫染色会有一定之风,可见宋人对爱猫的喜爱与珍贵。

  宋人管猫又爱称为狸奴,陈郁《得狸奴》诗曰:“牡丹影晨嬉成画,薄荷香中醉欲颠。”猫本身就是一个可爱活动的风景,供喜爱它们的人观赏、悦心。宋人诗词中常出现猫的身影,方回诗曰:“猫生三子将逾月,卧看跳嬉亦一奇。”秦观词曰:“雪猫戏扑风花影。”沈说诗曰:“花下狸奴卧弄儿。”范成大诗曰:“闲看猫暖眠毡褥。”

  宋代画家画猫的作品极多,有幸留存至今的也很多。如易元吉的《猴猫图》、李迪的《狸奴小影》、《蜻蜓花狸》与《猫犬戏圃》、毛益的《蜀葵戏猫》。还有无名氏的《狸奴》、《富贵花狸图》、《狸奴婴戏图》、《戏猫图》等。

  宋人大部分养猫的首要目的还是捕鼠,其次才是观赏。猫不捕鼠说明猫太幸福。《梦粱录》记载:“凡宅舍养猫,则每日有人供鱼鰌。”猫太过幸福总吃鱼、鰌,怎么会捕鼠呢?陆游有《嘲畜猫》诗曰:“但思鱼餍足,不顾鼠纵横。”

  洪迈《夷坚志》记载:“桐江民豢二猫,爱之甚。一日,鼠窃瓮中粟,不能出,乃携一猫投于瓮,鼠跳踯上下,呼声甚厉,猫熟视不动,久之乃跃而出。又取其次,方投瓮,亦跃而出。桐江民耻之。”猫到了怕老鼠的地步,只能说明猫是太过享福了,被宠坏了。

  黄庭坚《乞猫》诗:“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盆搅夜眠。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陈郁《得狸奴》诗:“穿鱼新聘一衔蝉,人说狸花量直钱。旧日畜来多不捕,于今得此始安眼。”宋人又把猫爱称为衔蝉奴。在宋代向人要猫,还要准备一份“聘礼”,以示对猫的看重。

  罗大经《猫捕鼠》诗曰:“陋室偏遭黠鼠欺,狸奴虽小策勋奇。扼喉莫讶无遗力,应记当年骨醉时。”宋孝宗题《蜂蝶戏猫图》诗曰:“白泽形容玉兔毛,纷纷鼠辈命难逃。”黄庭坚《谢周文之送猫儿》诗曰:“养得狸奴立战功,四壁当令鼠穴空。” 苏轼主张:“养猫以捕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铁园山丛谈》记载司马光家养一只猛键如黑虎一样的黑猫,取名叫“虎儵”。它当然是捕鼠能手。看来司马光、苏轼都是不养不捕鼠之猫之人。

  陆游肯定是宋人给猫写诗最多的人,陆游养猫除了捕鼠、观赏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护书,其《赠猫》诗曰:“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蔡肇也有诗曰:“厨廪空虚鼠亦饥,终宵咬啮近秋帷。腐儒生计惟黄卷,乞取衔蝉与获持。”梅尧臣诗曰:“自有五白猫,鼠不侵我书。”看来养猫护书在宋代读书人中应是很普遍的行为。钱时《义猫行》诗曰:“我家老狸奴,健捕无其比。”把自己养的老猫大赞扬了一番。宋人写猫的诗歌极其丰富,足以放映出宋人对猫的喜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19#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15:17 | 只看该作者
●●●●●宋人爱养观赏鱼●●●●●

  方回《春日小园》:“长忆江湖看雨时,插天挂尾玉龙垂。归来老手今无用,养小鱼虾掘小池。”徐照《送尘老归旧房》:“盆栽怪木缘能画,池养嘉鱼不入庖。”宋人喜欢养鱼,开始广泛的把美丽希奇的鱼当宠物养。开始掘小池养宠物鱼,开始培育观赏鱼。

  梅圣俞诗曰:“谁得陶朱术,修治一水宽,皇恩浃鱼鳖,不复取垂竿。”王安石诗曰:“纷纷水中游,岂是昔时鱼。吹波浮还波,竟食糠秕余。”蒋之奇诗曰:“全体若金银,深藏如自珍。应知嗅饵者,固自是常鳞。”以上三首北宋诗人的写的《金鱼池》诗,足以表明至少从北宋开始宋人就已经开始用人工挖掘的鱼池养育观赏鱼了。宋人早已开始蓄养观赏鱼,使野生鱼逐渐转变成人工饲养培育的金鱼。

  清人赵学敏在《纲目拾遗》中说:“金鱼自宋南渡始有。”明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金鱼有鲤、鲫、鳅、鯵数种,鳅、鯵尤难得,独金鲫耐久,前古罕知,自宋始有畜者,今则处处人家养玩矣。”金鱼是宋人在人工挖掘的小鱼池中经过长期豢养、不断培育出来的供人们观赏的崭新变异的鱼。

  “金鲫鱼”是宋代最著名的观赏鱼,南宋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指出:“杭之西湖有金鲫鱼,投饼饵则出,然不妄食也。苏子美诗云:‘松桥叩金鲫,竟日独迟留。’东坡游西湖诗云:‘我识南屏金鲫鱼,重来拊槛散斋馀。’皆记其实。”北宋苏舜钦与苏轼都在杭州写诗记有金鲫鱼,说明当时杭州就已经出现金鲫鱼了。但那时金鲫鱼还很少,也未见有人专门培育、贩卖。

  南宋戴埴在《鼠璞》中指出:“观此则金鲫始于钱塘,惟六和寺有之,未若今之盛。南渡驻跸,王公贵人园池竞建,豢养之法出焉。有金银两种鲫鱼,金鳅时有之,金餐为难得。”南宋岳珂在《桯史》中指出:“今中都(杭州)有豢鱼者,能变鱼以金色,鲫为上,鲤次之。贵游多凿石为池,置之檐牖间,以供玩。”在南宋时才出现金鱼的豢养之法。

  南宋培育金鱼是有特殊技术的,且宋人的豢养之法还是要保密的。岳珂说道:“问其术,秘不肯言,或云以阛市洿渠之小红虫饲,凡鱼百日皆然。初白如银,次渐黄,久则金矣,未暇验其信否也。”戴埴说道:“鱼子多自吐吞,往往以萍草置池上,待其放子,捞起曝干,复换水,复生鱼黑而自,始能成红。或谓因所食红虫而变,然投之饼饵,无有不出,能不食复入者盖寡。岂习俗移人,虽潜鳞犹不能免耶?”大概可推知宋代的各种金鱼是宋人用鱼虫不断喂养逐渐培育出来的变异品种。宋人的豢养之法改变了鱼的习性。

  宋伯仁《玉泉寺金鱼》诗曰:“金鳞韬隐已多时,寺壁重泯又有诗。龙若久怀霖雨志,不应蟠屈小方池。”张炜《再游玉泉观金鱼》诗曰:“曾见金鳞已十年,重来鬐鬣尚凄然。忍从虾蟹常为侣,好作蛟龙飞上天。”

  《宋史·五行志》记载:“淳熙十六年(1189年)六月甲辰,钱塘旁江居民得鱼,备五色,鲫首鲤身。”这反映当时已经出现五色的变异品种的金鱼。岳珂还指出:“又别有雪质而黑章,的皪若漆,曰玳瑁鱼,文采尤可观。”可见宋人培育出的金鱼有许多种类。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鱼儿活行,以异样龟、鱼,呈献豪富。”“金鱼,有银白、玳瑁色者。今钱塘门外多畜养之,入城货卖,名‘鱼儿活’,豪贵府第宅舍沼池畜之。”从以上记载可知南宋杭州城的“鱼儿活”行不是卖食用的普通鱼的行业而是专指卖活的观赏鱼的行业。宋朝至少在南宋就已经出现专卖观赏鱼的行业,出现专门培育贩卖观赏鱼的人。也足以表明当时金鱼等观赏鱼很受宋人欢迎,观赏鱼在宋朝大有市场。但宋人孕育的金鲫鱼等观赏鱼还是很名贵的,还主要是少数富贵之人所养之物。

  沈作喆《寓简》记载北宋真宗朝宰相丁谓曾用木匣养鱼,只不过养的是食用鱼,“本朝宰相丁谓从东封,用木匣养鱼,载以大车,每击鲜斫燴。”张九成记载:“明道先生(程颢)书窗前有茂草覆砌,或劝之芟。明道曰:‘不可,常欲观见造物生意。’又置盆池蓄小鱼数尾,时时观之,或问其故,曰:‘欲观万物自得意。’”程颢当时在屋内盆池中养小鱼。不著撰人《靖康要录》记载:“上(宋钦宗赵桓)聪明仁孝,好学而喜文,自以地逼望崇,每怀兢畏,至讲读之暇,惟以髹器贮金鱼而观之。”髹器就是漆器,用精美的漆器养金鱼,这无疑是确切缸养金鱼的最早记载。徐照《南歌子》小词曰:“帘影筛金线,炉烟篆翠丝。菰芽新出满盆池。唤起玉瓶添水、养鱼儿。”很明显这首词是在描述在屋内小盆池里养鱼。郑会《斋中独坐》:“香杀柑花麝不如,晚窗重理读残书。饥乌只道无人在,偷觑盆池一个鱼。”可见宋人在房间中用小盆池养鱼有一定的普遍性。

  范成大《上元纪吴下节物》诗有一句是:“映光鱼隐见。”其自注云:“琉璃壶瓶贮水养鱼,以灯映之。”叶茵《琉璃砲灯中鱼》诗曰:“头角未峥嵘,潜宫号水晶。游时虽逼窄,乐处在圆明。”《琉璃砲灯》诗曰:“体制先天太极图,灯笼真是水晶无。远看玉免光中魄,近得骊龙颔下珠。一焰空明疑火燧,寸波静定即冰壶。游鱼且作沉潜计,鳞甲成时入五湖。”释契适《观音诗》有句曰:“水精盘跃锦鳞鱼,闷于渊沉海岸居。”水精盘当指透明的器皿,锦鳞鱼就是观赏鱼。吴芾《偶得数琉璃瓶置窗几间因取小鱼漾其中乃见其浮游自适感而有作》:“头随野鹤穿花径,静看游鱼戏玉壶。却愧此身犹束缚,未能归去老江湖。”可见宋人当时已经出现用缸养鱼,甚至是用透明的玻璃壶瓶养鱼现象了。

  宋人养观赏鱼按地点可分为室外与屋内。室外是人工开凿的大盆池,水一般当是流动的活水。罗大经《鹤林玉露》:“养小鱼,欲观其自得意,皆是于活处观看。”宋人室外养的金鲫鱼、金鲤鱼皆以大为贵为美,以活泼健美为好。吴自牧《梦粱录》:“青芝坞玉泉池中盛有大者,且水清泉涌,巨鱼游泳堪爱。”屋内又可分为用小盆池与透明玻璃瓶缸养两种。小盆池养小鱼一般当以盆景相结合呼应,而用透明玻璃瓶缸养则是最纯粹的养观赏鱼。

  宋代的豢养鲫鱼、鲤鱼之法后来传入日本,使日本的锦鲤至今有名。日本的锦鲤也是以大为贵为美。而中国的金鱼自明清以后开始广泛缸养,不在池养。鱼的生存空间不断减小,中国金鱼也开始转向小型化、呆胖化。所以中国现代的金鱼已经难现宋代金鲫鱼、金鲤鱼的英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京畿路
凤阙
51 岁
8 两
0 条
30
20#
 楼主| 赵衍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20 18:16:32 | 只看该作者
●●●●●宋代的酥●●●●●

  南宋西湖老人在《繁胜录》中记载:“酥蜜裹食,天下无比,入口便化。”大诗人杨万里《咏酥》诗曰:“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宋代的酥无疑是种奇妙的美食。

  北宋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中指出:“酥出外国(当指游牧区),亦从益州(今属四川)来。本是牛、羊乳所为,作之自有法。《佛经》称‘乳成酪,酪成酥。’”南宋阴时夫《韵府群玉》引北宋《山居备用》曰:“用乳中取浮凝,熬而为酥。”南宋戴侗在《六书故》则说:“酥,桐乳酪取而煎之为酥。”宋代的酥当是以牛羊乳为原料熬制而成,其口味香甜,毫无擅腥,口感绝佳。

  曾几《谢胡帅饷酥》诗曰:“欲从底处觅膏润,凝香燕寝烹牛酥。鹅儿黄拂冰肌肤,关中穰下远不如。已令炊饼作十字,今晨盛馔非伊蒲。”王洋《次韵曾吉父食酥》诗曰:“色分姑射冰肌外,味在金仟露掌中。乞与佳人润妆脸,两家春色一般风。”宋人把酥比喻成美女佳人的雪脂肌肤,可见宋代酥的极高质量与口味。

  《宋史·职官志》记载:“乳酪院掌供造酥酪。”宋政府专门设立了乳酪院制造供应酥。周邦彦诗曰:“高阳太守有遗书,新教齐民炼玉酥。”江端友诗曰:“牛酥百斤亲自煎。”可见宋代的酥极其受人民喜爱,产量也很大。

  曾几《食酥》诗曰:“贡包分自浙西东,函谷金城在眼中。泛酒煎茶俱惬当,满前腊雪化春风。”“土酥绝类穆家儿,好著崔家钉坐梨。如梦甘寒千百颗,雪肌相伴出关西。”韩维《王詹叔惠酥》诗曰:“兴平产良酥,厥品为第一。岁时盛献馈,霜梨副冰蜜。东来连车轸,并走卫霍室。盘筵得此物,主意自为毕。”

  宋代产酥之地众多,最具盛名的当是陕西产的雍酥。沈作宾、施宿《嘉泰会稽志》记载:“中州平潼取酥酪,以雍酥为冠。”周邦彦有诗曰:“浅黄拂拂小鹅雏,色好从来说雍酥。”谢蓬诗曰:“和蜜煎膏学雍酥,儿夸甘味比醍醐。老夫舌本不知味,强解嘲为羊酪奴。”黄庭坚形容雍酥:“秦牛肥腻酥胜雪。”

  酥是宋人喜爱而精贵的食物,但它绝不是只属于少数官僚富贵阶层的高级奢侈品。宋代城市就贩卖各种酥给小民消受,据《梦粱录》、《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当时杭州城就有:蜜麻酥、螺滴酥、蜜酥、小鲍螺酥、破麻酥、孔酥等多种酥品。即使农村农民也是可以吃上酥。范成大《吴郡志》记载:“牛乳出光福诸山,田家畜乳牛,冬日取其乳,如菽乳法,点之为乳饼。其精者为酥,或作泡螺、酥膏、酥花。”陆游《戏咏山家食品》诗曰:“牛乳抨酥瀹茗芽。”酥在宋朝的盛行,标示着宋代食品美食业的发达与精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est
welcome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汉朝宗

GMT+8, 2024-6-3 02:57 , Processed in 0.517808 second(s), 6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