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古风·演绎·江湖

 找回密码
 入世江汉(邀请注册)
搜索
查看: 6781|回复: 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传承] 乐器的历史与简介

[复制链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7:3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热瓦甫是一种弹弦乐器,深受维丵吾丵尔族、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人民的喜爱 。热瓦甫产生于公元14世纪,至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新疆和国内外的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广泛,维丵吾丵尔族人民在他们原有的民间乐器的基础上,吸收外来乐器的长处,创制出了一些新乐器,热瓦甫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并且一直流传到今天。

   

     热瓦甫多为木制,它的外形很独特,上部分是细长的琴身,顶部弯曲,最下面是一个半球形的共鸣箱。

     热瓦甫有3根弦、5根弦、6根弦、7根弦、8根弦和9根弦等不同的形制,通常用最外面的一根弦演奏旋律,其余的弦作为共鸣弦。

     热瓦甫发音响亮,音色鲜明、独特,表现力非常丰富。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演奏热瓦甫,不论坐着还是站立,身体都要端正,肩部要保持平正。演奏者把琴横放在胸前,琴箱放在右肘弯的中间,左手的虎口托着琴杆,手指按弦取音,随着右手中的拨片弹拨琴弦,这种乐器发出优美的乐音。
热瓦甫的形制十分多样,虽然维丵吾丵尔族、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这三个民族都生活在新疆维丵吾丵尔自治区境内,但是他们的热瓦甫不仅在种类、形制等方面有一定差别,而且在名称上也有所不同。在塔吉克族,人们把热瓦甫称为“热布卜”,这种乐器多用杏木制成。维丵吾丵尔族的热瓦甫种类很多,分为喀什热瓦甫、新型热瓦甫、多朗热瓦甫和牧羊人热瓦甫等。喀什热瓦甫因流行在喀什一带而得名,它发音柔和,音量较小,音色委婉细腻。乌孜别克族热瓦甫虽然和喀什热瓦甫的外形近似,但是音量和音色却有所区别。这种热瓦甫,音量较大,音色明亮、浑厚。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钱 +5 谷物 +5 收起 理由
沈望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西夏
秦时,明月
45 岁
4794 两
0 条
109
49#
聂小倩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2-23 19:17:50 | 只看该作者
马骨胡
是壮族弓弦乐器,因琴筒以马骨制作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广西左右江一带,多为壮族独脚戏伴奏,亦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地方戏曲和说唱音乐伴奏,在民乐中也可作为高音乐器。马骨胡相传已有二百余年历史,最初用于节日串寨演奏,称“游院”,亦即壮族民间器乐合奏“八音”的早期形式。演奏时,琴筒置于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两弦间拉奏。音色近似京胡并较之柔美。常用技法有前挫弓、后挫弓、小跳弓、顿弓、打音、倚音、滑音等。用于独奏、八音乐队合奏、莫伦说唱和壮剧伴奏。是八音乐队的主奏乐器,在壮剧乐队中也居领奏地位。
玎嘎那
是傣族弓拉弦鸣乐器。是傣族张有一条弦的独弦琴。因琴筒蒙以笋壳为面,故汉称笋壳琴。玎嘎那形制较小。琴杆木制,多使用椿木或柚木制成,全长仅30厘米,上端琴头处横设一轴,弦轴木或竹制。琴筒竹制,圆筒形,多使用当地生长的大龙竹制作,筒长12厘米、直径8厘米,筒前口蒙以笋壳为面,筒后端敞口。面板上置竹制琴马,张一条丝弦。琴弓用细竹拴以马尾而成。
纳西胡琴
是纳西族弓拉弦鸣乐器。因饰龙头和琴筒较大,纳西族又称其为龙头胡琴和大胡。形制较为古朴,音色柔和浑厚,用于“白沙细乐”和“纳西古乐”。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较著名的乐曲有:《步步佳》、《十供养》、《水龙吟》、《到春来》、《一江风》和《山坡羊》等。
相关评论编辑
⒈肖兴华先生认为:早期的弓弦乐器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弹拨乐器筝的基础上经过改制和发展逐步形成的。它的形成大概有在公元八世纪之前。这是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即是将中国弓弦乐器有弹弦乐器-筝演变而来的。
⒉项阳在《化石乐器“挫琴”的启示》一文中认为:筑是一种向弓弦乐器演变过程中的乐器,即过渡性乐器。在筑身上完成了由击弦到轧弦的重大转变。它是弓弦乐器的先驱。
⒊高耀华在《二胡的源流》中对于弓弦乐器起源的看法是:中国的弓弦乐器的鼻祖乃是由弦鼗演变发展而成得奚琴,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流传和改进,逐渐形成了近代广泛应用的各种类型的弓弦乐器。
⒋欧洲学者宋内拉认为:弓弦乐器源自印度。日本学者林谦三先生讲到:哪里都找不到弓擦法的起源,而只好归之于印度吧
⒌在周菁葆的《胡琴的演变》一文中还提到一种观点:弓弦乐器最早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公元3000年,希伯来人就已使用阿拉伯人发明的“拉巴卜”了
⒍朱岱弘在《中国弓弦乐器源流》认为:中国的弓弦乐器产生于唐代,最早的弓弦乐器是用竹片来拉奏的。是弹拨乐器发展而来的。中国弓弦乐器将弓置于两弦间拉奏的特点,是区别于各国弓弦乐器的重要标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西夏
秦时,明月
45 岁
4794 两
0 条
109
48#
聂小倩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2-23 19:17:31 | 只看该作者
坠胡
是由小三弦改制的,又名坠琴或坠子,又叫二弦。这种乐器既能独奏又能合奏,它的音域非常宽,声音柔和,音量也比较大,与别的乐器有所不同的是它可以惟妙惟肖的模仿人声、唱歌、讲话,甚至鸟兽的叫声等等。流行于中国中部,是河南坠子、深泽坠子、山东琴书、吕剧、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
椰胡
是黎族、汉族弓拉弦鸣乐器。史称潮提,又称小胡。形似板胡,音色浑厚,用以合奏或伴奏。流行于海南、广东、福建等省。
艾捷克
又名哈尔扎克是新疆维吾尔族擦奏(拉弦)弦鸣乐器。流行于中国新疆维吾尔族地区。有古老的多朗艾捷克、新型艾捷克和低音艾捷克等数种。艾捷克音箱呈半球形,用木头制成,一面蒙羊皮。解放后,对艾捷克经过改进,琴弦改用四根金属弦,音量增大。此外,在音箱底部的铁柱上安一月牙形琴座,便于固定在膝上演奏。艾捷克的音色柔和、优美,富有民族特色,是维吾尔族民族乐队重要的拉奏乐器,可用于独奏、伴奏及合奏
马头琴
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弓弦乐器
马头琴
马头琴 (3张)
,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马头琴的优秀曲目很多,传统的琴曲风格多样,富于草原特色,曲调委婉,多是描绘自然风光或对马的歌唱。如《朱色烈》、《凉爽的杭盖》、《四季》、《蒙古小调》、《鄂尔多斯的春天》、《清凉的泉水》、《走马》和《马的步伐》等。
牛腿琴
是侗族弓拉弦鸣乐器。因琴体细长形似牛大腿而得名。牛腿琴侗语称“果吉”。琴用杉木制成瓢状,面上装薄板构成共鸣箱。两根弦,五度定音,琴弓一般用二胡弓。因其形似牛腿,琴端二角似羊角,又称“牛巴腿”、“羊角弦”。演奏时琴身放在左手腕上,左右来回转动,演奏方法和姿态略似小提琴。或自拉自唱,或男拉女唱。多用于走时弹唱爱情歌曲,低音演奏,柔声歌唱,别具韵味。婚礼上用此琴与琵琶合奏,传达出热烈喜庆的气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西夏
秦时,明月
45 岁
4794 两
0 条
109
47#
聂小倩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2-23 19:16:59 | 只看该作者
是广东特性乐器之一,也称粤胡。他的形质类似二胡,因此也有地区称为二胡。实际上是根据二胡改革而成的。它的琴筒比二胡小,定音比二胡高四至五度,所以叫它高胡。它的外弦用钢丝弦,内弦则用铜丝缠弦。演奏时两腿夹持琴筒,以控制音量,减少沙音。高胡的音色秀丽、明亮、华美、飘逸,适合演奏抒情、华丽的乐曲。《春天来了》这首乐曲中充分发挥了高胡的乐器性能,清澈、明亮、华丽、抒情,生动地表现了山泉淙淙
京胡
京胡
、鸟语花香的明媚春光,使人感受到了春的气息。在大型民族乐队中也用作高音弦乐器。也是广东音乐中的主奏乐器。其乐曲有:《彩云追月》、《步步高》、《雨打芭蕉》等。
中胡
是在二胡的基础上创制的。它主要为了加强乐队中声部表现力,是乐队里中音声部的弓弦乐器,也可用来独奏,所以也称中音二胡。中胡的琴筒比二胡大,琴杆比二胡长,构造与二胡相同。此乐器多用于合奏、伴奏,也用于独奏。它是民族管弦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它的音色较浑厚、广阔饱满,音色比较别致。《草原上》这首乐曲中就充分展示和发挥了中胡独特的音色和技巧。
四胡
是弓弦乐器的一种。蒙古族称之为胡尔或四弦,它起源于古代奚琴。在清代《律吕正义后编》中还称之为提琴,主要用于清代宫廷乐队。在十八世纪以前已经流行于中国内蒙华北地区,是蒙 汉两族人民常用的乐器。它主要用于京韵大鼓、西河大鼓、 天津时调、湖北小曲、 绍兴莲花落、 二人台、 皮影、 戏曲等伴奏和民间器乐合奏。
它的琴筒是木制的,蒙蟒皮,琴杆用乌木或红木制成。两组弦(即四根),1 3弦为内弦,2 4弦为外弦,每组的音高相同。竹弓 马尾分成两股,分别夹在1 2弦和3 4弦之间,同时拉响两根弦。四胡有大 小两种之分,即大四胡和小四胡。大四胡多用于说唱音乐的伴奏,而小四胡多用于独奏和民间器乐合奏,它的演奏方法与二胡大致相同,这种乐器由于结构特殊,音色特征也别具一格。
革胡
革胡
革胡
是一种音量较大,音域较广的低音弓弦乐器,它是在二胡的基础上参考西洋大提琴的演奏方式改革而成的。
它张有四条弦,设有指板,琴筒横置,由于有指板,按弦极为方便,不仅能拉奏,还能拨弦弹奏。主要用于合奏,也可担任弹奏。其空弦定音为CGD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西夏
秦时,明月
45 岁
4794 两
0 条
109
46#
聂小倩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2-23 19:16:36 | 只看该作者
低音提琴
体积庞大,需站立演奏。它有两种基本形制:一种属于六弦提琴一族,肩斜背平。另一种属于小提琴一族,肩较方,背微圆。
倍低音提琴是管弦乐队和交响乐队中的最低音声部,多充当伴奏角色,极少用于独奏,但其雄厚的 低音无疑是多声部音乐中强大力量的体现。贝多芬就常用它在交响乐队中演奏重要的旋律。如他在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开始时,用倍低音提琴演奏的宣叙调,有力 地回绝了前三个乐章的主题动机。还有圣·桑在他的《动物狂欢节》中,用倍低音提琴生动地塑造出笨重、庄严的大象形象。
并没有任何人一下子创造发明了提琴这一乐器。从这弓弦乐器的发声原理来追溯它的起源,它应是原始先民在狞猎或战争胜利后的歌舞时分,从弓弦的声音得到启发而产生出最雏型的弦乐器。然后,因弦的长短、粗细、绷紧的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音响效果,进而发展出二条弦(如二胡) 、三条弦(如三弦) 、四条弦 (如提琴) 、五条弦 (如有些大倍司) 、六条弦 ( 如吉他) 、八条弦 (如曼陀琳) 等种类繁多的弦乐器。有些书本与学者硬要为提琴拉远亲,找祖宗。是否真有此必要,有其价值,那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如果定要为提琴类乐器在历史的长河里寻找一些演变进化的痕迹的话,那么其远祖当与斯里兰卡地域的銮芬那斯荃 (Ravanastron),阿拉伯的冉芭(Rabab),中亚细亚地域的克曼奇 (Kamantche),比利牛斯半岛区域的蕾贝卡 (Rebec) 等古乐器有渊源。而发展到公元十二世纪前后的欧洲地区有一种名叫维欧 (中世纪的弦乐器 ) 的乐器,定与提琴类乐器有更为亲近的血缘关系。它的外形甚至字母的拼法都与小提琴有不少相似之处了。
中国乐器

弓弦乐器在唐代(公元七世纪)开始出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对于具有八、九千年的舞阳贾湖骨笛和两、三千年以上的古琴、古筝,以及各类编钟、编磬、笙、管、笛、箫等乐器来说,弓弦乐器可谓相当年轻。弓弦乐器虽然比吹奏乐器及弹奏乐器出现的晚,但其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从唐宋至今,由其是明清以来,弓弦乐器随着各地区的地方戏曲和梆子戏的发展,以及人们不断的创造,逐步繁衍出了各种各样的弓弦乐器,以适应戏曲的伴奏要求。如梆子戏的"板胡",京剧的"京胡、粤剧的"粤胡"及越剧、锡剧的二胡等等。
据统计,弓弦乐器的发展却非常迅猛,百余年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其成员有二胡、板胡、中胡、高胡、京胡、京二胡、以及各地流行的多种多样的弓弦乐器,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之中的“胡琴家族”。现今已有五十多种弓弦乐器。
我国现状
在古典音乐乃至现代轻音乐中,几乎所有的抒情旋律都由弦乐声部来演奏。可见,柔美、动听是所有弦乐器的共同特征。弦乐器的音色统一,有多层次的表现力:合奏时澎湃激昂,独奏时温柔婉约;又因
二胡
二胡
为丰富多变的弓法而具有灵动的色彩。而弓弦乐器是弦乐器下的一种。
中国民族古典乐器中的弓弦乐器主要有二胡(南胡)、高胡(高音二胡、粤胡)、中胡(中音二胡)、四胡、板胡、京胡(胡琴)、革胡、低革胡(低音二胡)、椰胡、坠胡以及少数民族的艾捷克、马头琴、牛腿琴、马骨胡、玎嘎那、纳西胡琴等。
二胡
是胡琴家族之一。琴筒由木或竹制成,一端蒙蛇皮,二根弦,竹弓,张弓尾夹于二弦之间拉奏。它的音色优美、柔和、表现力丰富。是民族乐队中的乐器之王。现在的二胡已发展到大型协奏曲(如:长城随想曲),甚至演奏现代派的音乐。技巧可以与小提琴相媲美,同时又是自我修养中特别有韵味的乐器。二胡的主要作品《二泉映月》、《流波曲》、《赛马》等。
板胡
属弓弦乐器。因琴筒上蒙木板而得名。又称梆胡、秦胡等,是梆子腔戏曲及其它若干北方戏曲、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它表面类似于二胡。板胡的音箱是椰壳或木
板胡
板胡
制。面板用薄桐木板,琴杆用较硬的乌木或红木,二根弦,马毛。它音色明亮、高亢、清脆,特别富有乡土气息。是民族管弦乐队中弓弦乐器组的一种特性乐器。它最适合表现热烈、奔放、欢快的情绪。板胡曲《大起板》、《翻身的日子》等就充分运用了板胡特有的那种刚健泼辣的演奏技巧和它那明亮的音色,增添了音乐的阳刚之气和乡土气息。
京胡
最初也称胡琴,是京戏的主要伴奏乐器。它是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它的琴杆、琴筒都是竹制的,琴杆置有千斤钓,筒口蒙蛇皮,用马尾弓拉奏。据京剧界老艺人说,早期的京胡用软弓子拉弦(就是弓毛松软),十九世纪后才出现硬弓。而现在安徽、河南等省仍有人使用软弓演奏。使用这种弓演奏,有一种特殊的碎弓效果,演奏技巧也是很高的,而硬弓的发音则刚劲、嘹亮。
[发帖际遇]: 聂小倩赏月的时候拿手指月亮,被割掉了耳朵,纹银-2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西夏
秦时,明月
45 岁
4794 两
0 条
109
45#
聂小倩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2-23 19:16:13 | 只看该作者
小提琴
是一切弓弦乐器中流传最广的一种乐器,也是自17世纪以来西方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乐器之一。现在的四弦小提琴是16世纪从老式的三弦小提琴发展来的,1650-1730年间经斯特拉迪瓦里、阿马蒂和瓜尔内里等家族加以改进而臻于完美。再后来的改良包括加长指板,增加腮托,用钢丝和尼龙丝取代肠线琴弦等。
提琴家族
提琴家族
小提琴乐器的音色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声音悦耳动听,音质幽雅非常善于表达感情,不仅是最理想的独奏乐器,也是管弦乐队中的主奏乐器。其演奏技巧极其丰富,作曲家们经常用以引发作品的基调。小提琴在交响乐队中,分为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常担任乐曲的主旋律,第二小提琴 则担任乐曲主要声部的和声伴奏。此外,小提琴也常在室内乐和小品中常用于独奏。近年来,小提琴又成为当代流行乐和爵士乐的当家乐器之一。
中提琴
仅比小提琴大七分之一,外形几乎一模一样,同样广泛应用于管弦乐队、交响乐队 以及室内乐(尤其是弦乐四重奏)中。但中提琴通常担当中音声部,为主旋律起伴奏和衬托的作用, 极少用于独奏。不过偶尔也以独奏乐器的形象出现,如在柏辽兹的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中, 中提琴的独奏就占了相当比重。中提琴的音质别具一格,近似鼻音的咏叹,非常适合表现深沉与神秘的情调。
大提琴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是一种叫作“低音维奥尔琴”或“膝间维奥尔琴”的 15世纪的乐器演变而来。维奥尔琴的体积不像大提琴那么大,弧形也不那么明显,但演奏时可以夹在两膝之间,像大提琴那样用弓拉奏。
大提琴最初在意大利语中被拼作Violoncello,后来逐渐简写为Cello。大提琴以其热烈而丰富的音色著称,是交响乐队中最常见的乐器之一。适合扮演各种角色:有时加入低音阵营,在低声部发出沉重的叹息;有时以中间两根弦起到节奏中坚的作用。
大提琴最为辉煌的时刻,要数作曲家赋予其表现如歌的旋律的使命。整个大提琴组奏出的美妙的旋律,足以令交响乐队中的任何其他乐器都相形见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西夏
秦时,明月
45 岁
4794 两
0 条
109
44#
聂小倩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2-23 19:15:58 | 只看该作者
弓弦乐器 编辑
弓弦乐器顾名思义:由弓与弦组成的乐器,是以弓擦奏琴弦而发音的弓奏弦鸣乐器。所以又称为拉弦乐器。弓弦乐器一般多为竹木与丝弦的组合。
发声原理编辑
弓弦乐器的发声原理是应用琴弓上的弓毛磨擦琴弦而发声,演奏者将弓与弦放成直角,再以适当的速度和压力拉动琴弦使琴弦振动。改变拉弓的速度或压力,可以改变振幅而使音量产生变化。至于音高的变化,则是靠左手按弦,改变琴弦的振动长度而达成;而其音色的控制,主要取决于弓法(运弓技巧)及左手按弦的技巧,如抖音。
弓弦乐器的发音方式是依靠机械力量使张紧的弦线振动发音,故发音音量受到一定限制。弓弦乐器一般以涂有松香的马尾琴弓来摩擦琴弦以产生音响,另外也可以用拨奏的方法来演奏。弓弦乐器通常用不同的弦演奏不同的音,各种弓弦乐器都可以运用分弓,连弓,跳弓,断弓,飞跃断弓,撞弓和击弓等特殊弓法来表现作曲家特殊的要求。也都可以使用弱音器来改变本来的音色。
弓弦乐器可以表现极强到极弱范围很大的力度变化,可以制造各种浓稠和稀薄的音响效果。无论是合奏还是独奏,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弓弦乐器在古今的作曲家与演奏家的创作和演出中,演奏技巧和表现能力都日趋完美。
发展历程编辑
西洋乐器

西洋乐器中的弓弦乐器主要组成份子包括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小提琴(Violin)、中提琴(Viola)、大提琴(Cello)、低音提琴(Double Bass)等提琴家族的四大成员。另外今天人们称之为古提琴的维奥尔族提琴(这种古提琴兴起于十五世纪,十八世纪后被提琴家族所取代),也属于弓弦乐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西夏
秦时,明月
45 岁
4794 两
0 条
109
43#
聂小倩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2-23 19:14:57 | 只看该作者
发明历史

萨克斯风是由比利时人阿道夫·萨克斯(Antoine-Joseph Sax,1814-1894)于1840年发明的[1]。阿道夫是一位锐意的乐器制造者,擅长黑管和长笛演奏。他最初的设想是为管弦乐队设计一种低音乐器,比奥菲克莱德号(Ophicleide)吹奏灵活并能适应室外演出。他将低音单簧管的吹嘴和奥菲克莱德号的管身结合在一起并加以改进,以自己名字命名了这种新型乐器。
1841年第一支低音c调萨克斯风在布鲁塞尔向公众展出。一说那支萨克斯风曾被人恶意踢坏而无法展出,也有说当时是在幕布遮盖下展出以防止剽窃。
1842年阿道夫的好友,在巴黎音乐家圈中颇有影响力的柏辽兹对萨克斯风非常赞赏,3月13日于La Revue et gazette musicale介绍了这种"改造过的开孔大号"。6月12日再次于La Journal des Débats撰文大力推介,使萨克斯为世人所知。
其后阿道夫个人遭到竞争对手的联手攻击,萨克斯管受到抵制而没有被广泛使用。当时作曲家多采取谨慎态度,较少将萨克斯纳入管弦乐团编制。据说当时萨克斯风一度被抹去商标出口国外,后又被匿名引进法国。1845年法国军事部打算改良陈旧的军乐队,在阿道夫自荐之下,4月22日于巴黎艾菲尔铁塔下的战神广场举行了一场阿道夫的乐队与Carafa带领的传统乐队的比赛,由观众决定胜负。戏剧性的是支持阿道夫的一方的音乐家当天甚至缺席数人,阿道夫填空补缺,拿上两个萨克斯交替吹奏。新乐队音乐效果完全胜过传统乐队,观众完全倒向阿道夫这一方。于是萨克斯最先在军乐队中崭露头角。
1846年6月29日萨克斯风家族获得了法国的专利。
1928年法国古典萨克斯风手Marcel Mule建立了第一个萨克斯风四重奏团体。
1910年以后,爵士乐在美国兴起,萨克斯管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美誉编辑
此乐器用单簧片吹奏,开闭音孔的构造与双簧管差不多, 音域与双簧管相似, 应属木管乐器,但管体是铜制的又可属铜管乐器。它上细下粗音口向上,很像低音单簧管。从低音到高音有许 多种萨克斯管,而且全是移调乐器。萨克斯管音色异常丰富迷人, 强吹奏时类似铜管,弱奏时类似木管,是一种管乐器类最好的合作伙伴。
法国作曲家比才、圣桑等都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了萨克斯管。萨克斯管又是爵士乐队小号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经常用的有四种萨克斯管:降B高音萨克斯管(Soprano saxophone)。降E中音萨克斯管(Alto saxophone)。降B次音萨克斯管(Tenor saxophone)。降E上低音萨克斯管(Baritonesaxophone)。
几种萨克斯管的指法基本相同(上低音管多了一个低音A键新型号萨克斯带有#F和G键),全都是移调乐器,用高音谱表记谱。
法国作曲家柏辽兹曾经写到:“萨克斯的主要特点是音色美妙变化,深沉而平静, 富有感情,轻柔而忧伤,好像回声中的回声、在寂静无声的时刻,没有任何别的乐器能发出这种奇妙的声响。”
萨克斯还被誉为“无与伦比的风流乐器”。
萨克斯管不但能出色地演奏古典音乐,而且更善于演奏爵士音乐、轻音乐,人们提到爵士乐时, 第一个想到的乐器便是萨克斯管。爵士乐的最大特点是即兴演奏,在演奏中使强弱拍倒置,采取连续切分音的手法, 使节奏变化无穷,音色上富有戏剧性,既激烈狂燥又安镑深沉,既滑稽又富于伤感。萨克斯管在音色上,在演奏滑音;颤音、吐音;超吹的特点方面,便适应了爵士乐即兴演奏的最大特点的需要。因此,即兴演奏也成为萨克斯管演奏者所追求的演奏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西夏
秦时,明月
45 岁
4794 两
0 条
109
42#
聂小倩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2-23 19:14:41 | 只看该作者
萨克斯管 编辑
萨克斯管是金属制作的,强弱幅度大,在声音的力度上可与其它铜管乐媲美,也是其它木管乐器所不可及的,在音质上又有木管乐器的特点,并带有金属的明亮度。在演奏上,由于它的结构是采用波姆式长笛按键科学原理设计的,因此,它的机械系统比较合理,机件运用灵活。所以,它能和长笛、单簧管一样地演奏高难度的乐曲。同时,它与其它木管乐器相比,在演奏滑音、颤音、吐音、超吹方面,又有它独到之处。
萨克斯编辑
基本介绍

乐器本调b: ♭B( 次中音\高音), ♭E( 超高音\中音\上低音)
应用谱号: 高音谱号, 根据乐器本调移调记谱
实用音域: 约两个半八度(变调时会有差异,超高音可增至3个八度)
结构组成: 金属制抛物线性圆锥管体, 与单簧管类似的哨头, 波姆体系音键系统. 除bB高音直管萨克斯外, 大部分均为烟斗型设计.
乐器类别: 超高音萨克斯(♭E Sopranino Saxophone)、高音萨克斯(♭B Soprano Saxophone)、中音萨克斯(♭ E Alto Saxophone)、次中音萨克斯(♭B Tenor Saxophone)、上低音萨克斯(♭ E Baritone Saxophone)、低音萨克斯(♭B Bass Saxophone)和倍低音萨克斯(这个几乎见不到)
还有一种特别的萨克斯是C调的,其音域在♭E Alto Saxophone和♭B Tenor Saxophone之间,这个也用的比较少。
使用材质: 大部分为铜制 .也有纯金. 银.铝和木制(属于木管乐器)
乐器特色: 音色丰富, 高音区介于单簧管和圆号间, 中音区犹如人声和大提琴音色, 低音区象大号和低音提琴.
典型应用

爵士乐、现代流行轻音乐中大量使用。拉威尔为穆索尔斯基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古堡”配器;比才的《阿莱城姑娘》组曲;沃思·威廉斯在假面剧的舞蹈音乐《乔布》(Job)中和他创作的第6、第9交响曲;理查施特劳斯的《家庭交响曲》;乔治·格什温《蓝色狂想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德彪西的《狂想曲》、维拉一洛博斯的《幻想曲》、格拉祖诺夫的《萨克斯管协奏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西夏
秦时,明月
45 岁
4794 两
0 条
109
41#
聂小倩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2-23 19:13:13 | 只看该作者
西洋管乐器 编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西洋管乐器是一组非常常见的乐器,是管弦乐队和军乐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洋管乐器有许多分类方法,一般按照发音的方式方法,分为吹孔气鸣乐器,单簧气鸣乐器,双簧气鸣乐器和唇簧气鸣乐器。前三类乐器由于从历史渊源上都起源于芦管乐器,且音色缺乏金属感,所以统称为木管乐器,尽管现在许多乐器都已使用金属,橡胶乃至合成材料为原材料了。在管弦乐队和军乐队中,这一组乐器被称为木管组,相对应的,唇簧气鸣乐器被称为铜管组(实际上,这类乐器也确实是铜制的)。
简介编辑
西洋管乐器是一组乐器,英文为Wind Instruments,是管弦乐队和军乐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弦乐队(Orchestra)中,管乐器主要是作为和声支持声部或色彩性声部出现的,而管乐队(Wind Band)中除了打击声部以外都是管乐器(唯一可能出现的弦乐器是 Double Bass)。由于管乐队常常为军队出操或礼仪所采用,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军乐队。
分类编辑
吹孔气鸣乐器

包括长笛和短笛。发声原理:吹孔气鸣乐器管体为圆柱型,横吹,唇是激振器。唇振动时,气流冲击在吹孔锋利的边缘上而分开,进入管中的气流就引起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音。
单簧气鸣乐器

包括单簧管,小单簧管,最大单簧管和萨克管乐器族。发声原理:管体为圆柱(单簧管族)或圆锥(萨克管族)型。直吹,激振器为单片苇制簧片和与之相配的嘴子,固定于乐器上端,气流通过哨片和嘴子进入管体而使管内空气柱振动发音。
双簧气鸣乐器

包括双簧管,英国管和大管等乐器。发声原理:管体圆锥型,直吹,激振器是固定在乐器上端的两片苇制簧片。气流通过哨子进入管体,使管中空气柱振动发音。
唇簧气鸣乐器

这类乐器种类繁多,形成相对木管乐器族的铜管乐器族,即是平时所说的号类乐器,俗称喇叭,包括军号,小号,短号,圆号,长号,大号和萨克号等,每种又有许多规格。唇簧气鸣乐器均是由铜合金制成。发声原理:唇簧气鸣乐器靠嘴唇振动发音。当唇振动时,气流通过杯状号嘴吹入管状体内,使管内空气随之振动发音,依靠启闭活塞装置或伸缩号管改变号管的长短,获得不同的音高,并由向牵牛花开放样式的喇叭口来扩大它的音量。其发音音高还取决于吹奏者的唇肌紧张程度,同样的管长可以演奏出由低到高大约七个到十几个泛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西夏
秦时,明月
45 岁
4794 两
0 条
109
40#
聂小倩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2-23 19:07:31 | 只看该作者
打击乐器 编辑
打击乐器是一种以打、摇动、摩擦、刮等方式产生效果的乐器族群。打击乐器可能是最古老的乐器。有些打击乐器不仅仅能产生节奏,还能作出旋律和合声的效果。
乐器简介编辑
打击乐器也叫“敲击乐器”,是指敲打乐器本体而发出声音的。其中有些是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如云锣、编钟等;其它还有一些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如拍板、梆子、板鼓、腰鼓、铃鼓等。若根据打击乐器不同的发音体来区分,可分为两类:(1)“革鸣乐器”也叫“膜鸣乐器”,就是通过敲打蒙在乐器上的皮膜或革膜而发出的乐器,如各种鼓类乐器;(2)“体鸣乐器”,就是通过敲打乐器本体而发声的,如钟、木鱼、各种锣、钹、铃等。
大多数打击乐器有一个确定的音,甚至连鼓的音也是确定的。但一般来说打击乐器的分类是看一个乐器是否有一个确定的音高。
定音鼓、木琴、马林巴、颤音琴、铃、管钟、古钹和钟琴都有一定的音高。小鼓、大鼓、沙槌、响板、响棒、牛铃、吊钹、沙球、齿轮剐响器、勺、木鱼、嗵嗵鼓、蒂姆巴尔鼓、三角铁、震音器、擦衣板、鞭、南梆子一般没有确定的音高。但也有些打击乐器手在录唱片或演奏特别的作品前确定他们的鼓的音高。锣有有确定音高的和没有确定音高的两种,西方的锣一般没有确定的音高。吊钹也有有确定音高的,但很少见。
此外打击乐器还分膜鸣乐器和自鸣乐器。膜鸣乐器上覆盖着一层膜,打击膜产生声音,比如鼓。自鸣乐器自己就可以发声,比如三角。铃鼓即是膜鸣乐器也是自鸣乐器。
中国乐器

中国的民族乐器中有许多特有的打击乐器,这些打击乐器有的今天还在使用,有的今天已经不使用了(比如编钟)。许多这些传统的打击乐器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比如在中国的戏剧中的磬、鼓、锣、钹,或者在说书时使用的快板、响板等。
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打击乐器的使用比较少,打击乐器(除木琴和编钟外)一般也被看作是下级的乐器。在春秋和战国的文献中比如就有嘲笑秦国的打击音乐的文章。
西洋乐器

最普遍使用为定音鼓,用途仅为增强乐曲气势。再来是小军鼓、大军鼓、钹、木琴等。不过后来乐曲逐渐走向多样化,打击乐器丰富的节奏性因此得到善用。在二十世纪初期管乐开始发展,各式各样的打击乐器慢慢被研发改良,作曲家得以利用多样的音响效果使乐曲更加有变化。随之打击乐中的小军鼓和定音鼓并成为了关键的打击乐乐器,这能带领整个乐队的走向和节拍,相当于副指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39#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9:42:51 | 只看该作者
演奏技巧折叠编辑本段
演奏时,两手各执一铃,铃口朝上仰举于胸前,互相碰击而振动发音,有时也用单棰击奏。碰铃虽无固定音高,但声音穿透力强,音响清越,音色优美动听,常配合幽雅、抒情的曲调演奏。多用于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十番锣鼓、浙东吹打、福建南音、闽南十音、辽南鼓吹、山东鼓吹、西安鼓乐等民间器乐合奏,京剧、河北梆子、晋剧、川剧等地方戏曲和歌舞伴奏。在京剧文场乐队中,碰铃用于青衣唱的反二黄里,常在唱腔中随板作节奏,在过门里随鼓打花点。它常与小木鱼配合用于合奏或伴奏。碰铃在藏族地区用于堆谐、囊玛歌舞中,常由女艺人边唱边奏。纳西族用于道教洞经音乐。碰铃也是宗教法器,用于佛教寺院诵经等法事活动中,有的寺院还只碰铃
碰铃
用单铃,由右手执棰敲击。碰铃是我国互击体鸣乐器中具有特殊韵味的色彩性和节奏性乐器。 碰奏体鸣乐器。广泛用于中国歌舞、戏曲音乐伴奏及民间器乐合奏中的打击乐器。

钹铃折叠编辑本段
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两个圆铜片,中心鼓起成半球形,正中有孔,可以穿绸条等用以持握,两片相击作声。钹,古称铜钹、铜盘,民间称镲。打击乐器。碰奏体鸣乐器的碰铃
碰铃
一种。中国、外国乐队中都使用。中国古代把铜钹、铜铙或铜盘、镲等,统称为铙钹。铙和钹是两种乐器,形制近似但略有不同。二者皆铜制,圆形金属板,中间隆起半球形部分叫碗或帽。 每副两片, 相击发声。 通常直径为30~50厘米。铙和钹的区别在于,铙的碗部较小,发音较响亮,余音较长;钹的碗部较大,发音较浑厚,余音较短。铙与钹在民间常配合使用,用于民间吹打乐和戏曲伴奏。除汉族外,钹在众多少数民族中也流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38#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9:42:32 | 只看该作者
碰铃

碰铃,古代称星、铃钹。满、蒙古、藏、纳西、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藏语称丁夏。因流传地区的不同,在民间又有碰钟、双星、撞铃、双磬、声声、水水等名称,陕西则称甩子,也有简称为铃的。流行于全国各地。历史悠久,南北朝时(386年—589年)已在我国流传。在敦煌千佛洞的北魏(386年—556年) 壁画中绘有击星俑,在北魏云岗石窟和司马金龙墓门石雕中也有演奏碰铃的伎乐人形象。唐代贞元年间 (785年—804年)骠国(今缅甸)来我国献乐,称其为铃钹。
简介折叠编辑本段
碰铃,碰奏体鸣乐器。广泛用于中国歌舞、戏曲音乐伴奏及民间器乐合奏中碰铃
碰铃
的打击乐器。亦称碰钟、双磬、铃钹等,古代称星。用响铜或黄铜制做。其形如一对杯状小钟,直径约5.5厘米,高约4.5厘米,铃底有孔系绳穿连,两只互击发音,亦有单铃置于棍端,用金属签击奏,其音色清脆悦耳。响铜制的铃延音悠长,黄铜制的铃延音较短。

铃,最早约于南北朝(420~589)时已流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六朝击星俑",敦煌北魏壁画也绘有此乐器,后传至内地,为民间管弦乐队中增加音响色彩的伴奏乐器。

它的形状如铃,铜制,一付两个,用绳穿连,互相撞而发音,无固定音高。常用于器乐合奏及戏曲伴奏中,为节奏乐器。

历史记载折叠编辑本段
《新碰铃
碰铃
唐书·骠传》载:"铃钹四, 制如龟兹部,周围三寸,贯以韦,击磕应节。"唐宋以来,碰铃在民间广为流传,多用于乐曲强拍处击奏。明代万历元年(1573年)传入云南丽江。清代《皇朝礼器图式》称碰铃为星。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用于清代凯歌乐。响铜或黄铜制成,外观呈小钟形,可算是钹的变形。用硬模铸造而成,有半球形和圆锥形两种。通常铃高4.5厘米~6厘米、铃口直径5.5厘米~7厘米,中空无舌,铃顶隆起半球形作为固定点,称作碗或帽,碗径3厘米。藏族丁夏规格较大,铃高6厘米~8厘米、铃口直径7厘米~8厘米。碗顶钻有小孔,两枚为一副,用丝线绳或皮绳将两铃相连。响铜制作的碰铃,音色清脆悦耳,发音延续时间较长;黄铜制作的碰铃,音色明亮柔和,发音延续时间略短。

发展历程折叠编辑本段
南北碰铃
碰铃
朝时钹已出现。《隋书·音乐志》:"天竺者,起自张重华据有凉州(346-354),重四译来贡男伎,天竺即其乐焉。……乐器有……铜钹。"六世纪初,钹在民间已很流行。《北齐书·神武纪》中有北魏孝明帝(516-528)时"洛下以两拔相击"的记载。在隋九部乐中有五部用钹,唐十部乐有七部用钹,并有"正铜钹"与"和铜钹"之分。《旧唐书·音乐志》:"铜拔,亦谓之铜盘,出西戌及南蛮,其圆数寸,隐起若浮沤,贯之以韦皮,相击以和乐也。"1965年,辽宁沈阳市郊曾出土一对元代铜钹,钹面直径19.5厘米。与此钹同出一件金鼓,上有元代至正四年(1344)所刻铭文。钹用响铜制成,呈圆片形,中央半球形部分称碗或帽,碗根至钹边部分叫堂。碗顶钻孔,穿系皮绳、绸或布条,以便双手持握,两面为一副,相击后振动发音,声音洪亮,浑厚。演奏时,双手各持一面互击。有轻击、重击、磨击、扑击等手法。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地方戏曲、歌舞伴奏和锣鼓队中。另有单击音,用小棰敲击单片钹沿,获其特殊音响效果,用于民族乐队和说唱伴奏。如流行于福建福州、闽侯、永泰、连江、闽清等地的曲种"福州评话"。即用单钹伴奏。演唱者右手执钹,拇指上套一瓷环,可碰击钹的边缘作响,左手持一小棍敲击,以击节说唱。流行四川的曲种"荷叶",也用单钹伴奏,相传形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而且是因演员击节所用之钹,形似荷叶而得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37#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9:40:29 | 只看该作者
音调 折叠

葫芦丝,属簧管耦合振动类乐器,共有高、中、低音 3种类型,常用有D/E/F/G/A/B/等调。各民族之间风土人情、地域环境的不同使得葫芦丝这种乐器在构造上也不尽相同。

由于传统葫芦丝在制作上有七个发音孔(主管),一个发音孔一个音(不能象竹笛那样通过气息的变化在一个音孔上可以吹出八度音来),加上一个筒音一共可以吹出八个音来。所以一般传统葫芦丝通过移动宫音位置,改变原有的指法,理论上应该可以吹出五到六个调来,但由于受音域和音阶排列的限制,目前传统葫芦丝只能转四个调,而且常用的调只有两个,既筒音作低音“5”和筒音作“1”且本调(筒音作5)最为常用。以C调葫芦丝为例,除可以吹出本调(第三孔作1)还可以吹出 G调(筒音作“1”),它是民族调式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六声调式,在吹奏乐曲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所有乐曲都能演奏,要根据乐曲的音域情况适当的来选择,最佳调就是以第三孔作“1”演奏,若乐曲需要转调可通过更换葫芦丝来解决,一般常用葫芦丝有降B、C、D、F调等。

葫芦丝音域不像大家熟悉的竹笛那样能达到三个八度以上,通常在9度以内,最多不超过11度,为民族调式音阶。其音色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柔美迷人,极富表现力,深受人民的喜爱。无论民乐,还是专业舞台都能听到它演奏的优美动听的声音。

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小调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抒情的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情深意长》等成为其代表性的经典曲目。葫芦丝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为普及,是娱乐时助兴的乐器,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 “高升”,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都可以听到其动听的声音。青年男女传情达意或人们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间劳动,也经常吹响葫芦丝,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

特色 折叠

葫芦箫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葫芦箫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为普及,是娱乐时助兴的乐器,每个村寨都有很多制箫的能工巧匠。青年男女传情达意或人们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间劳动,也经常吹响葫芦箫,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

选购 折叠

葫芦丝的构造很特别,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既天然葫芦、竹管和铜质簧片,所以在选择上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都应该加以认真筛选。葫芦丝的外表造型要精细美观,然后再分别看一下三个组成部分。

气箱葫芦的选择:要选择成熟的葫芦、颜色发黄、皮厚结实;不成熟的葫芦则皮薄、颜色发白、容易损坏。

竹管的选择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音色的好坏。一支好的葫芦丝首先竹质应该细密老成,相对来讲有一定的重量,过轻了则不妥。

簧片的选择尤为重要,簧片的好坏应有一定的技术标准、震动频率、抗疲劳能力等,这些指标受条件所限都无法加以验证,只能通过试奏感觉簧片震动与竹管耦合发出的声音好坏来加以选择。

选购葫芦丝最重要的就是音准问题,由于温差的变化对簧片震动频率影响很大,一支好的葫芦丝反差越小越好,相对稳定。鉴别音准,用全按做低音5的指法先吹奏最低音5(这个音不稳定多数偏高)和做高音6,如果这两个音试奏没有问题,再吹一下音阶看一下每个音是否发音干净,没有杂音(嘟噜)声。

对附管的要求:主要标准就是音高与主管相同,音色干净音量要比主管要小一些(音量不能超过主管,否则喧宾夺主)。如上述的条件都能满足,这就是一支好的葫芦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36#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9:39:48 | 只看该作者
演奏方法折叠编辑本段
(一)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节指肚分别开闭第一、二、三个音孔,拇指拖于主管下方。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节指肚分别开闭,第四、第五、第六音孔,拇指开开位于主管前下方的第七音孔。

(二)深呼吸、吸入的气尽可能多一些,吸气后、气息下沉,使气流在有控制的情况下有节制的均匀向外呼出,气息要平稳、不可忽强忽弱。

(三)吹奏中, 高音时要用缓吹法(气流减小)低音时要用急吹法(气流加强)。

注意:

1.附着于音管左右侧的小指,不可固定不动,应根据演奏时的情况灵活掌握,如当运用上三指(即开闭四五六音孔)演奏时,右手小指应附着于第一音孔下侧,而左手小指可自然地随演奏抬起,这样才不至于影响上三指在演奏时的灵活运用.当运用下三指(即开闭一二三孔)演奏时,左手小指应回到副管位置,而右手小指可自然地随演奏抬起。

2.各个音孔在按下(既关闭)时一定要用规定手指第一节指肚将音孔按严,不能漏气,否则会影响音准和音色。在演奏葫芦丝,时应使手臂,手腕放松,手指适度地向里弯曲。开放音孔时,手指不宜抬得过高,过高会影响演奏速度和灵活性,但也不要太低,太低会影响音准和音量。

演奏技法折叠编辑本段
葫芦丝在演奏的某种程度上相对于竹笛、唢呐等民族吹管乐器要简单一些,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技法,这也是由于它构造本身的局限所致,但是它甜美的音色却好似极富表现力。葫芦丝在演奏中常用的技法有以下几种:

1.吐音。吐音是葫芦丝演奏中较重要的技法。吐音又分为单吐、双吐、三吐三种。

① 单吐。利用舌尖部顶住上腭前半部(即“吐”字发音前状态)截断气流,然后迅速地将舌放开,气息随之吹出。通过一顶一放的连续动作,使气流断续地进入吹口,便可以获得断续分奏的单吐效果,完成单吐的过程。单吐一般在音符上方用“T”标示。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单吐又可以分为断吐和连吐两种。

② 双吐。双吐是用来完成连续快速分奏的技巧。首先用舌尖部顶住前上腭,然后将其放开,发出“吐”字。简言之,在“吐”字发出后,立即加发一个“苦”字,将“吐苦”二字连接起来便是双吐。双吐的符号是“TK”。

③ 三吐。三吐实际上是单吐和双吐在某种节奏型上的综合运用,符号为“TTK”或者“TKT”,即“吐吐苦”或者“吐苦吐”。

2.连音。连音是常用技巧之一。适用于抒情如歌的乐句或乐段。用符号“⌒”(连音线)表示,连音线内的音除了吐第一个音,其余的音均不用吐,吹奏连音时要强调连贯、流畅。

3.滑音。滑音及技法在葫芦丝演奏中被广泛使用,其效果具有圆滑、华丽的特点,应用滑音技法可以模拟人声和弦乐器上的抹音效果。滑音又有上滑音、下滑音、复滑音三种。

4. 震音。利用震音技巧可以获得如同歌唱般的“声浪”效果,极大的丰富音乐的表现力,是人们揭示内心活动、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法之一。震音又有气震音和指震音两种。

5. 颤音。颤音是由两个不同音高的音快速交替出现而构成。具体要求是原音发出后紧接着快速而均匀的开闭其上方二度或三度音的音孔,符号为“tr”或 “tr ~~~~ ”

6.叠音、打音。两种演奏的技法和效果上差不多,关于它们的定义也是众说不一。就是在某个音出现前的瞬间加奏一个时值极短的高二度过三度的音,叠音用符号“ 又 ”表示,打音用符号“扌”表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35#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9:39:31 | 只看该作者
这种乐器以葫芦做为音箱 ,葫芦咀做吹口,常见者以各自装有一片舌簧的3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入葫芦底部。通体长约 30厘米。亦有单管,双管或四管者。无论竹管多少,多以中间一根为主管,其余为副管。主管上开 7个音孔,前六后一,传统的葫芦丝副管上方不开孔,只在管身底部开通,用塞子堵住,塞子与管身之间有线连接,需要时则用小指将其打开。现在改良的葫芦丝则没有使用传统的塞子,而是跟主管一样在管身上方开一音孔。这样更方便于在演奏时对副管音的反复使用,而且控制自如,更加灵活。吹奏时手指控制主管的音孔以奏出不同音高的音,若主副管同时开启,吹奏时数管齐鸣,旋律只出自主管,副管仅以和谐持续的单音相衬托,通常是一管发a音,一管发e音,产生和声效果,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

阿昌族的葫芦丝和傣族的相似,阿昌语称“拍勒翁”,用葫芦和金竹管制成。吹管长 6厘米 ,主管长50厘米 ,副管分别长 33和 17厘米 ,在两支副管*近主管的一侧,分别留有一条竹片,用细竹枝与主管捆扎在一起。

在西盟佤族,称葫芦丝为“拜洪廖”,3根竹管插入葫芦底部,用蜡封固,上端和竹制吹管仅长 两厘米。尤为独特的是:主管除开有 7个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还开有两个气孔。主管演奏旋律,两根副管发出纯五度音程的持续音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续音或需要单持续音时,还可将副管堵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34#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9:38:59 | 只看该作者
主要种类折叠编辑本段
阿昌族的葫芦箫和傣族的相似,阿昌语称“拍勒翁”,用葫芦和金竹管制成。吹管长6厘米,主管长50厘米,副管分别长33和17厘米,在两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侧,分别留有一条竹片,用细竹知与主管捆扎在一起。

在西盟佤族,称葫芦箫为“拜洪廖”,3根箫管插入葫芦底部,用蜡封固,上端和竹制吹管仅长两厘米。尤为独特的是:主管除开有7个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还开有两个气孔。主管演奏旋律,两根副管发出纯五度音程的持续音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续音或需要单持续音时,还可将副管堵住。

按附管发音数分 折叠

双音葫芦丝——只有高音附管发一单音,另一附管只起到配饰作用。

三音葫芦丝——两只附管都分别发一单音。低音附管不常用,特别是中、低音葫芦丝其实用性几乎为零。

按附管的形式分 折叠

音塞式——单音附管用软塞塞紧,使用时拔开。

优点:附管音孔处于常闭状态。缺点:只能利用曲目间奏时拔开音塞,转换慢。

按孔式——单音附管的发音用上手小指或下手拇指控制音孔的开合。

优点:便于及时配合主管演奏,转换快。缺点:附管音孔处于常开状态,对于演奏不常用附管的曲目须用手指常按住音孔, 影响其它手指的灵活性。

多音式——多音附管上开有四个音孔,发主管第一、三、四、五音孔音,可配合主管发简单旋律音。

按音高划分 折叠

可分为超高音葫芦丝、高音葫芦丝、次高音葫芦丝、中音葫芦丝、次中音葫芦丝、低音葫芦丝、超低音葫芦丝等。

按音域划分 折叠

传统葫芦丝——标准传统型葫芦丝音域为一个纯八度加一个纯四度,即包含十七个半音,共九个全孔音。当筒音作5(so)时发音从3(mi)至高一个八度的6(la),音孔排列为 3 5 6 7(低音组)1 2 3 5 6(高音组)。

扩音域葫芦丝——又分为加键和不加键两种。在同一主管上音域扩宽为一个八度另五个音。

按产地划分 折叠

云南葫芦丝——音色甜美、圆润、清析,属标准传统型葫芦丝,具有鲜明的傣族风格。

北方葫芦丝——音色粗犷、开放,音量大。但有的厂家生产的葫芦丝比标准传统型葫芦丝少一个音。

其它产地葫芦丝——音色各异。

按拆卸形式划分 折叠

可拆卸葫芦丝——主管、附管都可以从葫芦上拨下来,便于专业人员维修,也便于使用者作细微调整。

不可拆卸葫芦丝——主管、附管粘接在葫芦上,非专业维修人员不能拆卸。

按调音形式划分 折叠

可调音葫芦丝——主管、附管上都安装有铜制调音节(简称铜插),可对音高作细微调整,不能调节筒音。调音是非线性调节, 调定后不能再变动。

不可调音葫芦丝——主管、附管上都没有安装铜制调音节(简称铜插)。

基本构造折叠编辑本段
葫芦丝,傣语叫 “筚郎叨”,“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当地汉语又称为葫芦箫。葫芦丝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
整个葫芦做气箱,葫芦低部插进三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部分,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簧片,中间的竹管最粗,上面开着七个音孔,把它称为主管,两旁是附管,上面只设簧片,不开音孔(指传统葫芦丝),只能发出与主管的共鸣的和音。通常左面附管发“3”音,右边附管不发音(或发低音6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33#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9:38:31 | 只看该作者
基本介绍折叠编辑本段
葫芦丝((又称葫芦萧)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滇西傣族地区,在布朗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中也较为流行。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用竹筒制作的土火箭),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都可以听到动人的乐声。葫芦丝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受到广大中小学生,音乐爱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爱。        传统葫芦丝属簧管类乐器,其结构由一个葫芦和两根(或三根)竹管组成,葫芦上端为吹嘴,下端与葫芦连接的三根竹管为音管,其中,中间一根较粗较长的竹管为主音管,主音管正面有六个音孔(按音孔),背面上端有一个音孔为第七按音孔,下端有一个泛音孔(出音孔)和两个穿绳孔.主音管顶端装有金属簧片,插入葫芦,其尾端装有软塞子。        主音管音阶排列(以全按下主音管一至七个音孔吹奏作“so1嗦5为例”)从下到上依次为“mi咪[3]”.“sol嗦[5]”.“la拉[6]”.“si西[7]”.“do多[1]”,“re瑞[2]”,“mi咪[3]”,“fa发[4]”,“sol梭[5]”,“la拉[6]”.副主音管无按音孔,因此装有簧片的副音管一端插入葫芦主音管左或右两侧,在葫芦丝吹奏时,如将副音管底端软塞取出,装有簧片的副管音就与主管音一同响起,但副管音只能发一个音.现常用的葫芦丝有C调,小D调,降B调,F调,G调,E调等几种。[

历史来源折叠编辑本段
葫芦丝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箫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近年来,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箫。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在中国民族乐器大花园中,它已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1980年初,中央民族乐团访日小组,曾用这种新葫芦箫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欢迎和好评。

傣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一次山洪暴发,一位傣家小卜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给葫芦装上了管子,小卜冒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擅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歌,都可以听到动人的歌声。赞哈(民间歌手)在葫芦丝的伴奏下唱着古老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唱着旧社会的苦难和新社会的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32#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9:37:52 | 只看该作者
葫芦丝 编辑词条
B 添加义项 ?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
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常用的调为降B、C、D等调。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葫芦丝((又称葫芦萧)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滇西傣族地区,在布朗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中也较为流行。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用竹筒制作的土火箭),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都可以听到动人的乐声。
葫芦丝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受到广大中小学生,音乐爱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爱。
传统葫芦丝属簧管类乐器,其结构由一个葫芦和两根(或三根)竹管组成,葫芦上端为吹嘴,下端与葫芦连接的三根竹管为音管,其中,中间一根较粗较长的竹管为主音管,主音管正面有六个音孔(按音孔),背面上端有一个音孔为第七按音孔,下端有一个泛音孔(出音孔)和两个穿绳孔.主音管顶端装有金属簧片,插入葫芦,其尾端装有软塞子。
副主音管无按音孔,因此装有簧片的副音管一端插入葫芦主音管左或右两侧,在葫芦丝吹奏时,如将副音管底端软塞取出,装有簧片的副管音就与主管音一同响起,但副管音只能发一个音.现常用的葫芦丝有C调、小D调、降B调、F调、G调、E调等几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31#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9:35:54 | 只看该作者
发展历史折叠编辑本段
1.新石器时代至古希腊、波斯、美索布达米亚时期:

竖琴与箜篌、古典吉他、鲁特琴等古老的西洋弹拨乐器(箜篌与琵琶一样,在我国古代是西亚传入乐器)都是由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弦琴衍化而来,原始弦琴常在原始部落中扮演占卜、丧葬、祈雨等祭祀工具,可以认为它一切古典式弦琴的起源。随着人类音乐艺术发展的不断需要,原始弦琴开始了拓宽音域的努力,其中一支采用增加弦数拓宽音域,竖琴的乐器形式便产生了(另一支则通过指板按弦改变音高,衍化成鲁特琴的雏形)。到古希腊及美索布达米亚时期,古典式弦琴早已从走入民间,成为吟游诗人的伴奏乐器,不再局限于祭祀。

2.古希腊、波斯、美索布达米亚时期至中古时期:

"Harpa"这个字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公元600年左右;早期文献内对竖琴的记载,使用名称并不统一。被发掘的第一把拱形竖琴(arched harp),是出现在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它与缅甸竖琴相似,有13或14条琴弦。从当时古墓上的图片可以看出,演奏者以左手拨弦,右手则负责按弦止音。有些中、西非地区,仍能见到这样的竖琴。

3.中古时期以后:

现存最古老的爱尔兰竖琴(Irish harp),是制造于14世纪。一般有30到36弦,最大的特色是使用指甲弹奏的声音。当时欧洲其它地区的竖琴,与爱尔兰竖琴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使用指尖而非指甲弹奏,而且它不像爱尔兰竖琴的琴身,并没有一个大共鸣箱。

目前世界上保有竖琴最原始风貌的地方,其实不在欧洲,而是中南美洲。中南美洲的竖琴构造,仍旧保有当时西班牙移民时期的原貌,虽然不同地域会有一些不同的改良方法。曾经在墨西哥,看过他们的街头艺人,抱着竖琴当场即兴,弹几个chords,然后念唱一段当时他想到的歌词,这就很像中古世纪的吟游诗人;还有在他们最具代表性的ensemble:Mariachi(有小提琴、曼陀林、小喇叭)中,竖琴也是原来必有的乐器(因为这样的竖琴手已经减少,且竖琴这个乐器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经济负担,只有大的Mariachi才用竖琴)。

竖琴乐器的演变,有一大部分是为了克服调性及半音的限制。16世纪时,Juan Bermudo比照键盘乐器,发明了双排弦竖琴(double-strung harp)。这种竖琴,有两排平行的弦,加上去的那一排,就像钢琴的黑键,负责半音的弹奏。后来,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的歌剧"Orfeo(1607)"里所使用的竖琴,就是双排弦竖琴。

在双排弦竖琴后,又出现了三排弦竖琴(triple harp--17世纪初)及镰钩竖琴(hook harp)。镰钩竖琴的原理,与后来发展的音级竖琴(lever harp)很相似,它是先将几个特定的音调低半音,然后以左手操纵镰钩(hooks)而将音升高半音。

继双排弦与三排弦竖琴之后,在18世纪时出现了交叉弦竖琴(cross-strung chromatic harp),及半音阶竖琴。交叉弦竖琴共有76根弦,44根在左边,32根在右边。德彪西著名的"'Danse sacree et danse profane(1904)"就是写给这种竖琴的。但是这些竖琴,因为在弹奏上的困难与乐器本身的限制,几乎都不使用了,只有在特殊表演或展览中出现。这个世纪,在爱尔兰竖琴方面,John Egan也发明了半音器(levers)。藉由手来调整位于琴弦上端的半音器,可以改变琴弦长短,而得到所需要的调性;这就是现在还普遍使用的半音器竖琴。

踏板竖琴(pedal harp)的演变,可推至17世纪末、18世纪初。当时有单一动作踏板竖琴(single-action pedal harp),莫扎特的长笛与竖琴协奏曲,第一次就是用这种竖琴演出。踏板竖琴就是用脚控制踏板来升高半音。单一动作的踏板,只有两个凹槽(slots),踏板由上凹槽到下凹槽,只动作一次,能演奏的调性仍然有限。到了19世纪初,S·埃拉尔(Sebastien Erard)发明了双次动作踏板竖琴(double-action pedal harp),因为有多加一个凹槽,踏板可以动作两次,所以每根弦可以弹奏三个半音。至此,竖琴发展为可以弹奏所有调性的乐器,而现今音乐会中所使用的音乐会用踏板竖琴(concert harp),就是从Erard竖琴慢慢改进而来。

20世纪上半页,尼龙弦被发明,逐渐改变了古典式弦琴。使竖琴与古典吉他(古典式弦琴两大经典形式)在短期内普及了尼龙弦。由于尼龙弦具有更优秀的延展力与稳定性,使乐器的音色、音量等表现力相对来说都有了较显著的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est
welcome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汉朝宗

GMT+8, 2024-6-3 01:19 , Processed in 0.448634 second(s), 6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