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古风·演绎·江湖

 找回密码
 入世江汉(邀请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慕云荒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建筑

[复制链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萌正太重光
35 岁
27 两
0 条
153
21#
 楼主| 慕云荒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4-11-3 23:25:28 | 只看该作者
皇家园林颐和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颐和园是皇家园林的代表,与私家园林比较,皇家园林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规模都很大,以真山真水为造园要素,所以更重视选址,造园手法近于写实;

      2,景区范围更大,景点更多,景观也更丰富;

      3,功能内容和活动规模都比私家园林丰富和盛大得多,几乎都附有宫殿,常布置在园林主要入口处,用于听政,园内还有居住用的殿堂;

      4,风格侧重于富丽华采,渲染出一片皇家气象。造型也比较凝重平实,是华北地方风格的体现,与江南轻灵秀美的作风不同。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建成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19与20世纪之交两次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侵略者破坏又两次重修,仍比较完好地保存至今。颐和园主体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山居北,横向,高60米。湖居南,呈北宽南窄的三角形。全园可分为宫殿区、前山前湖区、西湖区和后山后湖区四大景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主要园门东宫门在昆明湖东北角,正当湖、山交接处。入门即宫殿区,臣属可就近觐见,不必深入园内。宫殿仍取严谨对称的殿庭格局,但较之紫禁城的严肃气氛已轻松很多,建筑尺度也不太大。它是园林里的宫殿,格调要与全园协调。   

      绕过宫殿区的主殿仁寿殿,通过一条曲折遮掩的小道,进入前山前湖区,气氛才忽然一变:前泛平湖,目极远山,视野十分辽阔,远处玉泉山的塔影被借入园内,近处岸边的一排乔木又起了"透景"作用,增加了层次,加深了园林的空间感。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我们在私家园林已经见过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佛香阁远眺

万寿山体形比较缺少变化,在山南麓耸起体量高大的佛香阁,与阁北琉璃阁一起,打破了山体轮廓。阁下有高台座,不在山巅而在南坡山腹,一方面强调了它和昆明湖的密切联系,更主要是显示了它与山的亲和关系。以人工补足自然,二者就是这样交融相亲的。体量较大、体形宽厚的楼阁,是范围广大的全园构图中心。在阁下山脚与湖岸之间,建造了东西长达700米世界最长的长廊,把山麓的众多小建筑统束起来。长廊在靠近佛香阁组群轴线处向内弯转,结合凸出的岸线形成一座广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十七孔桥

    由佛香阁大台座南眺,可尽览湖区景色,对面大岛是建园初东扩湖面时特意留出的。岛上树木葱茏,楼亭隐现,与佛香阁遥相对望。这种手法称为"对景"。岛东连十七孔桥,石砌,与岛相比体量稍大。

       长廊西端水中有一石舫,为石建西洋巴洛克样式。此类风格在圆明园"西洋楼"景区更多,由在宫廷供职的西洋画师设计。

[发帖际遇]: 慕云荒 竟胆大妄为当街调戏开封府第一美人薛清被天字捌捌陆录入文兴十一载社会新闻卷,纹银-2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color=DarkRed]从此你我,各自安好。[/colo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萌正太重光
35 岁
27 两
0 条
153
22#
 楼主| 慕云荒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4-11-5 22:45:15 | 只看该作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石舫】

颐和园前山前湖区性格开朗宏阔,真山真水,大笔触,大场面,大境界,建筑施以华丽彩画。其中佛香阁建筑群用黄琉璃瓦顶,风格浓丽富贵。

      在昆明湖西部筑西堤,堤西隔出水面二处,各有岛一,与龙王庙岛一起,构成一池三神山的传统皇苑布局,为西湖区,性格疏淡粗放,富有野趣。

      万寿山北麓是后山后湖景区。后湖实为一串小湖,以弯曲河道相连,夹岸幽谷浓荫,性格幽曲窈窕。在后湖中段,两岸仿苏州水街建成店铺,有江南镇埠风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昆明湖夕照】

从颐和园我们可以体会到皇家园林的基本观念,仍是"有若自然",具体手法学习私家园林,只是更注意分划景区,使性格各异,以丰富整体感受。

      避暑山庄在河北承德市北,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至乾隆五十五年(1703~1790),是皇帝每年夏天避暑的地方。全园据地形可分为四大景区:山峦区最大,在园内西部;湖泊区和平原区各在园东部南、北;宫殿区占地甚少,在南部山、湖二区之间。

      宫殿依前朝后寝方式布局,是皇帝理政和居住之所,形体朴素,色彩淡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湖泊区是园林主要景点所在,在大小水面中有许多岛屿,以堤、桥相连,岸线逶迤多变,步移景异,富有江南水乡情趣。建筑布置在岛上或岸侧,依据地形,采各自成组方式,如烟雨楼、金山等。总体则是分散式布局。
      平原区富塞北草原风光,有大片草地和林地,广植白杨,驯养鹿群,表演赛马和摔跤,在林中空地建蒙古包。

      山峦区的三条山谷自西北向东南伸向以上各区,山内原有数十座小园、寺庙等景观,遗迹往往仍存。

      避暑山庄各区都是就原有地形因势利导,互相衬托,建筑风格更加追求素雅简淡,与皇宫和近畿的皇家园林有别,此外,还大量借鉴江南塞北风光和建筑入园,以丰富景观。又在园外东、北两面,建有称为"外八庙"的十二座藏汉混合式喇嘛庙,加上园东棒锤峰等自然景色,成为山庄的烘托。 清代的皇家园林还不能不提到圆明园。

      圆明园是清代北京最大皇园,由三座毗邻的园林组成,始建于18世纪初,历时100年,基本完成于嘉庆十四年(1809),是中国杰出的皇家园林作品,被欧洲人称为"万园之园"(Garden of gardens)。但全园两次毁于外国侵略军之手,现在仅存有遗迹和当时部分图纸和模型了。

[color=DarkRed]从此你我,各自安好。[/colo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萌正太重光
35 岁
27 两
0 条
153
23#
 楼主| 慕云荒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4-11-5 22:49:28 | 只看该作者
江南私家园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与皇家园林相比,江南私家园林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

      2,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

      3,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

      4,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苏州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属江南大园,最初十分简淡,现存园貌主要形成于清末(19世纪末)。全园分东、中、西三部,以中部为主。中部约呈横向矩形,水面较多,也呈横长形,水内堆出东西两座山岛,又用小桥和堤把水面分成数块。在水池西北、西南方向和东南角伸出几条小水湾,岸线弯曲自然,有源源不尽之意。南岸留出较多陆地,建筑主要集中于此,由宅入园的园门就开在南墙中部。

      入园后一座假山挡住视线,不使一览无遗,谓之"障景",绕过假山到达主体建筑远香堂,才豁然开朗,一收一放,欲扬先抑,是苏州园林入口常见的处理方式,更为含蓄多趣。远香堂西边的倚玉轩接近水面,有四面敞廊,向北临水一面的敞廊设靠背栏干,可凭以戏水和观望对面园景。由轩向南经折廊可至廊桥小飞虹或跨水小阁小沧浪。由小沧浪北望,透过小飞虹,水景深远,层次丰富。形如小船名为香洲的建筑在小飞虹以北的水中,造形极好,既有"舟"的意味,又不违建筑规律,轮廓丰富,体态玲珑,是周围各观景点欣赏的对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由水西名别有洞天的半亭东望,透达纵深水面遥见东岸方亭,南岸建筑迭起,北面树石隐映,形成景色对比,水中的荷香四面亭和低近水面的折桥更增加了景观层次,谓之"隔景"。由半亭顺折廊北去可至见山楼。楼二层,偏处西北角,不使体量过于突出,对水面形成压抑。水池里的荷风四面亭在二桥一堤相汇的交点上,不但是环顾四望景色的佳处,也是周围各景点近观的对象和远观的衬托,和园林中的多处建筑一样,既能得景又复成景。它和东岛上的北山亭体量都很小,是为了衬托山势。西岛山体较大,山上的雪香云蔚亭又是远香堂的主要对景,所以体量也较大。二岛南岸以石为主,石矶低临水面,组合丰富;北岸以土为主,植苇树柳,有村郊野趣。水东有梧竹幽居亭,由此西望,透过水池亭阁,在树梢上可遥见远处的苏州报恩寺塔,将塔景引入园内,称为"借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园西部自别有洞天半亭进,也有曲水回抱。水南一座大厅分两北二厅,北厅宜于夏秋,可隔水观看假山上的小亭与谁同坐轩;南厅宜于冬春,面对小院中的山茶。西园东部的水面折成南北长形,二端分置一亭一楼,互成对景。此水东岸紧接中园西墙,在此置南北向跨水折廊,下承石墩,水面探入廊下,感到幽曲无尽。廊平面随墙而行微有曲折,竖向也自然起伏。廊、墙之间更空出一角小院,有几点怪石,数竿细竹,一枝芭蕉,映衬在白粉墙上,似竹石小品立轴,显出无尽的画意。  

      苏州网师园现存园貌大半成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布局精妙,是苏州小型园林的上乘之作。园东邻园主住宅,主要园门开在东南角。

      入门西行为一短廊,西接一厅,厅的南、西两面是小院,幽曲深闭,厅北为假山,挡住北向视线,只有从厅西折廊迤逦向北,通至轻灵小巧的濯缨水阁,才水光潋滟,顿觉开朗。与拙政园入口的处理原则一样,是中国园林惯有的欲扬先抑的手法

[color=DarkRed]从此你我,各自安好。[/colo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萌正太重光
35 岁
27 两
0 条
153
24#
 楼主| 慕云荒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4-11-5 22:53:35 | 只看该作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水池居中,基本方形,岸石低临,进退曲折,石下水面向内伸进,仿佛波浪冲蚀的意象。临水建筑也尽量低近水面,在池的东南、西北二角伸出溪湾。这些处理,都开扩了景境。由水阁傍西墙北行,有廊渐高,登至月到风来亭,有登高一览的效果。亭北通向一苍松翠柏怪石嶙峋之区,体量较大的看松读画轩北离水岸,隐在松柏之后。轩东的集虚斋为楼,也远离水池。斋南有一段空廊。廊折南再接一座附在住宅西墙上称为射鸭水阁的半亭,与月到风来亭和濯婴水阁呈品字相望,组成沿池三角形观景点,互相得景成景。此园附有西院,很小,内有书房。从通向西院的门洞回望射鸭水阁的画面十分美丽。以门洞作框,称做"框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苏州园林非常注意框景效果,几乎从每个门洞和敞窗中望出去,都会遇到逗人的景观。射鸭水阁朝向前方的屋顶三角形立面和住宅山墙的关系处理极好:不能再向南移,以免两个屋顶山尖正对;也不能再向北去,免得两座屋顶的北坡线相混。半亭冲破了庞大山墙的板滞,南面堆起一丛山石,种植小树疏竹,在作为背景的宅院高大西墙上开了两方假漏窗,漏窗上横列一条披檐,平衡了画面构图,又进一步破除了宅院西墙的呆笨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以上二例,我们已可感受到中国古典园林精巧细腻的造型手法。

      园林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类型之一,其本质即在于通过对包括山、水、建筑、植物等所谓园林四要素,以及如道路、室内布置等的有机构成,组织一个富于情趣的饱含艺术意境的美的环境。相对于一般建筑而言,园林的精神性品格更加突出,要求艺术家更多更高的才思。
中国园林与世界其他园林体系如欧洲或伊斯兰园林比较,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重视自然美。中国园林对原有地形地貌的加工和改造,都遵循"有若自然"的原则,仿佛造化天然所成,以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感情。园林中的建筑也不追求过于人工化的规整格局,而是效法乡野与自然山水密切融合的路亭水榭、旅桥村楼,建筑美与自然美有着充分的交融;

      2,追求曲折多变。大自然本身就是变化多趣的,中国园林师法自然,必然也追求多变的自由式构图。但自然虽无定式,却有定法,所以,中国园林追求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其中存有严格的章法,只不过不是几何之法而是自然之法罢了,其惨淡经营,甚至比之规整式的构图需要更多的才思。它和西方那种"强迫自然接受均称的法则"的造园理论所强调的对称的格局、笔直的道路、规则的花坛和水池、有如地毯图案般的草地和剪成几何形体的树木,是截然不同的体系;

3,崇尚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家们创造的美丽环境,不仅只停留在形式美的阶段,而是更进一步,意图通过这外现的景,表达出内蕴之情。所以园林的创作与欣赏是一个深层的充满感情的过程。创作时应以情入景,欣赏时则触景生情,这情景交融的氛围,就是所谓意境。中国园林的创作,高下成败的最终关键,要视创作者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高下文野而定。意境主要通过总体布局和局部设计来引出,同时也借助于联想寓意,匾额楹联的点题手法,使主题得以点示,意境更加深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国园林早在先秦就已发轫,秦汉和隋唐掀起过两次皇家园林建设高潮,唐宋以文人园面貌出现的私家园林也得到很大发展,到明清进入总结阶段。清代园林的成就更值得注意,是中国建筑第三次发展高潮的重要组成,现存园林,几乎全是这个时代的留存。皇家园林现存者都在北京附近,艺术水平更高的私家园林以江南最集中,是中国园林的两大流派

[color=DarkRed]从此你我,各自安好。[/colo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萌正太重光
35 岁
27 两
0 条
153
25#
 楼主| 慕云荒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4-11-5 22:58:33 | 只看该作者
坛庙珍品:天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天坛大享殿(祈年殿)

天坛是世界级的艺术珍品之一,其艺术主题为赞颂至高无上的"天",全部艺术手法都是为了渲染天的肃穆崇高,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

      天坛在北京南城正门内东侧,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9)。祭天的坛平面圆形,称圜丘,改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祈祷丰收的祈年殿重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天坛范围很大,东西1700米,南北1600米,有两圈围墙,南面方角,北面圆角,象征天圆地方。由正门(西门)东行,在内墙门内南有斋宫,供皇帝祭天前斋戒沐浴。再东是由主体建筑形成的南北纵轴线。圜丘在南,三层石台。圜丘北圆院内有圆殿皇穹宇,存放"昊天上帝"神牌。再北通过称做丹陛桥的大道,可达祈年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天坛利用环境艺术手法以突出"天"的主题,如建筑密度很小,覆盖大片青松翠柏,涛声盈耳,青翠满眼,造成强烈的肃穆崇高的氛围。内墙不在外墙所围面积正中而向东偏移,建筑群纵轴线又从内墙中线继续向东偏移,共东移约200米,加长了从正门进来的距离。人们在长长的行进过程中,似乎感到离人寰尘世愈来愈远,距神祗越来越近了,远人近天,空间转化为时间,感情可得以充分深化。圜丘晶莹洁白,衬托出"天"的圣洁空灵。它的两重围墙只有1米多高,对比出圆台的高大,也不致遮挡人立台上四望的视线,使境界辽阔。围墙也以深重的色彩对比出石台的白,墙上的白石棂星门则以其白与石台呼应,并有助于打破长墙的单调。长达400米,宽30米的丹陛桥和祈年殿院落也高出在周围地面以上,同样也有这种效果。祈年殿圆形,直径约24米,三重檐攒尖顶覆青色琉璃瓦,下有高6米的三层白石圆台,连台总高38米。青色屋顶与天空色调相近,圆顶攒尖,似已融入蓝天。所有这些,都在于要造成人天相亲相近的意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天坛又广泛使用象征和隐喻手法以渲染主题,如多用圆形平面,圜丘使用象征"天"的数字九或九的倍数,祈年殿采用与农业节历有关的数字等。
      在形式美的处理上,天坛的建造者们也作了许多努力。皇穹宇院落的封闭与圜丘的开阔适成对比,皇乾殿与祈年殿也有这种对比。又如居于轴线两端的皇穹宇、祈年殿形象相近,首尾呼应;南端的圆台圆院与北端的方院又有对比。这两个重点用丹陛桥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此外,如各建筑物的尺度、色彩和造型比例都经过仔细推敲,在主要视点处的视觉效果尤其受到重视,如透过皇穹宇的券门和透过祈年门的柱枋形成的"画框",观赏皇穹宇和祈年殿,都有极好的框景效果。站在祈年门的后檐柱处看祈年殿,视点离祈年殿中心的距离约等于祈年殿底层石台的直径,也约等于祈年殿总高的三倍,无论是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都处于最佳状态,且左右配殿都退出在此视野以外,从而突出了祈年殿。

[color=DarkRed]从此你我,各自安好。[/colo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萌正太重光
35 岁
27 两
0 条
153
26#
 楼主| 慕云荒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4-11-5 23:01:48 | 只看该作者
最古老的石拱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石拱桥以巨石砌成拱券通水,南方北方都有,占桥梁的大多数。南方河道较窄,河中行船,桥上运输以肩挑为主,所以拱跨不需太大而拱背特高;北方正好相反,河道较宽而浅,河中常不行船,桥上以车马运输为主,所以拱背不需或不能太高而桥面平缓。由此形成南方拱桥曲柔空灵、北方拱桥平实稳重的风格差异。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桥就是一座单跨石拱桥,即河北赵县安济桥,建于隋代(605~617)。

      安济桥下的河流平时仅涓涓细流,不通航,而河面较宽,所以桥孔不需太高而应有相当大的跨度,桥面缓平无阶,可以代表北方石拱桥的风格。安济桥大胆地在世界上首创了大跨弓形拱券,拱弧跨度达37.47米,矢高不到弧跨的五分之一,桥顶宽8.51米。全桥纵向(即沿跨度方向)有28道并列拱券,各券可逐道建造,模架重复使用,便于施工。为加强各券之间的横向联系,不使向外倾翻,除了用铁件和横向石条加强券间联系外,又使两头桥脚宽度比桥顶宽度宽51厘米到74厘米,使各券自然向内挤紧。此河每遇大雨,则大水横流,为利于洪水时增加泄水面,在此桥大券和桥面之间,两肩各开二孔,称为敞肩拱。这种做法,也有减轻自重,减少工程量和丰富造型的作用,是中国首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桥面呈和缓的凸圆弧状,在桥头处此弧线反向微微凹曲,全桥曲线非常优美舒展。桥面的圆弧半径较大,桥券的半径较小,一弛一张,弛者在上,张者在下,形成有力的承托对比关系。四个敞肩小拱和桥面大拱的拱背标高由中向外逐渐下移,它们的轨迹连线就是桥面弧线。大、小拱的对比,显出了大拱的真实尺度,各拱的做法一致又强调统一。小拱的通透使全桥显得空灵轻巧,负重若轻。

      安济桥是真善美的高度结合,它所达到的艺术水平曾引起后人的不断激赏,将之比为飞虹、苍龙、玉环和新月,欣赏它的舒展和轻灵。

      比起其它建筑类型来,桥梁有更为明确单一的实用要求,技术性也更强,但即使这样,桥梁对于美化生活,装点江山,仍具有很大意义,同样也是建筑艺术关注的对象。在某种情况下,桥梁与建筑群或环境的结合,还可能烘托出某种一定深度的精神文化涵义。例如北京紫禁城天安门前的五座石拱桥,正对着五个门洞,中间一座最大,其它四座依次缩小,与天安门及周围环境如华表、石狮等一起,构成为宫殿入口,就加强了这一皇权建筑的气势。在寺庙前部也常有小桥,以标示建筑的重要性。园林里的桥梁要求与景观有更密切的结合,对造型美的要求也更高,与其它园林景观一起,共同渲染出幽雅的气氛。这些桥梁就更多超出了单纯实用的意义,与其说它们只是一种交通设施,不如说更是一种点景小品,它们的美,除了技术美以外,就更多地具有狭义艺术美的特性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按结构材料分类,桥梁主要有石桥和木桥两种,依跨数有单跨与多跨之别,依结构型式则有拱桥与梁桥。拱桥大都是石桥,也有个别为木结构,称叠梁拱桥;梁桥又有平梁与悬臂梁之别,前者可能是石结构也可能是木结构,后者都是木结构。在所有桥的桥面上都可以建造桥廊或亭阁一类建筑,构成特别美丽的形象,称为廊桥。总之,为满足不同场合下的不同需要,桥梁有多种类型。

      桥梁又多有附属小品建筑,如桥头常立牌坊,著名者如北京北海琼华岛前的石拱桥,两端就各有一座规模甚大而美丽的牌坊。华表、经幢和小石塔也常用于桥梁,如苏州宝带桥、泉州五里桥和洛阳桥等。
[发帖际遇]: 慕云荒逛庙会的时候钱袋被偷,追贼千里终于抢回,纹银+2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color=DarkRed]从此你我,各自安好。[/colo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萌正太重光
35 岁
27 两
0 条
153
27#
 楼主| 慕云荒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4-11-6 19:59:48 | 只看该作者
建筑小品

吻兽: 细微之处的中国文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历史悠久 ,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络。经过长时期的封建社会,园林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独特体系 ,不论在规划上, 建筑群,建筑空间处理上,还是建筑细部装饰,都具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 ,而且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历史文化灿烂辉煌,一脉相承。中国建筑经过数千年继承演变,流布极广大的区域。民舍以至宫殿,均由若干单个独立的建筑物集合而成;而这单个建筑物,由古代简陋的胎形,到近代穷奢极巧的殿宇,均保持着三个基本要素:台基部分、柱梁或木造部分、屋顶部分。三个部分中,最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西方建筑、为中国建筑博得最大荣誉的,自是屋顶部分。而屋顶的特殊轮廓,更为中国建筑外形上显著的特征。在这优美轮廓线上点缀着的是一些出自于动物原形并经过艺术加工的一种特殊的饰件--吻兽。这些美丽的装饰品有的在屋顶的正脊,有的在垂脊和岔脊上,有的在屋檐上,被称为中国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古建行内部也称为小跑或“走投无路”。它们已经"走"到了檐角的最前端,再向前一步就会掉下去,真的是走投无路的。它们排列非常规整,做工精细,它们有什么作用,只为装饰用吗?一系列问题,使我们不得不探究到底。

历史渊源

吻兽从何处来?这要从中华民族龙的文化说起。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崇拜龙,希望龙能帮助避邪除祟,帮助战胜自然灾害(古人对天灾、火患、雷电等自然现象不了解,认为这是龙的驾驭驱使),给人们带来吉祥……龙文化的延伸由“观念”--龙的传人、龙的崇拜,到龙的服装、装饰器皿和用具,到传统建筑上的"避邪物",可以说,文化涉及到哪里,龙文化就延伸到哪里。因此,在古建筑中更少不了龙的文化。尤其是在中华传统建筑上的雕塑装饰物上。

      房脊上的龙文化,究其源可上溯至汉代。1960年,中国在湖北省沙市郊区发现现存最早的纪年脊兽。在一件筒瓦脊兽的瓦内壁刻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距今已近2100年。可见中国建筑上出现吻兽,至迟在西汉时期就比较完备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通常置于古代大型建筑的屋脊上的“避邪物”,传说可以驱逐来犯的厉鬼,守护家宅的平安,并可冀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为此,不论是建筑等级高或低的宅主均在戗脊端、角脊上饰有"龙"来避邪,并以此来显示宅主的职权和地位。

      古人传说,宫殿、庙宇等屋脊上装饰“龙吻兽”可避火灾,驱魑魅。起初并不是龙型的,是由简单的翘突逐渐形成动物形的脊饰,有鸟形的,更多的是鱼龙形的,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周代,《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屋脊两端就有这类装饰物。鸟形演变为鸱尾(传说是一种海中能灭火的神物),至中唐或晚唐出现张口吞脊的鸱吻。宋代以后龙形的吻兽增多,清时已很普遍,表面饰龙纹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张口吞住正脊,脊上插着一柄宝剑,艺术形象完美,称为“正吻”、“龙吻”、“大吻”。正脊以外的垂脊,戗脊上则常用兽头,这些兽头顺着脊的方向面向外望去,故名望兽。吻兽的使用也逐渐形成较严格的定制和比较严密的格局。

      “龙避邪”,平民百姓住宅饰以素瓦或陶质者为多,一般不得用大型的龙吻兽;庙宇、官宅、宫廷则以金黄琉璃瓦者为多,而且造型个大苍劲、华丽美观。我国目前最大的“大吻”在故宫太和殿的殿顶上。它由13块琉璃件构成,总高3.4米,重4.3吨,是我国明清时代的宫殿龙饰物“正吻”的典型作品。

      “龙避邪”千年演变,各历史朝代在使用上并无定则,各自形成独特的风格。至清代"避邪物"始成定制。规定:翼角处“骑凤仙人”之后的“走兽”皆用单数,数量最多可达11个。如最高等级的殿宇,故宫太和殿的垂脊兽的数目就是11个。而地方建筑物上的“避邪物”则自有习惯,而且南北地域各有差别,多不遵守官制,走兽造型亦生动活泼、曲线优美、气质精秀、朴拙浑厚、神态各异其趣。

      从“龙避邪”的普及,可知中华民族建筑文化和风土人情,及人们祈盼安宁、幸福,企盼在同天灾火患斗争中得到“仙人走兽”之帮助,以“驱鬼魅”、“镇宅”、“避煞”、“破邪”。如装龙饰物可避火灾、调风雨,因为龙能兴风作雨;龙还是权力和富贵的象征。凤饰物则象征着吉祥如意,也含富贵和权力之意。狮子则是兽中之王,有震百兽、示威武之象征。獬 豸传说能辨别是非曲直,是“正大光明”和“清正公平”之象征。总之,无论是“龙避邪”,还是“仙人走兽”,都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它既是一种建筑装饰,又是一种民族文化;装饰显示着建筑物的豪华和宅府的等级。

      时至今日,人们仍可见到“龙文化”在新建的仿古建筑上展示,如今的龙文化(装饰)不仅仅是为了“避邪”;而且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海内外,凡饰有"龙避邪"的,一定是华人宅府),凝聚了民族的魂之所在。

[color=DarkRed]从此你我,各自安好。[/colo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萌正太重光
35 岁
27 两
0 条
153
28#
 楼主| 慕云荒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4-11-6 20:11:5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吻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重脊前为什么用仙人骑凤?有这样一个传说:齐国的一位国君,一次作战中失败,来到一条大河岸边,走头无路,后边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这位国君急忙骑上大鸟,渡过大河,逢凶化吉。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

      1、鸱吻(chī wěn)(龙的九子之一),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正脊上,它形似鱼尾,张牙舞爪,似乎要吞下整个屋脊,故又名"吞脊兽"。传说这种正吻是海龙王的九子之一,它属水,能激浪成雨,把它放在屋脊上可以当作灭火消灾的"镇物";但又怕它吞下整条屋脊,故用宝剑将它牢牢扎住。目前我国最大的"大吻"在太和殿的殿顶上。它由13块琉璃件构成,总高3.4米,重4.3吨,是我国明清时代的宫殿龙饰物--"正吻"的典型作品

      2、凤,比喻有圣德之人。据《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这里充分反映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也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凤。是封建时代吉瑞的象征,亦是皇后的代称。

      3、狮子,古代人们认为它是兽中之王,是威武的象征。《传灯录》记载:“…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狮子作吼,群兽慑伏。”

      4、天马,意为神马。汉朝时,对来自西域良马的统称。

      5、海马,亦叫落龙子,海龙科动物,可入中药。天马和海马象征着皇家的威德可通天入海,在我国古代神话中也是吉祥的化身。

      6、狻猊(xuān ní),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能食虎豹的猛兽,也有说为龙的九子之一,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

      7、狎(xiá)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

      8、獬豸(xiè zhì),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猛兽,与狮子类同。《异物志》中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不触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皇帝、“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的象征。

      9、斗牛,传说中是一种虬龙,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嫡[虫旁]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与镇物。

      10、行什,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人像,是压尾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吻兽的排列

吻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是九个小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北京故宫的金銮宝殿(太和殿),是封建帝王的朝廷,故小兽最多。金銮殿是“庑殿”式建筑,有1条正脊,8条垂脊, 4条围脊,总共有13条殿脊。吻兽坐落在殿脊之上,在正脊两端有正吻2只,因它口衔正脊,又俗称吞脊兽。在大殿的每条垂脊上,各施垂兽1只,8条脊就有8只。在垂兽前面是1行跑兽,从前到后,最前面的领队是一个骑风仙人,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共计10只。8条垂脊就有80只。此外,在每条围脊的两端还各有合角吻兽2只,4条围脊共8只。这样加起来,就有大小吻兽106只了。如果再把每个殿角角梁上面的套兽算进去,那就共有114只吻兽了。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檐角的小兽为9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小兽为7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小兽又减为5个。有些配殿,仅有1个。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结构,易燃。传说这些小兽能避火。由于神化动物的装饰,使帝王的宫殿成为一座仙阁神宫。

      龙、凤在古建筑中多是成对出现,吉祥、安康是其基本意思,还有生活美满、子孙满堂之意。狻猊在古籍中是和狮子同类的猛兽,《尔雅·释兽》中说"狻猊,食虎豹"。将其用于装饰屋面,大概是象征镇灾降恶的意思。獬豸外形似龙,尾部似狮却生独角,十分奇特,也是传说中的一种猛兽。据《异物志》载:"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选择獬豸装饰殿宇,含有主持公道的意思。行什因排列在第十个,故称"行什",是个猴子形的走兽。行什在一般古建筑上极少使用,只有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上可见到,所以它只出现在等级最高的建筑上。狮子、天马、海马、押鱼、斗牛,都是猛兽或猛兽的化身。自然界中的狮子凶猛无比,无需雕琢。天马则不同,在马的两肋处凭空添加了两个翅膀,故称天马。马善奔跑有"奔跑如飞"的形容,古人还感不够,加上了翅膀。斗牛外形似牛,古人觉其忠厚老实,不够凶猛,故将其装扮成身披鳞甲、神态似龙的异兽。海马、押鱼,却被古人雕琢得面目全非。海马似马,押鱼似龙(古代传说中的"虬龙"即有角的小龙,尾部带鳍似鱼形),都增加了几分威严,象征着尊贵。

      把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古人把建筑装饰上这些走兽,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梁思成评价道:"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

      在天安门屋顶上东有吻兽10个,传说这是"九脊封十龙"表示每天有10条龙来守护宫殿。在正脊两端有龙头形正吻,吻背上插着扇形的剑把,据说是为了防止它逃走,垂脊上有个仙人和九个走兽:龙、凤、狮子、麒麟、天马、海马、鱼、獬等。古代文人说这些吻兽是"跃苍龙于瓦甍",颇有趣味。传说,南海有鱼虬,尾似鸱,可激浪成雨,在屋顶上安了这种鸱尾吻兽,就能避免火灾。

      除其主要作用是装饰,反映等级,避邪之外,吻兽还有很多其他的作用。如加固作用,为了使吻兽固定,它必须用很长的钉子与屋脊相连,这样做就加固了屋脊,从而也加固了殿顶。

      当人们看到感慨古老的建筑和精美壁画之余 ,往往被屋顶形态各异、样式众多的吻兽所吸引 ,这些出自明初宫廷匠师和地方工匠之手 ,经历了几百年风雨的瓦顶龙形饰件 以它独有的魅力让人惊叹不已。这些龙的同族子孙们 ,个个生气勃勃 ,姿态万千。愚顽中透出一股难以言喻的灵气 ,似乎它们不是人工意造 ,原本就是大自然中某种动物脱模而出。这些吻兽如同守护神一样,忠实地挺立在各自的岗位上,沉默而威严。几百年的风吹雨打没有改变它们的神韵。只有厚厚的苔藓诉说着岁月漫漫 ,这些精美的建筑装饰以它高超的艺术魅力和独有的文物价值留芳于世,供后人学习、研究、欣赏。

[color=DarkRed]从此你我,各自安好。[/colo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萌正太重光
35 岁
27 两
0 条
153
29#
 楼主| 慕云荒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4-11-6 20:17:5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牌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湖北均县武当山的“治世玄岳”坊

起源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衡门"至迟在春秋中叶即已出现。衡门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

      其实牌坊与牌楼是有显著区别的,牌坊没有"楼"的构造,即没有斗拱和屋顶,而牌楼有屋顶,它有更大的烘托气氛。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我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长期以来老百姓对"坊"、"楼"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后两者成为一个互通的称谓了。

      唐代,我国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唐代称为"坊"。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后来因为门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现在这种形式,于是百姓逐渐地称这种坊门为牌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种类

从建筑样式和风格上分,牌坊大体分南、北两大派。南派牌坊秀丽精巧,尤其是徽式、苏式、桂式牌楼,高挑的檐角显得淑女气十足;北派牌坊则受京城皇族影响,大多为宫廷建筑,显得凝重粗犷;如果按材质分,牌坊分为四大类:石坊、砖坊、木坊、水泥坊;如果按名称分有功德牌坊、忠正牌坊、功名牌坊、官宦名门牌坊、孝子牌坊、贞节牌坊、仁义慈善牌坊、百岁寿庆牌坊、历史纪念牌坊、学宫书院牌坊、文庙武庙牌坊、衙署府第牌坊、地名牌坊、会馆商肆牌坊、陵墓祠庙牌坊、寺庙牌坊、名胜古迹牌坊等。这些牌坊主要起着褒奖教育、炫耀标榜、纪念追思、风俗展示、装饰美化、标识引导等作用。

牌坊之最

      最多的城市:北京曾建各式知名牌坊三百多座,现仍有百余座古牌楼傲然屹立在各景点,目前北京还有新建牌楼百余座。

      最小的牌坊:最小的石牌坊:北京最小的石牌楼在颐和园东北角谐趣园内名为"知鱼坊"。

      最小的木牌楼:位于北京颐和园公园内的琉璃塔坊。

      最大的牌坊:最大的木牌楼:北京顺义县杨镇的三联木牌楼其夹杆石就有两人高,主牌楼总高18米,总长42米。它不但是亚洲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木牌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color=DarkRed]从此你我,各自安好。[/colo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萌正太重光
35 岁
27 两
0 条
153
30#
 楼主| 慕云荒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4-11-6 20:20:31 | 只看该作者
最大的石牌楼:昌平十三陵有一个北京最大的石牌楼,总宽28.86米,高14米。为六柱五间十一楼,建于嘉靖19年(1540)。

      楼柱最短的木坊:位于北京北海公园内的普安殿坊。

      最老最厚的琉璃牌坊:位于北京神路街的东岳庙坊。

      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建有中国的牌坊,牌坊已经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使者。1988年在加拿大唐人街建有"中华门"牌楼;伦敦的爵禄街头街尾及麦高田街,在1985年和1987年分别建立起3个牌楼;英国曼彻斯特"唐人街"中心竖立着一座"曼彻斯特中国城"中英文字样的牌楼;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华埠商业区矗立着一座目前美国最大的中国式牌楼;日本横滨市的中华街有七款颜色不同的中国牌楼;英国利物浦于2000年1月31日建成利物浦乐华坊;毛里求斯路易港市中心皇家大道上,1997年"香港回归"前建立了一座高大的中国牌楼;澳大利亚卡勃拉玛打市的中式牌楼,耗资35万澳元所建,筹建时间达四年,有人甚至认为定全澳最美观的一座中式牌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内涵

      牌坊不只是起着一个点缀装饰的作用,其中蕴涵的文化内涵也很深刻。中国的古人立牌坊是一件极其隆重的事,每一座牌坊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而这些内涵和象征,主要是通过牌坊上雕刻彩绘的各种图案花纹,用隐喻手法表现出来的。例如牌坊上常有这些图案:

      龙凤:如果你看到哪个牌坊上刻有龙凤,那一定与皇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龙乃百兽之尊,是封建社会中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的象征;凤乃百鸟之首,封建社会中常用来作为高贵的皇后的象征。

      蝙蝠:因"蝠"字与"福"字谐音,因而成为好运气和幸福的象征,人们常常以五只蝙蝠组成图案雕绘在牌坊上,以象征长寿、健康、富裕、平安、人丁兴旺及子孙满堂等五种天赐之福。

      鹿:与"禄"字谐音,常被用作牌坊雕绘的图案,以象征升官晋爵、高官厚禄。

      鱼:与"余"谐音,常与水塘、荷莲一起组成图案被雕绘在牌坊上,以象征金玉(鱼)满堂或连(莲)年有余;同时,鲤鱼跳龙门又是读书人金榜题名、荣登仕途的代名词,因此,鲤鱼腾浪也常被用于雕绘牌坊的图案,以象征科举及第、金榜题名。

      松、鹤、龟、麒麟、荷花、荷叶、牡丹、如意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花卉和器物也常被刻绘在牌坊上,表达长寿、幸福、健康、吉祥、如意等丰富内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道冠古今牌坊

除了这些动植物的图案外,牌坊最大的特色还有"坊眼"。比如北京中山公园进口出的牌坊,上面就有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四个字,为的就是表明这座牌坊的建造对象和建造原因,否则就失去了建造的意义和价值。另外还会在牌坊上注明牌坊是为谁建的、为什么事建的、由谁建的和什么时候建的等内容,有的还会题写对联。这些文字,可都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们的人生理念及封建礼教、传统道德观念的集中表现。

      但是,在等级制度森严的过去,立牌坊是一件极为隆重的事,并不是谁都可以立的。根据当时的规定,凡是进入国子监读书和获得举人以上功名的人,方可经地方官府审核批准后,由官方出资建功名坊。至于立贞节牌坊、仁义慈善牌坊、功德牌坊者,要求就更严格,须经当地官府查核实后逐级呈报,最后由皇帝审查恩准,或由皇帝直接封赠,方能建造。即使允许建造,建造什么规格的牌坊,也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如只有帝王神庙、陵寝才可用"六柱五间十一楼",一般臣民最多只能建"四柱三间七楼";但孔庙的"万古长春"坊仅是一个破例,因为人家可是"孔圣人"。所以在当时来说,如果一个人能获得皇帝降旨建造牌坊,那对这个人、这个家族乃至这个地方来说,都是一种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殊荣。

[color=DarkRed]从此你我,各自安好。[/colo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萌正太重光
35 岁
27 两
0 条
153
31#
 楼主| 慕云荒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4-11-25 19:43:36 | 只看该作者
古门古窗:古香古色之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就像中国红木古典家具在中国家具文化史的地位一样,门窗在中国建筑装饰文化史上也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在古人眼里,门窗有如天人之际的一道帷幕。中国古代尤其是明(1368-1644)清(1644-1911)时期的花窗花板,集富贵之相,儒雅之风于一身,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雕工精美,给人以很高的视觉享受,还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高度的装饰实用性,时下正日益成为现代家居最时尚的装饰材料之一。


巧夺天工的门窗艺术

      从中国建筑史的角度看,建筑艺术发展的核心就是木构件的比例、曲率、组合方式等艺术的演变。结构艺术的成熟,使中国古代工匠最具空间表现力地完成了门窗的结构和组合方式。中国古代门窗的文化内涵是由门窗纹饰与图案表现的,门窗的装饰也体现了房屋主人--官员、商人与文人--迥异的审美情趣、身份地位和财富象征。
古代门窗一般用上好的楠木、柏木雕成,历经上百年一点都不变形,经过长年使用反而浸润得更加油亮。在雕刻手法上也颇为繁复,门、窗、隔断每个部件都饰以不同的图案,最为典型的是吉语类的福(蝙蝠)、禄(梅花鹿)、寿(麒麟)、喜(喜鹊),牡丹、兰花等正宗传统的汉族雕刻图案。有的人家在花窗上还贴有薄薄一层金箔以显示富贵,这些金箔历经百年现在仍清晰可见。读书人家的门板等处雕有诗词书画,信佛的人家门板上刻有云锣伞盖、弥勒佛等佛教图案,从门板上就可以大致判断出这家人的出身、喜好。

      花窗花板按照木质可以分为楠木、樟木、柏木、黄杨、龙眼木、红木等,根据木质有不同的雕刻手法和表现形式,比如圆雕、浮雕、线雕、透雕等。古代门窗木雕大致有三派:第一是东洋木雕,雕刻得比较浅,比较细致;第二是安徽徽派,雕刻由深到浅;再有一种就是福建永春,一般以人物、情节见长,让人看了很舒服。花板大都来自门、窗、桌、床、椅、屏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门窗纹饰及图案有以下分类:

1、几何图案

      凡用各种直线,曲线以及圆形、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等等,构成规则或者不规则的几何纹样做装饰的图案,统称几何图案。门窗上的几何图案是最主要的装饰手段,它包括各种变体以及多种组合形式。几何图案中最单纯的有四方、六方、三角等形式,亦有星光、风车等文学含义的形式,还有拐弯处圆润处理的俗称一根藤、扯不断的寓意,吉祥的形式,再加上多种几何形式的组合,比如外方内圆,大面积的冰裂纹等。几何图案作为装饰主体的长处是,规律性强,因而富于节奏韵律。大面积整齐划一的装饰,视觉冲击强烈。尤其窗扇、隔扇单片数量多时,效果非常明显。几何图案属抽象图案,所以文学寓意不那么直接,比较费解。

2、树木花卉

      树木花卉是古代吉祥图案中经常用的,古人赋予植物文学生命,注重各类植物内在的品质,加以倡扬。比如"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等等。在这里,植物的个性完全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具体写照。在明清门窗中,出现了大量植物图案。

3、动物图案

      在绘画中,凡禽鸟统称翎毛,凡兽统称走兽。这里所指动物图案还包括龙凤麒麟等神兽,鱼龟蛙及昆虫等等。龙是中国人几千年创造出的神兽,代表着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力。龙的外观就集各类动物之长,鳄头、鹿角、蟒身、鹰爪,鱼鳞、虾眼,龙能够腾云驾雾,翻江倒海、上天入地、来去无踪。历朝历代,各类动物上对龙的描绘,尤其在皇家建筑上使用不厌其烦。至于民间建筑门窗偶见龙纹,也在表现百姓对龙的信仰。凤凰、麒麟等瑞兽图案出现的原因也与龙纹雷同。其他兽类,大致可分为家禽与野兽。凡家养动物,如马牛羊等,代表着物阜民丰的年代;凡野生动物,如虎蛇猴等,寄托着美好愿望。生肖文化是中国古代独有的一种计年文化,中国人传统的十二生肖在门窗纹饰中时有表现。至于家禽野鸟,或取其吉,或纳其祥,万变未离其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山水风景

      寄情山水,是中国历代文人的一种嗜癖。生活富足,政治失意,均可在山水之间找到寄托。或远山近水,或一水两山,典型的明清山水画的布局,在门窗浮雕板上均可寻到踪迹。使用山水作为门窗装饰的为绝对少数,原因是山水画为文人较高层次的追求,而常人则认为过雅而不悦其目,故而弃之。

5、人物神仙

      人物指历史上确有其人,代代相传;神仙指宗教,神话创造的人物,妇孺皆知,但亦有无名无姓的百姓,如渔樵耕读,只是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门窗在花板、中心盘等主要部分,常常深雕人物。这些人物题材中大致分为历史人物,如孔子、老子、苏东坡、李白等;文学人物,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等;神仙人物,如弥勒、八仙等;还有吉祥人物,如寿星、财神等,这部分人物出现频率最高,是封建社会整体社会心态的最直接反映。

6、故事戏曲

      无论有文字记载也好,还是百姓口授流传也好,故事的生命力极强,尤其元代戏曲杂剧的兴起,使故事情节变得易记并长久不衰。明万历以后带有插图版刻的话本小说的普及,对此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时的话本小说插图以及戏曲、酒牌、墨谱等,均出自安徽新安派、江苏金陵派、福建建安派和浙江武林派,尤以新安版刻为最。对这些故事,亦可分为四个部分:一、历史事件,如桃园结义、岳母刺字等;二、杜撰故事,如游园惊梦、打渔杀家等;三、民间传说,如二十四孝、风尘三侠等;四、神怪题材,如钟馗捉鬼、嫦娥奔月等。其中戏曲和故事是百姓最为喜爱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7、博古杂宝

      博古可以解释为博学好古,历史的进程中留下的财富是文化。历朝历代生活在富足以后,都对先人的历史遗存感兴趣。最典型的是北宋、晚明、乾隆三个时期。尤其清乾隆盛世,政(蟹)府的提倡,使好古成为全国的嗜好,百姓无不以古为荣。博古图案大同小异,只是因个人喜好不同,侧重点不一样罢了。青铜、古玉、陶瓷、象玉、犀角等,都是博古题材。另外,七珍八宝九章,八吉祥、暗八仙等等,这些都属博古杂宝题材,在门窗装饰题材中,雅而不俗,平易近人。

8、其他题材

      古代门窗装饰题材多而杂,除以上几类,仍有许多题材归属不易。比如,文字装饰,中国字是象形文字,仅文字自身就是艺术。千百年来形成的书法艺术,书体真草隶篆,各具风采。用文字作为装饰手段,除外型特殊,内容也极重要,比如,福禄寿喜,重在吉祥;又如,朱子家训,重在守则;还有就是变形美化的字体,如团寿等,其他题材还有八卦,太极,方胜,五蝠捧寿,吉庆有余等,不胜枚举。

      实际上,古代门窗的装饰题材很少单一出现,大部分是多种题材组合,在山水中有人物,在花草中有动物,人与动物,自然和谐;再有就是故事戏曲与人物神仙常常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

[color=DarkRed]从此你我,各自安好。[/colo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萌正太重光
35 岁
27 两
0 条
153
32#
 楼主| 慕云荒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4-11-25 19:46:55 | 只看该作者
明清时期的艺术巅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国古代门窗的发展源远流长,其文化内涵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古人将更多的感情倾泻在门窗上,使门窗在居住环境乃至建筑艺术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家具上也有大量纹饰与图案,但较之门窗,题材还显单调,尤其是内涵丰富的戏曲故事人物,在家具装饰上极为少见。家具以立体存在,门窗以平面存在,这就是门窗题材丰富于家具题材的原因,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门窗与家具相辅相成的根本缘由和文化韵味。

      魏晋以前,门窗不求装饰;宋代,是中国家具史中空前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门窗装饰空前普及的时期,唐宋数百年间,门窗逐渐被规范,实用与装饰并举;尤其明清以后,门窗文化成为重要的建筑装饰艺术门类,充满了世俗意趣的人物故事和花卉禽兽成为装饰主题,工匠们不遗余力地发挥想象,发挥才智,致使门窗艺术千方万华,令人叹为观止。

      明清时代是我国古代家具制造的鼎盛期,也是门窗文化的黄金时期,其风格典雅、朴实大方、造型简练、线条流畅。

      明式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条件。明代是我国历史上汉唐以来的又一个兴盛期。明初手工艺的繁荣,对明式门窗装饰以及家具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南洋各国的交流和贸易往来,更是从南洋诸国运回了大量的香料和花梨、紫檀等珍贵木材,大批优质木材源源不断地进到中国。明式家具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它的材质优良。海外贸易的发展,也是促进明式门窗装饰和家具发展的一个条件。

      清初,门窗艺术继承了明代传统,风格基本上保留了明代特点。到了清朝黄金时代的乾隆时期,就像其家具发展一样,门窗装饰也达到了高峰,留下了大量的传世珍品,这一时期的门窗,材质优良,做工细腻,尤以装饰见长,多种材料并用,多种工艺结合,充分展示了盛世的国势与民风。总的来说,清代门窗艺术,以清中期为代表,造型上雄伟、浑厚,装饰上富丽、豪华,表现出强悍与富贵的气派,成为与众不同的独有风格,代表着清代的主流,被后世称为"清式风格"。

      明清门窗文化虽然在风格上迥然不同,但其艺术成就深受人们赞许。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老物件成家居新时尚

      目前中式老桌凳、老床榻、老书柜、老花窗这些原本只让收藏家和老外兴奋的物件正在日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很多年轻人都在搜罗着中式家具和饰品来装饰自己的家。

      现在家装中主要在玄关、客厅和书房中使用花窗花板。花板一般作为装饰画,因为花板上的图案非常丰富,且有很强的故事性,现代家装中可以把花板作为装饰品摆在墙上,也就是所谓的"壁龛",让墙面凹进一处,把花板放在里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花窗也有装饰画的作用,一般直接挂在墙上即可。如果想要使书房带有古香古色之韵,可以在吊顶处放上花窗,灯光打在花窗上有一种隐约的美感。还可以将书房门做成中式风格,不管在里在外都很特别。再比如,在两个花窗中间放上玻璃,也能呈现出另一种新奇,推拉门上就可以使用这种风格的"玻璃花窗"。



[color=DarkRed]从此你我,各自安好。[/colo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萌正太重光
35 岁
27 两
0 条
153
33#
 楼主| 慕云荒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4-12-17 12:21:39 | 只看该作者
影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绿影壁

影壁是中国古代院落大门内(或大门前)的一种屏障,也称照壁。其建筑材料包括砖、木、石和琉璃等不同的类型。

      中国的影壁至迟在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时期就有了。据近年考古学家发现,中国在陕西省的西周一建筑遗址中,有一座影壁残迹,东西长240厘米,残高20厘米,这是中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影壁。

      影壁的设置在中国古代也是分成等级的。据古代西周礼制规定,只有宫殿、诸侯宝那、寺庙建筑等方可建筑影壁。它作为一组建筑物的屏障,故又称"屏"。行人路过,因此不能窥见院内,如乘车、轿来访,客人也可在影壁前稍停,整理衣冠,然后入院拜访主人。至于一般民房(如北方的四合院)的影壁,都是后来才有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同九龙壁

影壁中最精美的是中国著名的三大彩色琉璃九龙壁。其中最大的一座,保存在山西大同市内,原为明太祖朱元漳的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一座照壁,长达45.5米,高8米,厚2.02米。壁上雕有九条七彩云龙,有的拨风弄雨,有的腾云欲飞,栩栩如生,各具姿态。其中最华丽的一座是北京北海的九龙壁,原属明代离宫的一座影壁。它由彩色琉璃砖砌成,两面各有蟠龙九条。如果仔细查看,影壁的正脊、垂脊、筒瓦等处还雕有许多小龙,大小龙共计635条,可谓洋洋大观。

      第三座九龙壁位于北京紫禁城里极门前,是中外游人所熟知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北海九龙壁


以上这三座九龙壁都是中国明代的珍贵建筑,都建在院落的前面,既是整个建筑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显示了皇家建筑的富丽堂皇。除九龙壁外,中国各地还有一龙壁、三龙壁、五龙壁等。

      北京故宫内东西六宫,每组宫殿院落几乎都有一座影壁,有的是木制的,有的是石雕的,也有的是琉璃制的。影壁上还有寓意吉祥的雕刻图案,工艺甚为精堪。中国江南有些影壁中间砖刻或彩绘着一种怪兽,因他贪食无厌,在海边看到初升的太阳,也想吞食,结果落水淹死。以此告诉人们一条哲理,凡贪得无厌者,最后都不会有好下场。

[color=DarkRed]从此你我,各自安好。[/colo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萌正太重光
35 岁
27 两
0 条
153
34#
 楼主| 慕云荒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4-12-17 12:27: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慕云荒 于 2014-12-17 12:29 编辑

门墩史话
门墩是在中国老式住宅四合院中,用来支撑正门或中门的门框、门槛和门扇的石头。枕石的门内部分是承托大门的,门外部分往往雕以鸟兽花饰,又叫抱鼓石。抱鼓石也有方、圆两种造型。门礅的雕刻颇为讲究,选材考究,工艺精湛,雕刻物栩栩如生。圆石鼓的两侧图案以转角莲最为常见,讲究的可以做成其它图案,如:麒麟卧松、犀牛望月、蝶入兰山,也有的做成五世同居(五个狮子)图案。圆鼓上面一般为兽形,上面有站狮、蹲狮或卧狮(俗称狮子狗),方鼓子也多雕饰。它是四合院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种精美的石刻工艺品。
  
      关于门墩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还无法作出确切的回答。门枕石早在汉代(公元前 206年~公元 220年)四合院形成的早期就开始使用了。或许从那时起,经过逐步演化,才成了现在见到的门墩了吧。在门枕石的外侧雕刻饰物,似乎很早以前就有了。例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展出的北魏文成帝(公元 452~465 年在位)皇后陵墓的石券门。这个门的门枕石外侧就做成了虎头的样子。


门墩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有雕饰门枕石起源和演变的过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突出在门外侧的门枕石,每天都看得见。想要装饰一下儿,这也是人之常情吧。于是,很早以前的某个人在门枕石外侧部分先刻上了一些装饰性的线条。

      宋代编写的《营造法式》(公元1103年出版)中记载了这些例子。这个门礅是当时最复杂的。所以可以说当时箱型门礅或者抱鼓型门礅还没出现。





箱子型门墩的起源和演变的过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公元1100年以后,某个人把门枕石的外侧部分做的稍高一些,又有人在它的各个面上都雕上了装饰性的线条。有的人为了使门墩更加引人注目,把它做得更高些。后来,又在线条中刻上了图案,图案不断丰富。再后来,门枕石部分和门枕石向上延伸的部分界线逐渐分明,上部成了箱形,下部成了放箱子的台子。


抱鼓型门墩的起源和演变的过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有人试着在门枕石上刻了一个通报来客的鼓,有的人在鼓面上雕出莲花。因为样子很漂亮,所以有人跟着模仿。

      后来人们又想方设法美化台子有人把台子做成了水中荷叶形,不但造型很漂亮,而且"并蒂同心"代表着夫妻美满,很吉利,于是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一种样式。其次,受欢迎的门墩是在祥云上雕出莲叶形,再在上边放鼓。


[color=DarkRed]从此你我,各自安好。[/colo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萌正太重光
35 岁
27 两
0 条
153
35#
 楼主| 慕云荒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4-12-17 12:33:53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型门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北京地区门墩的起源,应该与蓟州郡县的建制有关,最早的门墩如今当然很难见到了,而早期的门墩,仍可以寻出一些蛛丝马迹来。北京现存最早的门墩是中山公园社稷坛门前的一对石墩,有人说它是隋唐时期遗物。其中还有唐代时期的翼兽(存五塔寺),辽金时的石虎(存五塔寺),元代的石狮(存妙应白塔寺,贤良寺)。北京门墩的发展和辽中都、元大都的兴建也密不可分,而明清两代则是北京门墩的繁盛期。北京的门墩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数量也很多,文化内涵丰富。从现存的门墩看,总量仍在万件以上。


刻在门墩上的美好祝愿
       门墩的表面刻有很多精美的图案。这些门墩借助人物、草木、动物、工具、寓言、几何图案,表达了四合院的建筑者们希望长寿、富贵、驱魔、夫妻美满、家族兴旺的美好心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九世同堂

“狮”和“世”谐音,雕九只狮子的图案是“九世同居”,表示合家团聚、同堂和睦的祝愿。
      桃为长寿的象征,传说西王母因为吃了仙桃而不死。门墩上雕"白猿偷桃",其来历是这样的:传说云蒙山中白猿之母患病想吃桃子。白猿十分孝敬母亲,偷偷去仙桃园中摘桃。不料被看守桃园的仙人孙真人捉住。白猿为了治母亲的病哀求孙真人,孙真人被他的一片孝心所感动,放走白猿。白猿之母病愈,让白猿将一部兵书赠送给孙真人。从此,“白猿偷桃”就成了祝愿老年人寿长万年象征。这个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民间鼓词里也有同一题目的曲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鱼”和“余”、富裕的“裕”谐音,象征吉祥富裕、美好。雕“莲”和“鱼”的图案象征着“连年有余”。

      雕鲤鱼跃于两山之间的流水之中,表示鲤鱼跳龙门,象征着仕途高升。

      “狮”和“嗣”、“事”谐音, 双狮并行是表示“事事如意”,狮佩绶带表示“好事不断”,雌狮伴幼狮是预祝“子嗣昌盛”,狮子咬住绣球则是将有喜事上门的吉兆。

[color=DarkRed]从此你我,各自安好。[/colo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萌正太重光
35 岁
27 两
0 条
153
36#
 楼主| 慕云荒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4-12-17 12:39:32 | 只看该作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雕刻女娃撒金钱,戏弄三足蟾的图案,金钱代表富贵,蟾是多产多育的象征,刘海戏金蟾的涵义为富贵多子。因宋代词人柳永有"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的诗句,所以刘海戏金蟾也象征着财源茂盛、汲取不断。

      蝙蝠象征福,桃子象征寿。鹿和禄谐音,雕蝙蝠、桃子、鹿象征"福禄寿"。

      雕一个佛手柑、一个仙桃、一个石榴。象征“多福”(“佛”字的谐音 )、多寿( 桃子象征长寿 )、多男子( 石榴子多 ) 。佛手柑、桃子、石榴组合在一起, 便成了人生幸福美好的象征。

      雕五只蝙蝠的图案。“五福”指的是长寿、富裕幸福、美德和健康。

      图中刻一只蝙蝠在飞翔,下有几个古代铜钱系在蝙蝠上。“蝠”与“福”谐音,古币铜钱外圆方孔,俗称“钱眼”,此图以两物之音义,组成一幅象征“福在眼前”的装饰图案。

      飘带作为门墩雕饰图案使用很广泛, 表示“好事不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并蒂同心

雕三只绵羊,表示三阳已生,否极泰来, 即情况由坏变好,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       利用汉语谐音,表示吉祥。雕两个柿子, 一支“如意”。 象征着事事如意。

      雕刻一只插有结穗植物( 如稻、稗)的花瓶,旁边再雕上一只鹌鹑。"穗"与"岁"、"瓶"与"平"、"鹌"与"安"谐音,表示"年年平安"。

      雕一只猴子攀援在枫树枝上,想摘取挂在枝头的官印,树旁蜜蜂翻飞。利用汉字的谐音,取意“封侯挂印”,象征升迁,官运亨通。

      以民间传说故事中“八仙”:汉钟离的宝扇,吕洞宾的宝剑,张果老大幽鼓, 曹国舅的拍板,铁拐李的葫芦,韩湘子的笛子,何仙姑的荷花,蓝采和的花篮。

      八种物件的图案象征着八仙庆寿。

      “八宝”即宝伞、胜利幢、宝瓶、金鱼、莲花、左旋海螺、吉祥结、金轮。藏区僧人认为八宝是释迦佛的化身,分别代表佛的八种器官。如宝伞代表佛的头,胜利幢代表佛的身体,金鱼代表佛的双眼,左旋海螺代表佛的妙音。

      民间语言习俗,东、西、南、北与天、地,合起来称为"六合",泛指天下。门墩上雕鹿、鹤两种动物及花卉,利用“鹿”“六”、“鹤”“合”谐音,与象征春天地花卉一起,表示“六合同春”的涵义。

      雕藕节处生一莲叶与一荷花, 表示夫妻恩爱的良好祝愿。

      瓜,初生时很小,但其蔓不绝,会不断长大, 绵延滋生。所以,雕瓜的图案就成了祝愿子孙昌盛、兴旺发达的吉祥图案。

[color=DarkRed]从此你我,各自安好。[/colo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est
welcome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汉朝宗

GMT+8, 2024-5-3 21:15 , Processed in 0.396022 second(s), 5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